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何許人也,贊!年輕時就很厲害


李蘭娟,傳染病學專家。1947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973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的愛人鄭樹森也是院士,是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的開拓者。


李蘭娟院士何許人也,贊!年輕時就很厲害

大家應該還記得2013年突發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吧,患者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此時,以李蘭娟院士領銜的醫療團隊,創立了代表“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的新發傳染病防控體系和平臺,成功防控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

1986年,李蘭娟申請到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為攻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達80%的世界性難題,她歷經10餘年,艱苦攻關,攻克了人工肝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點,創建了一套療效確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癒好轉率從15.4%上升至43.4%,開闢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她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

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後,她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這項技術,浙醫一院先後舉辦了八期國家級人工肝成果推廣學習班,在全國30多個省市3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人工肝技術,取得同樣好的療效,使眾多的重肝患者重新升起了生命之帆。

微生態學研究

李蘭娟教授應用新興的生命科學——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腸道菌群生態變化及其在重型肝炎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和防治進行系列研究,首次發現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表現為雙歧桿菌等有益菌顯著減少,腸桿菌科細菌等有害菌顯著增加。率先提出了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理論。提出了應用微生態原理治療重型肝炎的新思路。還首次在我省獲得了正常人群腸道菌群值的數據,為微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感染微生態學

李蘭娟在肝病微生態和感染微生態領域開展的創新性研究,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係,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深入開展醫院內感染和細菌耐藥的研究,主編中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抗擊非典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李蘭娟對全省“非典”防治提出並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擴大的“非典”疫情,實現了省醫務人員零感染率,杜絕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國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李蘭娟還率攻關小組開展“非典”病毒檢測、發病機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在,我更多的創新理念運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時瞭解國際國內衛生領域的進展和動態,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思路和規劃。

抗擊H7N9禽流感

此時,以李蘭娟院士領銜的醫療團隊,創立了代表“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的新發傳染病防控體系和平臺,成功防控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李蘭娟院士何許人也,贊!年輕時就很厲害


一位病人寫道:“作為一個肝病患者,看到熟悉的病友離去,內心深感恐懼。幸運的是:人工肝技術讓我重新擁有了健康,在我吃得香、睡得甜,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時,總是難忘李教授的救命之恩。”

李蘭娟在浙江衛生事業道路上的探索獲得了成效。高強部長2005年在浙江視察時說,我10年以後想做的事情你們已經做了,沒想到的事情你們也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