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週日帶女兒去打疫苗,先生在車上放起一首《Heal the World》(治癒世界),據說是我這周出差期間女兒的新寵。

聽著女兒用稚嫩的聲音跟唱,“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我一時神思恍惚。

以女兒的英文水準,她恐怕根本不知道歌詞的含義,她也不曾見識過1993年超級碗現場,數十萬人共同組成世界兒童手牽手圍繞藍色地球的壯麗畫面。當然,這並不影響她感受到歌聲中的美。

然而,26年過去,我們的世界變成了“a better place for the entire human race”了嗎?

至少不能毫無爭議地回答,“是的”。

回到1993年,我想,邁克爾傑克遜、所有演職人員、所有現場與遠觀現場的觀眾們,都多少懷著這種熱望,相信自己正在略盡綿薄,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當一個小女孩兒在北京夏日唱起這首歌時,我們會住在一個更好的地球上。

一如此刻的我們,繼續寄望於未來,寄望於我們的孩子們。

那麼,怎樣的孩子能更好地面對未來呢?

今年四五月間,我集中精力閱讀了一些兒童教育類的書籍和文獻,從中不難看到一些共性。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 01 /

試舉幾種育人目標的案例

在掛一漏萬地提煉共性之前,我先簡述幾個較為權威、盛行的育人目標體系。為了代表性,從幼兒園到大學,從中國到歐美,都碰一碰。

MTC學生評估標準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是由美國上百所公立與私立高中組成的聯盟,他們試圖用一種新模型來重新定義學生評估標準(會進入大學申請材料)。

具體評估孩子學到什麼呢?一個具體的模板案例是:

  • 創造力 4學分
  • 批判性思維 3學分
  • 溝通 3學分
  • 協作 3學分
  • 自主學習 2學分
  • 人文與藝術 7學分
  • STEM(科學技術數學)3學分

你會發現,除了最後2項接近於我們平時理解的“學習科目”以外,其它更注重孩子的能力與素養。

清華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模型

在清華的這一模型中,將育人目標分為3大類6方面。

  • 個人:道德與責任、自覺與自信;
  • 人際:溝通與協作、開放與尊重;
  • 認知:世界文化與全球議題、語言。

每一項均有更為具體的、實在的描述。例如,在“開放與尊重”方面:

“能夠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對不同人、地區和國家的差異不持偏見,學會換位思考,願意接納和包容不同的思維和行為。面對不確定性和變化,尊重他人,適時調整自己的理念、情感和行為。”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美國CASEL社會情感學習能力模型

CASEL是一家致力於推動普及“社會情感學習”方式的機構。

多項學術跟蹤研究發現,具備社交與情感學習能力的孩子在學習、行為、就業等方面,均表現出顯著的優勢。

那麼,什麼是具備社交與情感學習能力呢?CASEL將它定義為5個方面:

  • 自我覺察
  • 自我管理
  • 社交覺察
  • 關係管理
  • 做出負責任的決策

聽起來高大上,但也並不虛無縹緲。譬如,其中“自我管理”被具體闡述為:

“設置目標並向目標努力;克服困難並能為長期目標制定策略;主動關注在個人發展和學習方面短期與長期目標的進展如何;能夠管理情緒,諸如:衝動、攻擊、自毀;能夠管理自己與人際間的壓力;保持專注,維持較高的工作水準;建設性地利用外部反饋;表現出積極的動機、希望與樂觀精神;當需要時能夠求助;表現出決心、堅毅力與持久性;能為自己主張和爭取。”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芬蘭學前教育課程國家指導方針

鑑於芬蘭是公認教育最為出色的國度,我再舉個芬蘭幼兒園的例子。

在芬蘭社會福利與健康部(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的“全國學前教育課程指導綱要”中,有3大教育目標,而且強調這3個目標超越其他一切具體的課程目標:

  • 促進孩子的個人福祉(personal well-being),重點是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們能按照各自獨特的人格進行發展。
  • 考慮個人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重點是孩子們學會懂得想到他人、關心他人;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對待自己、別人、其他文化與環境。
  • 逐漸學會自主,即讓孩子們成為能夠照顧自己、照顧他們周圍人的成年人,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一土學校能力培養模型

最後,回到中國的年輕創新機構。李一諾發起成立“一土學校”,希望培養“內心充盈的樂天行動者,理性創新的高效學習者”。

具體而言,一土學校提出了5個育人目標:

  • 認知自我
  • 追求美好
  • 溝通協作
  • 學會學習
  • 敢想敢做

其中“追求美好”似乎和其他體系的重合度略低一些,但也一脈相承。我的解讀是,追求美好,首先是“美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是非見解;然後是“追求”,活得有意義、有夢想、有要求。

(受到本人見識限制,非教育領域專家,翻譯、摘要與解讀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 02 /

育人目標的共性

這些框架從不同的視角給出了答案,不難發現,其中有大量共性的東西,試舉其三:

第一,管理自己;

第二,共情他人;

