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汪宗凱


蜀漢的南方部隊已經準備出動了,但是劉禪不讓!

當時統領南中各郡的,是安南將軍、建寧太守霍弋。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

強悍的南中軍團

此時,南中六郡相對比較安寧,經常發生叛亂的夷獠各部已基本平定,其實有能力北上救援成都。不僅如此,蜀漢的南中部隊實力相當強,與叛亂部落的長期周旋中身經百戰,堪稱勁旅,估計人數至少在一兩萬人以上。

後來,南中地區歸屬晉國版圖,霍弋還出動兵力佔領了吳國的交趾,靠的就是這支原蜀漢的部隊。

這支蜀國舊部,不僅攻佔了交州,而且還大敗吳國討伐軍,擊殺吳軍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隨後,吳國動員全國力量,出動十萬大軍才擊敗了這支晉國的偏師。(《華陽國志》:泰始七年春,吳王孫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帥“二十萬”軍,興扶嚴惡夷,合十萬,伐交趾。)

當時,吳國十萬大軍圍攻交趾城,城內南中軍團才一千多人,加上本地新附士兵四千人,老百姓一萬多人。“至秋七月,城中食盡,病、餓死者大半。”最後在叛徒內應下才破城。指揮交州保衛戰的,一直都只是霍弋的部將,霍弋本人由於生病只能坐鎮於建寧郡。由此可見這支南中軍團的實力強悍。

孟獲後人的線索

至於孟獲,都已經離諸葛亮時代三十多年了,他怎麼可能還活著。不過,參加交州大戰的很可能有孟獲後人。

南中軍團的參戰將領有楊稷、爨谷、董元、毛炅、孟嶽、孟幹、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人,其中可以看到南中大姓爨氏、孟氏的人。其中,孟嶽、孟乾和孟通三個人,肯定是孟獲的族人,甚至是直系後代。

在交州之戰中,孟嶽和孟通力戰而死,孟幹、爨熊、李松等人被吳國俘虜,由於他們擅長製作弓弩,所以被留作工匠。但是這幾人之前就約好逃跑,最終只有孟幹成功逃到洛陽,爨熊和李松在逃跑過程中被殺。

由於孟乾的作證,南中軍團的壯舉才被晉國朝廷得知。楊稷、王素、毛炅、爨能、李松等人都被追封,後人也被封侯。


陶式防務評論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故事。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最終使得孟獲心悅臣服,收南方南蠻之地。但是為什麼在蜀漢滅亡之際時,孟獲卻沒有率南方部隊前來救援呢?

管理方式難以調兵

在當時,南蠻地區相對比較落後,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像孟獲這樣的一個蠻王也不過是由南方諸部落推選出來的一個領袖罷了,手下各部落依然有著很強的自主權,因此即使孟獲有心救蜀也需要諸多部落領導人的同意。



諸葛亮去世多年,餘威不存

我們知道,當初諸葛亮是通過七擒七縱才降服了孟獲,這裡可以看出孟獲的本身絕對不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在更多情況下,他是十分靈活的。而很多朋友們以為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不久便滅亡了,其實不然,在蜀國滅亡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了幾十年。對於孟獲來說,他與其說害怕蜀國,不如說是害怕諸葛亮,現在諸葛亮早已去世多年,餘威不存,在蜀國滅亡之際,孟獲不在南方搞事已經很好了。



蜀國滅亡始料不及

姜維與鍾會在劍閣對峙許久,未分勝負,不料鄧艾偷渡陰平,成都迅速投降,蜀國亡國,這樣的滅亡速度不要說讓南方的部落根本沒有預料到,就連姜維本人也沒有想到。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公元263年8月,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時蜀漢危亡之際,大將軍姜維率軍鎮守劍閣,憑藉山川之利將魏國主力大軍鍾會所部阻擋於劍閣之外,然不料魏將鄧艾兵行險招,竟由景谷道偷渡陰平,直逼成都,蜀國朝野聞之震驚。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主動請纓率成都守軍於綿竹阻擊鄧艾大軍,然終兵敗被殺。公元263年11月,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見狀終開城投降,至此蜀國宣告滅亡。

蜀國滅亡的這個過程可謂相當之迅速,從司馬昭8月發動滅蜀之戰,到11月劉禪開城投降,期間只不過短短3個月的時間,想劉氏在蜀地也經營了數十年,怎就如此不堪一擊呢?或許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在抵禦魏國入侵的蜀國軍事力量中貌似少了一部分,少了那一部分呢?沒錯,那便是蜀國在南中地區的軍事力量。提到南中地區,相信大家都會想到南蠻王——孟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描述得非常精彩,時諸葛亮以仁義感化孟獲,盡收南中人心,孟獲亦曾有言誓死效忠蜀漢,為何在蜀漢滅亡之際,南中之地竟未出一兵一卒支援成都呢?

