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烤包子難出新疆?

少離家


新疆素來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的美譽,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兼吃貨,我覺得新疆還是美食的天堂。

新疆傳統美食不惟品種多樣,而且風味兒獨特,充滿異域風情。

但要說到出新疆,仔細想想,除了饢以外,還真沒有哪種美食容易出疆,清燉肉、抓飯、烤肉、薄皮包子…烤包子當然也不例外。

新疆傳統美食最大的特點是食材新鮮,製作簡單,用料紮實,不會摻假,現做現吃,味道最佳。所以成品是萬難帶出新疆的。

(在攤位上現包、現烤、現賣,一切透明)

還有,烤包子的肉餡是切成丁的,不能剁得太碎更不能用絞肉機絞,否則味道會大打折扣。

前段時間去阿克蘇,路過新和時看到了這家烤包子,包子餡已經不是肉丁,直接是羊肉塊兒,這樣的烤包子無疑非常好吃。

或許有人會說,我把原材料買上帶出疆然後有樣學樣自己做怎麼樣?

但你不會把饢坑也買上帶出新疆去吧?對,烤包子是在饢坑中烤制的。




遊戲人超超


烤包子味道絕對咣咣的,第一次來新疆在哈密吃的,就覺得挺好吃,後來在烏魯木齊也吃過,吃過的店不少,最好吃的還是吐魯番博物館對面的脆皮烤包子,我覺得之所以難出新疆第一點是內地這種新鮮的好吃的羊肉貨源沒有,從外地運過來速凍的味道就變了,而且成本也增加了,第二點是消費能力問題,以我老家吉林省來說,要是讓我吃三四塊錢的包子,一頓吃5個15元,我是捨不得,畢竟選擇性多啊,米線,黃燜雞米飯,麻辣燙,砂鍋,都是十幾元,早上喝粥或者包子鋪十塊錢以內就能解決。


安小丟


一個是內地沒有羊肉估計沒有新疆可口,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烤包子熱的時候自己吃起來很香,但說實話別人問起來味道太大了。記得上學的時候,同學在教室吃烤包子,結果整個樓道都是羊肉洋蔥味,那味道內地人絕對接受不了!


ㄣ億


算起來老王差不多有18年沒有吃過烤包子了。

新疆的烤包子是饢坑烤出來的,饢坑在維族聚居區的農村,是居家標配。就相當於蘇魯豫皖地區的地鍋,是家庭必備。饢坑為打饢餅專用,烤包子也是用這個烤的,烤包子的民族特色和饢餅一樣,但烤包子更具商業化。

一、烤包子在新疆非常常見,到了內地,就是在西安市也難得一見,除非在新疆人開的餐廳裡。烤包子的民族氣息甚至比饢餅還要厚重,死麵皮擀成四方快,包裹了新疆的綿羊肉肉丁,混合綿羊大尾巴羊油,洋蔥,各種調料烤個十多分鐘,這個羊肉包子非常濃郁,非常新疆!烤包子跨區域,口感上不能做到統一。

二、在內地很多人都不吃羊肉,用內地的山羊肉做出來的又不是那個味道。在新疆可以吃的大快朵頤,在內地卻不能想象。內地見到新疆的飲食,多數是烤肉和饢餅,俗稱羊肉串和新疆大餅,這兩個是主打,就連肉饢,內地都極其少見。

三、烤包子走不出新疆,除了羊肉的味道不為多數人接受,羊肉的品種不一樣之外,你還會發現,最濃郁的新疆味道都基本都走不出去,在新疆可以大吃特吃,就是拿不走。

比如新疆拌麵,就算新疆人在內地做新疆拉條子也不是那個味道,而內地的大盤雞隻能算是土豆燉雞塊,沒有安集海辣皮子的大盤雞徹徹底底沒有什麼靈魂,沒有筋道皮帶面的大盤雞也不是真正的大盤雞。

新疆的瓜果梨棗,烤肉和饢餅算是最大的飲食上輸出大戶了,烤包子的口感拿到內地,可能有人聞到羊肉味道就不想再吃了。其實,新疆的羊肉羶味不大,吃的鹼性草料較多。

四、這種粗獷,皮脆柔嫩,異常濃郁香氛的羊肉丁的包子,作為主餡兒的食品,在內地基本上不會這樣做,內地無論做包子餡兒還是什麼餡兒,要求是餡兒剁碎的細膩,方可入味。新疆的烤包子就是這麼特別,大顆粒肉丁,給你最純正的穆斯林飲食風情。

五、在羊肉牛肉雞肉為主要肉類食材的新疆,羊肉是頭號肉類食材,無論是手抓肉還是烤肉,羊肉都不能缺席。烤包子在新疆商業飲食上極其亮眼,是維族人特色餐飲美食。

在內地,可以做饢坑,畢竟內地維族人做饢餅非常常見,烤肉也常見,就是很少看到烤包子,民族飲食特色太濃,一般情況下開個文化節可能會讓大眾對烤包子產生一些興趣。

最後要說的是,內地人喜歡吃大肉,大肉餡兒的包子和各種食材的包子,味道也不差,和烤包子比起來除了順口,也相對便宜實惠,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樓蘭餐廳老王


新疆有很多美食,包括,囊,手抓面,拌麵,拉條子,羊肉湯泡饃,烤羊腿,等等,為什麼出不了新疆,其實這裡的解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但是隻能在當地成為,特色,走不出當地。

