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姑孰侯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人人稱道的雄主,他五徵北漠,開拓了大明的疆土,除了元朝以外,其他皇朝無法與之並肩的;他修訂的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書;他修建了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宮殿,是其他國家的古宮殿無法超越的。朱棣還做了一件震爍古今內外的事情,那便是他曾派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又成“三保太監”,朝中一個太監但同時他也是外交家、航海家。他本姓為馬,年輕時在朱棣的燕王府,後來在靖難隊伍之中,伴隨在朱棣的左右,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朱棣在坐了江山之後才賜他姓“鄭”。


永樂皇帝朱棣生前,鄭和是六次下西洋。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當時有一個絕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西山雜誌·三保太監下西洋》也有類似的記載,“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餘。”前面我們說過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取得天下,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卻一直找尋不到 ,後來聽到傳言說建文帝一直在海外,負責在國內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瀠回到北京。永樂帝與胡瀠交談了什麼。朱棣就釋疑了,心裡石頭落地了。也許是胡瀠打探到建文帝已經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認為沒有威脅了。



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1月),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明朝最後一次遠航。鄭和以他對大明朝的忠誠,憑著他對大海的眷戀,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在返航途中,鄭和病逝於海上,終年63歲。他的遺體被船隊官兵保護著運載回國。


鄭和下西洋打破了元朝與海外貿易的零交流,因此南洋西洋諸多國家,瞭解了中原文化。對於中原特產的陶瓷絲綢等物,也是有嚮往,但沒有途徑去購買。而西洋島國的香料等特產,隨著明朝的經濟發展,也逐漸被中原人民所需要,成為較為搶手的貨物。而鄭和去往西洋諸國,很是帶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鄭和出航還有一點重要意義,就是向西洋(包括南洋)諸國傳達睦鄰友好的價值觀,鄭和每到一處,都會拿出朱棣的詔書,告訴他們:明朝天子是奉天命來輔助你們的教化,我們不欺負人,但是你們之間也要和睦相處,共享天下太平。這種和睦的思維和那些海洋諸國每天面臨的海盜思維不同,讓諸國欽佩不已,在見識明朝的強大之後,他們紛紛願意納貢,和明朝發展外交關係。各國也紛紛派遣使者,不遠千里的來到大明,朝拜明成祖朱棣,主動和明朝建立友好關係。



史書上有記載,“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殊方異域,鳥言侏離之使,輻輳闕廷,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並也。”意思是說,北邊到了沙漠最遠的地方,南邊到了大海最遠的地方,東邊到了太陽從哪裡升起的地方,西邊到了太陽從哪兒落下的地方,只要是船和車可以去的地方,大明都去了。說各種各樣的語言、穿各種各樣服裝的國家都紛紛派人來到大明的宮廷上,這種盛況不是漢朝、唐朝所能比的。




從明成祖到明宣宗,兩位皇帝對鄭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鄭和也是當時的國家大功臣,鄭和下西洋對國力的損耗的確是巨大的,但是鄭和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耀眼的。除了鄭和當時沒有像鄭和這樣熟悉下西洋的能臣。所以國家對他也是非常重視死後也把他妥善安葬。對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鄭和來說,這個歸宿也不錯。


昊濤說史


我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一般認為,永樂皇帝朱棣生前,鄭和是六次下西洋

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鄭和總共六次下西洋,當時有一個絕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負責在國內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瀠回到北京。《明史》記載:“禮部左侍郎胡瀠於永樂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是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瀠至,急起召入。瀠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瀠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譴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永樂帝與胡瀠交談了什麼,並沒有明說,不過肯定與建文帝的下落有關。此後,朱棣就釋疑了,心裡石頭落地了。也許是胡瀠打探到建文帝已經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認為沒有威脅了。因此,派鄭和出使西洋就沒有必要了。

次年(1424年),永樂帝去世。這一年,鄭和還有一次短暫的出洋,出使地是舊港,由於這次出海的時間短暫,而且僅限於南洋地界,一般並不列入七下西洋之列。當鄭和返回國內時,永曆皇帝已去世,皇太子朱高熾繼承大統,史稱明仁宗。

