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導語

縱觀古代中國史,就是一部君權與臣權的博弈史,絕大部分時候,君權神聖且有限,皇帝要將自己的意志貫穿到國家治理中,需要和大臣妥協與磨合。歷史的車輪,就在這個妥協和磨合的過程中向前邁進。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朱元璋畫像

當歷史接力棒傳到朱元璋手上時,一切都變了。朱元璋白手起家、布衣出身,是唯一一位沒有權貴背景,沒有利益共同體的皇帝,他決不允許任何人分他的權、掣他的肘。為此,他肆無忌憚的打破了千年來權力遊戲的規則,瞄準文官、武將、外戚、宦官四個制約皇權、削弱皇權甚至威脅皇權的高危人群,大刀闊斧的開展政治體制改革,試圖建立一個皇權無限大、國祚永流傳的完美政治體制。

一、廢除丞相、明晰職責,奪文官之權

自漢朝以來,皇帝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特別是宋朝將“尚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後,文官集團的地位和權力直線上升,皇權受到士大夫的強烈衝擊。因此,朱元璋首先要對付的,就是文官集團,他使出了四個連環殺招。

第一招,廢除丞相制度。帝王與丞相,就像董事長和總經理,董事長負責重大事項決策,總經理主抓日常事務管理,他們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共同推動國家發展。但是,朱元璋認為丞相既分了皇帝的權力,又可能對皇帝造成威脅,實在是多餘,於是以“胡惟庸案”為契機,一舉廢除了丞相制度,並擲下嚴令,決不允許復設丞相,試圖將所有權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丞相和內閣的區別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皇明祖訓》

第二招,擴大六部權力。朱元璋對唐宋元的六部制度進行了實質性改革,洪武初年,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隸屬於中書省,品秩正三品。廢除丞相制度後,將中書省一併廢除,六部尚書升為正二品,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由於沒有丞相協助,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於是他又另設並無實權的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秘書。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六部職能示意圖

“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置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明史·職官志》

第三招,設立監察部門。也就是督察院和六科這兩個言官機構。督察院直屬於皇帝,品秩正二品,最高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十三道監察御史,清晰劃定了每個崗位的職責,實現了對中央機關和各省的監察全覆蓋。六科是專門監督六部的獨立機構,最高掌管為都給事中,品秩正七品,官雖小但權力非常大,可以稽查六部所有官員的過失。

“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史·職官三》

第四招,設置布政使司。為防止地方割據,他廢除了元朝以來的行省制度,除京師、南京外,在全國設置13個布政使司,建立起“兩京十三布政司”

體制,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就這樣,朱元璋還不放心,在13個布政司內,又分別設置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者分別掌管行政、司法和軍事,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明代布政司示意圖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伴隨著“洪武四大案”的血雨腥風,從地方到中央,文官集團被打的趴在地上動彈不得,朱元璋成功將文官集團的權力收入囊中。

二、分割權力、設置軍戶,奪武將之權

朱元璋起於行伍,靠武功奪取天下,對掌軍之事非常清楚,所以,對武將的奪權就更加精準、標本兼治。

從治標上,逐步削減最高軍事機關權力。唐宋時期,國家最高軍事機關是樞密院,負責掌管軍權及軍令,樞密使位高權重,後周太祖郭威就是從樞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稱帝的。所以,為防止樞密使權力過大,朱元璋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由侄子朱文正擔任大都督。但是,朱元璋對大都督府仍不放心,洪武十三年,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劃分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同時,為了防止五軍都督權力過大,他又規定五軍都督府無權調遣軍隊,只負責統領衛所、訓練士兵,遇到戰爭時,皇帝臨時委派總兵官負責戰鬥,戰鬥結束後,總兵官拍屁股走人,將軍權交還皇帝,部隊則回到衛所。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五軍都督府分管示意圖

“涖軍者不得計餉,計餉者不得涖軍;節制者不得操兵,操兵者不得節制;方自以犬牙交制,使其勢不可叛”《明夷待訪錄·兵制三》

從治本上,全面推行軍民合一的衛所制度。衛所制度是朱元璋首創,在全國各地根據防衛、戰略的需要設立衛所,每5600名軍人為一衛,每衛設置5個千戶所,每所1120人,千戶所下面還有百戶所、總旗、小旗等單位。在各省,衛所由前文提到的都指揮使司管理,到了中央層面,各省的都指揮使司統一由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衛所制度簡表

同時,朱元璋汲取了歷朝歷代屯田經驗,實行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思路。根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將普通群眾分為了民、軍、匠等多種戶籍類型,其中軍籍又分為力士、弓、鋪兵等,戶籍世襲罔替。軍戶之人,需要到衛所當兵,一邊操練軍法,一邊屯墾生產,產出的糧食一部分上交國家,另一部分歸軍戶所有,以此保證衛所的兵源和後勤供給。

