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義》

你是否感覺每天忙忙碌碌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卻想不起來到底做了什麼?

你是否覺得生活總是忙碌焦慮而又心力交瘁、看不到未來?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需要來了解和掌握精要主義的神奇力量。


《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來自於格雷戈·麥吉沃恩,他被譽為‘21世紀的史蒂芬·柯維“,足見他思想的普及性。

這本書介紹了精要主義者的思維模式,並將這種模式轉化為一種系統化的程序,幫助你擺脫無意義的多數,專注有意義的少數,成就有意義、有目的的人生。

林語堂說:“人生的智慧在於摒棄那些不重要之事。”

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想,是善用時間與精力,只專注於用於有意義的事情,<strong>時刻記住: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者一定要具備選擇、甄別、取捨的基本思想。

<strong>選擇,是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把選擇權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上,經常對自己說:“我選擇做。”,主動使用自己的選擇能力;而不是說:“我必須做。“這種喪失選擇權的話語。

在使用選擇權之前,保持充分思考和取捨,想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多問問自己:“我要大幹一場的是什麼?”,而不是對自己說:“要怎麼樣我才能什麼都做呢?”

取捨出行動的方向後,還要能甄別出噪聲。很多時候,干擾我們行動的往往是一些不重要的噪聲,所以要區分出重要的少數和不重要的多數。千萬不要把所有機會都等同視之。


精要主義者在具備基本思想後,需要通過第一步的探索、第二步的排除、第三步的執行去一步步落地執行精要主義。

第一步的探索,更注重的是行動前的思考。精挑細選,只接受前10%的機會,<strong>放棄“不錯”,等待“最好”

試著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我的每一個選擇,慎重對待自己的每一個選擇。

考慮一個重大的決定,試著評估每一個選項,然後給它們打分,如果得分低於90那就放棄,專注於那些90以上的選擇。

在生活中,儘量不要買便宜貨,去購買那些自己負擔的起的品質最高的產品。交朋友只交那些最好的朋友,建立高質量的人際圈。

當我們開始對自己有所要求,開始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我們就會抓住重點,提升我們做事的價值。


第二步的排除,更注重的是行動前的準備。對於思考後的選擇明確出一個鼓舞人心的、具體性的目標。

道德經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有所得,就必須有所舍,持續的優化自己的時間和行動,讓拒絕、刪減、精簡和糾正,成為我們日常工作的天然組成部分。

那麼如何能夠明智的取捨,有勇氣去拒絕那些不重要的事情,這些是源於內心有堅定的方向和目標。

明確的目標給人的生活和工作指明瞭方向,你的精力和時間都有了明確的意義和價值,你的取捨也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


第三步的執行,更注重的是行動中的堅定。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重重阻礙或是意外情況,所以要注意執行的方法和技巧。

在意外來臨之前設置好緩衝地帶,也就是為意外情況設置緩衝,提前做好最充分的準備,比如早起十分鐘。

在團隊合作中,鎖定出“最慢行進者”,幫助“最慢行進者”加快推進的速度,可以大幅提升整個團隊的速度。

為處理重要事務設計一種常規、順暢的流程,讓執行毫不費力,讓重要事務處於默認狀態。比如把日記本和充電寶擺在一起,晚上給手機充電的時候就可以把日記本拿出來記錄日記了。

我們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改變未來,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也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

我們多數時間都沉迷在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中,瞻前顧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經常注意力渙散,沒有焦點,心不在焉,而錯過了當下。

如同小時候我們想長大,長大了又想返回童年,人就是這樣不斷的錯過自己生命,我們的關注點永遠在別處。

精要主義者則聚焦於當下,他們把控著生命裡的每一刻,他們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就在當下,在當下的全神貫注之中。


精要主義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習慣。

它是著名的二八原則+時間管理的四項素的疊加,就是把80%的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就是能體現你個人貢獻峰值的事,從而成就有意義有目標的人生。

很喜歡書中一句話:<strong>如果你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就只能由別人替你安排。想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用精要主義思維掌控你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