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富字一兩”與“鹿頭一兩”

所謂“富字”及“鹿頭”一兩銀餅為“二戰時中國遠征軍發餉用”之說,最早見於1949年施嘉幹編著的《中國近代鑄幣匯考》。此論近年來已被修正,現在就談談相關的史地背景,來了解這種特殊銀餅的來龍去脈,還原它的真實面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產地與起源

這種稱不上“幣”的銀餅,其實是二戰期間法國人在越南河內所生產,作為向印支半島山區土著購買鴉片之用的貿易銀幣,產於1943年。當時該地區由法國維基政府管轄,鴉片實行公賣,以往商人多半用法國所出的安南貿易銀元(即坐洋)支付,但其一元主幣到1928年後便不再生產,銀元來源日益減少,二戰的爆發更使其後續供給中斷。


而內陸土著又拒收紙幣或其它非銀質貨幣,故殖民地政府就在河內新設造幣廠,將蒐羅來的各類銀器熔化製成錢幣形狀的銀餅,供鴉片販子用來交易。而當地的土著隨即將其熔化,打造成當地人喜愛的銀飾或鑄成銀條儲藏。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赴當地採訪時仍然見到這種習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印支半島北部由當時雲南省主席盧漢的部隊接收託管。在託管期間,這支聲名狼藉的駐軍“沒收”了大批當地財富,其中包括許多鴉片與銀元。

1946年撤離時,把這些東西都帶回了雲南。爾後國共激戰,經費未能足額撥交各省,這些戰利品就被滇省當局出售或當軍餉發放,部分亦隨民眾避難而外流,香港錢肆是最先出現“富字”銀餅的地方。

錢商與藏家很自然地便假設這種“銀幣”產於雲南,並將其上文字誤以為緬甸文。正因如此,它們被當做“雲南——緬甸邊區銀幣”了。《世界硬幣目錄》中,它們現已改列法屬印度支那欄中,可謂驗明正身,塵埃落定。在國外,其常被稱為“鴉片貿易銀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產量與種類


“富字”銀餅的製造時間為1943年底至1945年初,為時約2年,產量尚無確切數據。若以當時鴉片產量及產地價格相當於等重的白銀來推論,產量總額約400萬枚。

以此估算,兩年時間約平均日產萬枚尚屬合理,晚清各省自設的小型造幣廠大約就是如此規模。由於該地土著習慣銀餅到手即熔化改鑄,故產量雖多,但與存世量不成比例。

據法國錢幣專家蒂埃裡的介紹,法國士兵離開越南時帶走相當數量的“富字”銀餅,20世紀80年代法國的錢幣店可大量購得此種銀餅,談不上珍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由於法國、越南皆有同好對此銀餅抱有興趣,加上我國集幣風氣日盛,且幣面的“富”字又吉利討喜,目前不但市場價格已不可同日而語,要收齊全套也不那麼容易了。


銀元“富字一兩”與“鹿頭一兩”

1943年法屬印度支那製造雲南富字一兩正銀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種外觀不起眼的鴉片貿易銀元,一兩幣“富字”及“鹿頭”兩種,可細分為4版,半兩幣只有“富”字一種2版,其中“富字”幣在重量、尺寸上有別;“鹿頭”則分大小,其中以“大鹿頭”為少見。在生產時間的先後上,一般以“鹿頭”幣面文字“正銀一兩”的語法源於“一兩正銀”的修正而視為後來所造。


銀元“富字一兩”與“鹿頭一兩”

1943年雲南大鹿頭正銀一兩銀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銀元“富字一兩”與“鹿頭一兩”

1943年法屬印度支那“小鹿頭”正銀一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