第二,明仁宗上臺後,詔停下西洋

明仁宗上臺伊始,便下了一份詔書,明帝國的遠洋戰略徹底改變了,這份詔書中寫道:“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這則詔書,宣告了大規模下西洋外交活動的終結。其實並不意外,如果當年朱棣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那麼現在連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著再做這種徒勞的努力;如果從下西洋的結果來看,固然帝國聲威遠揚,無遠弗屆,萬國來朝,可是代價卻是耗費了帝國大量的財富,厚往薄來不對稱的外交方式,最終成為帝國沉重的負擔。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以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遠航沒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皇帝的詔令便是國家的最高指示,此時的鄭和也許認為,自己的海上航行生涯,大概就此終結了吧。然而,歷史又一次出現變化。詔停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熾僅僅在位一年便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的上臺,使得航海事業又出現一線轉機。

第三,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遣鄭和等賚詔往諭諸國。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明宣宗絕無尋找建文帝的初衷,這次遠航純粹是外交使命。這一年鄭和已經六十歲了,青春不再,步入老年了,雖然他身體一直非常強壯,可是不要忘了他是一個殘疾人,十幾年的海上漂泊也多少損害其健康。顯然鄭和的經驗與非凡的領導才能,使得明宣宗不能不把這個重擔再次交給他,這也是鄭和最後一次西洋之行,同時也是明帝國大航海時代的迴光返照。

沉寂多年後,帝國的寶船隊又一次在遼闊無邊的海洋上昂首前行,這次航行又一次抵達了阿拉伯半島與非洲東海岸。

在鄭和年幼的時候,就聽說過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曾不遠萬里,前往聖城朝拜,年過六旬的鄭和是否在心裡湧現出少年時期的夢想,夢想著前往父輩憧憬嚮往之地呢?雖然我們對他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但可以揣測兒時的夢想並沒有消亡。作為明帝國的主使、遠洋艦隊的總指揮以及受過菩薩戒的佛家子弟,他的身份並不適宜朝聖麥加,但他還是派了七人前往麥加,了結其內心的夙願。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頗多,可是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

一種說法是鄭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於古裡(印度半島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時間是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另一種說法,鄭和七下西洋歸國後,曾在宣德九年(1434年)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後來就沒有紀錄了,估計不久後即去世。


君山話史


朱棣依靠著“靖難之役”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完成了從燕王都永樂帝的轉變,不知其在攻破了南京後,會不會有大夢初醒的感覺在裡面。

在朱棣攻破了南京後,朱允炆失蹤了,這一下便打破了朱棣原本所有的打算,因為如果朱允炆在破城之日被抓到還好,朱棣還有所準備去應對,可壞就壞在朱允炆失蹤不見了。朱棣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先是慌了,因為這是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結局,可他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了,什麼樣的陣勢沒有見過,在鎮定了一會後,當機立斷的讓人對外通報,並發表告示,說建文帝已經在大火中喪生了。因為朱棣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在這個時候讓外界知道建文帝沒有死,而是失蹤了,很可能會讓別有用心的人以此來鑽空子,畢竟在清朝的時候,一個朱三太子就能把大清朝給攪和的天翻地覆。

另一方面,可如果建文帝出去後繼續聯絡沒有被征服的省份,很可能會形成力量來對付朱棣,因為當時的朱棣並沒有完全的攻破全國省市,他為了能夠取得勝利,便直接瞄準了南京,大明朝的首都。

所以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取得的地位,他秘密召見了鄭和,要求他以下西洋的名義去尋找朱允炆。鄭和奉朱棣的命令只下過6次西洋,而第7次是奉朱瞻基的命令

第一次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攜帶的兵甲人數為二萬多人。他先是從蘇州出發,然後在到福建、爪哇、蘇門答臘最後到達了古裡,並在哪裡立下石碑刻下了“去中國十萬餘里”。

第二次下西洋

在1407年的時候,鄭和進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這次航行的路線中,鄭和來到了錫蘭和波斯,並在波斯的大地上交換了兩國表達關係良好的珍貴文物。

第三次下西洋

在1409年的時候鄭和與姚光孝等人去了越南、馬來西亞以及印度,都與各國表達了大明王朝的威嚴和友好。

第四次下西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時間是在1413年,在這次旅行中鄭和的船隊第一次來到了東非境地。在1415年的時候回到大明。

