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合浦,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古郡,是漢朝的郡治所在地,也是中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始發港。此為漢代墓葬群,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合浦縣廉州鎮東南郊望牛嶺、風門嶺、寶塔山和東北郊堂排一帶。大部分保存有高大的土堆。自70年代以來,已發掘400餘座。合浦漢墓群出土文物上萬件,墓室分土坑和磚室兩種,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還有耳室或側室;墓道多數為斜坡式,個別為階梯式。

經文物部門統計,合浦漢墓群墓葬總數約有 10000 座,經文物部門編號的有封土堆的漢墓就有 1056 座。是目前我國現存分佈面積最廣、墓葬數量最多、保存現狀最好的一處漢代墓葬群,與河南永城芒碭山漢墓群、四川三臺郪江漢墓群、河北獻縣漢墓群一起號稱中國四大漢墓群葬,也是廣西唯一的一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代墓群。

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一、合浦漢墓的宏大墓葬群

早在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至今,合浦古郡已擁有兩千多年曆史。據《漢書》《後漢書》等史籍記載,早在漢武帝時期,已形成一條從合浦郡始發,通往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海上航線。合浦地處江海之交,憑藉著有利的地理位置,成為這條遠航線上最早的始發港之一,也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始發港。

漢代合浦郡的繁華,人口大量增長,以及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給當時的合浦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墓葬。“漢墓集中的地方,說明這一帶當時經濟繁榮,人口密度大。”北海市文史專家範翔宇說。“過去,在合浦縣城郊坡嶺上,到處可見墓堆的封土。”據當地居民稱。這些肉眼能看見的封土堆中大的高近 10米,小的直徑也在數米內。整個合浦漢墓葬群就是由這些封土堆及其下面的墓葬組成。

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據瞭解,合浦漢墓群是一處包括漢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社會各階層的墓葬群,年代從西漢前期一直延續到三國、兩晉、南朝時期,而以西漢晚期到東漢前期的最多。合浦古墓群遺址範圍十分廣闊,墓葬南起合浦廉州鎮禁山,北至清江,東西寬約5 公里,南北長約 13 公里,總面積約 69 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合浦縣城東南郊的丘陵地帶。以合浦古郡所在地廉州鎮的四方嶺、金雞嶺、風門嶺、文昌塔、羅屋村、紅嶺頭、黃泥崗、寮尾村、獅子嶺、狼狗嶺、銅鼓嶺、望州嶺、四方嶺、五里亭、大沙洲,龍門江、平陽塘等區域為主,整個墓群呈弧形從東北往西南,往南可延伸到北海福成鎮。如今的金雞嶺、四方嶺、風門嶺一帶墓葬最為集中且保存較好,是合浦漢墓葬群的核心區域。

據市文物資料介紹,合浦古墓群墓葬總數有近萬座,2001 年以來,合浦漢墓群範圍經文物部門勘查並編號立標有封土堆的漢墓共計 1056 座。合浦漢墓群是我國現存漢代郡縣一級分佈面積最廣、墓葬數量最多、保存現狀最好的一處墓群,其規模在全國屈指可數。對於研究漢代合浦的社會形態各方面有其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漢代海外交通貿易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二、合浦漢墓的考古發現與珍貴文物

合浦漢墓的考古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1957 年 4 月,廣東考古工作者為配合基本工程建設,在時屬廣東所轄的合浦縣城附近的楊家嶺和廉東鍾屋各清理一座東漢時期的磚室墓,出土有陶壺、陶孟、銀戒指和銅錢等少量文物,這是有資料記載的合浦漢墓最早的考古發掘工作,掀開合浦漢墓發掘的序幕。進入20世紀70年代,合浦漢墓的考古發掘逐年增多,先後在望牛嶺堂排、鹽堆等地發掘墓葬一批。1971—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合浦縣城東南一帶進行發掘,發現了一處西漢晚期墓葬群,墓葬共有5座,均為帶有斜坡墓道或階梯形墓道的土坑木槨墓。其中望牛嶺漢墓最具代表性,包括墓道、甬道、南北耳室與主室等部分,出土有漆棺和大量隨葬品。其中銅鳳鳥燈、提樑壺、長頸壺、三足盤等為漢代青銅器中的精品。瑪瑙、琉璃、琥珀等裝飾品可能來自海外。根據出土陶提桶內的朱書“九真府”字樣推測,該墓可能是曾任九真郡郡守的官吏或其親屬的墓葬。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濟高速發展,為配合工農業生產、城市開發、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合浦漢墓群的考古發掘持續不斷的展開,幾乎每年都有數量不等的漢墓被髮掘,

