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裡都是年輕人......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很多年輕人在真正參與到業委會之後會意識到,一個團隊有統一的理念,好過彼此之間要不斷溝通妥協去推進一個項目。所以在一些線下交流中,也曾有過這樣的暢想:如果有一天,可以由當選的業委會主任在小區的參選者中選出整個團隊,溝通的成本會降低,辦事的效率會更高。退伍黨員軍人許鑑斌參與業委會的模式,恰是很多年輕人期待卻還還未實現的。

在參與到業委會之前,許鑑斌就意識到了三觀一致的重要性,他所在的閔行區陽光神州苑小區出現了監控探頭老舊無人更換、部分業主毀綠停車長期沒人跟進這些“難題”,很多普通業主非常關注,但主要由退休人員組成的上一屆業委會,卻因種種原因造成“管不了”或“管不動”。要讓願意管、管得了的業主參與小區事務中,是許鑑斌最初的想法,很快他就開始通過微信群和線下活動等方式接觸、挖掘小區的熱心業主,隨著更深入的交流,他物色到了一批懂工程、懂設計的“專業”業主,最後經過全體業主推薦、投票,5位平均年齡40歲的年輕人,成為了陽光神州苑小區新一屆業委會成員。

志同道合的年輕人

入住小區10年後,小區的各項裝備設施略顯疲態。最受業主詬病的有兩點:一是小區的監控攝像頭完全“癱瘓”了,存在安全隱患;另外就是小區停車難不斷凸顯,毀綠停車的狀況天天上演。大家把矛盾直指物業無能、物業不作為,但物業表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區的原業委會參與者主要是退休後為小區發揮餘熱的老年人,他們觀念相對保守——要看住小區的“錢袋子”,即儘量不動用小區的維修基金和公共收益。對於陷入癱瘓狀態的攝像頭和部分業主毀綠停車等問題,因為缺乏相關知識,業委會內部也很難定奪解決方案,以致小區內部很多問題持續惡化。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許鑑斌是第一批沒忍住“跳出來”的業主之一,但那時的他對小區事務並不懂,“總覺得應該要懂一些什麼,便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物業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並時不時跑去和物業、保安聊天,瞭解“管理好一個小區需要些什麼樣的人才”。

許鑑斌意識到,想要解決小區問題,首要任務就是成立新的業委會,發揮更多有志於改善小區現狀的業主的主觀能動性。“如果我參與了業委會,怎麼去改善小區?要更換攝像探頭,那需要懂弱電的人才;車位擴建,需要有人懂一些小區佈局優化的知識……”按照這個邏輯,許鑑斌在屬地居委的幫助下開始物色有專業特長的業主。靠著持續組織小區活動和一雙“慧眼”,他還真挖掘出了不少“社區達人”。

如今業委會里的5位參與者各有特點。業委會副主任王元及,會拍攝,懂設計,有著十分不錯美學鑑賞能力,小區的停車位、綠化帶設計均有他的功勞;委員湯旭輝,是一名IT男,在小區監控設備的配置安裝中他處處把關,他對大數據分析也十分在行,對小區停車位的問題分析和新規制定起了重要作用;王志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情商高,口才好,業委會與各方的調解溝通都要靠他;仇成豪,懂病理知識,愛打太極,還對心理學頗有研究,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大部分小區居民都是他的好朋友。

5位業委會參與者彼此認同,但在組建的過程中,業主微信群裡的話可不好聽。有人認為業委會是充滿權力和利益的所在,很想自己加入其中,再開個公司接小區的活。這類“不幹活的人”的“暢想”,往往讓“幹活的人”感到困擾。為了避免閒言碎語,年輕的業委會委員們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不拿任何報酬,也一定不能因為做了業委會就要求享受什麼特殊待遇。像物業費、停車費,業委會成員都要以身作則準時交。”許鑑斌多次強調,新一屆業委會參與者不接受任何物業公司給的額外待遇,5位參與者也都完全認同,他們一致認為,業委會 “不做武斷的決策者,只做盡職的執行者”。

年輕人“動真格”

年輕人在業委會內部可以統一思想,但要解決小區的實際問題,還是面臨不同想法之間的碰撞。陽光神州苑屬於華林路第二居民區,小區有1042戶人家,常住人口近4000人。居民構成較為複雜,既有市區購房者,也有大量新上海人,還有不少租戶,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需求多元,客觀上給小區管理帶來一定難度。之前兩屆業委會不願意花錢的心態,也反映了一部分業主的想法。但奔著解決問題而成立的業委會,必須馬不停蹄地找出小區各種問題所在,一一著手解決。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最先動的是監控系統。小區接近癱瘓的攝像探頭,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許鑑斌家離監控室近,他仔細去研究過,按照前一次採購時的科技水平,業委會應該已經可以選購監控效果更好的數字信號探頭,但小區實際使用的是模擬信號攝像探頭。在業委會貨比了五六家後,通過公開招投標的形式,花費59萬元,用數字探頭替換了所有的模擬探頭,並在原來的一些盲點位置增設了25個探頭,整個小區153個攝像頭做到小區監控基本無死角。自從項目完成後,小區治安明顯好轉,盜竊自行車、電動車等案件幾乎絕跡。

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通過這次攝像頭升級,業主們意識到,對小區而言,花一部分錢對小區做提升後,對房子的出租和出售都有起色,每平方米升值一兩千元,價值遠超那一點點投入。”但“吃螃蟹”之前,他們五人也設想過,實在頂不住壓力,就集體辭職。

