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艱難時刻,一起讀詩

2月8日,中華書局、詩詞中國、詩詞世界、55號棚表演配音工作室聯合發起了艱難時刻,幸好,我們還有詩詞徵集活動,目前已經收到了大量投稿。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展現劉禹錫豁達襟懷的這句詩被許多讀者推薦。來自上海、香港、湖南、江蘇、湖北的讀者發來了自己朗誦的音頻,國家大劇院話劇演員、配音演員趙嶺先生同樣朗誦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朗誦技巧或有高下,傳遞的心意卻同樣真切動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艰难时刻,一起读诗

重慶張旭 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①,二十三年棄置身②。懷舊空吟聞笛賦③,到鄉翻似爛柯人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⑤。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⑥。

①巴山楚水:泛指詩人貶謫生活中經歷過的地方。

②二十三年:指詩人貶謫的時間。

③聞笛賦:西晉向秀於友人嵇康、呂安被害後,一次經過他們的舊居,聞到鄉人笛聲悲悽,乃作《思舊賦》。詩中抒發作者對死去友人的懷念。

④“到鄉”句:《述異記》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二童子下棋,他在旁邊觀至棋終,發覺手中的斧柄已爛。回到家中,才知已過百年,同輩人都已經死去。詩中作者以王質自比,雖然離京二十幾年,但人事滄桑,有隔世之感。

⑤“沉舟”二句: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慨嘆宦海沉浮、風波險惡、人的身世遭遇各不相同。

⑥長:振作。

劉禹錫一生的經歷頗為坎坷,他的詩歌內容比較廣泛,以政治諷刺詩、懷古詩和民歌體小詩著稱。詩歌總體而言充滿了豪邁磊落之氣,被稱為“詩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作者從貶所返京途中,是與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在“巴山楚水淒涼地”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此次重返京城,作者複雜的心情可想而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表現了對世事人情的了悟,也包含有一種自嘲的情緒,但總體來說,作者的情緒還是比較平穩和積極的。

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時參加永貞革新,同時遭貶,可謂同病相憐,但其最終的結局卻不同——劉最終等到了重返朝廷的一天,柳卻英年早逝於貶所。究其原因,與二人的性格不同有關。劉禹錫性格當中豪邁豁達、堅毅不拔的因素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支持著他度過了貶謫的漫漫歲月。

前度劉郎

唐朝永貞年間,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發起了一場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短暫的革新運動失敗之後,劉禹錫被貶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在偏遠的地區度過了十年艱苦的貶謫生活。十年後,他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這種輕蔑和諷刺是十分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於是他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貶,一去就又是十幾年。

再次回到京城,劉禹錫再遊玄都觀,又寫下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中寫了玄都觀中桃花的盛衰存亡,突出了一片繁盛以後的荒涼景色,與前首之“玄都觀裡桃千樹”“無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強烈的對照。這首詩前面的序文說得很清楚,詩人因寫了看花詩諷刺權貴,再度被貶,一直過了十幾年才又被召回長安任職。在這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絕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鬥爭的倔強意志。

(本文選自《康震講詩詞經典》)

艱難時刻,幸好,我們還有詩詞徵集活動持續進行中,如果有一句詩曾在低谷時帶給你力量,歡迎把這句詩分享給我們,讓它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艰难时刻,一起读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艰难时刻,一起读诗

《康震講詩詞經典》

康震 著

16開 平裝

9787101128673

39.00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艰难时刻,一起读诗

《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全六冊)

[唐]劉禹錫 撰 陶敏 陶紅雨 校注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6012

280.00元

陶敏先生積十數年之力,對劉禹錫的作品進行蒐集、校勘、編年、考訂、註釋等工作,數易其稿。作為其學術研究的起點,他在此投入了大量的熱情與精力,終於成就了其學術生涯中的一部力作。校勘精審,舉證豐備,考訂堅確。註釋或稽考史實,或究明出典,或詮釋詞義,均準確詳明。書末附錄《劉賓客嘉話錄》《傳信方》《備考詩文》《評論》《傳記資料》《著錄序跋》《劉禹錫簡譜》等資料。所附《劉賓客嘉話錄》《傳信方》,在流傳過程中多經後人竄亂,雖經唐蘭、羅聯添等學者校補考辨,仍遺留了一些問題。本附錄在吸收諸家考辨成果的基礎上重為校輯考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