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大勢所趨而未稱帝?

海納百川233699882


答:這類問題我已經回覆N遍了。我今天用最簡單明瞭的方法給於說明:

曹操要想當皇帝,幹什麼!是不是要說的算,也就是關乎國家利益的大事小情得曹操來決定;執行處理這些事情的官員是不是也應該由曹操來任命或者決定。這是最主要的!什麼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八拜九叩之類……對於政治家來說,不在話下。可有可無。

(東吳大皇帝孫權)

基於這兩點,首先,曹操做出的決定必須要經過大家的同意或者多數人同意或者少數人中重量級的人物同意吧?換句話說必須有人支持他的決定,哪怕只是同意他一項決定,現給一個重量級的地位似乎也是值得的。既然是我同意你的決定了,你給我什麼?我能得到什麼?我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支持了你,你總要有表示吧!否則,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呢?

其次,你給我的地位和賞賜我得到了,我要這些東西幹什麼?還不就是為了老婆孩子子孫後代嗎!不一定都是這樣,但是大部分確實是一輩不如一輩。你曹操可以子孫相傳代代當皇帝,我呢?誰不想子孫相傳代代當大官呢?!你是不是也應該讓我也一樣代代為你“服務”呀!

(吏部尚書陳群)

現在你需要我,給我大官做,將來我的兒子肯定是不如我的,你來了個誰有才誰做官的唯才是舉?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你拿不出一個能保證我的子孫後代享有我一樣的權利的政策,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做皇帝呢?你當了皇帝,我的後代會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織蓆販履!你拉倒吧,我還是另請高明吧。

所以,陳群也好、司馬懿也罷,就是給曹操一個選擇,我藉著孫權的勸諫表,一樣的勸你稱帝,但是,我勸你進位是有條件的!你如果進大位,必須接受我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機制。其實,作為曹操也不是全盤否定《九品中正制》,但是他並沒有全部的接受這項選拔人才的制度。

這項制度本身是非常好的👍!它是誕生於漢末用人機制的改革成果。至少在當時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評!莫非是曹操看到了它會容易被人為的篡改為謀求更大利益的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威脅到他自己的權利?才不對《九品中正制》“俯首稱臣”。不管是什麼原因,曹操就是沒有全盤接受它。曹操對那些勸進大位的人的回答靚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中行偃1


稍微把《武帝紀》過一遍,也應該知道“曹操生前就差一步稱帝”了吧?結合他死後不久,曹丕就開始運作漢魏禪代,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出來的。

那為什麼曹操不稱帝,而不是不敢稱帝,曹操逾制比肩天子的時候,殺皇后皇子的時候,他怕什麼了?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堅持對抗病魔十多年(208-220),身體是一方面因素;

赤壁之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衝衝稱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力量。這是政治因素。

等到臨死前幾個月,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裡,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羽被滅,曹操有條件了,生命也走到頭了。自己一輩子掙來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心投降,雙方都是互相利用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地,說白了,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

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一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老老實實交出兒子做人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的,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

還有曹粉喊著曹操做大漢忠臣。。。後人說曹操跟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們都是漢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盡心竭力輔佐漢室。其實縱觀全局他們都處於三國最鼎盛的時期,想要完成霸王之業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想要符合眾人的口味更是難上加難。醒醒醒醒,其實在荀彧死的時候,曹操就決定不回頭了,或者說回不了頭了。




妖呀妖歷史


演義

曹操稱帝是意料之中,他親手打敗了大大小小十八路諸侯的十六路,僅乘孫劉二家,在長坂坡的勝利,已成統一全國的是實,分析:孫權有四十多萬兵馬比得曹操百萬雄(其實七十多萬),難怪東吳文臣沒有一亇主戰,孫權處有二難,降則受辱他人,戰怕打不過曹操。

。這時劉備窮極聊倒蝸居江夏兵不滿千,劉備派孔明過江,去喙孫權同曹操開戰。因為孫曹開戰,無論誰勝誰負同他沒有什麼利害關係,坐山觀虎鬥,或許還有混水摸魚之利。孔明過江與文臣接觸都是一邦投降派,為了戰降問題開展了一場大辨論,即有名的孔明舌戰群儒。當初東吳的情勢,文臣主張投降,從兵力上孤不敵群,在武將中以程普,黃蓋老將為首主張扺抗,理由是憑長江天暫地理優勢,從客觀上曹操北軍,幹雞子難過大江,可惜的武備總管周瑜還在朝,在江州:鄯陽湖操練水師,孫權因為大哥孫策臨終交待: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末久周瑜還朝。他已成為戰與降的關健人,他為了緩解人心,他對二邦勢力都不表態,誰說降即降,誰說戰即戰。此事要經吳侯一起研討,聽吳侯怎麼想,孫權主張,你周瑜衡量,能打則打,如打不勝則降,然後周瑜胸有成竹會見諸葛亮,天下能者皆同,二人都主戰。

