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裡的祕密-孔氏

今天看到這個話題,又想起某次別人問起,我是第多少代,排的什麼字輩,啞然後他脫口而出五十個字輩,且開玩笑的說要了解下,以後下輩問起能知道家庭起源。故此,索性找資料梳理一下,深入瞭解家族起源。到我這一代,按字輩來排,已經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孫。孔姓嚴格排輩最早是明朝,排序是: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嬴、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秦、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於、文、煥、景、瑞、永、錫、世、緒、長。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后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孔氏溯源

1、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之後裔,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

2、源於子姓。出自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 孔父嘉的六世孫為孔子。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4、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個大夫叫媯孔寧。在媯孔寧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是為陳郡孔氏。

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君主鄭穆公姬蘭有後人名姬孔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鄭國孔氏。

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孔氏概述

先秦時期,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臺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孔姓後裔分佈於冀、魯、豫、蘇、皖、鄂等地。

遷徙分佈

從孔子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孔氏宗族又傳承了八十來代。孔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過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後裔竟然尚不足十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後,孔氏在趙宋王朝的大力呵護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後裔在曲阜即已經達到了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擴散。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

從元代開始,孔氏族人就開始了向海外的遷徙。當時,元朝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遠嫁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孔子裔孫、五十四代孔昭為公主所帶侍從之一。到高麗後,孔昭得到高麗王重用,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先後受封為檜原君、昌原君,死後葬於昌原。孔昭的後代在高麗累世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其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門三代之中兩人出任高麗朝的宰相。以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由於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們遂以昌原為籍貫。

至明末清初之際,又入遷福建、廣東、貴州、雲南一帶。清朝以後,孔姓子孫已遍佈全國各地,還遠播海外,使孔姓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著名的大宗族。當今孔姓族人分佈很廣,以山東、江蘇、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約佔全國漢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而孔姓“聖地”山東獨佔百分之六十。

高麗王朝皇帝崇奉儒學,對孔氏後裔屢予優待。高麗王國正宗十六年 (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後,命高麗國的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並仿中國衍聖公之例封以世爵。

韓國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續到86代。他們的取名與中國國內的規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輩用字。在韓國還有專門的同宗茹人組織,叫作“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以表示不忘源出於中國的曲阜,在20世紀80年代曾組團專程赴曲阜祭祖,並在仰聖門(即曲阜城北門)外立碑紀念。另據1987年人口普查統計,韓國的孔姓族人為 17207戶,72382人。東南亞各國,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過去。至於日本及歐美等地的移居,則是在民國期間開始的。

到20世紀末,孔子後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的孔氏族人。

郡望堂號

堂號:闋裡堂、至聖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於闋裡,是歷史上的“大成至聖”。

孔姓名人

孔子: 名丘,字仲尼,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春秋魯人。

孔光:山東曲阜西漢後期大臣

孔藂:山東西漢開國功臣

孔臧:前201年-前123,漢九卿之一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孔宙:山東曲阜 東漢郎令

孔融: 山東曲阜 漢北海相

孔奐:吳興太守孔琇之的曾孫、太子舍人孔臶(jian)之孫、無錫縣令孔稚孫之子,孔子的第31世孫。曾任晉陵太守,廣受好評。

孔穎達:,字衝遠 ,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入唐,任國子監祭酒。

孔巢父:唐朝冀州(今河北冀縣)人,字弱翁,孔如珪次子,孔岑父之弟,孔子三十七世孫。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沔、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

孔述睿: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唐工部尚書

孔道輔:初名延魯,字原魯,孔子的第45世孫,自幼聰明好學,25歲進士及第,為寧州軍事推官。

孔宗翰:字周翰,曲阜闕里人,北宋名臣孔道輔次子,孔子四十六代孫。

孔平仲:字毅父,今峽江縣羅田鎮西江村人,治平二年(1065)進士。後歷任太僕丞校理、江浙提點京西南路刑獄。元佑六年四月充任秘書閣校理、朝奉大夫。

孔昭薰:孔子第71代清,宇惠如,衍聖公孔廣棨次子。嘉慶舉人,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

孔憲彝:字敘仲,號繡山,一號秀珊,山東曲阜人。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舉人,官內閣中書。工詩、畫、篆刻。著對嶽樓詩錄。

孔姓楹聯

東山振鐸;北海傾樽。

東山世澤;北海家聲。

五經撰疏;兩部鼓吹。

洙源萃秀;泰嶽鍾靈。

孔女甘同殉難;丌氏曾受追封。

千秋絕唱桃花扇;萬古奇文論語篇。

家訓格言

一、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追遠之道,子孫所當知者;

二、譜牒之設,正所以聯同支而親本。各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為聖裔;

三、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氏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四、孔氏子孫徙寓各州縣,朝廷追念聖裔,優免差役,其正供國課,只憑族長催徵,皇恩深為浩大。宜各踴躍輸將,照限完納,勿誤有司奏銷之期;

五、譜牒家規,正所以別外孔而親一體。子孫勿得互相譽換,以混來歷宗枝;

六、婚姻嫁娶,理倫守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孫出仕者,凡遇民間詞訟,所犯自有虛實,務從理斷而哀矜勿喜,庶不愧為良吏;

八、聖裔設立族長,給與衣項,原以總理聖譜,約束族人,務要克已奉公,庶足以為族望;

九、孔氏嗣孫,男不得為奴,女不得為婢,凡有職官員不可擅辱。如遇大事,中奉朝廷,小事仍請本家族長責究;

十、祖訓家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於流俗,甘為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