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

陳志剛春回大地


教好孩子的標準是孩子具有愛心。當孩子有愛心,他們會很善良,具有正義感,會積極向上,能感受到愛與被愛。這樣的孩子能給別人帶來溫暖,他們會願意並主動去學習,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


秋水q


教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是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

首先,好學生的標準不僅僅是成績好。我認為一個努力上進、身心健康、獨立自主的孩子同樣是優秀的孩子。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當然成人也不例外,如果說成人中有這個成功的事業是優秀的人?那有幾個人能和馬雲比?又有誰能像華為一樣成為民族企業的驕傲?大多數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而已。但是他們扛起家庭的重擔,孝敬老人,夫妻恩愛,關愛孩子,難道這就不是優秀了嗎?孩子也一樣,只要是儘自己努力去學習了,不考年級前十又怎樣?我們不能唯成績論,也許他成績一般卻唱歌好聽,也許他不會奧數卻寫一首好文章,也許他讀書不好卻是一名運動健將。只要是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成為最好的他自己就是優秀。

其次,我認為除了成績才藝,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品德才更重要。前幾年的黃陽案,去年的北大學子弒母案,還不夠讓人警醒嗎?我們教育孩子時不能只看表面,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盡力教,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更得重視。

所以,我們教好孩子的標準除了成績和才藝之外,更應該教會他們陽光向上,心中有愛!



如果覺得我說的還不錯,關注我吧😊,教育的路上我們共同成長!


柴老師練字


教好學生是社會,家庭,學校三個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好的教育的效果反映,也就是說好學生就是被好社會,好家庭,好學校,好的教育引導培養的學生。在這樣的前提下。好學生就是有獨立的人格,善於思考的思維模式,正確的審美觀。

好學生首先是積極的,好的學生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會積極的去學習參與到學校的生活中去,他們每天都是有目標的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會獲得知識,在歷史文化各類美學素質教育中他們能感知到自己的思想在成長。

好學生都是自律的,他們知道時間的概念會要求自己在有限的時間中安排好有效的學習與娛樂的比重。他們知道自由從來不是任性與任意。他們知道只有在有紀律的規範下才可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會主動遵守這些紀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行為規範。


好學生都是喜歡閱讀經典,因為閱讀經典他們的興趣審美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他們知道了:真是哲學問題,善是倫理問題,美是美學範疇。他們學會了分類後的系統化學習,他們的知識結構慢慢的系統化而不再是碎片化的。好學生從來都不是隻會數理化,他們知道數學是在相對闡述宇宙的真相。物理是告知我們世界的構成體系。化學是在演變不同的元素。其實他們也是一個整體。


成玄因


看了評論同多角度或某個角度回答了問題,答案就在裡面。這裡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那麼多的教育目標用什麼去實現,找出這個問題是本次問題的根。學生學會了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這是最重要的,這叫能力,也叫智慧。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那麼這個問題從哪兒入手呢?這個能力出在什麼地方的呢?孩子有這個天賦嗎?找出它就有辦法了,答案就是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提升。說白了就是做人和智力用這兩個武器拿下知識。做人,智力,知識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思考一下就清楚了。沒有做人的成功想得到知識能得到嗎?沒有智力的開發能得到知識嗎?再看人的認識沒有對德智體美勞深度理解也就是相互關係的影響作用的理解,這個問題不解決能重視各方面的重要性嗎?這裡就有做人智力知識的問題。要想實現教育的多方面的目標就要從做人智力入手這兩個方面不能出問題。出了問題就是失敗的教育,這是不是答案呢?🌴🌴🌴🌻🌻🌻


難得糊塗李學龍


教育教學是教師的基本工作之一,它以“教好每一個學生”為基本目標,那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做到“教好每一個學生”呢?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教”、“好”、“每一個”、“可行性措施”等方面做些探討。

  一、何為“教”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學生的心理、思想發展既不是先天就已成熟,也不是完全依靠後天的灌輸,而是在學生已有的機能水平、心理水平與教育者傳授的信息的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尤為重要,也就是“教”。所謂的“教”是指師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它包括教學過程,也包括教育過程,也就是要採取一切措施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它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二、何為“好”