如果說採購攝像頭是做加法,停車制度的調整屬於動了部分人的奶酪,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有人“要把業委會的桌子都給掀掉”。這時候許鑑斌作為退伍軍人的韌勁顯現出作用,方案通過業主大會表決,他對因為自己利益受損而前往業委會挑刺業主一點不怕,有業主恐嚇要上他家門,許鑑斌表示“你可以來”。“規定對於每一位業主都一樣,我自己也遵守,我以前在安徽當消防兵經歷過生死考驗,什麼情況沒見過,對我而言沒什麼可怕的。”

車輛管理規約的主旨是“開源節流”。小區最初的停車規劃確實也存在不合理之處,有多處是在凸出一塊位置搞了綠化,這樣的地方平時經常有車“爬綠停靠”,第二天開出小區,一路都是泥巴。王元及懂設計,在他的主導下,業委會把一些“突兀”的綠化地帶改造成車位,新增約100個臨時停車位(這一屆業委會接手時小區車位是700個車位,如今已超800個)的同時,規定未改造的綠化都需要保護,“之後誰佔用綠化,誰就把包月停車的資格給取消掉”。

由於小區離莘莊商務區比較近,本來“5塊錢停一天”的收費標準吸引了周邊外來車輛的停放,也加劇了小區停車難,如今,外來車輛停車上漲為20元一天,效果也很顯著,很多外來車輛都不來了。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針對小區內部則實行車輛階梯定價。對於自住業主,第二輛車停車價格上浮,第三輛車不允許進小區;有的大房型出租,租給了好幾戶人家,每個租戶都有車,就造成了一個出租戶帶來多輛私家車的狀況,在新規中,出租的房子只能停一輛車。

7月9日晚上的9點,下班接受完採訪的業委會年輕人又開始召開他們每週一次的工作會議,除了例行的聽物業經理彙總小區問題、研究解決方案之外,業委會正在對車輛管理規約做第二次完善,在“節流”上將出臺更多細則。

業委會改變生活

參與業委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鑑斌的小孩如今要升小學兩年級,因為當了業委會主任,孩子的一切都交給了孩子媽,“以前出去玩,出去都是我開車,當了主任後,工作之餘很多時間都要用在小區,家裡的很多事只能由妻子搞定,為此她還學會了駕駛。”

在業委會副主任王元及看來,許鑑斌對小區業主的要求可謂來者不拒。“很多業主一有事就找主任,主任也熱心,什麼事都願意去接,有的業主家裡沒有螺絲刀都找他,知道他懂電腦,家裡電腦出問題了也會找他。”

對於鄰居的要求,許鑑斌總是“能幫就幫”,因為當初對於業委會參與者全部都是年輕人的狀況,有業主質疑“都是年輕人,工作那麼忙,小區事務真能顧得上?”也有人覺得“年輕人一開始比較熱心,但很難持久。”這些,許鑑斌都覺得要用時間來回答。這一屆業委會於2016年8月換屆上任,至今保持著每週一的晚上9點開會的習慣,每週物業把問題彙總後,有時直接晚上就到現場去看,能解決的直接解決。每週日上午9-11點,是業主接待日,業委會成員輪流值班接待。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在這個過程中,不合理的訴求也見了不少。人行通道自行關閉,一閘一人,結果有業主自己闖閘撞到了,還要求賠償;一位業主停車旁邊有棵樹,要求把樹鋸掉,或者報銷停車費,因為“停在樹下有鳥屎,天天要洗車”;樹要不要修,也是各方意見,“住在三層以下和三層以上是截然不同的觀點,解決了一家就得罪了另外一家”。所以,很多事解決不了,就是做工作,把別的小區的案例講給大家聽。

除了站在自己角度的訴求,還有業主“為了反對而反對”。小區裝路燈,高杆燈剛換好,就有位業主說這個燈不好,燈應該要向下的。真要去尋找他反對的原因,可能只是近期業委會、物業對他的重視程度不夠,他想要尋求多一點的關注。而歸結到根源,是解決方案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也是這位業主,提出“小區的綠化要達到歐美國家的水平”。

居住美好生活(1000)如果業委會里都是年輕人......

花錢要花最低的,達到的水平要最高的。這是業主們對物業的要求,但這樣的要求並不合理,畢竟真要有那樣的服務,物業費就不是這個水平了。小區曾在2016年調整物業費,前期物業因為十年未變的1.65元的物業費自願離開了小區,後來接手的物業,按照當年的人工測算出來需要2元,但最後業主只願意出1.88元,另外0.12元通過公共收益補貼。這樣的難題,是年輕人也解決不了的,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內慢慢改變。好在新一屆業委會發揮年輕人的優勢,推送公眾號、建立微信群,小區青年比較多,團支部組織了社區青年議事會,讓更多的業主瞭解小區動態,參與小區治理。“如今,每做一件事,在大群裡面呼籲一下,就能建起一個小群,由專人管理推進。而小區的年輕業主,也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熟悉,現在晚上散步,幾乎都認識。”

在做業委會之前,五位年輕人就比較聊得來,如今因為小區事務,他們走得更近了,日常會吃飯聊天,平時都會打電話。“我們這一屆業委會很有團隊精神。”團隊建設怎麼搞的?“大家把心裡盤算的點拿出來,最後發現還都是一樣的。比如最近為路燈採購燈泡,最後大家一致的意見就是淘寶選,找性價比高的。”許鑑斌說,業委會讓他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學到不少東西,雖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但一切都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本文來自上觀新聞《業委會來了年輕人》系列報道合輯,原標題為《三觀一致幹活不累,這位退伍軍人建了一支全是年輕人的業委會隊伍》

作者簡介:謝非君 女 解放日報記者 因參與小區業委會事務開始持續關注社區治理領域,在實地走訪中將不同小區的案例一一梳理成文,目前“業委會來了年輕人”系列聚焦滬上有特色的小區業委會,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