。因此引起赤壁大戰,在這場這爭中雙方都採用的心理戰,即謀略為主,由於曹操營中缺泛頂級謀士而落敗。所以曹操說過,郭嘉不死,沒有此敗,他自已也默認,這場戰爭中有錯,可惜沒有人提醒,這說明了孫劉陣營的智商比曹營高,但曹操歷來知錯不認錯,只說了句郭嘉不死,沒有此敗,這句話也同時重重批評了曹營中的眾都謀士,都是飯桶。從此曹操的統一大業放棄,因他的身體不興了,還想當什麼皇帝。因為他生活水平和政治實權已都達到了皇帝相等,何必再討過空銜自取篡位的惡,聰明者唯有曹操也!


老龔166916589


“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這時,各地諸侯紛紛而起,各霸一方,“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他們不管打著什麼旗號,都不是為了恢復漢室,而最終要取而代之。

曹操更是念念不忘地想有統江山。他寫的《短歌行》雲:“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其心跡。況且魏、蜀、吳三園,曹操首先稱魏王。

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不是他不想當皇帝,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是因為受著某些傳統思想的束縛。在他的心目中,漢王朝早已不存在了。他“挾天子以令不臣”,表明他凌駕在漢獻帝之上。他要遷都便遷都,要出兵伐誰就伐誰。

孫權、劉備等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並不過分。他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是條件不成熟。本來在赤壁決戰前,他就有掃平江南然後稱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敗,三國鼎足而立。從主觀上看,他沒有力量消滅東吳和西蜀。如果在這個時候稱帝,劉備和孫權就可以大興問罪之師,他就成為眾矢之的。董卓、袁術等人的下場,曹操是十分清楚的。當孫劉聯盟破裂,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勸他稱帝時,曹操拿著孫權的勸進表對群下說:“是兒欲跟吾著爐火上邪!”這話道出了他對稱帝的顧慮。曹模知道,只要他一稱帝,劉備、孫權等人便會跟著效法。曹操說:“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不願開這個頭,他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明確的認識。從這一點說,曹操不愧是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他把自己想做而又沒有把握的事情留給兒子去完成。當群下勸他稱帝,他回答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意思就很清楚。這比袁術,袁紹那些野心很大但又鼠目寸光的笨伯們不知要強多少倍。





杏林帥哥


內中的緣由,實際上在將孫權勸他稱帝的書信展示給眾人時已經說了,「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對局勢看得清楚,雖然自己一統北方中國,但天下未平,東南有孫權,西南則有劉備,兩人皆一時豪傑,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動戰爭師出有名,是正義的,他曹操站在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制高點上。但是,一旦自己稱帝,則一切隨之反轉,孫權、劉備將站到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制高點上,他們的軍隊將成為「正義之師」,可以藉此召喚天下英雄豪傑,而自己則變成了亂臣賊子,不復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優勢,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稱帝與否,要視稱帝帶來的收益和成本而定。曹操的賬本其實是一目瞭然的:從權力到生活待遇,曹操享受著天子的一切......是一個事實上的皇帝,而所缺少的,只是一個名號。因此,稱帝所能獲得的,也就是這個「虛名」而已,這是稱帝的收益;但其成本——即稱帝帶來的禍害卻是巨大的:將自己陷於亂臣賊子的境地,將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制高點上拱手奉送給對手。權衡利弊,「慕虛名而處實禍」,收益低而成本高,不得為也。

或曰,曹丕即魏王位後,同樣面臨著東南有孫權,西南有劉備的格局,何以其廢黜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卻不知曹操、曹丕之輪替,即是一重大局勢轉變也。兩人性格不同,為人處世的原則不同,更為重要的是,曹操於群雄紛爭之中殺將出來,統一北方,武功蓋世,此即其威權所在,足以御群下,有沒有皇帝這個名號不重要。但曹丕沒有這不世功勳,權勢和地位世襲而來,駕馭群臣,有沒有皇帝之名的加持,情形大為不同也。

