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國時期其實還有第四個國家,是真的嗎?


其實三國時代不止3個國家,還存在第4個國家,這是真的嗎?

東漢末年,被稱為三國時期,其實是因為由蜀魏吳三個國家共分天下所形成。但歷史上的三國時代還並存著第四個國家,為何人們長久以來都沒有提及,主要是蜀魏吳佔據了中原主要地區,吳國暫居江南一帶、荊州、兩湖、江蘇等南方地域,蜀國暫居四川、漢中等西面地區,魏國搶佔中華北方地界,以此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而這第四個國家就是燕國,由於它地處邊緣地帶,非中原主戰地,所以才被人忽略。

東漢早期,有一個公孫氏宗族,他們堅持幾代子孫才把遼東佔據,因此由公孫氏創建燕國。其中的創始者主要是公孫度,別名公孫豹,幼年時曾跟老父搬家到東北朝鮮北邊地區定居,之後才開始以遼東定為燕國。到了東漢後期,由於漢室朝廷的文武百官多是名門士族出身,自家勢力都不小,於是趁亂割據一方自封自用,這時中原大地軍閥混戰,就幾乎沒人去關注公孫度的小燕國。

然而漢朝也曾任用過公孫度,公元169年(建寧2年),漢帝下旨招納有道之能人,於是公孫度就被官員推薦為尚書郎,不久後就升為翼州刺史,不過可能公孫度在朝中沒什麼人脈,所以暗中就有異黨排斥他,剛當任刺史沒多久,就傳出對公孫度不利的謠言,接著又被漢帝給罷職了。因此眨眼十幾年過去,朝廷都沒任用過公孫度,所以他一直躲在老家裡享受天倫。

公元190年,董卓麾下有一個叫徐榮的中郎將,他跟公孫度是老鄉,當得知董卓急需用人之際,這個徐榮就把公孫度引薦給董卓,因此他就被安排當上了遼東太守。升職後公孫度攜帶妻兒僕人開心的來到遼東郡赴任,但本地的鄉紳豪族們瞧不起他的身份,根本沒給他好臉色看。可能就是因為這態度問題,公孫度一到任就新官三把火,根本不講什麼仁義道德,就連客套話都懶得說,立馬施行嚴厲律法,然後把地方豪強的昔日小罪統統糾出來,以砍頭的罪名懲治,沒多久就把遼東的百餘門豪紳給剷除了,這個瘋狂舉動迅速立竿見影,嚇得遼東郡百姓談起公孫度就色變,這也使得他一時在遼東站住了腳跟。

公孫度既沒劉備的仁義也無曹操的奸詐,但他有一顆野心。執管遼東期間,公孫度以強硬手段把遼東上下治理的服服帖帖,對外也表現得很強勢,他曾口吐一句:“漢獨以強亡”接著調動遼東的兵力到處征討鄰近國家,西打烏丸東伐高句麗,還打得夫餘國心甘情願的當遼東的附屬小國,正當中原大亂的時候,公孫度以在遼東地區混得風生水起,穩定發育起來。

後來,董卓脅獻帝戲貂蟬,天下十八路諸侯看不過去紛紛組成聯合軍要拿董卓問罪,此時中原亂上加亂,很多中原名士就逃往遼東躲避,其中有知名武將太史慈,謀士管寧、王烈、邴原等人。然而公孫度雖然是被董卓提拔上來的,但他根本沒想去救董卓,反而洞悉漢室氣數已盡,趕緊招賢納士,一起共謀皇圖霸業。

同年,公孫度宣佈自封成遼東候,開始對遼東郡再次推行改革制度,後建宗祠祭祖先,造天壇以祭天,一系列都模仿過漢室皇家禮儀之後,公孫度就名正言順的宣佈脫離漢朝管制,建立成燕國。隨後十幾年,中原群雄忙著爭霸天下,都沒人有空去惹燕國,所以該國就一直在遼東雄踞一方。


貓眼觀史


三國時期的確存在第四個國家,這是漢末亂世的殘留。東漢末年烽火連天,各路軍閥割據混戰,歷經數十年戰亂,最終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吳三足鼎立,是為三國時期。

為什麼要說主要部分呢?因為在角落裡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只是它的名聲很小,遠不如魏蜀吳三國的人物故事,廣為人知。

與三國相比,這個國家實力是弱了些,但國祚卻是不短,只是因為偏處遼東,沒有參與中原爭奪才名氣極小,這個國家就是公孫氏建立的燕國。

燕國奠基

沒有政權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國也是經歷公孫氏數代人的努力才佔據遼東,自成一國。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字升濟,曾用名公孫豹,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遷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國東北及朝鮮北部一帶)。

東漢中後期的官場是比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門,而這些名門,到了漢末往往就割據一方,父死子繼,朝廷不過給個任命文書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紹。

漢末的群雄爭霸,光靠自己而沒有祖蔭是不太行的,比如劉皇叔同學,空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稱號,自己沒有資本,歷經千幸萬苦才站穩腳跟,按他自己說,如果讓他從州牧開始,估計就能復興漢室了。