比如說,羊肉泡饃,這是西安特色,包括西安的麵皮,在北方賣的非常好,特別是華北華中一帶,很出名,但是到不了南方,因為南方人接受不了這些東西,包括烤包子,也是如此,南方人也接受不了這些,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南方人,更喜歡吃粉,白切鴨,白切雞,或者燒鴨,等等,這和南北方有區別,因為在南方天氣比較溼熱,而鴨子,這裡是屬於寒性的食品,可以有利於和人體綜合,而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這些地方冬天會更冷一些,需要保暖,吃一些溫和的食品,比如說羊肉,烤雞,這些食品都是能夠給人增添更多的火力,吃了讓人身體更舒服。

包括西寧的羊肉,西藏的犛牛肉,新疆的很多美食,都是從他的生活習慣中來的,比如說烤包子,就是在石頭砌的爐子裡面,烤出來的才最味道,比如說囊,是在長時間的行軍打仗過程當中,需要的一種食物,從而衍生到了現在,那麼這些食物,特別是西北的這些食物,熱量非常高,對於南方地區,吃了這些食物,很難消化,或者熱量過高。

現在各地特色,唯一是重慶和成都的火鍋,能夠在全國橫行霸道,其他的東西,都是在本地成為特色,想走出本地,在地域差距的情況下,很難走向全國,真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和當地的氣候,風俗,包括最後形成的習慣,最後成了這樣的格局。



超級自駕遊


新疆素來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的美譽,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兼吃貨,我覺得新疆還是美食的天堂。

新疆傳統美食不惟品種多樣,而且風味兒獨特,充滿異域風情。

但要說到出新疆,仔細想想,除了饢以外,還真沒有哪種美食容易出疆,清燉肉、抓飯、烤肉、薄皮包子…烤包子當然也不例外。

新疆傳統美食最大的特點是食材新鮮,製作簡單,用料紮實,不會摻假,現做現吃,味道最佳。所以成品是萬難帶出新疆的。

(在攤位上現包、現烤、現賣,一切透明)


還有,烤包子的肉餡是切成丁的,不能剁得太碎更不能用絞肉機絞,否則味道會大打折扣。



前段時間去阿克蘇,路過新和時看到了這家烤包子,包子餡已經不是肉丁,直接是羊肉塊兒,這樣的烤包子無疑非常好吃。



或許有人會說,我把原材料買上帶出疆然後有樣學樣自己做怎麼樣?

但你不會把饢坑也買上帶出新疆去吧?對,烤包子是在饢坑中烤制的。


風雨敲書窗


烤包子

烤包子(維語叫“沙木薩”)和薄皮包子(維語叫“皮特爾曼吐”)是維吾爾族同胞喜愛的食品之一。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多銷售這種食品。烤包子主要是在饢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麵擀薄,四邊摺合成方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粉、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勻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可烤熟,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簡介

  烤包子(維語叫"沙木薩"和薄皮包子(維語叫"皮特爾曼吐")是維吾爾族同胞喜愛的食品。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多銷售這兩種食品,類如北京夾肉燒餅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樣,很受顧客歡迎。有趣的是,當薄皮包子蒸熟揭籠或烤包子從饢坑取出那陣子,廚師常提高嗓門,拉著聲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據說這個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幾百年前的名廚,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真是譽冠西域。於是後人就拿他的名字作為招徠顧客的牌子。

做法

1、麵粉倒入盆中,分次幾次加入水,邊加水,邊用筷子攪拌,待麵粉呈碎片雪花狀後,用手揉成光滑的麵糰,蓋上保鮮膜,放在室內餳20分鐘。   2、洋蔥切丁,加入切碎的薑末,和1茶匙鹽混合均勻待用。   3、把羊腿肉切成5mm大小的丁,加入鹽(1茶匙),孜然,香油和水攪拌均勻後,醃製5分鐘。   4、將洋蔥倒入醃好的羊肉中混合均勻,餡兒就做好了。   5、將麵糰分成等份的小劑子,壓扁後用擀麵杖擀開後,在中間放上肉餡,在麵皮的邊緣刷上蛋液,像“疊被子”一樣,包成長方形。   6、在烤盤上鋪錫紙,刷一層薄薄的植物油,放上包好的烤包子,在表面刷上蛋液。

  7、烤箱預熱220度,把烤盤放在烤箱的中層,烤制約15分鐘左右,烤熟出爐後,趁熱食用。

烤包子麵皮要擀得很薄,幾乎可以透亮。肉餡主要用羊肉丁、羊尾油、洋蔥末、孜然粉、胡椒粉、精鹽和少量的水攪拌而成。包好的包子在籠裡蒸20多分鐘即熟。烤包子用未經發酵的面做皮子,皮子要擀得很薄,做成方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油、洋蔥、孜然粉、胡椒粉和鹽攪拌而成。把包好的包子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熟。

  在維吾爾族的烤包子中,除了用饢坑烤制的以外,還有用油炸的包子,叫“桑布薩”。做餡的原料和其它烤包子相似,不過事先要在鍋裡先炒一下,然後再用。這種包子形似餃子,用花邊刀壓邊,壓出整齊的花紋,很像小巧的藝術品。這種包乾除用來招待客人外,還常作為辦喜事時互相饋贈的禮


哄你小火爐


我也想吃正宗烤包子啊,可是我們大泰安沒有啊,只好自己做,咱沒饢坑,就用烤箱吧,好吃~

具體做法看我發的那個文章







明子不好取


15年在巴楚待了一年,烤包子是真的好吃,香的很,我思考了良久,內地沒有烤包子的主要原因不是吃不習慣,最大的原因可能出在羊身上,不論是烤著吃還是煮著吃還是吃羊肺子之類的,內地的羊都要羶一些,我也不知道為啥,平時我吃羊肉都很挑剔的,可是去了新疆就吃的很順暢[呲牙]


你瞅啥


新疆烤包子挺好吃的,但一定要現吃涼了也不好吃,不知道幹嘛出不了新疆,估計是內地缺少新疆的新鮮羊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