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滸傳中描寫林沖,魯智深,武松的篇幅這麼多?

社會有點叫人無奈


第一點,我們來了解下《水滸傳》等早期長篇小說的創作模式。

在當時,中國還沒有出現單獨原創長篇小說的作家,這類長篇小說的創作是一個團體長期行為的產物。比如水滸,剛開始只是以說書形式,向世人講述某些英雄的故事,為了迎合聽眾的喜好,說書人將這些英雄塑造成有血有肉但重情重義本領高強的傳奇人物。就像漫威英雄電影,有些英雄有了足夠粉絲基礎,出場率自然就高,故事自然就多。這就導致施耐庵等人後期整理改變水滸時,對這些人物筆墨較多。

第二點,是小說寫作者個人喜好所導致。

宋朝官府腐敗,外強入侵,底層人民深受壓迫。作為封建王朝的文人,以施耐庵為首的水滸傳創作團隊毫無疑問對那些重情重義,打抱不平,有著明確是非觀並且本領高強的英雄打心眼裡喜歡,同時,當時的讀者也喜歡看這些人物,所以多點筆墨自然沒什麼。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由小說創作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一部文學作品有其明確的情感主線,也就是作者想向我們傳遞什麼。這是小說在內所有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因此,但凡涉及這條情感主線的內容,自然會大加筆墨描寫。而水滸傳的主線也正是由這麼幾個主要人物的經歷串聯起來的,可以說,這幾個人物就是水滸靈魂的一部分,當然篇幅很多。

第四點,是客觀條件所限,任何小說都不可能每個人物都寫的很著重,那樣就沒有主次了,客觀條件也根本不允許。你看漫威英雄不也有主次區別?另外,相對於《三國》,《水滸》的人物描寫更加細緻多樣,並且有些有肉。作者寫的那些英雄,其實就是我們的身邊人,這種現實主義手法不同於《三國》中著重傳奇的寫法,會自然而然給我們一種筆墨濃重的感覺。

以上希望對你有用。


南柯滋味


首先這三個人代表三種性格:林沖優柔寡斷,武松重情重義,魯智深嫉惡如仇。這三個性格的人可以反映出整個梁山好漢人物的性格形象。 其次,這三個人上梁山之前的身份相同,都是官吏,突出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正直的官吏都被逼上梁山,更何況市井百姓呢,能形象表現出當時社會官逼民反的情況。最後,這三個人武功超群,是整個梁山好漢的代表。





小常chb


施耐庵說,我愛他們。


咋說雜事


三人均為書中主人公,而且個性鮮明。其中林沖(官僚代表)和武松(平民代表)則為典型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這裡就不詳說了)。

先來說林沖,林沖是官僚中的代表人物。他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小康之家,然而在官場中對上司的欺壓只得忍氣吞聲,說出了不怕官、只怕管的話(高衙內調戲林娘子的那一段),這使得後來發生了誤入白虎堂、發配滄州、風雪山神廟等一系列波折,最後不得已逼上梁山。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後來他在山上火併王倫,推舉晁蓋為梁山泊主,這才引發了後來梁山好漢大聚義的故事。火併王倫在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所以這一情節的主人公林沖自然會著重描寫。

再來說魯智深,他落草為寇全是因為他嫉惡如仇、豁達灑脫的性格所致。從拳打鎮關西一直到與林沖相遇,作者基本都是在為了讓讀者更加明晰魯智深的這種性格。到了遇見林沖後,魯智深因為林沖跟林沖關係十分密切(魯智深是林沖妻子遭調戲一直到林沖發配滄州的見證者),所以在詳述林沖的同時,魯智深的描寫自然就跟著多了。

最後說武松。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武松早就是個孺婦皆知的人物,並非水滸一書才讓他火起來的。坊間對武二郎的傳聞多之又多,什麼武松打虎啊,單臂擒方臘啊(當然,小說中是魯智深擒的)他早已是個天神下凡式的傳奇人物,所以在書中著墨必然極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