第五次下西洋

在1417年的1月,鄭和的船隊又再次啟程了,他們海華絲按照原來的路線進行訪問,現是爪哇、東非最後是麻林。

第六次下西洋

這是鄭和在永樂年間的最後一次下西洋,於1421年的時候出發,後來因為大風,取消了此次的訪問任務,回到了大明國。

鄭和在朱棣在位期間,一共駕船出使了國外六次,在這六次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海外交的典故。後來在朱棣去世後,明仁宗將下西洋的任務取消了,命令鄭和率領下西洋的部隊子在南京部署。後來仁宗因病去世,明宣宗繼位,在這位皇帝繼位後,又繼續要求鄭和帶領他曾經的船隻去進行下西洋的大業。

第七次下西洋

此次下西洋的時間是1430年,這是鄭和第七次受命下西洋進行外交,據史料記載,在此次下西洋的任務中,共計有兩萬人,雖然這個時候的鄭和身體依然強壯,但是他畢竟已經老了,精力沒有當年旺盛了,在進行完這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鄭和卻因為勞累過度,加上長時間漂泊在海上,最終在船隻返航的時候在印度的西海岸去世。

鄭和在雖然是朱棣委派和任命的官員,但是在朱棣死後其的前途依舊沒有收到影響,最後他的骨灰被埋葬在了南京。


木劍溫不勝


鄭和,又稱為“三保太監”,不過他雖然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同時他也是外交家、航海路。他雖然叫鄭和,不過他卻本姓馬,因為他年輕時就在朱棣的燕王服,後來又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故而他被賜姓為鄭。


鄭和在軍事上也頗有成就,而他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他的這個行動也是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因為有軍事才能,又深受朱棣的信任,同時那時鄭和年齡更值壯年,再加上鄭和又對佛教、伊斯蘭教的背景多有了解,所以在朱棣決定下西洋時,鄭和就被定為下西洋的正史太監。

那朱棣讓鄭和七下西洋,朱棣駕崩後,鄭和的下場如何呢?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並不都是是在朱棣時期下西洋的,鄭和下西洋是從朱棣永樂時期到宣德年間這段時間。第一次開始於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最後一次結束於宣德八年,也就是公主1433年。

鄭和下西洋,帶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太倉聚集,然後到福州長樂太平港,遠去西太平洋、印度洋,他去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

而鄭和的最終結局,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時,返回的時候,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所以鄭和是死在他的下西洋的事業上,並且是返回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中孚鑑


第一個向中國、向世界宣傳鄭和的人是梁啟超先生,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他說是鄭和是和哥倫布和達迦馬,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而且他早於西方航海家哥倫布60餘年,早達迦馬70餘年。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鄭和,說他是“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對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那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鄭和為什麼能夠擔當下西洋的重任呢

《明史》中記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寶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說這鄭和是雲南人,也就是世上所稱的三寶太監,關於他為什麼叫三寶,有很多種說法,最初侍奉於燕王府,後來”靖難之役“有功,被擢升為太監。現在宦官統稱太監,而最初只有少數地位高的人可以稱為太監,其他人則稱為“內官”、“中官”、“內侍”,鄭和因為在”靖難之役“北京鄭平壩戰役中有功,所以被賜國姓”鄭“又被稱為太監。

一、宗教信仰方便交流:經過學者研究發現,鄭和出生於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是雲南昆陽人(今晉寧),伊斯蘭世家,本姓馬,其先祖曾追隨成吉思汗立過大功,當過雲南行省平章,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平定雲南,鄭和作為以一個俘虜被押往南京,1384年被分到燕王府為內侍。作為一個虔誠的伊斯蘭世家,鄭和的父親曾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其次,鄭和還是佛教徒,佛教法名”福善,還有就是信奉保護海上平安的媽祖或者叫天妃,鄭和為了感謝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曾在多地建立天妃宮,而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人又信奉伊斯蘭教、佛教,這給鄭和出海交流提供了機會。

