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但修養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別人”,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給題主糾正一下,“人的素質與其文化沉澱成正比,文化沉澱越深厚,其素質或修養就會越高”。

題主的錯誤根源是將文憑等同於文化。“有文憑不等於有文化,文憑高不等於素質高”!這句話或這個認識才是對“文憑、文化、素質、修養等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係”的正確表達。

人的素質的高與低與人的文化的高低是正比,是直接因果關係。

社會中不會有文化低而素質高的人!只會有文憑高而素質低的人!題主一定要搞清楚文化與文憑的區別,以免耽誤自己及誤導他人。


不糊塗時塗糊不


記得以前上學時候老師總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寧可跟明白人打頓架,也不和糊塗人說句話”。

人的素質和文化高低不能說無關,但關聯可能很小

我舅舅小學沒畢業,可能就上到了三年級,但是他基本我和舅媽沒吵過架,相敬如賓。三個孩子在那個大學生都是“珍惜動物”的年代,都考上了比較不錯的學校。他們每個人都文質彬彬的,很容易相處,從我這些年跟他們的接觸來看,沒見到他們說過髒話,一家人關係非常好。

舅舅信佛,喜歡鑽研文字的內涵,近幾年經常去一些附近的中學演講,從文字到人生,每次見面都會喋喋不休地跟我講一堆大道理,他對問題不同角度的分析,於我來說,確實很受用。

回到問題本身,舅舅的文化程度確實不高,但是從他自身修養、家庭教育來看,筆者認為舅舅就是那種有修養的高素質的人。

修養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別人

筆者認為,所謂修養高的人,是指格局、氣量大,眼界高的人。這樣的人為人謙和,不輕易否定別人,能夠接納不同意識流的存在,換句話說,擁有一顆平常心。以禮待人,以善處世,用接納的心態做換位思考,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對別人的尊重。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靜下心,一個人靜靜坐著,頭腦放空,也許能更好地認識這句話吧


薅羊毛的貓醬


因為行業特性,我們公司的辦公地點都選擇在城市的高端寫字樓裡面。我是個煙癮比較大的人,上班時間,我也總是忍不住的要跑到吸菸區抽上一兩根菸。吸菸區有個做保潔的大叔,也是個菸民。時間長了,我抽菸的時候經常就能遇上他。

有時候出於無聊,我便與他閒聊幾句。但不知道是有代溝沒有共同語言還是我們都屬於那種不善言談的人,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尬聊。有一次不知道怎麼起的頭,就聊起了個人素質。大叔彷彿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就講了很多他在工作中看到的的事。就是一些有人上完廁所不沖水;有人將紙巾扔到小便池裡;菸灰隨便彈,菸頭到處扔,甚至還將菸頭扔到垃圾桶和紙簍裡,十分危險...最後來一句,我以為你們在這麼高檔的寫字樓上班的人都是文化人了,沒想到讀過這麼多書的人素質也這麼低。

聽完這話,我愣了一下,想想還真是。你還真不能簡單地認為學歷高的人,素質就高。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案例,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有人說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人做專事,保潔員就是幹這事的。這話沒錯,社會分工不同,但是有保潔員並不代表我們就能亂扔垃圾。保潔大叔清理垃圾,跟我們亂丟菸頭,那是兩回事。我們上班工作放工休閒,每一刻甚至每一個細微的動作無時不在體現著一個人的個人修養。而這些,恰恰是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一些高學歷的人忽視的一個問題。

修養是一面鏡子,可以映出人格的高下。平凡的人,只要他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遵紀守法,一樣擁有高尚的節操。反而是那些有點學歷有點家當就飄飄然,膨脹到不知所謂的人,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交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與人相交,也唯獨是良好的素質修養才是你個人魅力的閃光點。現在,太多的人盲目的追求名利,最終疲於奔命一無所獲,即使得到點什麼,然而你的素質,配不上你的浮華;你的品格,撐不起你的天下。

個人修養,真的與學歷無關



“人的素質與文化高紙無關,但修養高的人懂得尊重別人”確實如此。

老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生來就有差異,既使是一奶同生的雙胞胎性格差異也很大,長大後待人處事的方式也會截然不同。

有些人本性善良,不論他是目不識丁的普通百性,還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他都會以誠待人,與人為善。

可是有些人卻是天性惡毒,這樣的人,如果沒有文化也就只是一個欺善怕惡的地痞無賴。這樣的人如果因為有了文化,反而可能會給社會和別人帶來更大的傷害。

至於說修養高的人懂得尊重別人,那是因為修養高的人或者因為生活閱歷豐富,或者通過學習思考對人性的理解更透徹,更懂得別人的心理需求,在和人相處時自然更懂得尊重別人。


用戶寒星一點雙鳥飛


一個人的修養其實很簡單,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有文而無禮,其知越多其害越大;有禮而無文,其視也短。如孔子所言: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人的修為便是文與禮的結合!


