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伊稚斜是個怎樣的人?

史事春秋


西漢強敵伊稚斜單于,草原梟雄之一,他是匈奴前任軍臣單于之弟、在軍臣單于死後,他發兵擊敗了自己侄兒軍臣單于之子奪得了單于之位,威風一時。後被漢武帝得力大將衛青、霍去病擊敗,並死於漢軍之手,匈奴也遭重創遠遁漠北再無力與西漢抗衡。


小龍女5505


在《漢武大帝》裡,鳴鏑所指,萬箭齊發。”鳴鏑響箭”幾乎成為了伊稚斜單于兇殘性格的標籤。


但實際上真正的“鳴鏑響箭”的主人,並不是伊稚斜。他真正的主人是匈奴的第二代單于冒頓單于。而響箭的真實名稱為“冒頓鳴鏑”。

匈奴一開始在草原上勢力很小,冒頓單于正是利用了“鳴鏑”,強化了族人對自己的服從性。他的“鳴鏑”射向哪裡,匈奴士兵的箭就要毫不猶豫地射向哪裡,否則殺無赦。最終他把箭射向了自己的父親——匈奴的第一代單于頭曼單于。然後自立為單于,打敗了東胡,開創了草原霸業。


但是冒頓單于這種“憑實力當單于”的優秀傳統也被後來的匈奴單于們繼承了下來。

歷史上,伊稚斜單于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並且有能力的匈奴單于。他學冒頓單于一樣,殺了自己的哥哥,奪了自己侄子於單的單于位子,原本也打算大幹一場,但是他生不逢時,偏偏碰上了漢武帝劉徹。

伊稚斜原本是匈奴的左谷蠡王。他的哥哥軍臣單于(《漢武大帝》說軍臣單于是伊稚斜的父親,是為了嫁接“冒頓鳴鏑弒父”的故事。)和漢朝一直保持著相對“友好”的關係。

這其實並不是軍臣單于有多友善,而是當時的漢朝南邊有漢朝的南方有閩越國,匈奴的西方有月氏國。這些國家也在相繼坐大,如果漢朝和匈奴之間相互打起來,這些小國便會趁虛而入。


但是隨著軍臣單于慢慢變老,局勢實際上也在進一步發生變化,漢朝經過幾代人休養生息,已經變得比以前更為更為強大。而且漢武帝劉徹即位,大漢國內形勢穩定。

而匈奴內部卻陷入了繼承權之爭的大分裂。軍臣單于死後,伊稚斜打敗了王位繼承人、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自立為單于。

逼得於單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封之為涉安侯,但是幾個月後,於單卻病死了。伊稚斜單于因為怨恨漢朝接納於單,於是屢次派兵到代郡、雁門、定襄、上郡等地劫掠。漢武帝先後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對匈奴進行了進攻。


在於單死後的12年後,匈奴元氣大傷,伊稚斜也死了,他的兒子烏維單于繼位。匈奴勢力從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稱為“漠北匈奴”。


炒米視角


在他手上,匈奴人從強盛走向衰落;在他手上,匈奴人陷入了內亂。

匈奴人的襲擾

按照《史記》記載,伊稚邪是軍臣單于的弟弟,他擔任的是左谷蠡王,他起兵攻打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才得以繼承單于之位。於單于是投降漢朝才得以倖存,但是於單投降漢朝幾個月後,就病死了。伊稚邪由於是發動軍事兵變得以上位,這種政治人物最喜歡的就是發動對外戰爭,在伊稚邪成為單于後,發動了對於漢朝的大規模襲擾運動。

在公元前126年,匈奴數萬騎兵進攻代郡,殺代郡太守恭友,擄掠千餘人。此後在秋季,匈奴再次攻入雁門郡,殺略千餘人。在公元前125年,匈奴攻入代郡、定襄、上郡,各自三萬騎,殺略數千人。匈奴的襲擾使得大漢王朝做出了反擊,漢匈戰爭正式打響

漢匈戰爭

公元前124年,漢軍出塞,分三路: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蘇建為遊擊將軍,李沮為高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李息、張次公為將軍,俱出右北平。

漢軍出塞,大敗匈奴右賢王,俘虜右賢王座下裨王十餘人,匈奴人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數十百萬。但是匈奴不服,匈奴萬騎進入代郡,殺都尉朱英,俘虜千餘人。

公元前123年,二月漢軍再度出塞。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斬首數千級而還。四月衛青隨即再出塞,擊殺一萬餘人。到了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徵戰河西,摧毀了匈奴的西方勢力。《資治通鑑》記載:霍去病擔任驃騎將軍,帶著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攻擊匈奴,歷五王國,轉戰六日,過焉支山一千餘裡,殺折蘭王,斬盧侯王,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獲首虜八千九百餘級,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在此後的漢軍大出塞中,霍去病經過居延,小月氏,到達祁連山,一戰俘獲單桓、酋塗王,匈奴相國、都尉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二百級,俘虜裨小王七十餘人。

