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內容提要: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中國共產黨吸納了中華民族擔當的文化傳統,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擔當精神,鑄就了敢於擔當、勇於盡責的鮮明政治品格,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並向著這一目標不懈奮鬥。步入新時代,更需要每一箇中國人將人生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之中,以家國為己任,在中華大地上書寫絢麗篇章。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河南省第二批醫療隊隊員在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出征儀式上宣誓。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利濟蒼生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的集中體現。千百年來,這一文化基因促成了無數中華兒女肩挑大義、報國為民的價值追求,也滋養了誕生於中華大地的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擔當、勇於盡責的政治品格。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而在愈加接近實現這個目標的今天,我們必須以更加強烈的擔當精神和使命意識,越過險灘、繼續奮進。

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既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

一個時期以來,有兩個問題引發了思想理論界的關注。一個是“為什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唯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不曾中斷?”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為什麼會在古老的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出碩果?”對此,見仁見智的答案不少,我們不妨從思想基因和理論特質作些探討。

在數千年曆史演進中,中華民族確實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文明和文化,展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豁達濟世情懷和崇高人生追求,造就了中華民族胸懷天下、心繫家國的獨有精神氣韻。遍覽中華史書,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責任”和“擔當”。比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樣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早已沉澱為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基因,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我們的精神財富。正是受這一精神的鼓舞,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肩負起自身使命,留下愛國奮鬥的串串足跡。

馬克思主義是為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謀解放、為人類社會謀進步的科學理論,貫穿其中的精神要義就是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早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就立下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的初心,並在高中畢業作文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他的一生都是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即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他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公開闡明瞭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明確提出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消滅階級、實現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毫無疑義,作為科學理論,飽含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馬克思主義一傳入中國,便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被具有崇高歷史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接受,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與堅守。

中國共產黨是富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偉大政黨,立志於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的宣傳片《我是誰》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獨白:“我是誰,是什麼樣的人?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後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我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和你在一起。”這正是富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中國共產黨的真實寫照。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近代中國,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從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到新中國成立後帶領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從改革開放開啟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到新時代致力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盡責的歷史,就是一部為實現民族復興歷史使命而舍小我成大我、勇於爭先、接續奮鬥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勇於負責、敢於擔當的動力源於永不褪色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中國共產黨把先進的真理力量和優秀的文化力量融於一體、集之大成,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形成忠誠乾淨擔當的政黨價值觀。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政黨價值觀,廣大中國共產黨人才能以衝鋒在前、敢於擔當的行為在不同崗位上踐行和體現黨的先進性,帶領全國人民創造出“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之治”;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也有著偉大的人民情懷,《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不渝地為廣大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鬥,為民族的復興發展而盡責,從而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引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和科學指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把握這兩個大局之間多方面、深層次的聯動關係,以寬廣視野和深邃眼光深入洞察國際力量格局調整變化和國內形勢任務發展變化,登高望遠、審時度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實踐中進行艱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這一偉大思想的指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實現偉大夢想,沒有坦途可走。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願繼續艱苦奮鬥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願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黨員幹部要自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即將結束的時候,菲科問道:“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習近平主席堅定而自信地回答:“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鉅。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一鏗鏘有力的話語充分彰顯了一個大國大黨領袖捨身忘我的崇高境界和以身許黨許國的使命擔當。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越是困難和艱險,越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越要用奮鬥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越要靠勇於擔當攻堅克難、固本開新。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需要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需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之中,以家國為己任,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何毅亭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論責任擔當: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鬥

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各級黨委要在這場嚴峻鬥爭的實踐中考察識別幹部,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紮實工作,經受住考驗,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1月27日就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的重要指示

幹事創業敢擔當,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持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鬥姿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工作落實,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魯迅先生說,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後勁、充滿希望。

——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

——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指出

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2014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我相信,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無私才能無畏,無私才敢擔當。“心底無私天地寬。”擔當就是責任,好乾部必須有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於旗幟鮮明,敢於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擔當精神

張載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圖為張載祠內的張載雕像。(王雅婧 整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橫渠語錄》

張載是北宋著名學者,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他的這四句話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一個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擔當和使命,展現出作者心繫蒼生、胸懷天下的責任意識和精神追求,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之為“橫渠四句”。其大意是:為社會構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之意義,繼承發揚先賢即將消失之學問,為萬世子孫開拓太平無憂之基業。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事實上,不僅是知識分子,近千年來,張載的哲學思想和家規家訓等澤被後世,廣為流傳,使得“勇挑重任、擔當大義”成為了中華兒女的強大精神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