「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縱觀曹操一生,此誠為其人生的座右銘也。




大李冠軍侯


雖是大勢所趨卻也未必能得到足夠支持。

首先來看出身,曹操的父親雖然是太尉,但是畢竟是買來的官,而且曹嵩過繼給了宦官曹騰,雖然有權有勢,但是當時的士大夫實際上是反感宦官的(黨錮之禍)。雖然曹操在挾天子後努力拉攏各個士族(楊修,荀彧,陳群等),但是這些士族也只是不支持他稱帝,甚至連曹操進位魏公也受到了反對,可見士族的態度。

其次是用人的態度,曹操用人講究的是唯才是舉,提拔庶民,加強了曹魏集團的實力,卻也影響了士族的利益,等到曹丕的時候,接受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作為曹魏的選拔人才方式,因此獲得了士族的支持,但是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高級官員幾乎被幾大家族所壟斷,最後連皇帝都比不上權臣。

綜上,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當時的人心所向,尤其是士族的人心所向,天下還是向漢的。


90後歷史迷


曹操稱霸三國這麼長時間,並且又有那麼多有才能的人輔佐,為什麼他沒有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呢?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從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從一個不知名的漢朝的小官,一步一步招募自己的軍隊,佔領自己的城池,和別的諸侯一起爭霸天下,並且最終,以少勝多統一了北方所有的州郡。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而在他稱霸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人對他幫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人,他的霸業不會這麼成功的實現。這個人就是一直在給曹操出謀劃策的荀彧。在曹操之前,天下最大的諸侯是袁紹。當時他的門下可以說是謀士眾多,人才眾多。但是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使得很多人才都不太喜歡他。都覺得他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有的人就投奔了,更加惜才的曹操。而荀彧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他之所以投奔曹操,是看中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覺得曹操是天下這些君主裡最聰明的一個。而且荀彧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覺得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而且當時曹操也正好藉著保護天子的名義,將天子扣押在自己這裡。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覺得,曹操是忠於漢朝的,是想要振興漢室的。荀彧也是這麼覺得,他認為,如果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的話,可以使得,大漢王朝,能夠再延續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劉備一心想要重振東漢的輝煌。但是荀彧作為一個忠臣,何嘗不是呢?這也是他畢生的理想。

於是曹操藉著,漢朝的名義,東征西戰。而荀彧也是在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來辦事。這讓荀彧看起來非常的不爽,覺得曹操總有心想要謀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魏國,但是依然還是,對外宣稱忠於大漢王朝,做大漢王朝的附屬國。就等於說是漢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個王。如果說當時的漢朝,實力還比較強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護之下才得以苟延殘喘。只要曹操想,隨時他都可以滅掉漢朝,自己稱帝。這讓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來是為了振興漢室的,但是沒想到最後變成了這種結果。這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非常大,荀彧已經沒有辦法在阻止他。這時他只能做一個選擇,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興漢室的劉備,還是繼續留在這裡。

但是荀彧也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他是不會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可當曹操的心思暴露出來之後,他又沒有辦法阻攔,這讓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努力了這麼多年的目標,卻發現別人是在騙他的。但是他還只能留在這裡,幫助那個曾經騙他的人。但是現在他也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違反倫理綱常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會站出來第一個反駁曹操。一次兩次沒有關係,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大局已定。

後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幫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調,所以他就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過去。但是當荀彧打開那個盒子的時候,裡面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實實的不要總是跟他唱反調,閉上嘴巴。這樣曹操可以確保他安度晚年,並且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破滅的荀彧,這些身外之物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呢?他不想再放縱曹操這樣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對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們兩個這麼多年同甘共苦過來,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當荀彧自殺之後,曹操也是非常的傷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過了,畢竟荀彧跟隨他征戰這麼多年,功勞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兩個的立場不同。所以只能導致兩個人這麼多年的感情在這一刻破碎,並且使得原本好好相處的兩個人,現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記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稱帝。








健康中國1965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利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重說歷史


儒教對全天下的影響。當時全國基層官員和老百姓還是認同漢室江山的,哪個姓劉的當皇上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姓劉。如果曹操稱帝,那就是篡位,曹操無法說服天下人,會遭到各個地方基層反對,會誕生新的起義首領。


徐如林本尊


曹操不敢,他本來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如果稱帝,他就是反派朝廷的逆賊。他就沒有理由討伐各路諸侯。相反各路諸侯會聯合起來討伐他。所以他把稱帝事留給自己兒子。自己做周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