這一年,伊稚邪對於西方的匈奴人被霍去病打擊的太狠,想要召集休屠王,渾邪王治罪,結果觸使兩人投降漢朝。從此河西被漢朝征服,匈奴的兵禍少了很多。

在公元前119年,漢朝發動了對於匈奴的大戰,衛青和霍去病出塞,衛青在墓北遭遇伊稚邪,伊稚邪在和漢軍的交戰中,心生畏懼,最後逃跑,票騎將軍逾居延,過小月氏,至祁連山,這一戰漢軍斬首一萬九千,匈奴大敗,衛青到達窴顏山趙信城,全軍食糧,火燒趙信城。

霍去病俘虜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斬獲七萬四百四十三級。

伊稚邪單于在逃奔之後,當時的匈奴人甚至覺得伊稚邪死了,右谷蠡自立為單于。此後伊稚邪病死,他死之後,匈奴開始陷入內亂,匈奴也是在此之後陷入了衰落,歷史上匈奴除了東漢初年的迴光返照,此後陷入了沉寂,五胡亂華時的劉淵甚至都是休屠後裔。


人者仁義也


伊稚斜單于雖奪取了王位,但匈奴已非昨日全盛



《漢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自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國名)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吞併其他部落之後成為匈奴族開始,這支古代遊牧民族集團的全盛時期是公元前209—公元前128年。

伊稚斜單于的前任,即軍臣單于死於公元前126年,而伊稚斜是打跑了王位繼承人軍臣單于的兒子,這才當上匈奴王的。



《漢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根據史載,這個時期已不復當年了。匈奴在西漢初期可岀夠風頭,況且能讓漢高祖劉邦吃苦頭,並忌憚三分的也可稱強大。

漢武帝時期,明面上漢匈開始了真正和平時期,暗地裡漢武帝早已下定決心反攻匈奴,一雪前恥同時滅掉大漢帝國的心腹大患。

緊鑼密鼓安排周全之後,便開始對匈奴的反攻,衛青、李廣領命開始正式宣戰。



衛青 李廣 霍去病 出征匈奴示意圖

大漢王朝此時已經變得強大起來,不可一世的匈奴早就拿捏不住了,伊稚斜單于就在這個時期奪權上位,難道不是“生不逢時”嗎?

後來,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歷史上留有英名的這些人,生生將匈奴趕岀了中原,而屬於匈奴的國土幾乎全淪為漢朝領土。

此後,伊稚斜單于所帶領的匈奴,再沒有能與大汗分庭抗禮的能力。

漢武大帝

伊稚斜單于是改寫歷史的人

據史載,匈奴軍臣單于死了之後,伊稚斜打敗王位繼承人,即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奪取了王位。

那麼於單去了哪裡?

據文獻記載,他向漢朝投降,漢封他為涉安侯,但在這幾個月後便去世了。



《漢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這說明,假若伊稚斜單于沒有搶奪王位,繼承人於單即位後,投降漢朝的可能性非常大,那漢匈真正的和平時期最起碼要提前十幾年。

所以,伊稚斜單于就是一個當王“生不逢時”,卻改寫了漢匈戰爭史的匈奴王。


果笑


首先伊稚斜是一名通過武力奪得王位的謀逆之臣;而且伊稚斜還是一名殘忍嗜殺的君主;更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君王。現在現代的角度來看的話伊稚斜就是一名狼心狗肺之徒,雖然有一定的報復和能力,但是做出的事情都是慘絕人寰的。不過兩千多年前的社會情況畢竟和現代不同,至於伊稚斜到底是不是狼心狗肺就因人而異了。

伊稚斜謀奪匈奴王位

匈奴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秦始皇費了很大功夫修建的萬里長城就是為了抵禦匈奴來犯。由於匈奴屬於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相對落後一點,但是文明的落後不代表武力的落後,他們個個能騎善射,用來打仗是再好也不過了,因此即便是強大的秦朝對真夠也是十分忌憚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匈奴逐漸強大了起來,侵佔了大漢很多的領土。不過漢景帝時期無為而治,於是就和當時的匈奴大單于握手言和,加之漢朝和親,匈奴和漢朝一直沒有大的衝突。大單于死後傳位給了軍臣單于,軍臣單于死後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伊稚斜是軍臣單于的弟弟,他發兵打敗了自己的侄子,自己自立為伊稚斜單于。所以伊稚斜是個篡逆之臣,他來位不正!