可公孫度的出身,比劉備好不到哪去,而且還沒有漢室宗親這個名頭,說不定混的會比劉備更慘,但他有比劉備更好的運氣,這個運氣,源於他的名字。

當時的玄菟太守是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就夭折了,公孫琙很傷心。碰巧公孫度小時候時也叫公孫豹,而且他跟公孫琙的兒子年紀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兒子,不僅送他去學習,還給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當兒子對待,公孫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禮侍奉公孫琙。

建寧二年(169年),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被舉薦為尚書郎(一說為郎中) ,不久升任為冀州刺史,但因為謠言,很快就被罷免。此後十數年,公孫度都沒做什麼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孫度的同鄉徐榮(董卓手下的中郎將)向董卓推薦公孫度,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帶著家眷走馬上任,但因為他的出身,遼東郡的那些豪門貴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當回事。

然而,公孫度不是劉備,什麼仁德,他連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嚴刑峻法,以各種小事為由誅殺了一百多家豪強,使得遼東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時間建立了自己的威權。

公孫度對內高壓,對外也不軟弱,“漢獨以強亡”不是白說的,公孫度以一郡之力,就能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讓夫餘國王尉仇臺主動成為遼東附屬。

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中原大亂,中原士人大多避難於遼東,如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孫度冷眼旁觀,敏銳看出漢祚將絕,開始與親信商議圖謀王位。同年他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對遼東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還追封公孫延為建義侯,為祖先立廟宇,設祭壇祭天,諸多儀駕都效仿皇帝,正式脫離漢庭建國。

公孫度可沒有袁術那麼傻,他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所以沒有稱帝。

勢力擴張

之後十餘年,中原陷入混戰,公孫度雄踞遼東,也沒人來招惹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還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對此公孫度表示:"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何用!"當然為了不跟曹操撕破臉,他也沒有拒絕任命,只是把印綬藏在武器庫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遼東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孫恭繼承永寧鄉侯。

公孫康沒有其父公孫度那麼出眾的軍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丟了公孫度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至此,公孫氏的政權與曹操的地盤開始接壤,公孫氏要直面這個可怕的敵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烏桓及袁尚軍,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

袁尚、袁熙雖然是來投奔的,但手下還有幾千騎兵,他們打算做掉公孫康,自己佔領遼東。

公孫康豈是善類,他為了討好曹操,早準備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斬殺,人頭被公孫康送給曹操。

公孫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麗他是說揍就揍的。因為高句麗不斷侵擾遼東,公孫康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高句麗王的長子拔奇率自己統領的三萬餘人向公孫康投降。

後來公孫康去世,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都還小,遼東官員於是奉公孫恭出任遼東太守。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派使者任命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爵平郭侯,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公孫恭身體不好,之前就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繼任之後也因病難以處理政務,在位期間並無多大建樹。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恭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迫,無奈退位 。

盛極而衰

公孫淵能夠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麼善類,事實上,他是公孫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稱帝的目標。當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兩,沒有擅自稱帝,而是周旋於兩國之間,尋找機會。

公孫淵先是向曹魏稱臣,接受魏明帝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的任命,同時,他又派人向東吳聯絡,企圖向東吳稱臣來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舉朝反對,孫權固執己見,依舊派人攜帶珍寶前往遼東,要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開始重新考慮起來,最終他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誘斬吳使,吞了那些珍寶,還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當曹魏使節抵達遼東時,公孫淵又開始作死。聽說使團中有人力大無窮,他就派兵包圍使團住所,在之後的交談中,又對使節出言不遜,多有侮辱之詞。曹魏使節回國後,把此情況想魏明帝報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人帶兵徵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出兵阻擊毌丘儉,一番激戰後,毌丘儉無奈退兵。

既然已經跟曹魏開戰,公孫淵也不藏著掖著了,當即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他還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來打他。同時他再次向東吳稱臣,希望東吳向曹魏發動進攻。

此後魏明帝曾兩次進攻遼東,都以失敗告終,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封其為太尉,令其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

作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司馬懿自然是個狠角色,他一出馬,沒多久,擁兵數萬的公孫淵就全軍潰敗,與兒子公孫修突圍後被司馬懿大軍追上並砍殺。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相繼平定。

公孫淵時代是公孫氏政權的全盛時期,數次擊退曹魏軍隊,偏偏盛極而衰,公孫氏政權至此而終。

燕國四十九年的國祚比蜀漢還長六年,在歷史上卻沒留下多少身影,被併入了《魏書》,不可謂不可惜。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說法確實是真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三國時期一直是魏蜀吳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國時其實有四個國家。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魏蜀吳以外,還有一個位於遼東的燕國。

那麼,這個燕國,究竟是個什麼來頭呢?