二、宦官出使的規定:明太祖朱元璋在總結歷史上宦官亂政之後,在他的《皇明祖訓》裡頭寫了一條限制宦官的規矩,說這些宦官不可重用,他們只是用來驅使打掃皇宮的,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出使別國,因為在朱元璋看來,宦官是家人而官員是外人,所以在朱元璋時期就有很多宦官出使,這也可以理解為何出訪的人不是官員而太監,因為明初就有這樣的傳統。

三、鄭和自身素質條件好:明人袁忠徹在《古今識鑑》當中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於智略,知兵善戰”。可見鄭和這個人身材雄壯威武,文韜武略滿腹經綸,或許對他對鄭和的描述有些誇張,但是能夠馳騁海上20多年,降服西洋多國,如果沒有真本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鄭和一定有過人的才能,使得雄才偉略的朱棣選鄭和下西洋。

朱棣為什要派遣鄭和下西洋

我們知道鄭和下西洋總共七次,從永樂三年(1402年)開始到宣德七年(1432年)結束一共花費了30年,那朱棣為何要讓鄭和下西洋呢?

《明史·鄭和傳》中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意思就是說明成祖朱棣懷疑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於是派遣鄭和到海外去尋覓他的下落,但是當時朱棣已經坐穩了皇位,就算是去海外找建文帝,一趟回來了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去呢?於是有人就從軍事角度分析,就是希望從海上打通包抄,明朝初期中亞的強敵帖木兒漢國,可是這個帖木兒準備東征的時候就死了,其子哈烈繼承汗位後,帝國很快衰落軍力和明軍不成正比,所以鄭和也用不著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在海上那麼長時間,更不可能為貿易,因此明朝朝貢貿易是“厚往薄來”,大明朝對來朝貢的國家大肆賞賜,但是來朝貢的國家國力若能給大明朝東西有限。

這其實就是體現明成祖好大喜功,天下共主的成就感。《明史·鄭和傳》中說:“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他就是向西洋各國炫耀中國富強,有能力幫助那些國家不受其欺,在其給鄭和至西洋各國詔書中的幾句話更是體現了這一點: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佈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可見朱棣讓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朝貢體系,讓這些國家承認大明是他們的宗主國,打壓那些不聽話的部落,比如鄭和斬殺陳祖義等,再如,鄭和最一次下西洋是因為西洋各國都不來朝貢了,宣德皇帝和大臣覺得鄭和久不下西洋,番邦都不來了沒有成祖晚年那種“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命而入貢者迨三十國”的感覺,所以又派遣鄭和下西洋。

朱棣死後鄭和怎麼樣了

我們知道朱棣一手造就了鄭和的輝煌人生,在朱棣去世的時候鄭和當時在南洋,明仁宗朱高熾同樣相信鄭和,就讓鄭和從南洋回來,帶著他出海時候兵馬守備南京,雖然朱棣已經遷都北京,但是南京同樣重要,可見當時鄭和這個人在皇帝心中的位置。所以《明史》上說:“南京設守備,自鄭和始”,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再次安排鄭和出使西洋,因為下西洋來回要兩年,宣德七年,鄭和在回來的路上病逝於古裡(印度),享年56歲。鄭和最後被葬於南京的牛首山下,現在還有存有鄭和墓。

可以說鄭和七次下西洋,雖然都是皇帝的野心使然,但是他們都是和平的,沒有侵佔土地、也沒有大肆屠殺土著人民,更沒有搶奪別人的資源,只是偶爾對有不服從大明的國家和海盜等予以消滅,這是值得尊敬的,起碼要比後來的那些西方航海家要強,比西方人野蠻做法強。


麇子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下場?這倆字用的,他不合適,這有點貶義,您這別怪俺挑刺。好了,咱說正事。

咋說呢?鄭和出海這事,他這事細細盤算的話, 應該是八次,但其中一次,擱在專家的眼裡他不算,這就成了咱現在瞅見的七次下西洋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這又翻到了哪一篇了?這不算的這次是咋回事?”

他是這麼回事。

1424年,也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去世的那一年,鄭和被朱棣派到舊港這地,瞅瞅咱大明王朝最南端的舊港發生叛亂的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舊港?這是那個地?沒啥印象?”