南中人心,從未收服

這裡先來說說孟獲為何不來救援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問得缺乏常識,應該表述成“在蜀國滅亡之際,南中蠻族為何不來救援”才更為恰當。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還在不在世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即使在世,那也是一個很年邁的老頭了,還談何救援呢!孟獲是在諸葛亮公元225年南征,平定南中叛亂後才臣服的,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期間整整相隔了38年之久,估計當時孟獲即使在人世,少說也得七八十歲了。有道是“年過七十古來稀”,像孟獲這樣一位蠻族首領若能活到七十高壽應該是會有記載的,但史書上卻並未記載孟獲的生卒年月,想必他並沒有見證蜀漢的滅亡。

在演義中,孟獲及其手下的南中蠻族確實是誠心臣服蜀漢了,但這畢竟是小說之言,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又如何呢?諸葛亮南征採用以“攻心為上,收服人心”的策略確實不假,然可惜的是他至始至終並未能收服南中人心。不過這個也不能怪諸葛亮不夠高明,因為只有在絕對的實力情況下,才能真真正正收服人心,令四方臣服,而蜀漢並沒有那個實力,因為它畢竟只是偏安一隅的一方小國。

昔日劉備平定漢中,自立為帝時,南中地區(南中四郡)還是很穩定的,這在於它有實力,畢竟當時的蜀漢盛極一時,連北方的曹操都被它擊敗了。然自劉備夷陵兵敗後,南中人心就開始浮動了,在劉備死後,更是直接明目張膽的造反了。《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故由此有了後來的諸葛亮南征平叛。然而通過諸葛亮的一次武力鎮壓,南中人民就真的對蜀漢臣服了嗎?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說南中人心從未收服呢?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便能清楚的看出:

第一:在南中設立“庲降都督”,這是劉備入蜀後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在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其目的就是要穩定南中的局勢。

第二:遷移南中人民,當年諸葛亮南征平叛後,曾遷移了南中地區上萬戶人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諸葛亮北伐時有名的“無當飛軍”便是來自於此。

第三:公元233年,南夷豪帥劉胄再次發動叛亂。時諸葛亮尚在,南中地區卻依然有叛亂髮生,可見南人並未有臣服之心。

第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中漢嘉地區蠻族發生叛亂,時向寵率軍前往平叛,最終不幸戰死。

沒有絕對的實力,何以降服他人!南中人心自始至終並未臣服蜀漢政權,蜀漢在滅亡之際,有談何奢望南方蠻族來援助呢?沒趁火打劫已是萬幸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三國時期的劉備,雖是皇室宗親,卻並不得勢,他的前半生一直沒有什麼作為,直到他請了諸葛亮出山,這才開始了真正的崛起。

諸葛亮的功績自然不必多說,諸葛孔明位列武廟十哲,他的功績之大可見一斑,其中一項功績可以說對蜀漢有建立千秋基業的功勳,那就是人盡皆知的“七擒孟獲”。正是通過這樣高明的俘獲人心之舉,諸葛亮將南中徹底平定,穩固了蜀漢的大後方,才可以安心與曹魏、孫吳爭霸天下。

孟獲對於諸葛亮非常敬服,他屢次被諸葛亮擒獲,除了肉身之外,他的一顆忠心也被諸葛亮俘獲了。孟獲雖然是一個粗人,但是他卻非常講信用,答應諸葛亮之後,就一直信守諾言,鎮守南中,沒有再給蜀漢添麻煩。

“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資治通鑑》

既然南中勢力與蜀漢有如此深厚的交情,為何在幾十年後,蜀漢被曹魏攻打而亡國時,南中的士兵沒有及時來援助蜀漢呢?