(四國領土圖)

其實,嚴格來說,燕國並不算是一個國家。最初,燕國所在的遼東,是魏國的領土,稱為幽州。

在遼東,有個公孫家族,一直掌握太守之位,世代割據遼東地區。

這個公孫家族,做太守做了三代,出了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名叫公孫淵。

公孫淵篡奪了其叔父公孫恭的太守之位,開始執掌遼東政權,同時秘密策劃自己的建國之業。


(公孫淵)

掌權不久,他便派人南下聯絡孫權,以向其稱臣的方式,獲取東吳的支持。

孫權為了牽制曹魏勢力,欣然答應與之結盟,並立公孫淵為燕王。

可惜,孫權被公孫淵擺了一道。此時,公孫淵沒有想到東吳如此看重自己,而且對曹魏勢力還是有所忌憚。

畏懼之下,他便派人斬殺了東吳的使者,還把首級獻給魏明帝,獲得了很多賞賜。

那麼,真正讓公孫淵下定決心自立門戶的是什麼事情呢?

公元237年,公孫淵擊敗了魏國名將毋丘儉。此前,他已經擊敗過另一位魏國大將田豫。

接連的勝利,讓公孫淵志得意滿,認為自己軍事才能過人,足以抵擋曹魏的攻擊,便自立為王,定國號為燕,與曹魏叫板。


(毋丘儉)

雖然燕國只是個小國,但是幾十年來遠離戰火,休養生息,實力並不比吳國、蜀國差多少。

有了這一層底氣,再加上對自己的盲目自信,公孫淵甚至打算直接進攻魏國。

只可惜,公孫淵高估了自己。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如何能和當時最強大的曹魏匹敵呢?

當時的魏國,可謂是一家獨大。

論領土,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長江以北,幾乎全是曹魏的領土。

而吳國僅僅擁有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

蜀國就不用說了,只有益州一處,根本無法與魏相提並論。

論兵力,曹魏也遠遠勝出其他兩國。曹魏人口大約443萬,其中兵力約50萬。

蜀國人口94萬,兵力只有十萬。吳國人口有230萬,但兵力也僅僅20萬。



(魏國大軍)

哪怕燕與蜀、吳聯合都不一定能取勝。何況,先前與東吳的聯盟,早就因公孫淵目光短淺而破裂了。

此時的燕國,可謂是孤立無援。 再說,論軍事才能,司馬懿遠遠在公孫淵之上。

燕國公然與魏國為敵,無異於以卵擊石。司馬懿僅僅派出了四萬大軍,便一舉擊潰了燕國的軍隊。


(司馬懿)

而燕國,僅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消失在了歷史上。

公孫淵也因為自己的無知與自信,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實在是可悲。

其實,燕國之所以不為人知,正因為其國力弱小,而且存在的時間短,彷彿曇花一現。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作為敗者的燕國,身處亂世之中,短暫地出現,而又快速地消失了,自然沒有人能記得。

自古以來,名垂青史就是人們最大的榮譽。

即使是皇帝,即使家財萬貫,若不能有功於世人,有名於世界,終究也將成為歷史中的一顆微塵,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說起三國,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但其實在這段歷史中,還有個國家一直留存到魏明帝曹睿執政後期,它就是盤踞遼東,由公孫氏建立的燕國。這裡,本文就為大家詳細講解燕國這段近五十年的歷史,全文共計近4000字。

燕國的建立,最早要歸屬到公元189年,當時正值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後天下大亂,地處東北位置的遼東更是匪徒猖獗,身旁還有高句麗虎視眈眈,經常出兵殺掠,環境十分惡劣。然而,這時候有一個人隻身來到了這裡,徹底改變了整個遼東的歷史,這個是叫公孫度。

公孫度作為被董卓任命的遼東太守,他來到遼東後,對當地的豪強貴族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這個過程中,公孫度命人大規模的蒐羅郡中那群魚肉百姓,橫行不法的豪強大族們的罪行,然後將他們全部逮捕並處死。

據史書上記載:“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

短短數月,遼東豪族數百家,全部被夷滅,那些曾經欺壓在百姓頭上的豪強貴族們,紛紛倒在了絞刑架下,鮮血染紅了整片遼東,公孫度也由此徹底控制遼東。其後,公孫度又對鄰國高句麗用兵,在他的指揮下,高句麗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不得不舉國投降。

兩年後,公孫度又發動他的第二場對外戰爭。這一次,他要征服的對手是烏桓。因為,烏桓當時佔據了遼東西界的大片領土,公孫度要想統一整個遼東,這一片土地必須奪回來。

於是,公孫度親率兩萬大軍向遼東西界進發,一戰就將烏桓打得潰不成軍,併成功奪回遼東西界的領土,史書上也由此對公孫度評價:“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後來,公孫度又出兵吞併了玄菟郡,將勢力延展到朝鮮半島之上,將朝鮮半島西北部樂浪郡也併入了他的控制範圍。此時,公孫度的領土範圍包括: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他一個人管理三個郡,已然不再是一個小小的遼東郡太守。於是,他給自己控制的領土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平州,公孫度自封為平州牧。

其後,公孫度又建立起了一支海軍,命令大將柳毅統率海軍從遼東順流直下,一舉攻佔了山東半島的幾個縣,並在此基礎上設置了——營州。同年,倭國(今日本)也因畏懼公孫度的威名而開始朝貢,公孫度的勢力開始從東北亞拓展到了北亞,以及海外諸國。

到了這一步,公孫度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東北亞大霸主,遼東侯,平州牧,營州刺史;他還追封了自己的祖宗,把漢高祖和光武帝的廟一廂情願拉來遼東,用冷豬頭供奉起來。

