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


讀《朝花夕拾》

神州受厄,困頓在家,突然有了許多時間,讀幾本閒書。

有人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還好我看的是《朝花夕拾》,私以為是魯迅先生最溫情的文字了。

看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都倍感熟悉,善良淳樸的長媽媽、高尚的藤野先生、真誠機智的少年閏土等等人物躍然紙上。《朝花夕拾》留下了一張張回憶的影子。讀著她,先生筆下的人物慢慢浮現在眼前,她是在老家灶臺前忙碌不停的媽媽,他是走在鄉道上揹著手哼著小曲的中學班主任,他是活潑機靈、一笑露出兩顆虎牙的鄰居小傢伙。思緒在回憶和現實中交換,我感受著先生在回憶時的開心與困惑,似乎漸漸靠近了先生的靈魂。字裡行間散落的記憶碎片,看到了先生獨特的人格精神氣質,看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民族魂”。

《小引》裡有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不由得讓我憶起老屋門前的桑葚果,池塘裡的荸薺、茭白,三鴉寺湖的菱角、鱖魚,田野間隨處可見的蒿子。這次疫情過後,我一定要回去好好嚐嚐媽媽做的蒿子粑粑。那些在平日看來稀鬆平常的物件,總是在經歷過困頓之後,更感珍貴不易,我想我可以理解先生說的“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其實根本不是魯迅先生的原話,出處是魯迅的《吶喊》和《藤野先生》:“這一年我沒有畢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俄日戰爭片)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情,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也是魯迅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

不過此時此刻,今時今日,國民並不愚弱,先生已不必棄醫從文。而我只恨沒能學醫,衝到一線與病毒瘟疫戰鬥。學醫是能救中國人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湖北加油!安徽也加油!

與諸君共勉先生的希冀與告誡:“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strong>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再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