南中沒有能力幫助蜀漢

其實,諸葛亮當年攻打南中的時候,利用他的智謀攻心,完成了一勞永逸的戰果,但是人心難測,世事無常,諸葛亮雖然一時得到了孟獲的認可,但是誰知道未來孟獲會不會被小人蠱惑,重新叛亂呢?如此一來,諸葛亮將會疲於應付南中,根本無力北伐,這樣的結果諸葛亮顯然不願意看到,畢竟他的志向是要克復中原。

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他發現南中這樣的地方,不太適合生存,都是靠漁獵為生,不穩定。所以,諸葛亮也沒有大力開發這裡的想法,畢竟在當時可沒有旅遊業,南中是如今的雲貴地區。

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在南中人中選出了精壯,讓他們參加到蜀軍之中來,組成了後來蜀軍中的一支精銳部隊“飛軍”。同時,帶上這些士兵的家眷。這樣一來,既削弱了南中的戰鬥力,使其無法再霍亂蜀漢,同時增強了蜀軍的戰鬥力,使蜀漢的兵源得到了補充。

如此計策在當時自然是一箭雙鵰的好計,只是在幾十年之後,蜀漢要被滅亡的時候,南中也就再沒有像樣的戰鬥力前來救援了。

南中援兵無法援救

話說回來,即便南中精銳盡失,但是幾十年後也會有一些新的戰鬥力培養出來,即便如此,南中援兵也無法救援將亡的蜀漢。

曹魏之兵,乃是鄧艾的神兵天降,這驟然出現在城外的魏兵讓劉禪嚇蒙了神智,作為一代帝王,他更傾向於投降。蜀漢大臣以譙周為首,大多數都是投降派,只有姜維和北地王劉諶是主戰派。

一來姜維不在京都,無法阻止劉禪投降;二來,劉諶雖然在京都卻沒有能力阻止劉禪投降。於是,劉禪最終選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蜀漢氣數已盡,不想城中百姓受苦,為了避免生靈塗炭,可笑得是,隨後成都就被魏兵屠城了。

南中的援兵無法援救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劉禪投降太快了,快到連姜維都沒反應過來,南中的援兵自然更無法反應過來了,如此快得投降,沒給任何救援人員任何時間。

第二、譙周主降,劉禪內心也主降,他們已經鐵了心要投降,自然也就不會去南中請救兵。劉禪甚至想過要逃到南中去避難,不過被譙周給勸阻了,譙周怕南中靠不住,會殺了他們投降曹操。所以,劉禪和譙周是信不過南中人的,他們沒有把南中當成是自己人。這樣一來,即便南中人願意前來相助,想必在南中通往成都的路上,也會有重重關隘阻攔,南中援兵根本無法到來,自然也就無法援救。

時間改變,人心或許也在改變

孟獲服諸葛亮,南中人就服蜀漢。不過諸葛亮死後幾十年,如此長的時間過去,南中人是否還會懼怕諸葛亮的餘威?自然不可能,那麼他們是否會對劉禪忠心?未必,劉禪畢竟不是諸葛亮,南中不反,可能是因為姜維的存在,還有蜀漢有自己血親的原因。

除去這些因素,他們的內心可能早就有了變化,早不是孟獲和諸葛亮時期的心態了,只是苦於形勢所迫,一直沒有爆發而已。在蜀漢滅亡的時候,他們自然也就不會為了蜀漢而拼死力了。


綜上,南中援兵救援蜀漢困難重重,甚至可以說無法達成。說到底,蜀漢滅亡的根本在於蜀漢本身的侷限,即便南中援兵真得來到,恐怕也無法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文\\野史日記 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歷史!

▲圖\\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隨時聯繫刪除!


野史日記


我們首先看看孟獲去了哪裡。

《後出師表》是否諸葛亮所寫雖然有爭議,但其中提到的人事和時事大多有所本,在《後出師表》中提到“自臣(諸葛亮)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這其中就包括原南中少數民族的武裝,也就是說,部分南中精銳早已被徵發到蜀漢主力軍中,而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為蜀漢戰略部署的失誤,被隔絕在匆匆從沓中(甘肅舟曲)屯田處返回的姜維軍中,並未能在最後決戰中充分發揮作用。