  在實際工作中對教師“教”的過程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好”。而對這一過程好壞與否的評價往往要看這一過程是否“教”出了好學生。何為好學生?“好”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顧名思義,“好學生”就是“優點多的、使人滿意的學生”。但我認為,對“好學生”的理解應該更深入、更豐富一些。我認為“好學生”的標準定位應該是:

  1.多才多藝,有所專長。

  2.善於安排時間,有一定的統籌計劃能力。

  3.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尊重他人,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5.生活態度積極、樂觀。

  如果教師的“教”的過程,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這樣的“好學生”,那麼教師的“教”無疑是成功的。

  三、何為“每一個”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好若干或者一部分學生雖然有些困難,可問題並不大,幾乎每個有責任心的教師都能做到,但難就難在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好每一個學生”,關鍵在於“每一個”。我個人認為,“每一個”即是指全體、所有的,但“每一個”又強調了個體,也就是不能用統一的硬性規定與標準去要求所有人,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個體的實際情況與不同特性靈活地採用不同的能給每一個體帶來最大、最好發展的“教”的方法。“每一個”意在強調“所有、全部、集體”、“不拋棄、不放棄”,同時更是強調突出個體。

  四、可行性措施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學生差異的多樣性、普遍性和客觀性,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要全面觀察、評價、分析每個學生,善於發現和挖掘他們潛在的素質和閃光點,因材施教,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教師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國多年的應試教育模式使相當一部分教師習慣於將學生依據考試成績分等級,比如“優等生”、“中等生”、“待優生”等。我認為,可以在成績上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並有針對性地採取適當的教育教學措施,但不應該也決不能僅僅依據單純的考試成績就將學生主觀地加以“優”或“劣”地區分以至於區別對待。

  (一)“優等生”與“中等生”

  對於成績上的“優等生”,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思想、身體、綜合能力等,努力地使其“成績好而不只是成績好,會讀書而不只是會讀書”;對於成績上的“中等生”,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與期望,在學習、思想、身體、綜合能力等方面予以關心、幫助和指導,促使其個體更好地發展。

  (二)“待優生”

  對“待優生”的教育與轉化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教學工作中令人頭疼、傷神的問題,因為各種複雜原因的交織使得這一部分學生在成績落後的同時往往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而對他們進行的教育教學工作格外重要也格外複雜。

  對於“待優生”,我們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責難;多一分理解,少一點諷刺;多一份關愛,少一點怨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做好待優生的轉化工作,需要我們真情投入、真心關愛,擯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感受,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關心他們的內心需求,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也要加以肯定,及時給予表揚;對他們存在的問題,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並誠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耐心細緻地予以熱情幫助。

  “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師寬容的態度、真誠的愛心感召下,再輔以恰當的教育方法,待優生們一定樂於親近教師,彰顯個性,其學業成績也必將會有質的飛躍。成績的進步,又將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也更容易接受別人,同時也更容易被別人接受,而這一切又將成為他們更加奮發努力的動力……這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當然,僅僅是做到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還遠遠不夠,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與不平常……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好每一個學生”,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畢生努力的目標,“如何教好每一個學生”這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事業,我將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地反思與總結。


老宋觀點


一個好的學生,我認為不能用成績來作為衡量標準。成績只能說明該學生的文化課學的很好,但要作為一個好學生,我還是比較認可德,智,體,美,勞,這5個方面的綜合素質。

所謂的德,就是學生的基本道德,要有自我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一個連道德底線都沒有的人,即使文化教育的再好,估計以後走上高科技犯罪的風險也越高。

智:我對於這個字的理解除了要文化學的好,更重要是個人的創造力要高,能有出獨特的想法,不隨大流。

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光在思想上,文化上要有表現還是不夠的,並且適量的運動不但能有強壯的身體,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對專注力也是有幫助的。

美:注意自己的形象這一點主要是讓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好的形象給人更多的信任感,起碼在得到“好學生”這個稱號時候,不會因為形象而受到質疑。

勞:愛勞動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可以加入助人為樂這一層意思。一個不怕吃苦,不怕吃虧,樂於助人的學生,絕對有資格成為好學生。

