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民:“住在農村的市民”


日本農民:“住在農村的市民”


日本長野縣伊那市的農民住宅(攝影 藍建中)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 日本屬於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山地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80%,農業規模並不大。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農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但總體上看日本逐步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如今日本的農民早已是“生活在農村的市民”,物質生活與城市相比毫不遜色。

日本農民不僅受教育程度高,而且享受著與城市相同的基礎設施,農民的住宅比城裡住宅更為寬敞氣派,農村的青山綠水甚至會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前來定居。而這離不開日本政府從各方面對農業的大力支持。

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在日本工作期間,記者沒少前往農村地區採訪。無論是最北端的北海道還是南部的九州地區,農村的面貌都很一致,看不到明顯的地區差距。整潔的民居,修剪得整整齊齊的庭院花木,再偏僻的山村也會有公路以及上下水設施,農村道路硬化率非常高,幾乎沒有土路,甚至農田裡的小路都完全硬化、建有完善的混凝土水渠。

除了人口密度較低之外,日本農村和城市沒有什麼區別。道路、水電、衛生等生活必需條件齊備,超市、郵局、醫院、加油站、體育設施都很常見。汙水也能夠得到淨化,垃圾會被回收。由於基礎設施完備,到日本國內任何一個角落——甚至偏遠的島嶼——都如同在市內乘坐公共汽車一樣快捷、便利。這使農民成為“住在農村的市民”。

日本農村幾乎家家都有車,甚至人手一輛,由於公路四通八達,生活很方便。仙台市的玻璃工藝師村山耕二甚至將自己的工作室建在偏遠的山林裡。他的妻子說,需要購物時,開車下山就行了。東京的中島出子等幾名女青年,到千葉縣夷隅市鄉下建立了咖啡館和住宿設施——其中的水稻和蔬菜都由她們自己種植。雖然位置偏僻,仍吸引了眾多青年人,交通便利程度可見一斑。一些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在大城市上學後,依然回農村務農,恐怕也是由於城鄉並不存在差別。

此外,日本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水稻生產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從水田整地、插秧到收割的全過程機械化,居世界領先水平。由於日本農村的戶均耕地面積不大,所以小農機使用廣泛,使農民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房前屋後巴掌大小的一塊田地,也會用小農機來更耕種。

城鄉差別微乎其微

農民享受市民待遇,歸根結底是享受了與城市相同的社會福利和基礎設施。日本自1961年開始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和全民年金(養老金)計劃,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得到健康保險和年金的覆蓋;為了推動地方發展,日本還將在大城市徵收的稅金轉交給地方(地方交付金制度),用於消除地區間差異。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在公立學校、公立醫院、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做到資源平等分配。有了這些基本的保障,實際上就已經實現了城鄉一體化。

在日本,教育均一化讓農村地區孩子同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有公立學校的設施幾乎都是一樣的,日本地方府都下了大力氣來建設本地的中小學設施,哪怕一所不足百人的中學,也會有音樂室、比賽用游泳池、足球場、綜合性體育館等完備的硬件設施,教學樓也依照最高安全標準建設。公立學校的教師、校長都屬於國家公務員,由國家直接發放薪水,這是為了避免因各地經濟水平不均衡導致的教師薪資差異。

另一方面,日本農村地區並不缺乏工業。由於農村地價便宜,日本很多大企業的工廠位於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的中小工廠更是星羅棋佈。像山梨縣這樣的農業大縣,農業產值也僅佔10%左右。而從遠郊地區到東京市中心上班和上學的人不到10%,多數人都實現了當地就業,這是日本注重實現“工業分散”的成果。由於農田面積狹小,單靠農業收入有限,農戶中往往只有老人務農,家裡的青年人則在附近的公司或工廠上班。

日本農產品價格昂貴,在東京一家普通的超市裡,400日元(100日元約合5.8元人民幣)只能買到4個不太大的西紅柿;幾根韭菜也需要120日元。農產品價格高,農民收入也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