這您就不知道了吧,這地就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巨港,他範圍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全部,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一部分,是咱大明朝駐南洋這地的最高行政機構。

他這地行政長官叫做舊港宣慰使。話說這宣慰使其實說道根子上,就和那國中之國的國王差不多,每年按照一定的額度給大明朝繳納賦稅,這如果發生戰事,他還得聽大明朝的調遣,除此之外大明朝對他啥也不管,所以這職務和那土皇帝差不多。

而這地的第一個就任的叫做施進卿。

他這人活著的時候,舊港這地還算太平,結果1424年施進卿死了。這人一死,他就面臨一個繼承人的問題。

這事本來人家施進卿留了遺囑,他死了讓二女兒施二姐來幹,畢竟他那兒子能力不夠,可他這兒子施濟孫不樂意了,硬著大腦殼死乞白賴的非要上位。

這不就有點扯嗎?他這實力不夠,這就派人跑到朱棣眼跟前說這事。

朱棣不知道啊!他是按照老子死了兒子繼承的想法看這事,所以就派了鄭和去瞅瞅,把這施二姐趕下去。

這麼說吧,鄭和的船隊他也龐大,這船就不說了,這人就有兩萬多人,浩浩蕩蕩的去了。結果鄭和到了地,把這事一打聽,人家施二姐那是合法繼位的,這位置壓根就沒有兒子啥事。

鄭和表示很生氣,一腳丫子把兒子給踹出去,順手賜封施二姐為舊港宣慰使。

是這麼檔子事。那麼這事雖然也是下海,也是往西邊溜達,但沒出了國門嗎?而且時間他也短,所以這事就沒有算到了鄭和下西洋裡邊。

其餘這七次,有六次是發生在永樂大帝朱棣的手上,大傢伙也知道這六次鄭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那麼找到了嗎?沒找到!

那麼為嘛沒有繼續下去呢?

這事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有一件事挺有趣的,這事發生之後,鄭和下西洋的事,在永樂大帝的手上就全面停止了。

說1423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胡瀠的人,大半夜的從外地趕到了京城,就這時間點,永樂大帝都擱龍床上睡著了。

但這胡瀠可不管這個,催著太監報告。

你還別說永樂大帝聽到了胡瀠回來,二話不說,套上衣服,就出來了。

得咧,就這倆人這一聊就聊了大半宿,打這裡起,鄭和下西洋的事,也就絕了。

說道這裡,大傢伙猜猜,胡瀠幹嘛來了?

對!是報告建文帝朱允炆的事,至於這個事是啥結果,這不用問,一定是朱允炆死了。

不然鄭和下西洋這事還得繼續。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呀?您這太牽強附會了,生拉硬拽的也沒你這麼幹的!”

這事說起來他也有根的,胡瀠是以尋找張三丰的名義查找朱允炆的,這一找就找了十年,就這十年他是全國各地的跑,您別說京城了,這中間胡瀠的母親都去世了,朱棣都沒有允許他回去瞅瞅。

而自從他大半夜見過朱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京城。

巧嗎?他沒有離開京城,鄭和下西洋的事他也停了,兩件事和一起,您應該有想法了吧!

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前六次。

那麼最後一次是在誰的手上發生的呢?

大傢伙都知道永樂大帝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上位,他這一上位還專門下了一道旨意,停止一切關於下西洋的事物。就這結果,如果沒有啥意外的話,下西洋這事也就六次打住了。

朱高熾這麼幹,原因無非就一個,他沒有尋找建文帝的需求,這種大型的勞民傷財的活動停下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大傢伙都知道朱高熾這人在位也就是一年,接下來上臺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就命令鄭和再來一次下西洋。

那麼這一次就沒啥特殊使命了,單純的就是整點外交而已。

就這時間點上,鄭和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雖然這身體瞅起來還行,但畢竟年齡擱那了,這一次也成為了他人生當中最後一次。

而這次他到達了伊斯蘭教的聖城麥加,到了這之後,鄭和到是想要去這聖城瞅上一瞅,但無奈他這身份擺在哪裡,去是不合適的,所以他就派了七個人過去瞅了瞅,算是了結了一下心願。

