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八大山人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清 八大山人

《河上花圖》

天津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清-朱耷-河上花圖卷-紙本47X1292.5 長卷鉅製。筆觸奔放,墨色蒼莽,技法精練,畫面氣勢磅礴,跌宕起伏,酣暢淋漓,詩、書、畫、印俱佳,是水墨寫意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存世朱耷繪畫之最精者。

卷尾自題詩文才卓絕,書法獨特。引首有徐世昌行書題“寒煙淡墨如見其人”;卷尾有清代永瑆、許乃普,近代徐世昌等多人跋文。卷尾自題詩《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絕,書法頗具風範。後記:“蕙嵒先生屬畫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葉荷花落成。戲作河上花歌僅二百餘字呈正。”款署:“八大山人。”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圖為朱耷古稀之年所作。

朱耷(1624—1705)江西南昌人,明寧獻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出家為僧。書畫多署“八大山人”款,工詩文,長於行書,淳樸圓潤,自成一家。善寫意山水,形象誇張,構圖別具匠心。畫風放縱雄奇。與原濟、弘仁、髡殘並稱“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局部

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以繪畫為主,工詩文,長於行書,淳樸圓潤,自成一家。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他懷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鳥、木竹、山水來抒發對滿洲貴族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慨,表現他那倔強傲岸的性格。在八大山人暮年作品中,以《河上花圖》卷最為精絕。巨幅長卷與二百餘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輝,堪稱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縮影和晚年心態的真實寫照。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局部

畫卷中傳神地表現出荷花情狀的千姿百態,荷梗直、彎、斜、臥,荷葉伸、卷、濃、淡,荷花開、合、露、藏,變化多端。花葉用潑墨法禿筆橫掃,灑脫豪爽,酣暢淋漓地展現出濃、淡、焦、潤等多種墨色,富有層次感,充分體現了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特點,傳達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昂之情。花瓣用細筆勾勒,一圈而就,氣足神完,與看似隨意揮灑的墨葉相映成趣,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濃淡相宜、剛柔並濟的純熟筆鋒。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局部

  《河上花圖》表面上描繪的是河上荷花,實為朱耷人生長河的真實寫照。卷首展現了荷花從河上躍起,枝挺葉茂,生氣蓬勃,隱喻初涉人世時的遠大志向;畫面隨即就遇上了陡峭的山坡,荷花只能從夾縫中生長,雖仍顯旺盛,卻已彎枝低腰,暗示青年時的他還沒有施展自己的抱負便遇到了國破家亡的挫折;接下來便是崎嶇的河床、枯木、亂石,荷花已呈殘敗之狀,猶如殘喘的人生;卷末的景緻更是淒涼,成片荒蕪的土坡,已不見一枝荷葉,僅有星星點點的蘭草竹葉雜生,寓意著自己的一生將在蕭索中終結。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局部

  此卷整體氣勢磅礴,筆勢跌宕起伏,構圖疏密相間,用墨蒼中見潤,與自賦《河上花歌》的詩作及其書法,構成了詩、書、畫相互輝映的藝術整體,不僅是朱耷一生中最長最好的作品,更是其藝術與人生完美結合的一幅難得的珍品。引首有徐世昌行書題“寒煙淡墨如見其人”,卷尾有清代永瑆、許乃普,近代徐世昌等多人跋文。

《墨花捲》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 蓮塘戲禽圖卷》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貓石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魚石圖》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折枝花卉》

手卷 1701年作


八大山人最神韻之花鳥長卷

這一花卉卷作於八大山人七十六歲的晚年,社會逐漸安定,他的焦燥狂悖、憤世嫉俗的悲涼心情漸次平靜,他已甘心做一個畫家淡泊地了此一生。

欣賞此幅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淋漓蒼厚、凝重淵穆成了八大山人畫的基調。不能再用“白眼向青天”或“墨點無多淚點多”來形容他的畫了,他已成了可以容忍世界,世界也能容忍他的一個從容畫自己畫的可愛老人。於是,我們便能用平靜的心境來欣賞愛撫他的這幅遺墨,來感觸他高貴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