陌路聽雨2


這句話在一定適用範圍內是正確的,但是並不能說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正確的,要區使用場景。因為這句話涉及到三個概念,分別是素質、文化和修養,這三個概念有交叉之處,有不同之處。

第一,什麼是素質,素質與文化有沒有關係

素質是很好理解的,我們天天掛在嘴邊上,國家都天天提,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行素質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素質等等。素質是元素,素質包括道德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等,現在甚至還有思想素質一說。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只說“人的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這句話不能說不對,但是不準確的。我們可以說人的道德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也可以說人的身體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但是不能說人的素質或綜合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因為素質包括文化素質。

第二,什麼是文化,文化與其他素質有沒有關係

文化是個宏大的概念,廣義說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稱,狹義來說就是知識。我們通常聽到“這個人素質真差,白讀了那麼多書,上那麼多年學”這樣的話語,應該是想說這個人的道德素質或者身體素質或者除文化素質之外的其他素質。

但是,其實,你並沒有想過一件事情,如果他不讀那麼多年書,不具有了一定的知識水平,他的道德素質甚至是更差、更低的,差的令你吃驚,低的令你髮指。知識當中,大部分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知識多,也就是文化素質高是能促進其他素質的提升的。

第三,什麼是修養,修養與尊重有沒有關係

修養其實是表面現象,“修”呈現出來的“養”,我們通常用高、低、好、差來形容。根本是什麼呢?是修煉,修行,修煉修行的什麼呢?可能是文化,可能是道德,可能是藝術,可能是某種行業技能。例如我們會說一個“文學修養高”“文化修養不錯”“道德修養高”等等。

說修養高的人懂得尊重別人,通常指的是道德修養,因為尊重是道德修養很基本的內容。有的人藝術修養很高,但是在教授徒弟的時候卻是連打帶罵,打罵不是尊重。但是道德修養高的人通常其他一項或者兩項甚至是多項修養也不錯。

第四,“人的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但是修養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別人”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是對的

任何涉及到比較的語言內容都是需要一定的語境的,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的。題主的問題,如果加一個“以下素質和修養都是指的道德”的前提後就很正確,很準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總之,懂得知道“人的素質與文化高低無關,但是修養高的人懂得去尊重別人”這句話的人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應該不錯。





千粟


優秀的人,永遠都懂得尊重別人

委屈是一種情緒,

委屈是無處排解的憂傷,

尊重,是一種素質,

尊重,是一種寬容,

尊重,是一種修養,

尊重,是一種品行。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不會宣揚別人的隱私,

不會嘲笑別人的缺點,

不會議論別人的不足,

無論什麼時候,

都會替別人考慮,

給別人留面子。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不會觸碰別人的底線,

不會踐踏別人的尊嚴,

謙讓有禮,寬容大度,

待人以誠,退讓不爭。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無論自己有多優秀,

都不會看輕他人。

不管自己有多成功,

都不會輕視別人。

他們公平待人,

不會因為錢財名利,

去區分對待每一個人。

做人,就要做尊重別人的人,

無論你地位如何,身份如何,

都不要狂妄自大,自命清高,

即使你身價百倍,高高在上,

也要學會尊重別人,

因為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尊重,是智慧,也是勇氣,

尊重,是修煉,也是提升。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品行一定端正,

待人一定真誠,

有高素質和好修養,

也是真正優秀的人。

尊重,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尊重,是這輩子必修的課程,

尊重,是人和人之間的禮儀,

尊重,是心和心之間的觸碰。

尊重,是一種平等,

尊重,是一種聰明。

有生之年,

做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把個人素養提升,

把人格魅力展現,

用尊重去換別人的尊重,

給自己行方便,留後路,

也是一種成功!






月瞳文案and壁紙頭像


文化越高的人越狂妄自大,自是,自高,它跟修養修心養性是兩碼事。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他就說咱們老百性的話,不去高談闊論,實實在在的話讓人聽著心裡好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也是對上天的尊敬


用戶7833554171198


有文化不一定有素質,有素質的人不一定就有文化。這與家庭環境的薰陶和自身修養有關。

一般來說,有文化的人應該有素質。但如果從小就失去了教養,在讀書的過程中又不注意自身修養,分不清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傳承;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沒有道德觀念,沒有法律意識,沒有擔當和責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的人最多就是個學究,形如木頭,沒有自己的靈魂,也就談不上什麼有沒有素質啦!