“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明史·食貨志》

“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朱元璋

可以看出,從行樞密院到大都督府,再到五軍都督府,從募兵制到衛所制,朱元璋改革軍隊體制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剷除任何既有統兵權、又有出兵權的崗位,徹底讓將領和士兵脫鉤,實現兵將分離。將領掌控不了足夠的軍隊,自然無法威脅皇帝的統治。

三、嚴格選妃、嚴加管理,奪外戚之權

外戚之權,主要依附於皇權,當皇帝年幼或無能時,後宮干預政事,外戚才有把持朝政的機會。為防止這種情況,朱元璋從制度設計上就直接堵死了外戚干政之路。

一是選妃極其嚴格,絕不納達官顯貴之女。朱元璋認為,外戚干政的根源,就在於後宮嬪妃孃家的勢力過大。所以,他要求皇帝或親王的結婚對象必須來自普通人家,尤其是皇帝,必須在全國選妃,然後在眾多妃子中根據喜好確立貴妃、皇貴妃和皇后,決不允許權貴聯姻。就這樣,平民後宮失去了宗族力量的支持,再也無法對朝廷產生影響。

“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皇明祖訓·內令》

二是管理極其嚴格,絕不允許後宮干政。明朝不僅對後宮的出身要求極其嚴格,對其日常行為也要求極嚴。他稱帝之初,就打造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後宮不得干政的字,懸掛在宮門之上,以此告誡後宮眾人。

“造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其牌用鐵,飾字以金。”《典故紀聞》

“凡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皇明祖訓》

後來,他又讓朱升重新編訂《女誡》,並明確加入一條:不私行擅權干政!《女誡》編訂後,在後宮開設課堂,由朱升主講歷代賢德后妃的光輝事蹟,教后妃們如何做一個純粹的好女人。

三是選人極其嚴格,絕不可能憑關係上位。從古至今,外戚想要掌權,要麼像霍光一樣控制內朝,要麼像曹操一樣控制外朝,要麼像楊堅一樣掌握軍權,以上三種形式,不管哪一種,都需要外戚身處關鍵崗位。但是,明朝想要從百姓成為權臣,必須經過科舉、庶吉士、翰林的層層選拔,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且沒有任何後門可走,這就徹底將外戚平步青雲的路給堵死了。就算外戚讀書又行、情商又高、運氣又好,僥倖進入了內閣,那也沒用!首先,內閣大學士不止一個人;其次,內閣只擁有票擬權,批紅權在太監手裡,決定權在皇帝手中,專權的希望極其渺茫。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明朝科舉示意圖

那麼,考試不行,冊封這條路行得通不呢?不好意思,朱元璋他老人家已經將規矩立下了,決不允許冊封后妃的孃家人!

“懲女寵之禍,而戒母后臨朝,懲外戚之亂,而令不封后家”《明史·記事本末》

就這樣,困擾歷代王朝上千年的外戚問題,就徹底得到了解決,縱觀明朝十六帝,沒出過一位能干預朝政的外戚!

四、細分崗位、嚴禁參政,奪宦官之權

皇帝也是人,少不了親疏遠近,宦官整天和皇帝待在一起,自然更受皇帝信任和喜歡。但是,宦官由於少了某個器官,容易因生理缺陷導致心理病態,所以朱元璋對宦官群體也下了緊箍咒。

首先,將宦官機構細分為司禮監(負責批奏章、傳諭旨)、內官監(負責皇宮內採購)、尚膳監(負責宮廷膳食)等十二個衙門,也就是俗稱的“十二監”,另外還設置有四司八局,構建了“二十四衙門”的內廷體系。這24個衙門嚴格控制宦官人數,工作中分工協作、各負其責、高效運轉,構成了一套功能完備、互相制衡的權力運行體系。其中,十二監的最高長官分別為掌印太監,官秩僅正四品,四司、八局的最高長官僅為正五品,避免了宦官權勢過大。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二十四衙門部分示意圖

其次,為了防止宦官參政並進而形成專權之勢,朱元璋在宮門外立了一塊牌子:“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同時,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認字,不得兼任外臣職務,不得與朝廷官員的溝通聯繫,避免內官和外官相互勾結、謀取私利。

“凡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近侍人員互相交結,洩漏事情,夤緣作弊,而扶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山書》孫成澤

