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中國古代史上曾出現幾位有名的皇后,呂雉便是其中之一。漢高祖的皇后呂雉人稱呂后,她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歷史上對呂后的評價並不好,原因就是呂后在劉邦去世後貶謫或誅殺劉氏家族的人,扶持呂氏族人,分封為王,開啟了外戚專政的先河。呂后究竟為何在劉邦去世之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呢?歷史上的諸呂為亂有呂氏放縱的原因,但其並不是主要原因。

一、呂后為保全惠帝以及少帝的地位不得不在劉邦去世後貶殺劉氏的諸王,此舉實為保全漢朝政治的穩定,避免大規模的奪位戰爭

史記中記載,曾有人上檄文列舉呂后應當被誅的幾條理由,第一條是說呂后被呂氏外戚所迷惑,危及劉氏王朝,呂氏外戚蠱惑呂后,旨在讓呂后廢少帝,重新立皇帝。第二條是說呂后家族中的人擁兵自重,手握重權,這不是外戚應該有的地位。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第三條理由是劉邦曾下令只准劉氏家族中的人才能被分封為王,外姓一律不可成為一地之王,但事實情況是大部分劉氏王被誅殺,呂氏王取而代之。從表面看,所列理由種種都在說呂氏王的不好,但其矛頭直指呂后,將呂氏王的惡行歸咎於呂氏一人。

據史記載,直接或間接因呂后而亡或被貶的諸侯共六位,尤其是趙國的王,被誅殺得最多,而且呂后專挑劉邦得直系子孫殺而誅之,趙隱王如意是劉邦最喜愛的夫人戚夫人的兒子,也是趙國的諸侯王,惠帝元年,趙隱王被呂后賜毒酒殺之;

趙幽王被賜死的理由更是離譜,只因他不喜愛呂后為他準備的呂氏家族中的女子,趙幽王就被賜死了;趙悼王是劉邦的長子,地位尊貴,但最後也被呂后罷免,趙共王因不甘被呂氏控制而自溢身亡;

代王的地位也被呂祿取而代之;燕靈王被呂后派人殺死,後封呂通為燕王。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劉邦建國以來,封的王除長沙外都是劉氏族人,各地諸侯的勢力強大,擁有的城池數量之多,而皇帝所在的京師力量薄弱,甚至不是諸侯的對手。

劉邦在位時。各方諸侯念及往日情分或懼怕劉邦的威嚴,不敢輕舉妄動,就算有謀反之心也不敢表露出來,可在劉邦死後,惠帝能力不足,天下人心惶惶,各方諸侯蓄勢待發。

各方諸侯國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日益壯大,而且在皇位面前,血緣關係又算得了什麼,恰逢劉邦去世,這些諸侯王更是野心勃勃,從被呂后殺掉的這些諸侯王我們可以看見,他們大多都有逆反的心理或舉動,就算他們沒有謀反的心思,但都手握重權,對皇位造成一定的威脅,為保全惠帝的地位,呂后不得不誅殺勢力強大的諸侯。

淮南王也是劉邦的兒子,因為他當時年少,手無重權,而且他自己也明知呂后的手段殘忍,所以選擇明哲保身,向呂后一方靠攏,所以最後他沒有被呂后殺掉或廢掉。

相反,戚夫人的兒子趙王是對初繼位的惠帝威脅最大的一個諸侯,惠帝本身性格柔弱,有惻隱之心,政治手段也不高明,惠帝當上皇帝后,全靠呂后為新帝打理,所以當惠帝剛繼位不久,呂后就殺了戚夫人及趙王。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齊悼王是所有諸侯王中實力最大的,在劉邦在位時,齊悼王就深受劉邦的喜愛,所以在分封時,給他的封地人口和金銀財寶多於其他諸侯王,齊悼王雖沒有采取什麼謀逆行動,但他一旦對惠帝不滿,完全有實力攻入京師,奪取皇位。

呂后很早就對齊悼王心存芥蒂,為防患於未然,呂后先下手削弱齊國勢力,呂后先是以齊悼王罔顧君臣之禮為由收回齊悼王手下的城陽郡。

惠帝雖繼承了劉邦的位置,但其一支的勢力於其他諸侯國比起來相差甚遠,所以呂后一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邊增加惠帝一脈的勢力,惠帝已登上皇位,呂氏隨即封惠帝的兒子為王。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呂后誅殺劉氏王得真正目的時是為了保全惠帝。