公元204年,曹操成功滅掉袁尚後,打算去進攻袁譚,但害怕公孫度趁其後方鄴城空虛而出兵搗亂,於是上表奏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對此,公孫度只是笑了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也就是在這一年,公孫度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55歲。



因為公孫度沒有嫡子,繼位的是庶出的公孫康。在公孫康繼任的第二年,袁熙、袁尚領著一眾殘卒向遼東跑來,公孫康迫於曹操的威名,下令斬殺二袁,並將首級送到曹操軍營,以表達自己的忠心。曹操對此很滿意,於是率領大軍撤退。

曹操撤軍後,公孫康鬆了口氣,轉身又開始繼續擴大地盤。他率領軍隊再次攻打高句麗,一舉攻陷高句麗都城,迫使高句麗遷都丸都城。

不久,他又派遣公孫模開發樂浪郡以南的荒地、設立帶方郡;還派兵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韓濊;同時以武力壓服三韓,還效法父親的和親政策,將宗女嫁給馬韓中最有前途的百濟。

此時,公孫家的勢力範圍包括:玄菟郡,遼東郡,樂浪郡,帶方郡,韓濊,以及附屬國夫餘,三韓,日本九州島諸國。

公元209年,公孫康坐擁遼東,割斷了朝廷與東邊諸國的一切來往,儼然以中央的東北區代理人自居,幾乎獨斷整個東北,其“東北亞霸主”的霸業達到了鼎盛。



公孫康死後,公孫康的兩個兒子公孫晃、公孫淵都還小,就由弟弟公孫恭繼位為遼東太守,公孫恭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就把哥哥的大兒子公孫晃送到洛陽做了人質。七年後,公孫恭忽然大病一場,又錯服草藥,喪失了性功能,搞得如同閹人一般,實在不堪再為君。

與此同時,公孫康的小兒子公孫淵也長大成人,於是在公元228年,公孫淵發動政變,將公孫貢趕回老家囚禁了起來,自己則當上了遼東的新主人。當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明帝曹睿無暇顧及,於是只好順水推舟,派遣使者任命公孫淵為新任遼東太守。

然後,雄心勃勃的公孫淵並不甘心臣服於魏國,他想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自稱孤家寡人,不用再向魏國稱臣進貢。所以他暗中結交東吳,為此他還在海上開闢了一條航線,以方便他和東吳的來往。於是,中國歷史上一條全新的海上航路就這樣產生了——“江左——遼東”航路!

公元232年,公孫淵派遣使者帶著東北的特產——貂馬,揚帆遠洋來到了吳國。五十多歲的孫權感動得痛哭流涕,作為回報,他當即蒐羅了一堆金銀財寶外加吳國的特產及綾羅綢緞,裝了好幾百船,命令使者帶去遼東賞賜給公孫淵。



公孫淵的這番舉動,惹惱了魏明帝曹睿。公元232年九月,明帝曹睿欽點曾經威震北疆的大魏名將田豫率領青州諸軍從海路進攻遼東;同時調遣曾派人刺殺了軻比能的幽州刺史王雄率領幽州諸軍從陸路奔赴遼東。

然後,因為東北天氣寒冷的緣故,加上公孫淵憑險固守,田豫和王雄兩路大軍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雖然這一場軍事勝利取得也使得公孫淵更加有恃無恐。於是,公孫淵再次使者抵達吳國,表示要正式向孫權稱臣。

孫權則派遣出一支多達萬人的龐大艦隊,攜帶著無數的金銀財寶、奇珍異貨以及九錫全禮,乘船渡海到遼東賞賜給公孫淵,並封他為燕王。這也是東吳自建國以來最豪華、最頂級、最奢侈的封賞。

然而,當孫權的萬人使團抵達遼東後,面臨的卻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屠殺,孫權的那幾百船金銀財寶全部被公孫淵收入了囊中。接下來,公孫淵又把孫權使者的人頭全部送到了洛陽,表示要向曹睿盡忠,永為臣子。

那時候,明帝曹睿正忙著對付諸葛亮的北伐,還騰不開手來收拾公孫淵,於是就借坡下驢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並好言安撫他,免得他在北邊搗亂。

公孫淵的這番行為傳到孫權耳朵裡後,孫權差點被氣死,他咬牙切齒的罵道:“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踴如山。不自截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



三年後,曹睿派遣使者前往遼東,召公孫淵進京朝見。公孫淵自然不願意,他還派出士兵將魏國使者團團圍住,然後口出狂言把他們狠狠地羞辱了一番。於是明帝曹睿派遣毋丘儉出兵遼東。但可惜的是,這一戰魏軍被公孫淵打得大敗而歸。

自此,公孫淵已連續兩次擊退魏軍的進攻,並先後打敗魏國名將田豫、王雄,以及毋丘儉,此刻的他,足以傲視北方。這一年,公孫淵正式自封為燕王,並設置了文武百官,建立起大燕帝國,他還給這一年取了一個新名字——燕紹漢元年。

魏明帝曹睿也被徹底激怒,他決定不顧一切也要將公孫淵這顆釘子給拔掉。公元238年正月,曹睿一紙詔令將太尉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了洛陽,曹睿決定動用魏國的王牌。