開啟了合浦漢墓的大考古時代。其中規模最大、發掘數量最多的一次,是1987年3月一 1988 年5月為配合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建設,廣西文物工作隊、合浦縣博物館在距縣城西南文昌塔一帶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227座。從1957年至今的60多年來,文物部門對合浦漢墓群內的古墓進行了近百次的考古發掘。發掘大多是因為墓葬遭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而被動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從這些迄今發掘的已超過1200座的墓葬中,出土文物近20000件。重要的墓葬有望牛嶺1號墓、風門嶺26號墓、23號墓、黃泥崗1號墓、九隻嶺 5號墓、寮尾13號墓等。其中望牛嶺1號墓是目前合浦漢墓群中所發掘規模最大、墓室結構複雜、埋葬最深、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墓葬,在當時曾引起了社會的轟動。

合浦漢墓:揭開了千年前的古郡的“模樣”

據統計,在合浦漢墓葬群歷年發掘出土的近20000件中,包括了陶器、青銅器、鐵器、金銀器、玻璃器、玉器、滑石器、漆器以及瑪瑙、水晶、琥珀、蝕刻石髓、石榴子石、綠柱石、綠松石等珠飾這些隨葬文物不但豐富,而且不乏具有很高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的珍品。在已出土的文物中,目前已定級的有52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177 件,三級文物289件,其中以帶酒銅提樑壺、波斯罐、玻璃杯、六字銘文出廓玉璧、金帶鉤、玉帶鉤、紫水晶長串穿珠等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各種隨葬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最著名就是1971年出土於合浦望牛嶺1號墓的一對銅鳳燈,通體鏨刻有精細羽紋的鳳凰形燈體,鳳背有一圓孔可放置燈盤,腹腔中空,可以貯水,當蠟燭點燃後,菸灰經鳳嘴進入頸部進人盛有水的腹腔,最後被凝結溶於水中,既可用於照明,又消除了汙染,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潔,是西漢古青銅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製作精巧、造型逼真美觀的合浦銅鳳燈,堪稱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青銅藝術品,也是一件美觀實用、世上十分難得的早期環保產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嶺南漢代青銅器的代表作。1978年曾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到歐洲、北美和日本巡迴展出,1995年,再次跨出國門,隨“中華文明珍寶展覽”赴挪威等國展出,揚名中外。

三、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物證

“合浦漢墓葬的每一件文物,都見證了合浦古郡及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興衰。”北海市文史專家範翔宇介紹,早在漢代,合浦藉助得天獨厚的南流江水路的交通樞紐,經灕江、湘江、珠江水系進入中原水運網絡,溝通了嶺南與中原的聯繫,開闢了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地中海國家遠洋交往貿易的水路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合浦也由此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

《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十世紀,漢使者和商人攜帶各種絲織品和黃金珠飾從合浦啟航,沿途與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以及阿拉伯、意大利等國家進行貿易交往,換回“明珠、璧流璃、奇石異物”等舶來品。在這些琳琅的出土舶來文物中,大量的琉璃飾品和玻璃器皿,包括杯、盤、碗和各色串珠、管形飾、璧、耳璫、劍璏以及石榴石、石髓、瑪瑙、水晶、琥珀、綠柱石、綠松石等奇石異物,都證實了這些高質量的飾品多從印度、伊朗、波斯、阿富汗和斯里蘭卡等國家經海路輾轉輸入。同時,從墓葬出土的焊珠金飾和許多金珠飾品,可見外來掐絲焊珠的精湛工藝對當時黃金製品在本地區的影響。此外,綠釉波斯陶壺、胡人俑陶燈、羽人座銅燈以及反映佛教海路傳人的缽生蓮花器等這些通過海上之路傳入的文物,也是域外文化影響和植入嶺南地區的重要貿易物證。

綜上,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讓合浦漢墓的陪葬品非常豐富。據統計,合浦漢墓群歷年發掘出土的文物近 20000 件,其中不乏具有很高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的珍品。如中國古代最早具有環保理念的燈具——銅鳳燈、被稱為“嶺南第一車”的青銅馬車等。在已出土的文物中,目前已定級的有 5000 餘件,其中一級文物 21 件。合浦漢墓還出土了大量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舶來用品、飾品等隨葬品,像綠釉波斯陶壺、胡人俑陶燈等。合浦作為漢朝的郡治所在地,是中國南疆較早的繁華都會;憑藉著地處南海之濱江海之交的有利地理位置,又成為古代中國遠洋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之一。合浦漢墓,其墓群規模之大、規格之高、隨葬品之珍,從中可以窺見合浦古郡當年商賈雲集、市面繁華、港口繁忙的景象……正如考古專家所說:“這裡的每一件出土文物,都見證了合浦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興衰。”

參考文獻:

羅偉:《合浦漢墓:穿越千年的古郡繁華記憶》,《北海日報》,2019年12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