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

陳多斌


意思就是:要想讓孩子更健康,不生病,就不要把孩子喂得太飽,也不要給孩子捂得太厚。

從兒子一出生,我就聽說了這句話。是醫院的醫生說的,原因是我們總怕兒子冷,給他裡面穿了一層,外面裹了兩層。結果,醫生看到後,扒了扒兒子蓋著的小被子說:別以為給孩子捂得多就是疼他。記住,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我有些不解,但沒好意思當場問醫生,偷偷上網查了查,原來就是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穿太多。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讓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更弱。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給孩子吃得太多,容易讓孩子積食,損壞孩子的畏;還會撐大孩子的胃,讓孩子越來越胖。現在很多小胖孩,大多都與家長的過度餵食有關。

在這個吃飯不成問題的時代,如何有節制地吃飯反倒成了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對待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家長都恨不能把最好的、最多的飯菜都讓孩子吃下去。這其實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飯要七八成飽才正好,三分飢正好符合這個要求。

再來說說三分寒。我們總是怕孩子冷,給他們穿得足夠暖和。而實際上,孩子的活力比大人多很多,因此,不要總是自以為是地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至少不能比你自己穿得還要多。關於這一點,還是要多問問孩子,他們也有感覺和知覺,不要忽視他們的感受。

捂得太多的結果就是孩子越容易因為熱了而脫衣服,反而更容易感冒。同時,因為穿得過多,孩子很容易得痱子、溼疹等皮膚性疾病。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現在孩子得皮膚病的真的太多了,這與家長不能正確給孩子穿衣蓋被等習慣有關。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看似簡單的語言中其實蘊藏著大智慧。作為父母,我們無疑是愛孩子的,但不論做什麼,都需要一個度。這就像溺愛不是愛,而是害,是同樣的道理。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親子溝通如何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就是說想讓孩子平平安安,平時要注意孩子飲食和穿衣,孩子的飲食吃七份胞就行,穿衣比大多半件就行。

三分飢,為什麼孩子更健康

帶孩子我也是邊學習邊實踐,前幾天剛寫了孩子不生病的秘籍,不積食不生病,孩子胃很少,他自己沒有自制力,有時遇到好吃了,不小心就吃飽了,吃太飽很容易積食,積食就很容易生病,所以古話才說,為了孩子不積食,不生病,孩子吃東西儘量控制七份飽,三份飢就行。

三分寒,又是怎麼說

經常一變天,家長就給孩子穿很厚的衣服,總擔心凍著孩子,這其它是錯誤的,孩子正常的火力比大人高很多,孩子穿多了容易出汗,出了汗家長不及時擦乾,這樣孩子就很容易生病,孩子正常穿衣比大人多一件就行。

希望能幫到您!


書霞育兒說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談談我的理解!意思大抵就是說要想寶寶平平安安少生病就不要讓他們吃的太多,七分飽就好,而且也不要給孩子捂太多,適當讓他們“凍一凍”反而更有助於增強他們的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讓他們更健康!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之三分飢

說到這個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

在今年年初時小寶正值7月齡,剛添加輔食不久,再加上我們常年不在家,這過年好不容易一家子團聚了這老人肯定歡喜,尤其是在吃的方面,這大寶大了有點自控力,所以就還好,可這小寶完全是來者不拒,過年嘛自然熱鬧,這抱的人也多,你喂一點他喂一口的,就這樣一不留神就吃多了積食了,除了因積食引起寶寶咳嗽發燒外,這脾胃也是傷的不輕,其他倒還好,可這脾胃傷了哪是一時半會兒能調理回來的?看著寶寶那麼難受,真是特心疼,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吃太多,所以古語所說吃飯只吃七分飽並不是毫無道理可言的,恰恰是一種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為什麼要少吃呢?原因有三:

1、思維更活躍,大腦更聰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在空腹的情況下這思維要比在吃飽的情況下更活躍,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身體的正氣不用分散經歷去消化食物,能夠很好的將氣血推送到大腦,所以思維會比較活躍,頭腦更靈活,人也會更聰明。

2、有利於寶寶生長及健康。

保持七分飽可以讓孩子自己將胃裡已堆積的食物消化吸收掉,而當這些積食被處理掉後就可以讓他們身體裡的氣脈通暢,正氣充足,對他們的生長及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3、不給脾胃增加負擔,讓脾胃更健康。

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這積食的痛,而導致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吃太多,這積食了最後受罪的肯定是脾胃,當時吃的是歡了,可一旦這脾胃受損可是要好久好久才能調理回來的,而且這好多疾病都是因為脾胃受損而引起的,所以這飲食保證七分飽、三分飢還是不無道理的。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之寒

記得我還在幼兒園上班那會兒,只要一變天,我們班上有個孩子就穿的特別多,是裡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的像個小企鵝,不光活動不利索,而且這體質也是特別差,三天兩頭老生病,還不抵那別人穿的少的身體好,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穿太多惹的禍,因為怕孩子凍著所以就給他左一件右一件的穿著,以為這樣是對他好,殊不知其實是在害他。

為什麼要適當的讓寶寶多“凍一凍”?原因也有三:

1、增強寶寶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經常性的穿太多會讓孩子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下降,機體對氣溫的應變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為此還會誘發一系列的疾病,如感冒發燒、皮膚疾病以及捂熱綜合症等。

2、有利於寶寶的大運動發展。

大運動發展是寶寶能力發展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做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若是寶寶穿太多就會為此而限制他們的行動,長此以往他們也就不願意進行運動了,對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3、有利於寶寶的觸覺發展。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感官來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而皮膚做為寶寶最大的觸覺傳輸通道,若是給他們穿的太多就會抑制他們的觸覺感知,對他們的成長髮育不利。

因此這適當的讓寶寶“凍一凍”也是好的。
所以別再用我們的要求去對待孩子,要知道適當的讓他們“餓一餓、凍一凍”對他們是有利而無害的。


嘟媽貝貝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智慧了,簡簡單單兩句話,就概括了養孩子的核心關鍵的內容。這就話的直接意思就是:想要孩子健康,就不要讓孩子吃的太飽,穿的太暖。老祖宗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孩子不要吃的太飽

小寶寶因為太小,相對來說脾胃較弱,每次吃飯的時候,不要吃的過飽,只吃七分飽就可以了,留下三分。因為孩子餓上一兩頓餓不壞身體,但是一旦吃的過多,就會導致積食。那麼寶寶吃飯應該怎樣來吃呢?

第一,做到少食多餐。在三頓正餐之間可以吃點點心、水果。

第二,白天可以吃飽,晚餐一定要少吃。如果寶寶消化還算比較好,白天吃飽沒有問題,但是晚上一定不要吃的過飽,因為晚上運動量比較少,吃的過飽孩子特別容易積食。

第三點,晚餐不要吃的過晚。晚餐一定要和睡覺時間間隔三小時,這樣給腸胃消化食物留有足夠的時間。

為什麼不能穿的過暖

如果孩子穿的過於暖和,會更容易生病。這是因為小孩子都會比較好動,穿的過於暖和肯定是一動就會出汗,出了汗只要吹了風就容易感冒。

所以孩子正確的穿衣法則是比大人多一件衣服或者比大人少一件衣服。具體來說,寶寶不會走路之前,運動的比較少,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會走路之後,運動量比較大,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也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如何來判定孩子是否穿夠了。可以摸摸孩子的手,手心溫溫的偏涼就證明孩子穿的衣物正好合適。

所以,老祖宗的這句話是充滿了智慧的,想要養好孩子媽媽們照著這句話去做就可以了!


