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哪裡普米族多?

熊撒打紮實


普米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據說是羌人的後裔,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主要居住在雲南一帶,其中以普米族命名的自治縣為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居住著大約80%的普米族人口,寧蒗彝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等也有一定規模的普米族人居住。

作為少數民族旅遊資源,普米族和雲南大多數的少數民族一樣,能歌善舞,者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民居、節日、風俗等都值得遊客去旅遊、探訪、尋秘。

一、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普米族居住最為集中的縣,也是唯一一個以普米族命名的自治縣。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蘭坪縣的通甸鄉,是旅遊者探訪普米族文化的最佳地方。其代表景區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羅古菁景區。

景區內丹霞地貌為主,主要景點是丹霞石景、高原牧場、百丈迴音壁、姑娘山、母親樹等,最值得去探訪的是情人壩,是普米族少男少女聚會的地方,最好的旅遊節日是端午節,可以親身體驗和領略普米族的歌舞和節日習俗。

二、寧蒗縣彝族自治縣,也有普米族集中居住。

寧蒗縣也是個旅遊的好地方,寧蒗縣的普米族人就居住在美麗的瀘沽湖畔,男人腿上穿著寬大的褲子,女人頭上盤著粗大的髮辮,極具民族特色。

在瀘沽湖除了品嚐地道的瀘沽湖清酒,還可以品嚐普米族人最為喜歡的酥油茶就炒麵美食。有吃有喝有玩,是體驗普米族風情的絕佳旅遊目的地。


全域鄉村


回答了: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地區的寧蒗縣、麗江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




劍客哥哥


普米族是個很有信仰的民族,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汗歸)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省內人口4.2萬,屬古氐羌的一支後裔,農耕為主,畜牧業發達,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蘭坪、寧蒗、麗江及維西、永勝等縣。

元代是雲南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時期。1253年,西番人隨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於是大量西番人遷入雲南滇西北一帶,自此在雲南生息繁衍,發展為今天雲南的普米族。降至明清,西番的分佈更加廣泛,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流域都有西番人居住。196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雲南的西番人正式定名為普米族,四川境內的西番人則識別為藏族。

普米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部和北部兩種方言。由於與白、漢、彝、納西、藏等民族雜居,多數普米族具有兼通三四種民族語言的本領。普米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常使用漢文和藏文。

普米族人大多數信仰多神的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還有少數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人由於居住地區不同而各有其自稱,雲南省蘭坪、麗江、永勝的自稱“普英米”、寧蒗町的自稱“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漢文史籍上稱其為西番或巴苴。

普米族人原來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肅、四川邊沿一帶的遊牧部落。約在公元7世紀前他們遷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區,是西昌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並與漢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來往。元朝時,普米族的一支隨蒙古軍隊進入雲南省的滇西地區,並在那裡不斷髮展壯大起來。


壹點視界


很高興幫你解答疑問:

普米族史稱“西蕃”(明代以後史書中寫作“西番”),名“巴苴”。散居於滇西北的蘭坪、維西、麗江、永勝、寧蒗5縣,與白族、漢族、納西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雜居。1990年的人口普查,普米族總人數有29332人。1960年,根據本族人民的意願,將自稱名“普米”定為族名。另外,據調查,甘肅文縣、川北的南坪、平武、川西南的九龍、石棉、甘洛、越西、冕寧、木裡、鹽源諸縣的藏族中,也有不少是普米族前稱的“西番”族人,人口有30餘萬。解放後,由於這部分人接受家族宗教文化,根據他們的意願定成藏族。

據現今雲南普米族人口還不足3萬人(傳言普米族女子是少數名族中最美的)



家裝工裝蟈蟈


我們總在城市裡穿梭,一顆心早已經被城市的浮誇掩蓋。一直在找尋我們的信仰,漸漸的迷失自我,沒有了歸屬感。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就讓我們追隨古樸的民族尋找信仰吧。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自稱“普日米”“普因米”“培米”,在普米語中,“普”“培”都是“白”的意思,而“米”意為“人”。所以各地稱呼略有不同,但含義皆為“白人”,也含有“純潔高尚的人”之意。1960 年,根據本民族意願,採用“普米”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普米族現在總人口數大約為50000人。普米族源出青藏高原,後經漫長的遷徙歷史,最終定居滇西北地區。話說居住地的景色美得不要不要滴!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佈於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係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間距離很近,可以炊煙相望,雞犬相聞。各家又自成院落,互為鄰里。房屋多為木結構。