《PRESIDENT》雜誌2006年曾用巨大的篇幅全面介紹了日本各行各業的收入。雖不及棒球運動員(3743萬日元)、律師(2101萬日元)、牙醫(1329萬日元)和醫生(1227萬日元)的收入,但農民收入達到765萬日元,高於國家公務員、上市企業員工、電腦程序員等許多職業。

“智能農業”引領潮流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且遍佈山地和島嶼,但卻是世界上農業現代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多項農業指標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雖然大部分食品高度依賴進口,但最具戰略意義的糧食——大米的自給率卻接近100%。日本取得這些成績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

日本設有國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性大學也大都設有農學部,還有一些私立的農學院。此外,日本全國還有52所農業短期大學(類似大專)和434所農業職業學校,為農戶的職業教育提供各種便利。

除了出臺法律從體制上確保農業科技的普及可以落到實處,國家農業科研機構每年還無償向農民提供大量科技成果,使普及農業科技的內容不斷充實和提高;農協組織等則對農業科技普及的成果及時展示和宣傳;政府也會對農民中的能工巧匠進行表彰以鼓勵科學種田。最終的結果是,通過不斷推動糧食和蔬菜品種的改良,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和日本農業的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科研機構向農民提供科研成果或是應農民要求進行的研究,不存在專利問題,也不會讓農民出錢。這可以說是給農民提供的另一種隱形的補貼。

日本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有限,沒有美國那樣的大規模農業,而隨著日本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農業人口正在不斷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利用機器人和信息技術的農業——“智能農業”——的呼聲越來越高,農林水產省希望通過發展智能農業實現節省勞力的高質量農業,並已經在2015年度列出了1153億日元的專門預算。政府目前正加緊制定實現智能農業的“路線圖”。

日本政府去年5月修訂的《日本復興戰略》中《推進科學技術創新與機器人革命》一章,專門介紹了支援農業的“可穿戴機器”,而由眾多企業和機構組成的“實現智能農業研究會”,也提出了農業機械自動行走系統、草莓收穫和裝盒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畜舍自動清洗機器人等項目。

日本國際社會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加藤竹彥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今後,包括互聯網技術在內的信息技術有望引領日本農業新潮流,實現農業的“綠色數字革命”。

農協組織功不可沒

長久以來,受經營分散、規模小、生產水平低下等束縛,日本農業難以開展社會化大生產,更不利於農業現代化。因此,日本政府於1947年7月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建立了從政府到地方的“農業協同組合體系”,簡稱“農協”。農協極力維護農民權益,給農民提供產購銷一條龍的服務,使農產品“不愁銷路”,而且可以賣出高價。

農協類似於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務農指導、生產資料供應、產品販賣,乃至於保險、信貸、農業信息等服務。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統計數據,日本全國99%以上的農民都已加入了農協,農戶的生產生活資料有70%以上是從農協得到的,農業資金也主要靠農協下屬的信用部門來提供,農產品的初加工、存儲和運銷也大幅度依賴農協渠道。

今天,日本政府指導下的“農協”,已經成為農業生產有效運作的主要保障,也是代表著農民利益的組織。農協也是日本科技研發能夠迅速推廣應用的基礎,可以確保國家的新科技推廣項目,從實驗室內快速、順利地抵達每家農戶。

“老爺爺老奶奶農業”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導致各行業的勞動人手都非常緊缺,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更是嚴重缺乏勞動力。2010年,日本有205.1萬專職農民,平均年齡66.1歲;但是2015年農業人口已經降至176.8萬,平均年齡則增至67.1歲。

農業與城市不同,沒有固定的休息日和節假日,一般全年都要勞作;同時,年輕人喜歡城市的繁華而到城市定居生活,進一步導致農村人口減少。農協在為農戶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卻也無力阻止農戶大規模走向非農業兼職生產的趨勢。隨著日本務農者的平均年齡接近70歲,“老爺爺老奶奶農業”的稱呼不脛而走。“農學興,農業衰”,這是日本政府今後面臨的嚴峻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