豌豆媽媽育兒


首先,“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句俗語出自明代醫書《萬密齋》,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換句話說,也就是提倡孩子要適量飲食,寧可差幾口沒吃飽,也不要吃過度;提倡孩子適量穿衣,寧可稍微涼一點兒,也不能捂太厚。

但是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都會不斷地被寶寶的一系列的吃穿問題所困擾:孩子沒吃飽一直餓著怎麼行?寶寶一直哭肯定是餓了吧?冬天那麼冷,寶寶手腳涼嗖嗖的凍壞了怎麼辦?夏天天太熱,但是開空調要給寶寶穿襪子裹嚴實才行吧?往往就是憑感覺就替寶寶做主了。

其次,很多人認為,孩子只有吃好才能多睡覺、少哭鬧。殊不知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吃得太多導致嬌弱的脾胃功能受損進而誘發消化不良、脹氣、脹肚、腹瀉、便秘等疾病才愛哭鬧的,而且過度餵養還會加重寶寶身體新陳代謝負擔,引起寶寶肥胖,睡眠質量差,大動作發育緩慢等問題。

還有網上經常被調侃的一種說法是“有一種冷,叫做奶奶以為你很冷”,小朋友們可是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出眼睛和鼻孔……殊不知小孩子肺臟嬌嫩,更易受外邪侵襲,如果穿衣過厚過多,孩子內熱旺出汗多,皮膚毛孔為了散熱要處於打開狀態,反而易被風邪侵襲而生病,大家比較常見的就是往往穿的越多的孩子反而越容易感冒咳嗽。

最後建議大家要多多學習,科學養兒,不能凡事只憑感覺來,結果費盡心思還讓孩子沒少受罪,真是滿滿的挫敗感啊,古人的智慧在於大道至簡,古人的經驗來源於代代相傳的生活實踐,“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古話對於我們現代科學育兒還是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


(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可聯繫刪除。)


甜媽聊育兒


您好,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

在月子裡時,我們也聽月嫂說過這樣的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家長要想寶寶身體健康,需要讓其保持一定的飢餓感,同時還可以通過適當凍凍孩子的方式,來鍛鍊孩子的抵抗力,提升其免疫力。

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結合我家寶寶的情況,我覺得道理上是通順的,但是實踐中卻是有些行不通的。

1、本能反應不適合強制遏制

寶寶面對飢餓和寒冷會做出本能的反應,而且最初的反應都是不受其大腦控制的,也就是說因飢餓或是寒冷而產生的哭鬧是寶寶不由自主的行為。

相信寶爸寶媽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寶寶感受到飢餓感時,我們用手指去嘗試寶寶的嘴唇,寶寶會主動出現吮吸的動作,這就是其對飢餓做出的本能反應。

相較於飢餓而言,寶寶對於寒冷的感覺略顯遲鈍。遲鈍並不表示沒有反應,寶爸寶媽們不能適當幫助寶寶增減衣物,導致寶寶受寒時,反應也是很明顯的。

對於寶寶本能的反應,我們不應根據一句理論上的話就強行進行干涉,否則就會面對下面的問題。

2、需求未得到滿足,寶寶會持續有行為表現

<strong>

寶寶是心裡最藏不住事情的,不論是餓了、困了、累了,還是冷了,他都會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種方式通常就是哭鬧了。寶寶表達了需求之後,如果需求沒有得到及時且合理的滿足,寶寶的哭鬧行為也不會停止的。此時,三分飢和寒僅僅是鍛鍊了寶寶的肺活量而已。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有一定的適用條件的,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的。換個角度,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1、若要小兒晚上睡得安穩,白天時可以通過餵奶和穿衣來控制,減少睡眠

我們都知道寶寶生長髮育的主要過程是在睡眠過程中進行的,所以睡好覺對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很多寶爸寶媽們都關心的問題。