而孟獲本人和許多南中土著貴族,則在歸附後被吸收到成都做官,孟獲後來做到御史中丞,這是負責監察的主官,不管孟獲是實際負責御史臺,還是隻掛個名,具體工作交給下屬職能官員,但這個官屬於中朝官是毫無疑問的。簡單說,即便蜀漢滅亡的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孟獲仍然健在,他和他的主要舊部首領,也早已變成了手無寸鐵、在成都當文官的光桿司令,大概率跟隨在“面縛輿櫬”的劉禪後面出降,事實上在蜀漢滅亡時,蜀漢境內本土勢力中主降的比例最高,一如劉備剛入川時,因為地頭蛇最希望保住身家,且深知投降對他們而言性價比最高。即便不降,他們也沒有實力拯救蜀漢。

再說孟獲舊轄區的兵。

孟獲所轄南中地區,在諸葛亮平定後被劃分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六個郡,統稱南中六郡,蜀漢滅亡當年,這裡統由安南將軍領庲降都督,兼領永昌、建寧兩郡太守霍弋統領,霍弋聽說魏兵入侵,“欲赴成都,劉禪以備敵既定,不聽”。南中離成都平原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霍弋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得知劉禪投降且平安抵達洛陽,受到善待,這才向魏投降,可以想見,即便綿竹之戰時劉禪就開始徵召霍弋入援,後者也很難趕在成都投降前及時抵達成都。

蜀地最大的特點是險要都在四塞,而成都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因此一旦外圍某一點被突破就土崩瓦解,即便主力仍然存在也難以及時回援,正因如此,歷史上外敵攻蜀,要麼總也攻不下,要麼就是一點突破,一兩個月就全盤搞定。蜀漢滅亡時,除了禁軍諸葛瞻部破滅,主力姜維、霍弋、羅憲部都損失不大甚至完好無缺,卻無一能搶在劉禪投降前及時趕回救駕,奧妙就在於此。


李厚何


孟獲此人並沒有出現在《三國志》或者《後漢書》中,而在《漢晉春秋》等史書中卻有過記載,《三國演義》裡的孟獲形象大致出自於這些記載。

在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所著的《漢晉春秋》裡記載說,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按照參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把南中豪族的一些代表人物帶到了成都,授予官職和土地,孟獲也是其中之一。“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

這一點和春秋戰國時期的人質制度差不多,把孟獲等人控制在成都,一來可以保證南中部落群龍無首,不能鬧事,一來也顯示朝廷的恩典,拉攏一下人心,內外夾攻,讓他們“不戰而降”。當然,除了給官職外,諸葛亮還把南中降將和士兵帶上了戰場,蜀漢精銳的無當飛軍就是由驍勇的南中士兵組成的。

此外《華陽國志》中還記載著一個叫孟琰的,是孟獲族人,也被諸葛亮帶回了成都,並加入了北伐部隊,擔任蜀漢虎步軍的指揮官。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孟琰率領五千虎步軍據守武功水北部,在和大軍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堅守陣地,抵擋住了司馬懿的大軍,和前來救援的諸葛亮一起逼退了司馬懿。

所以南中孟獲一族,實際上在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就和他一起離開了南中,到成都做官去了。至於南中方面為什麼在蜀漢滅亡之時不來救援,其實在當時,駐守南中的都督霍弋是有提出要率領一萬軍隊救援成都的,可是被後主劉禪否決了。


為什麼劉禪要拒絕霍弋前來勤王呢?除了當時姜維大軍尚在,諸葛瞻等人又還沒戰敗,蜀漢前途還算明朗之外,南中當地一直動盪的局勢也在劉禪等人的考慮之中。

諸葛亮雖然平定了南中,還搬走了南中的精壯力量和代表人物,可是南中一地的叛亂依舊此起彼伏,趁著諸葛亮北伐分身乏術之際不斷鬧事。諸葛亮前腳剛走,後腳南中部落就起義,連殺數任太守,負責南中事務的庲將都督治所都被迫遷移,這一情況直到馬忠接任都督後才得以改善;建興十一年(233年),南中豪族劉胄造反,起兵攻打城池,被馬忠擊敗;劉胄被平定不久,牂牁郡、興古郡的獠人又反,還是多虧了馬忠將其平定。

馬忠恩威並施,治理有方,南中渡過了相對平和的一段時間,可是自從諸葛亮、孟獲、馬忠等人接連去世後,南中百姓骨子裡那不安分的因子又開始作祟了,屢屢興起叛亂,給蜀漢朝廷造成了不少的麻煩。延熙三年(240年),南中漢嘉郡發生叛亂,中領軍向寵率領皇帝近衛軍平叛,結果向寵死於亂軍之中,此時距離諸葛丞相去世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可見諸葛亮所謂的“攻心為上”,卻是始終沒有降服南中人民的心。