在出徵前,曹睿詢問司馬懿這番平定公孫淵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回答說:“去的時候用100天,滅他用100天,回來用100天,再用60天作為休息時間,差不多一年時間就足夠。”

曹睿很是滿意,當日他親自駕車將司馬懿送出西明門,同時還命令司馬懿的司馬孚和司馬師從洛陽一直護送司馬懿到他的老家溫縣,並且賞賜給司馬懿很多酒肉,讓他在老家和親朋好友飲宴幾天,好好地風光一回。



公元238年3月,司馬懿率領四萬大軍出征,公孫淵則派大將卑衍率七萬大軍迎戰。六月,雙發在遼遂遭遇,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一連三戰,三戰三捷,大破燕軍。自公孫度稱雄遼東以來,歷經三代所積累起來的家業,就這麼在一月之內全部覆滅。

卑衍至此膽氣俱喪,他率領剩下的幾千士兵退進了襄平城。司馬懿緊隨而來,不久就把襄平城給圍了起來。此時已到了七月份,司馬懿算了算日子,剛好過去一個月。當初他說的是100天蕩平遼東,如今剛過去30天,七萬遼東精銳就幾乎全軍覆沒;留下的,不過只是一座襄平城和僅有的一萬守軍而已。

在接下來的30天裡,司馬懿命令大軍從四面八方將襄平城圍個水洩不通,不許任何人進出,違令者斬無赦。八月,等到公孫淵的大軍的糧食已經全部吃完後,司馬懿正式展開對公孫淵的滅國性攻擊。

這一場攻城戰,一直持續到八月底,在襄平城被司馬懿攻破的那一剎那,公孫淵跟他的兒子公孫脩,在數百騎兵的保護下突圍而出。但很快就被司馬懿的大軍追上並圍住,公孫淵父子均被魏軍士兵斬殺於馬下。

司馬懿進入襄平城後,下達了屠城的命令。公孫氏政權中自公卿以下官吏兵民全部被誅殺,共計二千餘人,而城中十五歲以上的兵民約七千餘人也悉數被殺,公孫家也遭到了最殘忍的處置——滅九族。剎那間,鮮血滿地,慘叫聲響徹了整個遼東。

這一日,是襄平史上最為慘烈的一頁,襄平頓變成一座血城、鬼城和哭城。血洗之後,司馬懿還命人把屍體碼在一起,再用土累積在群屍之上,堆成高丘,謂之“京觀”,以見證司馬懿的赫赫戰功。

緊接著,魏軍乘勢橫掃了整個朝鮮半島,公孫氏原統治的帶方、樂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國投降,遼東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圖,司馬懿徵遼東大獲全勝。此次征戰,司馬懿收戶四萬,人口三十萬,並將中原流民悉數遷回原地。

至此,公孫氏政權歷經五十年的統治,於公元238年宣告結束,曹魏完成了對北方的大一統。


我是趙帥鍋


有人說,三國時期不只是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三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這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國家”是什麼呢?

當然了,這也不叫一個國家,但它確實一直是一個獨立的政權。而且政權的首領,一直都讓自己享受天子的待遇,無論在穿戴、行動上,都極力模仿皇帝。這個政權,就是位於遼東地區的公孫家族的遼東政權。

(公孫度劇照)

遼東政權,首先是由公孫度創建的。

公孫度在遼東建立政權,是由一系列的殘忍殺戮得來的。由於遼東人覺得他出生低微,因此對他頗為瞧不起。東漢末年,在他被推薦到遼東擔任太守的時候,為了報復,他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殺戮。

公孫度首先是殺掉了襄平縣令公孫昭,因為公孫昭曾封他的兒子為伍長,以此來羞辱他。公孫度殺掉公孫昭以後,誅滅了遼東一百多家豪族。靠著這種殘酷血腥的殺戮,公孫度終於在遼東立足,再也沒有人敢反對他了。

接著,公孫度東征高句麗,西征烏桓,打下了一個很大的地盤。

公孫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原地區正打成一鍋粥,沒人管他。再加上他所處的地勢偏僻,因此能有這番作為。

曹操打敗袁紹,基本統一北方以後,想拉攏公孫度。於是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給他送去印綬。可是公孫度不理睬曹操,說,我在遼東稱王,要啥寧鄉侯?把印綬扔進武器庫裡。

建安九年,公孫度去世。公孫度死後,他的長子公孫康繼位,掌控遼東政權。當時公孫度還有一個兒子公孫恭。於是,公孫康把曹操給的印綬從武器庫找出來,給了弟弟公孫恭。

(曹操劇照)

那時候,曹操打敗袁紹的長子袁譚後,繼續追打袁紹的另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這兩兄弟跑到遼東,投奔公孫康。曹操知道後,便停止了追打。有人不解,說,應該乘勝追擊啊。曹操說,用不著,我不去追,公孫康不久就會把二袁的腦袋給我送來。我要是去追,他們反而會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我,那我打他們就困難了。