人的素質表現在對待社會的責任和態度上,言必行,行必果,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責任與義務,這才是有素質的具體體現。假如只是文溫儒雅,和睦待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充其量只是個性格柔和,不爭事非的好好先生,這不能算是有素質的人。


中華文化傳播人


這個問題,問的不準確,一個有素養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這裡提的文化指的是學歷嗎?應該指的是學問吧?學問是不能等同於歷的。個人認為文化的內涵是:有對宇宙和自然規律的敬畏;有對法律和道德服從的操守;有對德美為先的修心;有對醜惡擯棄的決絕;有對慈悲為懷的執念; 有對與人為善的真誠;有對社會和他人奉獻的擔當!下面,我和大家探討一下,學歷和學問、能力的關係。

學歷與學問之間不成正比,有學歷不一定有學問,學歷高不一定學問高;無學歷不一定無學問,學歷低也不一定學問低。也就是說,學歷與學問是不能簡單地加以類比的。學歷的高低只能反映出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而在同一層次學歷的人群中,也同樣存在著學問的差異。同理,人的學問也是要在社會實踐中加以積累和提高的,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品德素養,提高自身學問。真正的能力(知識+素養)就是學問。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陳寅恪先生曾遊歷歐洲各國名校,他學了知識就走,但沒拿下一個學位。梁啟超當年曾向清華校長曹雲祥推薦陳寅恪。曹校長覺得,對方一沒有什麼名著,二無博士學位,怎麼能信任呢?梁先生怒道:“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中才有了一個陳寅恪。

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什麼學歷?按現在的標準衡量,他只是相當於高中畢業而已,但是,這並不妨礙他24歲時成為北大的哲學教授;國學大師與書法大家啟功先生什麼學歷?按他自己的話講:“中學生,副教授,學不專,藝不透”,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國學泰斗與宗師讓人仰望;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什麼學歷?初中畢業的他,創造了驕人的成就。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學歷與能力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這個很難界定,因為許多有高學歷的人,能力卻極其一般,是典型的高分低能;而某些能力很強的人,學歷卻不見得很高。本來,學歷與能力、文憑與水平,既有對應關係,但絕對不是那種“水漲船高”式的絕對的對應關係,必須因人而異,具體分析,在實踐中檢驗和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我們一方面推崇“英雄不問出處”,另一方面卻對某些低學歷人而取得成功的人大加詬病,這實在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悖論。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如果你受過良好的教育,那就結合實踐、腳踏實地充分利用它。如果你沒有大學文憑,也別洩氣,雖說高學歷有助你的事業成功,但人生很多成功與高學歷之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不要以為有了豐富的書本知識,便擁有了成功。更別把“沒受過正規教育”當藉口,絕不要在高學歷者面前感覺低人一等。真正的能力來自於社會,真正的水平靠實踐來證明。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學歷與能力相輔相成。學歷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一個標誌,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結構,反映了個人的自身素質和潛力高度。學歷上的欠缺在求職的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機會的獲得,能力的展現是需要通過時間和機會來證明的;能力的欠缺,只能表明職場競爭力相對較弱,但只要具備正確的就業觀念和良好的求職心態,同樣可以在勞動力市場中先行就業,然後在專業領域裡多下功夫來彌補,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歷和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學歷是能力的充分條件,而能力則是學歷的充分必要條件。沒有一個恰當合適的學歷,你的能力也不容易被他人所發現。而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相應的工作經歷,有再高的學歷最終仍逃脫不掉被社會淘汰的命運。你的學歷高度往往決定了你的擇業高度,你的工作經歷及在工作中培養的職業能力又決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的內容和高度。如果你的學歷和能力二者兼備,那麼你在職場中,就會更加遊刃有餘。

學歷和能力孰輕孰重?

學歷是敲門磚,可以讓你“脫穎而出”;能力是試金石,可以使你“一枝獨秀”。兩者都很重要。若未遇伯樂,學歷很重要;否則,能力更重要。伯樂相馬,主要是看馬能否跑千里而不是看馬的出身。令人欣慰的是,有些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取向已更加務實,選才標準正在由“學歷型”向“能力型”轉變。畢竟,千里馬是跑出來的,人才是幹出來的。創造業績主要不是靠職前的學歷,而是靠任職後的實踐經歷和創造性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