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練了一輩子少林拳,卻始終只被評價為一介武夫,原因在此

很多少林武術愛好者在練了一輩子少林拳後,總是感覺無法達到一個高深的境界,始終在“一介武夫”邊緣徘徊。每一種拳術都有自己的拳術理念,如果不在理念上下功夫,很難成為真正的武師。少林拳也不例外。

為什麼你練了一輩子少林拳,卻始終只被評價為一介武夫,原因在此

在眾多的武術拳法中,少林拳具有“拳禪一體”的特點。拳與禪究竟有什麼聯繫呢?

“拳”指拳法技術的本身,人們通過拳法鍛鍊,可以達到強健體魄、防身技擊的目的;“禪”屬佛教經法,在佛門中又稱“禪宗”,主張以“寂修”為本,“明心見性”,即而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但人既生活在社會中,就不可能達到“忘我無為”的境界(除氣功鍛鍊過程)。

從實際講,“禪”就是對於自我精神的修養和鍛鍊,對於所習拳法深度的悟性。

“禪”不僅包括少林佛門中的“十大戒規”,以修練武德,明其習武以及通過氣功“坐禪”的練習,達到養心修性,培養元氣,修其性命之根的目的,為拳術的運用逐步打下牢固的功法基礎。

而且在少林拳法中還素以“智、仁、勇”為其禪法的宗旨。

“智”指人的智慧靈性,使其習武者要明其拳意,知其拳理,懂其法度;

“仁”為習武者的道德修養,高尚情操。

“勇”即臨危不懼,見義勇為,體現其崇高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通過對於“禪修”的悟性,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增強信心,使思維和行動更具有嚴謹性。通過對於武術和坐禪的深入理解研究,會逐步體會到悠久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增強自己的民族感和愛國心。

在這種情趣的陶冶和精神內涵的指導下,對於拳理和功法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學拳過程中才能有信心,練拳才能刻苦,行拳(實戰)才有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才可能發揮出“來去風速,勁力奇出,斬釘截鐵,勢如破竹,登堂入室”的功夫。

因此拳法的“悟性”只有與高尚的精神品德、心理情操,即“禪”的內涵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人體生命潛能(包括心理因素)與拳法威力的統一,進而達到武學的高深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