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後天形成的還是遺傳導致的?

眼視光驗光師杜晨


作為兒科醫生,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散光不具有遺傳性,但是它的發病跟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有關。

先天散光是指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有部分孩子會出現散光的問題,目前原因不明,也無法預防。

後天散光主要是由於倒睫、揉眼、不當的睡姿、長時間的眼瞼閉合等原因可能影響角膜形態改變,導致散光度數增加,不過這種一般散光的度數不超過100度。

還有一種是由於外傷,角膜炎導致的損傷,角膜有瘢痕,散光這種的,就很難預測度數。

很多人會疑問,說什麼叫散光?

散光跟近視是有些一樣的,都是看不清東西,但是教最大的特點是看東西會產生重影,像這樣: 看東西的時候一個圓?還是兩個圓?模模糊糊的,這樣會導致眼睛非常容易疲勞,孩子能會使勁兒的用你去看,這樣子會增加度數,所以一定要及時矯正。

如何矯正?

1.配戴框架眼鏡

如果對於孩子來說,通常都是首選佩戴眼鏡,在散光100度之內,雙眼裸眼視力也在同齡人正常視力範圍之內,可以不戴鏡;

散光高於150度,則不論孩子裸眼視力好壞,一般建議要戴鏡。

2.角膜屈光手術

3.角膜接觸鏡


具體治療方案因人而異,根據實際情況諮詢醫生。在長期的兒科門診當中,見到孩子佩戴眼鏡並不在少數,都是等了孩子眼睛有問題才來責怪,為什麼孩子一直看手機,其實這不都是家長的做法導致的嗎?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大家還是儘量多陪伴孩子,少讓手機電腦陪伴孩子吧。


兒科醫生雨滴


散光是指平行光線經過眼球屈光系統折射後,並不聚為單一點,而是散開的許多光像,所以叫做散光。

為什麼會有散光呢?

那是因為眼球不夠圓。其原因包括了網膜、水晶體、角膜等密度不均或表面凹凸不平所致。因此絕大數人的眼球都不可能[剛好那麼圓]。

當眼球不夠圓的時候,散光就會出現了,但每個人的眼球圓的不一樣,所以度數也會不同,就好像同一年級的小盆友,身高有高有矮,這是天生的,不可抗拒的。

假設把人的眼球想象成球面,360度上每個方向都有一個度數;

如果所有方向上的屈光度都是相同的,眼球屈光系統如同一個光滑的“籃球”,那麼就代表眼睛沒有散光;可是如果不同方向上的屈光度不一樣, 眼睛的屈光系統就變成了“橄欖球”,有些方向屈光度較大,有些方向屈光度較小,這就會導致散光的出現。


第三個就是散光在視網膜的成像以及矯正

所以,之所以形成散光,歸根結底是因為眼球在不同方向上有著不同的屈光力,導致平行光線經過眼球折射後,無法在視網膜_上聚焦於同一個點上。所以眼睛無法聚焦,看東西就會出現模糊和重影。

散光看的情況

散光是一個方向上看東西有變形,而且,比較穩定,無論怎麼查,散光還是在那裡或許還會加深一點。

散光度數分佈

散光也分為規則散光和不規則散光。根據散光的程度可以把散光分為四個類型,

輕度:<+1.00屈光度,

中度;1.00~+2.00屈光度,

重度:+2.00~+3.00屈光度,

高度:>+3.00屈光。

散光的換算一般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公式,如果出現了散光,一定要及早的去醫院進行佩戴矯正。

散光要不要矯正

根據情況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散光,人群中完全雙眼都沒有散光的人不到10%。

天生形成的散光通常度數都比較穩定,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散光度數加深;在臨床上,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散光,100度以內的散光都很常見,50度以內的散光都屬於正常範圍。

  • 75度以下的散光

人眼完全可以通過眯眼代償,一般查視力時,低度的散光,並不會明顯影響視力。但這樣的小孩,會比其他小朋友更容易有視疲勞和眯眼的表現。

  • 75-175度的散光

這時,通過眯眼已經無法代償,看到的東西已經是模糊不清的,理論上來說,應該戴眼鏡了。如果是幼兒園小盆友,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看戲按是否需要戴鏡。

原因在於,4-6歲的孩子一般都有生理性遠視,代償了一部分的近視散光;另外,175度以下的散光,看近處時,視網膜也還是能夠得到足夠的刺激,因此,戴鏡後往往和同齡的小朋友相比,矯正視力一般大致正常,沒有明顯的弱視,這時,也可以暫定期觀察。

但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度數的小孩子最晚到了上學的年紀也還是要戴鏡的喲。

  • 200度以上的散光

肯定要戴眼鏡了。

戴了眼鏡,看書時戴,平時不戴可以嗎?

如上所述,散光眼鏡矯正後,雖然看的清楚,但視物變形,如果頻繁的摘鏡,變化的圖像會對大腦造成視覺干擾,引起頭暈。因此,對於散光的眼鏡,建議常戴不摘。

RGP硬性角膜接觸鏡

對於成年人,高度的散光,戴眼鏡後視物變形,這時,選擇戴硬性角膜接觸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相對護理比較麻煩,價格比較高,專業的驗配人員還比較少,另外,兒童配合度差,也不適合配戴。

對於兒童來說,適應能力比較強,屈光度變化比較快,戴框架眼鏡,還是最方便,最經濟,最合適的一種治療方式。


愛眼醫生



Ssummer


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一下,具體檢查一下,綜合檢查結果與醫生多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