雖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可向寵的軍事才能畢竟是得過劉備、諸葛亮兩任領導賞識的,所率領的又是精銳的近衛軍,從向寵的平叛敗得這麼慘來看,南中一帶的反抗力量可以說完全超出了蜀漢朝廷的想象,諸葛亮對南中的“弱化”,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激起了他們的反抗之心,作戰士氣甚至得到了“強化”。向寵戰敗後,蜀漢再也沒派出一支軍隊去南中,任由當地百姓自力更生,表面上接受蜀漢管理,實際上卻是各做各的,互不干涉。

所以劉禪才拒絕了霍弋出兵勤王的請求,誰知道會不會又是前腳一走,後腳南中立馬暴亂,到時內憂外患,前有曹魏大軍南下,後有南中暴亂不止,東邊孫吳又蠢蠢欲動,蜀漢就算能渡過這一次的危難,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歷史中是否確有孟獲其人後世存在爭議,至於七擒七縱,則肯定是虛構的。

但能夠肯定的是諸葛亮確實帶兵平定過南中的叛亂,他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在南中地方廣施恩澤,使蠻族歸心,從此不再反叛。

平定南中地區的根本目的是穩定西蜀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南中的蠻族不會,也沒有能力對蜀魏戰爭提供什麼幫助。

那裡的蠻族沒有統一的政權,基本上是以部落的形式生產生活。要想整合這些部落為蜀軍所用,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聯絡和遊說。但魏國沒有給西蜀這個時間。



西蜀滅亡的太快,沒有時間請求外援。

西蜀滅亡的時間太快了,姜維死守劍閣,令鍾會大軍束手無措。本來是一個戰略相持的局面。但鄧艾從陰平小路繞過了姜維的守軍,直插成都平原。打破了戰略平衡。

當鄧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綿竹守軍以後,西蜀已經無兵可派。在投降派的勸說下,劉禪投降了。

這一軍事行動就是在與時間賽跑,是趁其不備的突然襲擊。西蜀根本沒有時間去爭取外援。



蠻族人口很少,難以組織足夠的兵力對抗大魏。

蠻族主要的倚仗是有利的地形,那裡人煙稀少,山巒疊障,瘴氣橫行。是打游擊戰的天然場所。但是要想北進中原與魏國爭鋒,他們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不但兵少,戰法落後。因其部落的特性,統一指揮調度都是問題。而且他們的忠誠度也是問題,大部分部落未必願意犧牲自我幫助西蜀。



綜上所述,靠蠻族挽救滅亡的西蜀是不現實的。相比蠻族,東吳的救援可能更實際一些。可惜諸葛亮死後,西蜀的投降派和主戰派一直不和,難以堅持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弱蜀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老曹講史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無兵可調: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其實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其實很薄弱,那些首領對蜀漢也沒有什麼歸屬感,蜀漢還得增兵嚴防,至於讓他們救援就更談不上了。


古國五千年


大家都看過我國曆史上的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這四個是四大名著,可以說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非常好看的,我覺得這個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著作。三國演義大家都喜歡看,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老人和小孩飯後的談資,可以說這樣的電視劇正能量還是很大的。 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趙雲的七進七出,劉備的三顧茅廬,曹操的赤壁之戰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好看的劇情。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的軍事,在劉備建國之後被封為丞相,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蜀漢。 他當時率領著軍隊去西南剿滅孟獲,孟獲當時是西南的一個地方的首領,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抓住孟獲之後,孟獲每次都找理由讓諸葛亮放了他,不然不服,諸葛亮為了讓他們臣服,答應他,因為他要收復人心必須要籠絡人心,所以他七擒孟獲。當蜀國被攻打之後,孟獲為什麼不帶兵過來幫助諸葛亮呢。 因為那個時候的蜀國已經是搖搖欲墜,沒有什麼大的氣候了,孟獲只需要自己能夠保持著自己的番地好好的就行,他也沒有必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去幫助蜀國抵抗魏國,這樣如果站錯隊的話,對自己來說就是一個滅頂之災,沒有必要違抗魏國就蜀國,萬一失敗了,自己的兵力沒了,就沒有辦法保衛自己的國家了。


蔓莓愛運動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過程可以說是十分有趣,最出名的就是七擒孟獲,為什麼七擒呢?是因為抓一次就放一次,來來回回了七次,終於將南蠻王孟獲收拾的心服口服,決心歸順西蜀。

但是,在蜀漢危急存亡的生命關口,為何孟獲不派兵救援呢?他當時不是已經宣佈歸順了嗎,難道又叛變了?