鄭和最後病死在了這第七次航海中,地點就在古裡,就是現在印度半島卡利卡特。

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鄭和成功的回來了,領了個職務去了南京,算是退休了,畢竟當朝的皇帝已經是他伺候的第三代了,再以後就沒啥記錄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六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溘然長逝,當時鄭和正在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也是鄭和第6次下西洋的途中。

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為了幫皇帝實現“銳意通四夷”的宏大願望,與海外諸國建立友好關係的對外政策,以顯示“天朝上國”的強盛,先後6次揚帆遠航,歷盡艱辛,足跡遍佈太平洋西部、印度洋、非洲沿海岸等地。


第1次:公元1405年,鄭和35歲。首航目的地是古印度的古裡國,它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國家,也是古代印度西岸的一個大商港。這次遠航,鄭和還曾到達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錫蘭等地,並載回隨船來訪的各國使節,明初海外關係的大門終於打開。

第2次:公元1407年冬,目的地是美麗佛教國家錫蘭。錫蘭,即今天的斯里蘭卡,我國古代將其稱為“獅子國”。

第3次: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出航,目的地首站為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受到占城人民熱烈歡迎,占城以最高禮儀接待。第二站滿剌加(即馬六甲);第三站暹羅(今泰國)。

第4次:公元1412年,鄭和船隊首先到達蘇門答臘島,後航行至阿拉伯與東北之交,由於當時地理認知有限,都以為到了世界極點。

第5次:公元1417年,除舊地重遊外,鄭和最遠到達了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這次任務有兩個,一是由近及遠護送西非各國使臣回國,返航時隨船載回回訪的十七國使臣;二是向各國徵集珍禽異獸,滿足遷都北京後宮廷需要。

第6次:公元1421年,鄭和六下西洋,也是明成祖朱棣在世時的最後一次。這次任務是送十六國使臣回國,並再度出訪亞、非十六個友好國家或地區。



病逝海上

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1月),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明朝最後一次遠航。此時,鄭和已年過6旬,但他仍重整旗鼓,揚帆出海。鄭和路過福建湄洲島時,還特意到海神天妃林氏女的家鄉,修整了天妃廟宇,以祭祀女神。

鄭和以他對大明朝的忠誠,憑著他對大海的眷戀,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返航途中,鄭和病逝於海上,終年63歲。他的遺體被船隊官兵保護著運載回國。



與那些奸滑狡詐的太監不同,鄭和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搏擊大海30年,寫下了非同凡響的一生。他歷經三朝,前後7次受命出使,開闢42條航線,抵達過30餘個國家,行程10萬餘里,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公元1492年)早了79年,為千餘年間閉鎖海關的中國打開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之路。


遊史無終


提起鄭和(1371-1433),我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七次“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而他,是一名太監!360百科裡,鄭和的詞條是“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前兩項是對鄭和的豐功偉績的肯定,“宦官”說的是鄭和的職業。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監不在少數,大部分是臭名昭著、奸佞小人,達到烙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讓後世人銘記、敬仰、讚歎的少之又少,而鄭和就是其中一位。

準確地講,朱棣(1360-1424)在位時,鄭和六下西洋,朱棣死後,仁宗朱高熾暫停了一切下西洋的活動,直至宣德五年(1431年),皇帝朱瞻基重啟“下西洋”,鄭和帶隊第七次下西洋。

一、朱棣成就了鄭和、鄭和報答了朱棣

鄭和原名馬和,小朱棣11歲,10歲時被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從雲南掠至南京,後被閹割進入燕王朱棣府,開啟了他傳奇人生。鄭和在靖難之役鄭村壩戰役中,他一針見血指出李景隆的弱點,做出“直搗黃龍”的建議,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賜姓“鄭”,升任內宮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同時,他還是明朝“第二著名的和尚”(第一著名的和尚是朱元璋)姚廣孝道衍(朱棣登基第一功臣)的弟子,“一時無人出其右”,成為朱棣最信任的心腹。

鄭和少年時期在朱棣身邊長大,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知兵法、有謀略,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歷經大戰、經歷了戰火的考驗,有實戰經驗。最重要的是,朱棣對他的人品、忠心、才智、能力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朱棣將下西洋"欽差總兵太監"的軍銜授予了鄭和,令他總領“下西洋”有關事宜。事實證明了,朱棣沒有看錯人,忠心耿耿的鄭和,沒有辜負朱棣的信任,用出色的成績回報了朱棣!