二、 呂后封諸呂在情理之中,惠帝早逝,少帝繼位無實權,一個女性面對偌大王朝依附於母家權勢實在無可厚非

“非劉氏不王”是天下人公知的政治信條,呂后違背這一政治信條無疑會遭受天下人的詬病,後來劉氏王作亂,更是把呂后至於不仁不義的境地,但呂后重用外戚也是當時的社會的風氣導致的,置身於呂后所處的地位與環境,依靠母家權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況且呂后重用的呂氏外戚大部分都是對劉邦有恩對西漢建立有恩的功臣,被追封為王也並不都是因為他們是呂后的家人,更因為他們有能力擔任諸侯國的王,這也是他們應得的,呂后的哥哥及妹夫樊噲在當初與秦和項羽的鬥爭中立下漢馬功勞。

惠帝繼位後不久就逝世了,新帝年少,各諸侯國虎視眈眈,朝內的大臣不同心也不同力,此時的呂后和少帝兩面夾擊,騎虎難下,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呂后家中的人了。

呂后在惠帝在位時大力削弱劉氏諸侯的勢力,在惠帝崩逝後新帝繼位時才封諸呂,其實在劉邦崩逝後,呂后的權力已經很大了,她完全有實力在高祖駕崩後就開始封諸呂,如果在那是就開始扶持外戚,就可以提早培養外戚的實力。

如果呂后的目的是讓西漢改性,那麼她在惠帝去世後才重用外戚是不是遲了,而且這些外戚在分封以後,如果又不法者,照樣會得到懲罰,呂后不會徇私枉法,對自己家族的人一視同仁。在惠帝后才培養外戚完全是為了保全高祖一脈的江山穩定。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新帝繼位後,呂氏把京師的軍權完全各呂氏家族中的人,這完全是為了防止劉氏諸侯在此時傷害自己或新帝,以謀朝篡位,當朝廷內的局勢穩定,及各方諸侯被打壓下來後,呂后把呂氏王的軍權又還給了劉氏。

呂氏家族中的人得到呂后重用後,也並不是一直平步青雲,呂后會依照形式或升或降他們的職權,有時也會打壓呂氏王,但儘管這樣,劉氏家族中的人包括群臣都認為呂氏向篡奪皇位,讓西漢改朝換代。

呂后雖掌握大權但也實在是無奈之舉,惠帝無用,少帝年少,為保全自己兒孫一脈的皇權,她不得不對那些親屬關係較遠的劉氏諸侯或手握重權的諸侯下手。

三、呂后誅殺劉氏王、封呂氏王的真實目的不可只從表面看,呂后從始至終都在為高祖一脈著想,就算明知會被天下人詬病也義無反顧

呂后作為女人是不能參與政事的,在傳統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是不可能讓女性參加國家的治理的,唐朝因其特殊的歷史環境除外,就漢朝來說,各方諸侯無論如何都要把江山控制在劉氏家族內,所以他們在看到呂后重用呂氏後,更是按耐不住。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呂后代表的是漢高祖這個小家庭,她只有惠帝一個兒子,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些劉氏王與劉邦的關係更加緊密,但是到惠帝一代,他們之間的關係相比之下遠了一些,惠帝一支能否守住皇位,完全要靠呂后。

呂后再怎麼說也是一介女流,外戚是其唯一可利用的勢力了,在大環境上,她重用呂氏,但也會控制呂氏的權力,不讓呂氏威脅少帝的皇權。

呂雉需要管理的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不再是與劉邦組建的一個家庭,站在常人的角度,呂后殺劉氏諸侯,封外戚為亡,不遵守政治信條,不顧劉邦的遺願,這是大逆不道的事。

呂雉大權在握,為什麼等劉邦去世後才“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但當我們站在呂后那樣的高度思考,西漢的基業怎樣守住,作為一個女人,如何讓天下人信服,這都是問題,在那樣的歷史環境和壓力下,大部分都會選擇不擇手段守護高祖打下的西漢基業,呂后選擇的道路就是

“貶殺劉氏,分封諸呂”

儘管呂氏族人在分封后作亂,這也是呂后難以控制的,用呂氏打壓劉氏只是當時的一個權宜之計,把呂氏為亂的罪責全都按在呂后一人頭上是不公平不客觀的。

《史記》有對呂后較為客觀的評價,百姓因為呂后而免於戰亂,如果不是呂后趁勢打壓諸侯,那麼統一的天下局勢又會混亂,各方諸侯會在高祖駕崩後覬覦皇位,發動戰爭,這與楚漢之爭又有何區別。

呂后主政後,百姓生活安定,社會動亂減少,社會秩序井然,司馬遷是這樣評價呂后主政後的政績的:“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可見呂后主政後西漢王朝的繁榮穩定得以持續。如果沒有呂后在關鍵時刻貶殺劉氏,分封諸呂以保全皇權穩定,西漢王朝的未來是什麼樣的都未可知。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