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乙肝,新生兒都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嗎?

莊蘇穎


家庭成員中有乙肝,新生兒出現乙肝病毒感染的幾率會增加。但是並不意味著家中有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新生兒就一定要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是血液製品,主要起到被動免疫的功能。如何理解被動免疫呢?我們如果把乙肝病毒比作一個為非作歹的惡霸,那麼乙肝免疫球蛋白就相當於整治這個惡霸專案小組的刑警們。只要這個惡霸在一天,刑警就會採取一切手段控制TA,不讓TA危害社會。但是這個專案組逮住了惡霸之後,便要宣佈結案,專案組隨即解散。如果再次出現同樣類型的惡霸,又得重新成立專案組。這樣的應對非常被動,因此稱作“被動免疫”。如何才能夠治標治本呢?這就需要構建主動免疫體系了。

新生兒在娩出後0.1.6個月時接種乙肝疫苗5ug,即可產生主動免疫效果。如何理解“

主動免疫”呢?這就好比在人體內的各個派出所分發乙肝病毒這個“惡霸”的形象照片,只要TA一出現,片警們就馬上行動起來,將TA控制,關進派出所,不讓TA危害一方。這樣主動出擊的方式被稱為“主動免疫”。

很顯然,被動免疫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為之的,比如片警力量不足,我們派出專案小組的刑警們予以支援。不分情況就使用被動免疫,會讓那些惡霸們提前採取措施防範,比如整容。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大家對乙肝病毒束手無策。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分情況使用,可能誘導乙肝病毒(HBV)S基因發生變異,從而增加隱匿性HBV感染的風險。

乙肝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傳播。我國30%~50%的乙肝病毒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感染的。目前研究顯示,HBV陽性的男性將乙肝病毒通過宮內途徑傳染給胎兒的概率極小,因此,如果家中寶爸患有乙肝,孩子常規進行乙肝疫苗接種即可。而孕媽如果存在乙肝則需要在按照免疫計劃接種乙肝疫苗的同時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希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祝寶寶健康。


兒科恩銘


家長,分為母親和父親。


如果是母親有乙肝,那麼孩子在出生之後必須第一時間接種乙肝病毒疫苗,同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這樣就能最大限度保護孩子不受乙肝病毒的侵擾。為什麼?因為乙肝病毒疫苗是主動防護,人體接種了疫苗之後,會產生相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能幹掉病毒,從而保護人體,但是生產這些抗體需要一點時間,可能是幾天,可能是幾個星期,那麼在抗體還沒生產之前,人體還是沒有能力對抗乙肝病毒的,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期間同時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免疫球蛋白其實就是抗體,只不過這些抗體不是機體自己產生的,而是我們人為注射給他的,這些免疫球蛋白一進入人體就能馬上發揮保護療效。這樣一來,就能雙重保護了。


打個比方,我們打敵人,需要一把重機槍,但是這把重機槍需要點時間才能運的過來,而在重機槍還沒來到的時候,我們也還是要打敵人的啊,這時候直接拿起身邊的機關槍就懟敵人,簡單方便。只不過機關槍的子彈不出幾天就會消耗盡了,不過沒關係,到那時候重機槍已經架起來了。


由於母親有乙肝,很容易在出生後密切接觸通過微量血液傳播傳染給孩子,所以孩子必須做好防護,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而如果是父親有乙肝,孩子也需要接受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如果父母沒有乙肝,孩子出生後也要注射乙肝疫苗,但是免疫球蛋白就不是必須注射的了。因為父母沒乙肝的話,孩子的風險相對較小,而且在孩子滿月之前都很少會接觸其他人。感染乙肝的風險很低,所以有疫苗就足夠了。