不久,公孫康果然把二袁的腦袋給曹操送來了。曹操又封他為襄平侯,授予他左將軍職務。

當然了,曹操這樣說,實際上也是因為他知道公孫康實力強大,不好對付,不想惹禍上身。若是公孫康不強大,曹操藉口捉拿二袁,把兵力引向遼東,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此外,公孫康又進攻高句麗,打敗韓濊,比公孫度時期更強盛了。

公孫康去世的時間不詳,大約時間上與曹操去世的時間差不多。

公孫康去世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公孫晃和公孫淵都很年幼,因此,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繼承遼東太守的職位,掌控遼東政權。

(公孫淵劇照)

公孫恭上位後,剛當皇帝的曹丕繼續拉攏他,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為平郭侯。公孫恭把公孫康的長子送到洛陽為質子。表面上是歸順曹丕,實際上是藉機打擊公孫康的兒子們,鞏固自己的地位。本身他還是不服曹丕的。

公孫晃雖然送走了,公孫淵卻還在遼東。由於公孫恭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後代,再加上有病,不能處理政務,於是,公孫淵長大後,在太和二年(228年)逼迫公孫恭退位,把公孫恭囚禁起來。公孫淵由此奪取了遼東政權。

公孫淵奪權後,魏明帝曹叡立刻表示承認,又加封為揚烈將軍。

公孫淵這個人野心更大,他想聯合東吳,打擊魏國。孫權很高興,立刻封他為燕王。不過,公孫淵最終還是不敢答應,反而殺掉吳國使者,送給曹叡。

但是公孫淵最終熬不住,在景初元年(237年),終於自稱燕王,設置百官。

不過很顯然,經過國內多次政局動盪,公孫淵已經不強大了。於是,曹叡派司馬懿率軍四萬進攻遼東。最終,司馬懿打敗並殺掉公孫淵父子,又進行屠城。由此,曹魏徹底解決了遼東問題。公孫家族在遼東橫行三代,最終覆滅。三國終於成為貨真價實的三國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外,那第四個最像政權的政權那就是遼東公孫家族的燕國,但也不值得一提。

公孫度在東漢末年為遼東地區的一個軍閥,後來其子公孫康繼承其父遼東太守的職位,幹了一件著名的大事,就是擒斬逃亡中的袁尚袁熙兄弟,並將首級獻予曹操,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拜其為左將軍,後來這個政權基本上臣服於曹魏,公孫康去世後,其弟公孫恭繼位,到了曹睿時期,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其叔位,起兵反魏,與吳通使,立為燕王,並設年號,相當於建國了,第二年魏大臣司馬懿率軍平叛,剿滅了其政權。

這第四個國家實際上也就只有不到2年的時間,因此不值一提,還不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那個部落政權時間長呢。要算外族,還有鮮卑匈奴高麗句等政權呢。


曹老師xixi


三國時期,魏蜀吳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英雄傳說,以至於大家還以為劉漢政權滅亡後,當時的天下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其實不然,在魏蜀吳時期,的確存在第四個國家,這就是遼東政權--燕國!

1.概況

遼東指的是指遼河以東地區,今遼寧省全境,戰國、秦、漢曾經在這裡設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也就是今天的遼陽。

遼東政權自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初具規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馬懿用計殲滅,歷時約50年,這與魏國國祚46年、蜀國國祚43年、吳國國祚52年相比,毫不遜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曾經稱帝,唯有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置百官有司,前後始終周旋於魏、吳兩國之間,這樣看來,遼東政權有著自己一套管理制度,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2.興起

初平元年,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公元190年,公孫度在老鄉徐榮的推薦下,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到任後,他打擊豪強勢力、實施嚴酷律法,排除異己,逐步培養自己的勢力,巧合的是,這個時候中原戰亂四起,各地諸侯忙於你爭我搶,無暇東顧,所以,給了公孫度發展的機會。

他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招賢納士,發展教育,廣招流民,又通過征伐高句麗、擊敗烏桓,取勝遼東半島等一系列戰爭,開疆擴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3.發展

公孫度剛做遼東太守不久,就趕上前面所說的中原戰亂,敢於投機的公孫度就對自己的親信說:“漢皇室將要覆滅,我們奪取皇位的時候了”。

由此開始,他將遼東郡分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兩郡又分設太守,同時,派遣部部隊渡過渤海海峽,收取青州的東萊等縣,並設營州刺史,安排親信擔任。

同時,他也深知,自己的功德還不能將漢室取而代之,所以,一方面他自封遼東侯、平州牧,一方面為漢朝祖先建立廟宇,按照古典法制設壇祭祀;但,他為人高調,每次出行時,都要乘坐鑾駕,甚至帽子上還要懸掛著九條玉串,這架勢可是皇帝的標配啊。

有一次,曹操為了拉攏公孫度,封他做武威將軍、永寧鄉侯,公孫度卻說:“我在遼東稱王,不需要永寧啊”。遂將官印藏於庫中。

在公孫度的治理下,遼東地區避免了中原的連年戰亂,百姓安居樂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國力逐漸增強。

4.滅亡

公孫度死後,遼東太守一職由嫡長子公孫康繼承,公孫康上任後,與其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恃遠不服”,總感覺中原諸侯連年戰亂,鞭長莫及。

一次,曹操離開鄴城,率軍遠征。公孫康得知後,竟和部下商議:“悉聞曹公遠征,鄴城空虛,今我欲用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攻鄴城,誰能抵禦!”