第三,關心世界。

“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人人知道,卻又容易“跑偏”。

我想,大部分父母並不是在乎孩子們鋼琴彈幾級、數學考幾分,而是將這些具體技能作為培育“自我管理”的手段。

好好彈琴,為了訓練孩子們克服困難、向著目標努力;取得成績,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建立行為與後果之間的正面聯繫。

只不過,我們有時被過於強大的焦慮裹挾,一不小心在這個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間,打擊了孩子的自信自愛,忽略了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機會。

“共情他人”也是廣為接受的理念。我們在家有父母公婆丈夫孩子,在外有老闆同事夥伴朋友生人熟人。用達利歐的話而言,世間只有兩件重要的事,有意義的事和有意義的關係。

面對未來,郝景芳不止一次表達,人工智能取代重複性、機械化的工作時,人類最大的優勢之一,就在於情感與創造。

即使從功利的角度而言,未來“僅剩”的工作,是關於人、滿足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是模糊性的、創造性的,是需要敏銳情感能力的。

“關心世界”又是另一個維度,如果人人都是“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地球和人類的共同命運必然極度悲觀。即使利己主義者也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這三個目標沒什麼稀奇,好像並不足以讓人“哇”一聲。但是看看上面的各種“總體性目標”體系,是否可以感受到,這些能力被提到了何等的高度,佔據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 03 /

關心世界的另一重原因

哪怕我們不關心人類的命運,不關心共同的未來,在個人體驗層面上,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眼裡有一個更大的天地。

——因為,我願生命之於ta的意義,更加飽滿一點。如果孩子命運多舛,我希望ta能勇氣倍增;如果孩子一生順遂,我希望ta不覺泯然眾人。

經典的理論、坊間的雞湯,都告訴我們,活著,需要一點理由。用尼采的話說,“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一個知道自己為何活下去的人,可以忍受幾乎所有的活法)。

因為關心自己以外的意義,我那每天批卷子改作業的先生,能給自己打一點“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雞血。因為關心自己以外的意義,我們才會看到自己在更大的畫卷中的筆觸,看到自己多麼渺小,卻也看到自己何以存在。

在人生的某個節點上,孩子們勢必會明白,我們大部分人,都將是普通人,無法在宇宙中留下任何印跡的普通人。

那麼,支撐我們向前走的,

一部分是肉身的愉快,所以我們追求美食美器美衣美物;一部分是被愛的愉快,所以我們追求天倫之樂、男歡女愛、朋友之誼;更有一部分是能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如何貢獻到一個激動人心的願景中。

這種意義感,恐怕也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重大關隘。

我見過功成名就者苦苦搜尋新的目標,也見過失戀遇挫者覺得天地萬物化為烏有……這樣的關隘不分階層、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地存在。在這樣的時刻,那個超越自己的更廣大的世界,提供了更多走出來、走向前的可能。

哪怕瓊瑤筆下那種“只為君生只為君死”的愛情,也必須賦予一層追求自由、打破階層之類的外衣,才更顯理直氣壯、轟轟烈烈。

收好!怎樣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 04 /

尾聲:在餵馬劈柴中活著

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大部分人的生活,無非就是“餵馬劈柴”吧,和他們的爹媽也差不了很多。

馬是現代的馬,柴是現代的柴,衣食住行,煤衛水電。

若想爭取物質的充裕、精神的自在,始終也是離不開“管理自己”“共情他人”“關心世界”。

就讓我用自己餵馬劈柴、普普通通的一天結尾吧。

上週五,我在香港出差,幹了件蠢事。重要的會議,我睡過頭了,遲到了二十多分鐘。隊友們一邊替我堵著槍眼,一邊又氣又急地用郵件短信電話轟炸著我的手機。

我遲到的原因,是自我管理的偏差。知道會議重要,我認真準備了,又不甘心放鬆減肥目標,凌晨搞完還去gym跑步(據說中年人一旦開始健身容易走火入魔),叫早鬧鐘措施又沒有做足。

然而事已至此,我也得放下丟臉懊惱耽誤事兒的負面情緒,按部就班把後面的事情做完。

飛快地寫道歉信時,將心比心,這種情況萬萬不能抱有一絲“我不是故意的,這樣的事難免”的委屈。錯了就是錯了。

奔赴下一個會時,中環開始堵車,改去坐地鐵。知道這個堵車事關重大,在炎炎夏日下多走幾步,也不能急躁。這個島上,此刻有比讓我一路暢通,更重要的事。

深夜終於回完最後一個郵件,我又去gym跑步了,我們總還是要繼續跑下去的。

你看,我們的一生,大多就是這樣庸常的一天天。做得對不對、過得好不好,還是基於這三點。

當這樣的日子降臨到孩子面前,願TA能餵馬劈柴,並在這個旅程中,見自己,見別人,見世界。

~the end~


文轉自公眾號【清醒貪心記】,作者:Autumn QT,現居北京,六歲女孩的媽媽,七年麥肯錫諮詢,四年互聯網運營,目前創業中。天秤座AB型血的糾結星人,主寫職場與情場的選擇題。《是誰出的題這麼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已出版。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就轉發、評論或者點個贊吧!

記得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