寶寶晚上睡得安穩,家長也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這樣寶寶發育好,家長的壓力也會小很多。那麼白天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要一次性讓寶寶吃得太飽,墊一墊,讓寶寶醒的次數多一點,晚上就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同理,白天稍微穿得單薄一點,讓寶寶輕微得凍一凍,晚上睡覺時讓寶寶有一個舒適得溫度可以幫助寶寶更快獲得深度睡眠。

2、凡事適度即可,不應“推己及人”

<strong>

在寶寶的撫育過程中,個人覺得家長們最容易出現的失誤就是習慣性的“推己及人”,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大多數寶寶表現出來的特點,即寶寶的體溫高於成人,且普遍活動量較大的。

自家寶寶的飯量只有自己清楚,自家寶寶的冷暖只有自己可以感知,寶寶容易出現積食和肺熱咳嗽,大多是由於家長的不當行為引起的。寶寶餓不餓、冷不冷,主要看寶寶的表現,而不是家長的自以為。

寶寶體質好,能夠健康的成長是每個家長的期望,幫助寶寶健康成長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在寶寶很小時幫助寶寶多做被動操,待寶寶可獨立自由活動時,培養寶寶良好的運動習慣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寶寶通過正向的鍛鍊獲取健康的體質,而不必非要讓其忍飢耐寒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浩瀚玄冰


這句話理解起來其實很簡單:想要孩子平平安安的,少生病,平時就不要給孩子吃太飽,穿太暖。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孩子吃少了營養跟不上,影響發育,所以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寶寶多吃。其實寶寶吃太飽反而不利於生長髮育。

寶寶腸胃嬌嫩,消化能力有限,如果給寶寶吃太飽,容易給腸胃造成過重的負擔,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影響健康。

而且促進寶寶身高增長的生長激素,通常在血糖比較低的時候分泌更旺盛,吃得過飽會影響到生長激素的分泌。

營養攝入在質不在量,只要搭配科學,寶寶不偏食不挑食,一般不會缺營養的。

所以,建議每餐讓寶寶吃7-8分飽足矣,睡前2小時最好不要再吃東西。

除了不能吃太飽,寶寶還不能穿得過暖。寶寶的很多病都是因為穿太多,捂出來的。

寶寶的皮膚散熱差,穿太多容易捂汗,經風一吹,就容易受涼感冒。另外,穿太多捂汗,皮膚透氣不好,清潔不佳,很容易造成痱子、溼疹、膿皰疹。

除此之外,給寶寶穿太多,大量出汗以後,沒及時補水的話,寶寶容易脫水,出現“捂熱綜合徵”。

如何判斷寶寶熱不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頸後位置,如果有汗潮溼證明穿多了,如果溫熱無汗證明穿得剛剛好。


媽咪學堂


育兒要講科學,但不能相信“偽科學”!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的意思是:寶寶要少吃一點,也要少穿一點衣服,否則容易生病。

貌似這句話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這與現代兒科學提倡的“按需餵養”是有矛盾的!只說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因此“三分飢”這句話,不值得家長效仿。

世衛組織、美國兒科學會和我國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對母乳餵養的建議是:0~3個月的寶寶堅持“按需餵養”。


按需餵養是什麼意思?就是寶寶什麼時候要吃媽媽就得什麼時候喂,直到寶寶吃飽為止。你不能說我給寶寶喂“七分飽”,孩子餓的“哇哇亂叫”你將奶頭拔出來,當媽的也恐怕狠不下這個心來吧?

為什麼要強調“按需餵養”,而不是“三分飢”呢?