二、六下西洋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存在著爭論,《明史》上說,派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是說,鄭和下西洋有兩個任務,一是尋找失蹤了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二是向異域耀兵“秀肌肉”、顯示國家的富強。朱棣在位期間,1405年至1422年,鄭和奉命六下西洋,取得了輝煌成果——推行和平外交、確保國家安全、發展對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開拓航路航道、提升航海造船技術,不再一一贅述了。

三、蟄伏期的鄭和

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返航後,直至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重啟下西洋的偉大征程,鄭和蟄伏長達十年。期間,1424年,鄭和的“伯樂”朱棣死在五徵蒙古的返程中,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下西洋,理由是國力無法承受。確實,現在看來是壯舉的下西洋,在當時一度成為國家的負擔——最重要的是“厚往薄來”這一點。當時“萬朝來貢”的輝煌,是當時大明王朝一個縮影,關鍵是“來貢”,貢了多少?答案是,貢得少、賞賜的多!就是說,我們大明艦隊下西洋轉一圈,秀了肌肉、修理了不聽話的,聽話的都來上貢,貢多少沒關係,要的是你的態度——“臣服”,對於國家確實是負擔,因此朝中很多大臣反對“下西洋”。

停下西洋對於一個近乎半生都在海上、懷有偉大航海夢想的人是何等的殘忍和煎熬!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鄭和當時的處境:1.來自皇帝大臣們的質疑,甚至是敵視——下西洋弊大於利,你們花了國家這麼多的銀子下西洋,造成國家的負擔、拖累了我們“漲薪”;2.來自同僚的排擠——經過將近20年的海上生活,鄭和已經與“太監”這個職業格格不入了,他的胸懷、他的見識決定了他不可能再去與普通太監一樣爭寵爭權了,換句話說,他已經變得“清高”了;3.來自下屬的生活壓力——跟鄭和一樣,隨他下西洋的官軍同樣也被同僚所排斥和敵視,地位低下,不出海就沒餉銀、沒有外塊,生活無法保障。

幸好朱高熾命短,繼位第二年五月就一命嗚呼。宣宗朱瞻基繼位後,先是收拾了自家叔叔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處理了安南和韃靼、瓦剌等邊關問題,政權日益鞏固,“下西洋”再次提到日程上來。

四、第七次征途及落幕

終於,在鄭和和他的艦隊苦等了十年之後,公元1431年,鄭和艦隊第七次起航,此時,鄭和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1433年4月,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62歲的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隊回國後,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偉大的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就此落幕。八十年後,歐洲人為了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改變了南洋,為今後列強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永樂大帝”朱棣與“三寶太監”鄭和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主人與下人卻勝似父子、是君臣卻勝似知己,朱棣是鄭和的“伯樂”,鄭和是朱棣的“千里馬”,共同成就了一番君臣佳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哥倫布的首航比鄭和晚87年,哥倫布之後,有成千上萬個哥倫布。而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哥倫布航線圖


壯哉中華民族


這道題不太嚴謹。如果我們將題目進行更正,這道題的答案也就差不多浮現出來了。 朱棣的確是指派鄭和下西洋,不過數量只有六次。最後一次鄭和下西洋是在明宣宗時期,由明宣宗親自授意,鄭和這才進行了第七次航行。令人唏噓的是,鄭和死在了最後一次航行的途中。不過對於鞠躬盡瘁的鄭和來說,這個歸宿倒也不錯。

從這件事我們就能看出來,從明成祖到明宣宗,兩位皇帝對鄭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明成祖這邊不用說了,航行的想法就是他提出來的,他對於完美貫徹自己命令的鄭和態度一直非常好。而明宣宗這邊待鄭和也不薄。鄭和因為建造“龍船”受到了明宣宗的賞賜,准許了他修建淨覺寺的請求。

至於鄭和沒有被後來的皇帝針對,這其實不難理解。鄭和下西洋對國力的損耗的確是巨大的,但是鄭和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耀眼的。

從政治方面來說,鄭和宣揚了國威,讓明朝在海外建立起了華夷政治體系,而且拓展了朝貢體系。而且這種朝貢體系是非侵略性的。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將鄭和稱為和平使者。