部將涼茂一針見血的說:“曹公憂國憂民,乃正義之師,今百姓初步安定,無暇治罪於將軍,然將軍欲興兵伐曹,實乃自不量力,還望將軍三思啊”。就這樣,才把公孫康勸了下來。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擊敗袁尚、袁熙兄弟,後者投奔公孫康,反被公孫康殺害,將二袁人頭送於曹操,曹操遂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授任他為左將軍。

公孫康死後,由於其子尚幼,無法繼位,眾人擁其弟公孫恭任遼東太守,後來公孫恭又被長大後的公孫淵(公孫康的次子)搶去職位。

公孫淵上位後,一方面,接受魏明帝賜予的揚烈將軍一職,甚至不惜殺掉吳國特使親近曹魏,另一方面,野心膨脹,在暗地裡竟敢打曹魏的算盤,侮辱曹魏特使。

這種牆頭草的本性,令魏明帝十分厭惡,遂派大將毋丘儉前來討伐,但適逢連綿大雨,後者無功而返。

這令公孫淵極度膨脹,自立為王,改元紹漢;對此,魏明帝忍無可忍,派遣司馬懿再次征討。公孫康哪裡是司馬懿的對手啊,結果可想而知,被司馬懿用計殲滅,自此,遼東政權--第四個國家滅亡了。

縱觀東漢末年的遼東政權,由於避開了中原的連年戰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不管是在生產技術上還是在文化傳播方面,都有進步,但是,從公孫度到公孫康,再到公孫淵,這三位主公都自命清高,有恃無恐,沒有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壯大自己的實力,再加上,在野心的驅使下,極度膨脹,出爾反爾,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政權!


歡迎關注@讀史三悟,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歷史中,悟方圓、悟進退、悟得失!


讀史三悟


三國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不像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秦就是秦,漢就是漢,當朝就是這麼稱呼的。三國時期,當時並沒有這麼一個稱呼,魏、蜀、吳各稱各的。

01

三國名稱之由來

西晉的時候,原來蜀漢的官員陳壽得到張華的舉薦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陳壽撰寫了《諸葛亮集》,上報朝廷。朝廷認為陳壽寫得不錯,就授職他為著作郎。

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述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由於這本書的歷史價值,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在當時就受到了時人的讚譽,人們盛讚陳壽善於敘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幹。張華對陳壽倍加讚賞,對他說:“應該把《晉書》委託給你撰寫。”

其實,當時還有許多人也在記述這段歷史,比如,夏侯湛也在撰寫《魏書》。等他看到陳壽《三國志》後,便銷燬了自己的《魏書》。

三國時期的曹魏史學家魚豢也私下寫作了《魏略》,東吳的韋曜(又名韋昭)也主事編寫了《吳書》,蜀國沒有專門的史官,沒有撰寫自己的史書。

但這些史書,都沒有《三國志》影響大,也正因為這部史書影響太大,後世就把這段歷史習慣上稱作了三國時期。

但三國時期究竟從哪裡算起,存在爭議。陳壽的傳記是從漢末就開始的,但一般史學家認為三國從曹丕稱帝開始。比較尷尬的是,曹操作為這一時期的風雲人物,嚴格而言卻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可見,三國的稱謂並不準確。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自然晉承魏也是正統。其書最大的缺點也就在這裡,對曹魏、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

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一般史書紀事的規則,只有帝王才可以為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也就是陳壽並不承認蜀、吳的正統地位。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國家,燕國的存在。但由於其偏居一隅,與其他三國交往很少,陳壽沒有單獨為其做傳記。在《魏書》、《吳書》中有一些很簡單的涉及,但其影響不大。

02

燕國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除了魏、蜀、吳三國之外還有一個燕國的存在。

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從最初的公孫度主政遼東到公孫淵建國,也維持了五十年左右的時間。

燕國建立之前,遼東最早的主政者公孫度也是很牛的人。

公孫度的父親公孫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孫度卻做了郡吏。當時玄菟太守對公孫度很欣賞,舉薦他為尚書令,後升為冀州刺史,旋即被罷免。

玄菟郡是漢四郡之一,亦是四郡裡最重要的一個, 大約是今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平原、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一帶,郡治大體在咸鏡南道境內。東漢時西移至遼東,即為現瀋陽市上伯官古城遺址。

公孫度的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舉薦他做了遼東太守。一上任就把襄平縣令公孫昭誅殺,郡中豪門望族被誅殺一百多家。他又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年),公孫度看到中原混亂,便對他的親信柳毅、陽儀說:“漢室將要覆滅,我到了與各位商量奪取皇位的時候了。”

當時,襄平縣延裡祀社神的地方,長了一塊大石頭,下面有三塊小石頭做它的足。有人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形狀像漢宣帝的皇冠,它出在延裡,又跟您父親的名字相同。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且有三公輔佐您。”

公孫度非常高興,很當一回事。

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因為斬殺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跟朝廷所封劉備最高的官職一樣大。