下面我們閒言少敘,直接步入正題:

孟獲不來的原因之一:公元225年,孟獲被諸葛亮折服宣佈歸順,而蜀漢滅亡的時間是在264年,二者時差達三十九年。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孟獲生於哪年,但是孟獲能夠成為南蠻之主並且讓諸葛亮七擒七縱,說明一定經歷過甚多,不然一兩次可能就服了,因此,當時的孟獲就應該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也就是三十多歲了。

如果加年三十九歲,當蜀漢滅亡時其至少已有70多。這在古代真真是屬於高壽了,南蠻炎熱,想那三國之一東吳的領導人孫權才活了70歲,但是東吳水土養人啊,南蠻的地界和東吳可不一樣。

所以,在蜀漢滅亡之時,孟獲多半已然作古。就算是其後代掌權南中,是否也會誠心歸降蜀漢,也未可知。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二:蜀漢對於南中之地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君主之國,而南中之地只是蜀漢的附庸勢力。一個君主國家被欺負的快要滅亡了,怎麼好意思向臣服於自己的小勢力求援?不來的話倒還好,大不了和敵人拼他個你死我活,如果人家來了然後還救下了自己可怎麼辦?

以後大哥變小弟嗎?還是說像電影《夏洛特煩惱》裡面那樣,各叫各的?總之就是很尷尬,所以有可能當時蜀漢根本就沒有向南中求援,要知道,南中一直是附屬之地,如果蜀漢不發命令而私自調兵,往好了說是勤王救駕,但會不會給人以口舌說起兵謀反呢?

這樣一來萬一蜀國之後降罪怎麼辦,給自己徒增煩惱,還不如聽候命令,蜀國也就各安天命吧。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三:當年孟獲被諸葛亮收復之後,孟獲只是說:“我打心眼裡敬服丞相諸葛亮,從此南中一心一意歸順朝廷,決不再造反了。”也就是說,南蠻之地最敬服的是諸葛亮。

可是西蜀丞相諸葛亮已經在30年前就去世了,自己敬佩的人早已作古,這麼多年以來,蜀國也在沒有和我們有什麼往來,作為君主之國也沒有賞賜給我們什麼東西,兩者之間的關係早已經名存實亡。

因此就算蜀國真的滅亡了和我們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試想當年蜀國自己就能把我們耍的團團轉,現在來的可是比蜀國強大好多倍的魏國啊,我們現在沒聽到求援信息,還傻乎乎的往前去,萬一人沒救到再把自己折到裡面,沒有什麼必要,乾脆就不去了吧。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四: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後,抽調數萬南中青壯組成無當飛軍,這數萬人可以說是南中的根基,要知道當時高定叛變的時候,三路大軍真實的數字也就不到兩萬,現在諸葛亮從南中之地叫走了五萬人,南中大部分家庭裡的男子肯定都是被徵調走了。

再有,當時諸葛亮平定南中,雖然七擒七縱孟獲,但是南中的士兵肯定是死傷好多,南中之地後代對屬地能沒有恨意嗎,同時南蠻之地,本是南蠻之人自治之地,雖然名義上歸降西蜀,實際上南蠻之地並非蜀漢統轄的真正勢力範圍,而西蜀之地也並未真正關心過南蠻之地的發展。到了蜀漢後期,南蠻之地對於蜀漢能有多少忠心,本就很難預料,自然不會傻到勞民傷財派兵增援蜀漢了。

這樣一來,大部分人一定對蜀國受難是樂在心中的,當時孟獲即便活著,也是古稀之年,大權肯定不能全在手中了,想要救援可能也命令不懂手下的人。

結語

蜀漢滅亡,是歷史潮流推動的結果,如果真的如三國演義中所展現的,諸葛亮做法再增加12年的壽命,也許蜀漢能夠多發展發展也說不定,但是演義終究是演義,只能當做故事聽聽就好了。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