伊稚斜大力侵漢

伊稚斜之所以可以奪得單于之位,匈奴的主戰派是立了很大的功勞的,正是由於主戰派對軍臣單于和親政策的不滿,所以他們才會擁立主戰派的伊稚斜奪得王位。但是伊稚斜在位時期匈奴已經是國力不如以前了,但是依然擋不住他侵略別國的野心。

伊稚斜上位之後就對漢朝開戰,漢武帝最開始還想急需求和,和匈奴繼續建立和平共處的關係,但是伊稚斜哪裡同意,這激怒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一生致力於消滅匈奴,在幾次征討匈奴之後匈奴只得逃亡北方的草原地帶,史稱匈奴北遁。野心勃勃的伊稚斜最終被漢武帝摧毀了他開疆擴土的美夢。


伊稚斜殘忍嗜殺

伊稚斜對自己的侄子以及反對自己的人非常殘忍,對他們斬盡殺絕。當然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奪權之爭就是你死我活的,你不殺別人,自己就可能被別人給報復,歷朝歷代參與王位之爭的人都是如此。

但是伊稚斜對待很多無辜的人也是殘忍無比的。漢武帝為了和匈奴重修和好,於是就送一位公主如何匈奴和親,伊稚斜非但不同意,還活活的燒死了這位漢代公主,真的是太殘忍了。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何況是一位和親的公主呢?你不同意已經打了漢朝的臉了,所以伊稚斜殘忍嗜殺。

所以伊稚斜是一名非常殘忍而且有野心勃勃的人,為了利益不惜殺害自己的侄子以及反對自己的人。


唐朝的長老


他是一個六親不認、兇狠殘忍、鐵血無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的傢伙,這點從他殺父篡位就能看出來。

並且還是一個好戰分子,經常騷擾漢朝,還野心勃勃他最大的願意就是征服漢人,讓漢人的土地成為他的馬場。

還不接受漢朝的合親,把漢朝的合親公主給活活燒死了,最後終於在漢武帝的雷霆之怒下走向滅亡。


阿杜談古論今


在閱讀漢朝歷史或者看有關漢朝的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遊牧民族的身影,那就是匈奴,而伊稚斜單于是匈奴的部落首領。

伊稚斜公然發動了政變,將自己的父親殺死,伊稚斜單于本來是軍臣單于之弟,軍臣單于死後,他打敗了王位繼承人,奪取了王位。

伊稚斜之前在位的匈奴首領單于都是對漢朝很友好的,因此在漢武帝之前的皇帝對待匈奴都是儘量和平,有的時候即便匈奴南下搶劫漢朝邊境的城鎮。

漢朝的皇帝也是採取懷柔政策,為了不和匈奴起衝突,當時還將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首領,避免兩國起干戈,因此一直延續著匈奴和漢朝的和平的局面。

而到了伊稚斜繼位以後,由於當時的匈奴軍中大多數都是好戰分子,不滿於之前單于的和平政策,因此對伊稚斜很擁護,伊稚斜一直有很大的野心,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機會帶兵南下,征服漢朝所有土地。

因此匈奴部落在這位好戰的伊稚斜單于的帶領下,經常南下掠奪漢朝的城鎮,漢朝本來想和伊稚斜和親,但是沒料到伊稚斜根本不買賬,還把漢朝送過去和親的公主給活活燒死了。

伊稚斜狂傲的態度,徹底激怒了當時漢朝的在位皇帝漢武帝,漢武帝也決定了要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派衛青和霍去病數次出兵打擊伊稚斜單于。

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到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戰,十二年的戰爭徹底扭轉了漢朝和匈奴兩方的攻防格局,在衛青和霍去病兩名天才將領的指揮了,迅速奪取了河南、河西兩塊軍事要地,將匈奴的勢力驅趕出了漠南。

而當時的伊稚斜帶領的匈奴部落,雖然不斷髮動報復性戰爭,但是缺乏明確的戰略方針,沒有根本上改變被動的局面。

為了徹底擊敗伊稚斜,漢武帝在公元前119年發動了漢朝和匈奴戰爭史上最規模空前的大決戰漠北戰役。

這場戰役是衛青和霍去病軍旅生涯的巔峰之戰,漢軍投入兵力達三十萬,大漢帝國以傾國之兵力北征,匈奴伊稚斜單于為了避鋒芒,主動後撤到大漠以北,匈奴戰士爭先恐後逃竄,軍心大亂,衛青抓住機會,縱兵追擊,匈奴傷亡慘重。

經過這次失敗,匈奴勢力從此退出了河套以其以西一帶,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伊稚斜單于死。


小聰歷史客棧


首先,從他殺兄篡位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是一位殘忍角色,為了自己的目的肯定會不擇手段。

其次,伊稚斜還是一個好戰分子,而且有非常大的野心。他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帶兵南下,征服漢朝所有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