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相聲是天津的一張名片,傳統的天津人會尊重相聲的傳統,更會維護相聲的傳統。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相聲藝人們合影

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1949年下半年,相聲在新中國面臨了一次大危機。

當時兩位曲藝演員到一個大工廠演出,餘興節目表演了一段相聲,結果這段相聲是以“倫理哏”作為包袱,讓臺下的觀眾感到不滿意。於是,社會上有一種論調,說舊社會的相聲不能適應新社會的舞臺,要被淘汰。

經過孫玉奎、侯寶林的懇求,剛剛回國的老舍幫忙改了幾段老相聲,雖然試演很成功,但能否“過關”仍舊沒底。

1950年5月,北京市召開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侯寶林和孫玉奎被選為代表,在會議進程中,老舍先生在主席臺上對大家說:“領導要來遲一會兒,咱們先請侯寶林和孫玉奎說段相聲。”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侯孫兩人走上主席臺剛要說,領導來了,他倆就要下臺。

老舍先生說:“等一等,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這是相聲演員侯寶林、孫玉奎。”

領導和兩人親切地握手。老舍先生說:“因為您要來遲一會兒,先叫他們說段相聲等著您,現在就甭說了。”領導說:“還是叫他們說嘛,我也要聽聽。”侯寶林兩人說了一段《地理圖》。

這位領導聽了非常高興,還和侯寶林、孫玉奎親切的握手。

從此之後,相聲進入新相聲蓬勃發展的時期。

常寶華改活兒

1959年,在全國最轟動的一段相聲叫《昨天》,這段相聲有周恩來的心血。

作品的內容是:舊社會一位農民進城,借高利貸買了輛洋車。他被人一頓毒打,精神上出了問題,新中國成立後住了十年醫院。最後他從醫院裡出來時,把自己以前的經歷都當成了昨天的事。作品以他的經歷來歌頌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創作出這個節目後,常寶華就應邀演出。上文那位領導聽完哈哈大笑,然後謙虛地說:“寶華同志,這個相聲非常好!但我給你提一點意見好嗎?”

常寶華說:“這太好了!您儘管提。”

“這個洋車丟了以後呀,你們還不能不管,你們得把底改成這個農民找洋車!”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洋車,又叫東洋車、黃包車,相當於如今的出租車、網約車。

這句話太高明瞭,常寶華茅塞頓開。後來這個相聲的底就按意見改成:“這個老農民在商場一聽到廣播,趕緊就跑。廣播放了什麼呢?原來是失物招領。他說:‘哎呀,我得趕緊找我那洋車去!’”這個底,是畫龍點睛之筆,不但前後呼應,而且還是個大“包袱兒”。

在業內有這樣一句話,叫“三分作品,七分底”,底是相聲的魂,而這個底就是這位領導幫助改編的。

保住了相聲藝人的大褂

大家都知道,大褂是相聲演員的基本演出服。尤其是表演傳統節目時,相聲演員都是穿大褂。大褂能延續到現在,其中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相聲演員在臺上穿大褂成為敏感問題,有人說:“你們相聲演員太落伍了,上臺穿大褂很陳舊,跟不上時代。你們也不看看,現在馬路上還有穿大褂的嗎?必須改。”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馬季等相聲演員不願意,因為表演傳統節目時需要大褂做道具,穿西服、中山服等都不合適。

有一天,馬季和於世猷演出,穿上改良的衣服表演傳統節目。下場後,馬季正碰見一位領導,馬上迎過去,問:“老總,我們表演的行嗎?”老總說:“很好!”“我們這改良的服裝呢?”老總快言快語:“不好!不如穿長衫(北方管長衫叫大褂)!”

相聲解放初遇危機,穿大褂倫理哏都差點被禁

馬季穿大褂表演。

馬季緊跟著說:“您的意見我回去能傳達嗎?”老總多聰明,一聽就知道話中有話。馬上問身邊的領導(就是上文那位):“我認為他們表演還應穿長衫呀?”領導說:“我同意老總的意見,說相聲穿長衫還有利於把我們的民族服裝傳承下去嗎!”就這樣,相聲藝人才保留了大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