從經濟方面來說,鄭和開拓了海外貿易,豐富了貿易形式,扭轉了海禁政策帶來的弊端。鄭和還為中國帶來了很多海外的技術、原料,促進了中國農業和生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明朝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無論從當時的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大功臣。正是這些耀眼的成就,才能讓皇帝力排眾議,貫徹下西洋的思想方略。因此,在皇帝的心目當中鄭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雖然政治掛帥的因素讓國家損失了不少的金錢,但當時明朝的國力還是非常強盛的,能支撐得起這份消耗。

退一步講,即使明宣宗覺得下西洋這件事非常的不明智,那他的矛頭也絕對不會指向鄭和。因為鄭和並不是提議者,而是一個執行者。再加上他勞苦功高,在上了年歲的情況下還堅持跟隨船隊,這種精神令人非常的欽佩。如果這時候皇帝指責鄭和,肯定會引起眾怒的。這就是為何非常抵制下西洋的明仁宗僅僅是叫停了下西洋這個行為,而沒有懲罰鄭和。

而且明成祖朱棣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聲望仍然很高。懲罰鄭和就相當於打臉朱棣,後世的皇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在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就結束了對海洋的探索。核心的原因不在於帝王,而在於衰落的明朝支撐不起下西洋的消耗。

英宗和憲宗等人其實都有恢復下西洋的想法,但他們缺少朱棣的魄力,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客觀條件也的確不樂觀,當時沒有像鄭和這樣熟悉下西洋的能臣,而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留下來的典籍也是所剩無幾,這就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下西洋自然是成了妄想。


撿史官


鄭和,這個明朝永樂年間的太監,是他首創了中國大航海時期的豪舉。他帶領他的船隊開創了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蹟,為我國的航海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明成祖永樂三年到他的孫子明宣宗宣德八年先後近三十年,先後七次下西洋。


當時是明成祖朱棣在位他是一位人人稱道的雄主,他五徵北漠,開拓了大明的疆土,除了元朝以外,其他皇朝無法與之並肩的;他修訂的永樂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書;他修建了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宮殿,是其他國家的古宮殿無法超越的。歷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的失利,中央政權開始變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後,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國姿態崛起,與鄰國的外交關係,再次被提上日程。朱棣非常有遠見做了一件讓國家收益的事情,便是他曾派鄭和七次下西洋。


下西洋讓國家和西方交流,帶來了經濟政治效益是得國家西學東漸對外開放,也為後來的民主政治打下基礎,當然鄭和的帆海行徑不是一蹴而就的鄭和之所以能成完成帆海夢,離不開朱棣的盡力支撐,可以說沒有明成祖就沒有下西洋這件事情,在第四次下洋後,國庫已經不支,只是朱棣不想讓後人覺得他的偉大成就此夭折,勒緊褲腰帶勉強又出航了兩次,幾乎每一次下西洋都要花費掉國庫大量的積蓄,先後下了六次西洋,在朱瞻基時期下洋1次,合計7次出海。


時間過去已久,隨著朱高熾繼位,朝廷官員反對出航的聲音越來越多。朱瞻基繼位後,看到東南亞各國似乎對明朝的國力有所懷疑,因此又派鄭和去了一次,開始了第八次下西洋。隨著後來明朝國力的衰退,已經無法支付的起這種航海費用了,這也成了明朝最後一次出航。年已六十的鄭和最後一次下泰西,可這次鄭和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完成使命,他最終在返程的路上去世。

宣德八年鄭和在出航途中病逝古裡,鄭和七下泰西終究閉幕,也完結了一個傳奇宦官不普通的終身。就這樣鄭和這位偉大的人物生命就結束在了航海上,也是死得其所。從明成祖到明宣宗,兩位皇帝對鄭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鄭和也是當時的國家大功臣,鄭和下西洋對國力的損耗的確是巨大的,但是鄭和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耀眼的。除了鄭和當時沒有像鄭和這樣熟悉下西洋的能臣。所以國家對他也是非常重視死後也把他妥善安葬。對於鞠躬盡瘁的鄭和來說,這個歸宿倒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