綜上所述,孩子出生後,必須接種乙肝疫苗,而不是免疫球蛋白。只有父母有乙肝的時候,孩子才需要接種免疫球蛋白,進一步保護孩子。


李鴻政醫生


乙肝病毒的傳播主要通過三個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

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約佔所有乙肝患者的30-40%。如果不加以阻斷,乙肝媽媽分娩的嬰兒中30-40%會轉變為慢性乙肝感染者,而大三陽的乙肝媽媽分娩的嬰兒約有85-90%可發展為慢性乙肝感染者。這些被感染的嬰兒中,10-25%最終發展為肝硬化、肝癌

因此阻斷乙肝的母嬰傳播是有效預防新生兒患乙肝的重要措施。


阻斷手段一便是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的主被動聯合免疫。

目前,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乙肝疫苗的主被動聯合免疫已被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多個國家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所推薦。有數據表明,單用乙肝疫苗阻斷成功率為87.8%,而採用聯合免疫的母嬰阻斷成功率可達95.7%

目前我國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重組疫苗,分為酵母重組疫苗中國倉鼠卵巢細胞(CHO)重組疫苗。常規劑量單純基因重組乙肝疫苗(酵母苗5-5-5μg,CHO苗10-10-10μg)的母嬰阻斷效果可達91.2%

這兩種疫苗誘導的免疫應答不同。酵母疫苗無糖基化,因此誘導細胞免疫早,對母嬰阻斷保護率更高;而CHO重組疫苗糖基化程度高,誘導的抗體滴度比酵母重組疫苗高。

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是為了清除遊離HBV(乙肝病毒),防止感染擴散和調節免疫,中和乙肝病毒,有效預防和阻斷乙肝傳播。

根據2015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發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最好在出生後12h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劑量≥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新生兒出生後的1月和6月還分別需要接種第2、3針乙肝疫苗。

新生兒在出生12h內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聯合免疫後,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的母親的哺乳,而不用擔心乙肝病毒通過母乳餵養傳播的風險。


阻斷手段二:孕期抗病毒藥

儘管乙肝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對新生兒進行聯合免疫科顯著降低新生兒乙肝病毒感染率,但對

高病毒載量(>5×5lg IU/mL)孕婦分娩的嬰兒中,仍有5-10%免疫失敗。其原因可能與母血中HBV DNA 高低度、HBeAg(乙肝表面e抗原)陽性,HBV S基因變異、C基因型、HBV生殖遺傳傳遞及宮內感染有關。

HBV跨胎盤傳播主要發生在孕28周後(即妊娠晚期)。在這一時期,胎兒各器官發育相對成熟,藥物致畸風險低。因此可以在孕晚期使用抗病毒藥治療以降低宮內感染的風險。各種研究結果均表明,孕晚期使用抗病毒藥聯合新生兒的雙重免疫,可以有效降低高病毒載量孕婦HBV DNA載量及新生兒感染概率。


Vili肝病大講堂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所生新生兒,為有效阻斷母嬰傳播,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儘量在12小時內)儘早接種乙肝疫苗第一針,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滿1個月、6個月時分別接種乙肝疫苗第二針和第三針。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主要有母嬰傳播(宮內感染、圍生期傳播、分娩後傳播)、血液傳播(如輸血、注射、手術、共用剃鬚刀和牙刷、血液透析等等)、體液傳播(包括性交、接吻、咀嚼食物餵食等等)。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尤其是母親是表面抗原陽性的新生兒,出生後越早接種越好,出生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阻斷率約為87.8%,同時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可以進一步提高阻斷率。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的哺乳。


特殊情況: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或不詳的母親所生早產兒(孕周<37周)或者體重<2kg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儘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但在該早產兒或低體重兒滿1月齡後,再按0、1、6月程序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接種,所以,這些特殊情況下的寶寶就總計需要接種4針乙肝疫苗(出生後24小時內、1月齡、2月齡、7月齡各接種一針乙肝疫苗)。



疫苗與科學


需要的,父母有乙肝病毒的,新生兒要注射免疫球蛋白來隔斷乙肝病毒,同時也要按照0.1.6接種乙肝疫苗來預防乙肝的傳播的。


肝寶寶


對,媽媽有的話一定要做這個阻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