這5大標準從很久以前就牢牢的記在我心裡,能滿足這5個要求的,必定是個好學生。


樂資訊工作室


我從教20年,但是從來不上課,做的一直是團建和學生心理疏導工作。

——也許我的說法有失偏頗,但是的確是受到同事們的影響總結而來。

——這裡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那麼多的教育目標用什麼去實現,找出這個問題是本次問題的根。學生學會了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這是最重要的,這叫能力,也叫智慧。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那麼這個問題從哪兒入手呢?這個能力出在什麼地方的呢?孩子有這個天賦嗎?找出它就有辦法了,答案就是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提升。說白了就是做人和智力用這兩個武器拿下知識。

——做人,智力,知識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思考一下就清楚了。沒有做人的成功想得到知識能得到嗎?沒有智力的開發能得到知識嗎?再看人的認識沒有對德智體美勞深度理解也就是相互關係的影響作用的理解,這個問題不解決能重視各方面的重要性嗎?這裡就有做人智力知識的問題。

說到底,一定要從各方面融會貫通,有機結合,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哈,儘量讓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就可以了。





辛小魚


前不久由甄子丹主演的《大師兄》受到廣大影迷的追捧。在劇中他不僅是一個好老師,更像是學生們的大哥哥,在無微不至的保護他們。一群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在他的帶領下變成了一群好學生。我覺得一個合格的老師,不僅是追求學生一味的成績,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教好學生的標準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德,育,體,美等。

我的學習生涯中遇到一個好老師是在高中,他是我們的班主任,他教的課程是物理。我是高二分班才進去的,現在大學畢業了每次找到他,我的內心都是很感謝他的,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的班主任平時話不多,他不會像其他班主任一樣整天來監督你學習,所以,在高中我們班都學會了自主學習,都不用老師監督。才開始,肯定會不習慣他的那種放養方式,後面慢慢的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跟他無關。我們自己都著急了,就開始自己學習了。我們班主任也不會像其他老師一樣嘮嘮叨叨的,每次上課都會在黑板上寫一道題,讓學生自己做,他也會叫同學上去做。我們自己在下面思考,每節課他只能講一兩道題,一份物理試卷要講一個星期,但是他教的物理課的成績特別好,好多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教學生的是解題方法,而他教我們的是解題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路。



我們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有助學金,班主任不會全部給學習好的人,他是要全部雨露均霑。他把錢分成很多個不等份,分給那些他看到學習努力,有進步的學生,跟那些有幫助的學生。這對於學生來說,不僅僅是錢,更多的是老師的那份肯定。在學習上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

高中畢業這一別,現在都大學畢業了。班主任經常在群裡說,總記得你們是孩子,轉眼都畢業了,你們是我帶過所以班級中最有感情,最捨不得的學生。每次老同學聚在一起都會打聽班主任的消息。閒聊間回憶高中有班主任的日子。


圖片源於網絡


意林影視界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明確,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隨著社會需求更迭與現代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目的也應該與時俱進,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好學生的標準也應隨之需要多元化培養:

1、品德培養是基礎,從古到今,無論社會怎麼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德,品德的好壞基本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2、性格培養是關鍵,樂觀,積極,與人為善,寬容仁愛,這樣的人社會歡迎度高。

3、注重能力培養,能力包括了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決困難的能力,團隊管理協調的能力等等;

總之,品德決定了價值,知識決定了選擇,性格決定了命運,能力決定了前途。


祖老師


我理解好壞都是階段性的,好不是真的好,差也不是真的差。教好學生沒有標準。教育是讓孩子越來越專注於瞭解自己,清晰自己學習的目的,從對學習真實的熱愛裡發展出責任感與創造力。好與壞很個人標籤,教育不是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複製,而是適當地干預和無條件信任與支持。標籤化的“好”,讓好的孩子加速膨脹傲慢,看不見自己其他方面的侷限。讓差的孩子越來越恐懼,看不見自己我們標籤以外的一些優點。

每個人都有侷限性的,包括我們成年人。我們要做的不是僅僅盯著教出好的孩子,而是有教無類,幫助孩子攻克一個個侷限,能做到這一點,好,是遲早的事。

“好”也從來不是孩子的事,也是父母們老師們的修行。孩子們從來沒有向我們給過教好他們的標準。我們應該是先把自己變優秀,這是潤物細無聲。孩子只是藉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共情與尊重很重要。其實,最好的教育,是“放棄”教育,做更好的自己,給孩子一個可參考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