1、寶寶胃容量小,新陳代謝能力強,胃容量跟不上生長髮育的需要,寶寶消化排空的速度很快,所以0~3個月的寶寶每天需要8~10次餵奶,且每次都要餵飽才行。否則,寶寶睡眠受到影響,身長髮育也會遲緩。


2,母乳需要寶寶不斷地吮吸以刺激母乳分泌,特別是0~3個月階段,否則吮吸減少就會導致母乳容易回奶。同時,堅持按需餵養的意義不僅僅是為寶寶提供乳汁,更重要的是滿足寶寶安全感的需要。

3、“七分飽,三分飢”會大大縮短寶寶睡眠時間,寶寶生長髮育主要依賴睡眠完成,睡眠不足就會影響生長髮育。後果就是誘發寶寶低血糖、飢餓產生的腹瀉、綠色大便,以及喝奶太急產生的腸脹氣、腸絞痛。

當然,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寶寶營養不良,以及營養不良導致的腸壁肌和腹肌張動力不足,最終導致寶寶頑固性便秘,便秘又引起寶寶厭食和拒奶等等一系列症狀。


這句話的真相是: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確切地說是一句中醫養生的話,是明代醫學家萬密齋說的。萬密齋是湖北人,他的《萬密齋醫學全書》,對後世中醫傳承影響深遠。

《萬密齋醫學全書》沒有白話版本,“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裡的小兒應該是幾歲的寶寶沒有明確的說明,根據我的推測應該是指1~9歲之間的寶寶。

古代人稱0~1歲的寶寶為“嬰”,9歲稱之為“九齡”或者“黃口”。比如說《三字經》裡面的“香九齡、能溫席”和“黃口小兒”指的是孩子9歲的意思。而到孩子15歲則為“童”,比如《宋史·選舉志二》中就說“凡童子,十五歲以下”。

按照這個邏輯推測,“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裡的“小兒”應該是指1~9歲的寶寶。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麼這句話就是對的。反之如果推測錯誤,這句話就是對現代育兒理念的顛覆,純粹誤人子弟!

我是【爸爸不講理】,一個愛較真的育兒頭條號。如果您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看法,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謝謝閱讀!


爸爸不講理


要想保證孩子的健康,就不要給孩子吃得太飽、穿的太暖,出自明代醫書《萬密齋醫學全書》。這是當時的醫學專家,根據小孩的陰陽、五臟等體質特點,以及人們養育兒女時過分強調暖衣、飽食等問題提出的建議。

“三分飢”字面上的含義,似乎是指孩子吃飯只能吃7-8分飽,保持3分飢餓,實際上指的是一個飲食原則,提醒家長平常不應該讓孩子貪食、吃得太飽。如果孩子經常吃的太飽,容易引起食物在消化系統的積滯,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還有可能引起積食。

“三分寒”指的是孩子不應該穿得過多、過暖。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新陳代謝相對較快,而且活動量較大,孩子的產熱速度快於成年人。孩子穿得過多、過暖,會使孩子散熱困難而出汗過多,並浸溼孩子的貼身衣服,此種情況下,被寒風吹過更易感冒。

兒童飲食注意:

1、吃好正餐,適量加餐,少量零食。

2、零食優選水果、奶類和堅果。

3、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5、 零食應新鮮、多樣、易消化、營養衛生。

6、安靜進食零食,謹防嗆堵。

7、保持口腔清潔,睡前不吃零食




中單法師is劉海柱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裡說的“寒”,就是爸媽一定要避免嬰兒捂熱綜合症。

捂熱綜合症,又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症”或“嬰兒悶熱綜合徵”,也就是過度保暖、捂悶過久引起的嬰兒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環衰竭的一種冬季常見急症。

小南見到過太多唯恐寶在寒冷天受涼,就給他穿得厚實、包裹嚴實、蓋得密實,以及晚上給寶蒙被睡或摟著寶睡的爸媽,或無限制地在嬰兒被褥周圍加熱水袋等散熱物,這樣都太危險了!

這裡說的“飢”呢,就是不能讓寶寶吃飯吃太飽。

他們的消化功能本身較弱,吃多了不容易消化,對脾胃造成傷害。

而且小孩子沒有自控力,好吃的東西會吃得停不下來,所以在寶寶2歲後,媽媽可以適量減少飯菜,讓寶寶吃到8分飽,然後少量多餐。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