正房一般長6.5米、寬3米許,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稱“擎天柱”(普米語稱“三瑪娃”),被認為是神靈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橫樑,用木板或瓦蓋頂。四周牆壁均用圓木壘砌而成。這種房子俗稱“木楞房子”或“木壘子”。

木壘房是普米族的傳統居住形式,不僅暗含著普米人的信仰體系和倫理觀念也體現出與生存環境的良好適應,同時展現了民間工匠高超的營造技巧。

根據來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傳統舞蹈“打鍋莊”就屬於生活舞,跳舞時,在場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與屋內的鍋莊相似,故被稱為打鍋莊。鍋莊舞舞蹈動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獵、紡織、洗麻等方面的生產勞動形象。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喪葬儀式中為亡靈開路時跳的驅邪舞,進行“送替神”等巫術活動時巫師跳的“醒英嗟”等都屬於宗教舞蹈之列。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儘管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這表明普米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句聚族而居、繁盛發展的時期。

普米族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字,僅發現有一種處於文字前身狀態的刻劃符號,在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簡單的圖畫文字,字數雖少,但已經堪稱萌芽狀態的原始文字。

普米族的口弦是古老的民間樂器,通常自娛為多,本非舞臺表演樂器。目前,存活在中國偏遠山區的村落中。普米族口弦為竹製,形式多為獨奏,也有成套曲目或幾人一起彈奏。

這種微型樂器純粹手工製作。構造簡單,卻能集人手撥奏、唇舌配合及口腔共鳴加即興變化,發出許多淳樸美妙聲音。

普米族是個很有信仰的民族,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汗歸)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街頭看世人


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普米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其餘分佈在雲縣、鳳慶、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裡、鹽源、九龍等縣。

普米族有人口2萬,信仰苯教,韓歸教,藏傳佛教。普米一詞是普米語音譯,本意為“白人”,是民族自稱。各地普米族還有不同的自稱,如蘭坪、麗江、永勝的普米族自稱“普英米”;寧蒗的普米族自稱“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語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轉,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稱“白人”,與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徵吉利有關。

普米族標誌

其他民族對普米族則有不同的稱呼,如藏族和納西族稱其為“巴”或“博”,彝族稱其為“窩珠”,傈僳族稱其為“流流帕”。漢文歷史文獻上稱其為“巴苴”或“西番”。在普米族的他稱中,“西番”一詞在晉代已經出現。晉初張華《博物志》卷3《異獸》中載:“蜀中南高山上,有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西番部落輒畏之。”可知在蜀郡附近當時已有西番部落族群在活動。唐代以來,西番一名亦用於稱吐蕃,或說是吐蕃系西番的別稱。宋代《文獻通考》中,“西番”與“吐蕃”則分別記載。文獻記載中的西番,包括了幾個族源、語言均相近的自稱族群,普米族僅是其中人數較多的一支。其所包括的成分除普米族之外,還包括藏族的一部分。

1960年10月,國務院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湘村大寶


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是主要聚居地。其餘分佈在雲縣、鳳慶、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裡、鹽源、九龍等縣

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普米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此外,普米一詞是普米語音譯,本意為“白人”,是民族自稱。各地普米族還有不同的自稱,如蘭坪、麗江、永勝的普米族自稱“普英米”;寧蒗的普米族自稱“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語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轉,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稱“白人”,與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徵吉利有關。






侯先森


普米族是雲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高原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這兩個自治縣的普米族最多,還有少部分分佈在其他市縣,像麗江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香格里拉縣、等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b4ab8eb64ac4792b82fee1ca030fa35\

廣漂剩男


普米族

普米族現有人口2.96萬人,雲南有2.93萬人,普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90%居住在滇西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勝各縣。少數分佈於四川鹽源、木裡等地。普米族多居住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遊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紀左右,逐漸南移至川、康一帶,公元十三世紀中葉,由部落首領率眾加入蒙古解放軍隊,隨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在滿十三歲時,要舉行成人儀式,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了。此後,男子上穿右襟短衫,下為長褲;女子上著右襟短衫,下為百褶裙,腰繫綵帶,頭包犛牛尾編成的假髮結。殷勤禮貌、熱情好客是普米族的傳統美德。大年初一這天,他們會到村口爭相邀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到家裡作客。



哈嘍斌哥


普米族全國總人口僅四萬多人,主要分佈在雲南麗江市和怒江州以及四川幾個偏遠的地區;普米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普米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佈於半山緩坡地帶,以血緣的親疏關係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間距離很近,可以炊煙相望,雞犬相聞。各家又自成院落,互為鄰里。房屋多為木結構。普米族人非常團結,也很好客,民風淳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