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娛樂綜藝均撤檔或延期,在這樣的情況下,《歌手▪當打之年》一上線就獲得巨大流量。

《歌手》未正式開播前,很多樂評人和娛樂產業工作者分析當前形勢,認為《歌手》逆風而上收視率不會太好。一拖再拖的節目組抱有僥倖心理,一番打磨後還是決定讓節目正式上線,沒想到剪去許多娛樂情節的第一期節目一上線就引發廣泛關注。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從《我是歌手第一季》到《歌手▪當打之年》,歌手在內地連續播出了7年,雖然幾經坎坷,還是以頂級流量音樂綜藝的身份走了下來。俗話說七年之癢,第七年的歌手飽受詬病,丟失了許多珍貴的東西。

今年的陣容不必多說,4位第二次參加節目的歌手實在帶不來什麼驚喜。一度被歌迷看好的毛不易,在第一期的慘敗之後,淪為很多人眼中的陪跑。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歌手必須炫技才能贏嗎?這也許是很多人看完今年歌手第一期之後最想問的問題。

不管是蕭敬騰的《皮囊》還是華晨宇的《寒鴉少年》,再或是被網友狠批用技巧打敗毛不易的黃霄雲《少年他的奇幻漂流》,臺上的每一位歌手都在毫無底線的炫技,都在不擇手段地去贏。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作為一檔含金量很高的競技類綜藝,競爭心理當然是好的,這能促使歌手們更加用心的表演。但太把名次放在眼裡,也必將導致節目水平下降。

第一期節目中毛不易演唱了《借》,徐佳瑩演唱了《一樣的月光》,兩首僅有的“慢歌”或者說“歌迷願意細心品味的歌”均被擠到排名末尾,這樣的結果,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如果看完整期節目,對比幾位歌手的作品,我們自然也會覺得毛不易、徐佳瑩帶來的感覺沒有那些狂飆高音、大炫技巧的歌手強烈,甚至覺得沒有他們唱得好。但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作品不應該出現在《歌手》的舞臺上嗎?

回看幾年前歌手產出的作品,像陳潔儀的《心動》、李健的《車站》、趙雷的《成都》等等,這些不用太多技巧襯托的作品也曾收穫很好的評價。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但如果歌手節目請不來合適的參賽選手,不改變比賽機制,能讓人坐下來細心品味的作品,將會越來越少。

因為唱“大歌”才會贏,為了比賽排名,那些適合炫技來取勝的歌手選歌將會越來越技巧性,而安靜表達作品的歌手很快被淘汰。《歌手》逐漸走向技巧性、應試性比賽,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那些強烈的、華麗的作品也許適合現場表演,適合比賽,但並不適合歌迷日後的品味。這些作品也許很優秀,但這些作品並不適合出現在歌迷的耳機裡。很多隻有現場才能帶來的感覺,耳機給不了。

比賽作品與專輯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唱片專輯裡的作品考慮非現場歌迷感覺,而宏大的比賽作品只為了用來表現技巧。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相比於較為直接表現唱功的速食作品,其實歌手們也可以用淺吟低唱、緩慢柔情的方式簡簡單單的表達一首歌,用“慢歌”得到評委們的認可。《歌手》舞臺上的李健、趙雷、古巨基等就是很好的先例。

為了抓住評委的耳朵,為了不留餘地的征服聽眾,大多數歌手也許不會選擇這樣有些冒險的方式。於是每期產出的僅為比賽而作品,新鮮感過後,不會有人再聽。

從口碑優良到大型炫技現場,《歌手》產出的作品,你還會再聽嗎?

再看這一季首發歌手陣容,除了毛不易和徐佳瑩,幾乎每一位都是用技巧比賽的歌手。這些新聲代歌手們沒有足夠的底蘊,不像劉歡、齊豫這樣唱了幾十年的歌手胸有成竹,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握,唱難度較大、震撼華麗的作品是更明智的選擇。

幾期下來,可以讓歌迷循環播放的作品,可能只會有寥寥的幾首。相比於之前幾季的首首金曲,這樣的比例,恐怕令人難以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