五、朱元璋不同於歷代的君主極權統治模式

除了以上四種收攏權力的方式,朱元璋還首創了錦衣衛這個偵查機關來實行特務統治。其實,明朝的司法機構是非常完善的,刑部是最高司法機關是刑部,負責掌握天下刑名;大理寺是慎刑機關,負責對冤案、錯案的駁正、平反;督察院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三者互相制衡、協同工作。但是,出於統治的需要,朱元璋設立了凌駕於法律之上、只聽命於皇帝本人的錦衣衛,專門負責刺探情報、偵查逮捕、告發秘密等工作,可以繞開法律直接秘密審訊犯人甚至處決犯人,從此朝野相顧不自保,人人自危、信任全無。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明代中央集權示意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一手締造的政治體制,與明朝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相同,如果是明朝以前是“中央集權”,那朱元璋的目標則是“君主極權”。

中央集權制度,是一種國家政權制度,其關鍵是平衡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關係,其本質是一切權力歸屬中央,由中央專斷獨裁。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中央不僅僅是指皇帝,而是以皇帝為主,包括丞相等人的最高統治階層。

君主極權制度,是一種個人政權制度,其關鍵是平衡君主極權和臣子分權的關係,其本質是一切權力歸屬君主,由君主專斷獨裁。

所以,朱元璋主導的政治體制改革,其邏輯就是將最高權力由集體共有,轉變為最高權力由皇帝獨享,其本質就是要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應該說,朱元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極其成功的,不管是廢丞相、罷中書,還是分行省、置錦衣衛,他想要的一切都實現了。但是,君主極權體系在朱元璋死後便土崩瓦解,並未萬世傳承下去。究其原因,就在於朱元璋違背了分權制衡的歷史規律,他用絕對的權威將歷史的彈簧壓縮得無以復加,卻沒想到歷史的反彈也無以復加!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朱元璋廢除丞相的歷史報復

朱元璋死後,他曾經壓抑的各方勢力都開始蠢蠢欲動,甚至有的集團走上了歷史巔峰。

文官集團方面,朱元璋廢除了丞相,組建了內閣,本意是將相權收歸所有。但沒想到內閣取代了丞相,在日後成為君權最大的對手,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內閣首輔的權力遠遠超過歷代丞相,開啟了輝煌的名臣時代,將最專制的皇權碾壓得七零八落。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張居正

武將集團方面,朱元璋苦心設置的衛所制,在土木堡之變後開始崩潰,衛所軍人的戰鬥力越來越差,朝廷開始大規模恢復募兵制,戚家軍、遼東鐵騎等名聲赫赫的部隊,都是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募集的私人武裝。同時,朱元璋費盡心機實現兵將分離,但到了明朝中後期,但凡有點戰鬥力的部隊,都不實施兵將分離。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戚繼光雕像

宦官集團方面,朱元璋嚴令宦官不得干政,但他的兒子朱棣就率先啟用宦官建立東廠,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又開始教宦官讀書。不到80年,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鐵牌就被王振摘掉了,而這個王振一手導演了土木堡之變,差點讓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突然猝死。有明一代,權閹之多、地位之高,在歷史上均屬罕見,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從“集權”到“極權”,剖析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邏輯和本質

明朝宦官專權發展簡圖

外戚集團方面,好吧,終於有一個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被堅持下來了,明朝幾乎沒有出現過娃娃皇帝,年級較小的萬曆剛好又遇到了超級牛人張居正,外戚也好、後宮也罷,根本無法興風作浪,這也算是給他老人家一點安慰吧。

結語

作為歷史規則的踐踏者,朱元璋在有生之年獲得了絕對的權威、無限的權力。但他的子孫很快就嚐到了苦頭,皇權被限制的越來越多,修個房子、玩個遊戲,甚至和嬪妃睡個覺都要被大臣干預。就好像朱元璋到歷史規則開的銀行中貸了一大筆款項用於自己消費,最終卻由自己的子孫去償還,何其的諷刺!正如朱元璋訓誡子孫所說:人君一生當謹嗜好,嗜好之間,治亂所由生也。其實,他也許沒有發現,自己最大的嗜好就是權力、最大的短板就是極權!

今天回顧朱元璋政治體制改革的得失成敗,小確幸認為,對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

人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天而行。人生在世,我們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期望能獲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這本沒有問題。但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剋制,順天之勢、順地之勢、順人之勢、順己之勢,這樣才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己優,才能事半功倍、收穫成功。否則,不惜一切代價,強行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就算僥倖成功,也可能像朱元璋一樣,受到歷史規則的反噬!

參考文獻:

1.《明史》;2.《皇明祖訓》;3.《明夷待訪錄》黃宗羲;4.《典故紀聞》餘繼登;5.《山書》孫成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