公孫康死後,公孫恭繼任。

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淵奪取了公孫恭的職位,被魏明帝曹叡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後遣使南通孫權,孫權立其為燕王,並派遣甲士萬人攜帶珍寶前往遼東。

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殺東吳使者,將其首級送往洛陽。魏明帝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擊敗前來討伐的魏將毌丘儉後叛魏,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設置百官有司。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征討。公孫淵大敗,與其子一起為魏軍斬殺,燕國旋即滅亡。

燕國存在的時間很短,僅僅兩年左右,存在感很低。但從公孫度主政遼東,到公孫淵的燕國覆滅,公孫氏把持遼東也有五十多年的歷史。

跟劉備214年入主益州到劉禪263年投降曹魏,近五十年的時間差不多,而且公孫氏控制的遼東區域,並不比蜀漢控制的益州小。有意思的是公孫氏建立的政權也稱作紹漢,自以為也是繼承了漢室正統。

但由於紹漢政權存在的時間太短,存在感太低,之前的公孫氏政權大多依附於曹魏。特別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三國志》並沒有專門為其立傳,後世也沒有把紹漢政權作為獨立的存在。

因此,後世習慣把這段歷史稱作三國時期,把紹漢或者說燕國給徹底省略了。

但遼東地區是中原政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能夠忽視它的存在。

其實,瞭解這段歷史,對於更好的瞭解三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看一看。


豹眼看歷史


毫無疑問是真的,這個國家便是一直蝸居遼東地區由公孫度建立的燕國。因為燕國遠離中原地區,遊離在邊境地帶,所以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對它描寫甚少,以至於現在幾乎被世人所遺忘。現在就隨我一起去了解這個在遼東地區的燕國吧:

【公孫度】



要了解燕國,必須先要了解公孫度這個人。公孫度早年隨著父親逃亡到玄菟郡,在此地做了一名小官。公孫度小時候叫做公孫豹,和這裡的太守早夭的兒子名字相同。再加上公孫度聰敏機智,深得太守喜愛。在太守的厚愛以及提拔之下,公孫度逐漸出人頭地。隨後因為一些無中生有的中傷事件,公孫度被罷官。沒過多久,董卓把握朝政,公孫度在同鄉的推薦下,擔任了遼東太守。沒想到遼東地區的人對公孫度並不感冒,還在背後議論他。公孫度利用職權,將遼東地區那些不聽話的顯赫家族屠戮殆盡,用武力遏制了遼東地區的輿論。



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期間對外積極擴張,主要往朝鮮半島以及東北地區發展。過了幾年,董卓被殺,中原一時間諸侯四起,天下大亂。公孫度此時趁著無人制衡,瘋狂擴張勢力,割據遼東地區,並自稱為遼東王。當曹操試圖徵召公孫度時,被公孫度拒絕,遼東地區徹底獨立。

【遼東燕國始末】



燕國實際成型大概在公元190年,最終被司馬懿於公元238年徹底滅國,一共存在了48年。燕國一共有公孫度、公孫康和公孫淵三位君主。所有的開國之君都歷經磨難,所有的守成之君都年輕有為,所有的亡國之君都不諳世事、胡亂作為。公孫度費勁心血打拼下遼東地區,公孫康進行擴張,但是公孫淵卻好像一個白痴中了司馬懿的詭計,數萬大軍沒有作為,都城卻遭到進攻,燕國也毀於一旦。



這就是三國中的第四個國家,一個被“遺忘”的遼國燕國。它的建立是偶然,失敗卻是國家統一形勢下的必然。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三國時期是一個比較長的諸侯割據時期,真正形成三國鼎立的時候,確實有第四個國家,即遼東公孫淵建立的燕國。



公孫淵所建立的燕國源自於其祖父公孫度的遺志,公孫度是於遼東蘘平市奪取了公孫昭的政權,而後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震海外。隨後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這也是遼東建國的雛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封賞公孫度的時候,公孫度居然懶得搭理曹操,認為自己是土皇帝,曹操沒資格封賞。

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但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承“王位”,而將曹操封賞的永寧鄉侯的爵位讓給了其弟弟公孫恭。建安十二年,曹操徵三郡烏丸,袁尚奔逃至遼東投奔公孫康,公孫康卻斬了袁尚,並將其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孫康為壤平侯,拜為左將軍。公孫康死後,由於其子年少,曹丕便令其弟公孫恭領遼東太守,並拜車騎將軍。


由於公孫恭病重,無法治國理政,太和二年時,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權,曹睿見勢便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領遼東太守。期間孫權欲暗通公孫淵,願尊其為燕王,並派使節出使遼東。而公孫淵知孫權詭計,斬殺來使。曹睿欲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但賜封的使節到了遼東受到公孫淵冷漠以及惡言相待,至此與魏國翻臉。

景初元年,魏國派幽州刺史毋丘儉徵遼東,但被公孫淵大敗,此戰之後,公孫淵便自立為燕王,置百官,並挑唆鮮卑單于侵擾魏國北方邊境。後司馬懿率軍親征遼東,大獲全勝,誅殺了公孫淵父子,燕國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