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學書法應循序漸進

一、先楷、隸書後其它書體

學習書法從何書體入手,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歷來見解也很多。通過教學實踐我以為學書宜從楷、隸書入手。原因有二:其一,楷、隸書為通用字體,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為大家所熟悉,易於辨認,雅俗共賞,便於初學者接受和應用;其二,楷、隸書在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面有法可依,有利於初學者掌握。通過嚴謹細緻的訓練,錘鍊了各種技法,為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瞭解楷書發展過程基礎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字帖。例如,晉楷、魏碑、唐楷甚至宋元明清書家所書的楷書,均可取法。有了楷書的基礎,行草書便不攻自破了。隸書最好從漢碑入手,《乙瑛》、《史晨》、《禮器》等碑各有特點,法度謹嚴,可供選擇。隸書的基本點畫、結字沒有楷書那樣複雜。因此,青少年從隸書入手見效反而更快。學好隸書後便上可溯篆書,下可攻行草書,而且還可使書法的筆觸厚實,氣息高雅。

楊普義:學書法應循序漸進

二、先大字後小字

學書法對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點畫用筆、結構布白。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應由淺入深展開。重點放在對臨上,對臨時一筆寫一筆,以求點畫的用筆及結字的態勢儘可形似,與原帖的字接近。但初學者臨帖在用筆、結構等方面很難體驗,表現往往不甚準確。練習大字可以克服這一點。將字放大細微之處觀察將更為仔細。每一個宇的運筆過程,都要求一絲不苟地完成,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日後便可熟中生巧,刪繁就簡。古人語:“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是很有道理的。倘若一開始學小字,學習觀察不細緻,蘋蘋了事,限於點畫大小,必然收斂過多,形拘筆滯,筆法體會膚淺,徒畫其形而已。從書法規律來看,大字縮小字易,小字展大字難、由此,先大字後再小字是一條被古今許多書家經驗所證明的學書方法。

楊普義:學書法應循序漸進

三、先精專後廣博

書法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前人留給我們許多優秀作品,這麼多經典作品,究竟該先臨哪一件?我們應該做到寧精勿濫-在學習時要站在理論高度上總結自己的學書得失,懂得書法技法的基本原理,減少必要的盲目性,提高學書效率,拿隸書選帖來說,初學者一會兒臨習《西狹》,一會兒又臨習《史晨》,到頭來僅得皮毛,淺嘗輒止,終將一無所獲、每種碑帖都有各自的筆法特點、體系,非深入而不得其妙,《西狹》、《張遷》等碑,面目獨特,個性強烈,不宜初學。不如在《乙瑛》、《史晨》等精穩工整,類漢碑中,精專一帖,下大功夫,而後再尋求個性發展。

關於“精專”與“廣博”古人早有精彩論述。項穆《書法雅言》說:“始也專宗戶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鄭杓、劉有定衍,極》說:“精於一則盡善,遍用智則無成,”梁獻《評書帖》說:“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眾美,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闢門徑,”可見學書必先專心致志臨寫一帖,吃透一帖,在此基礎上,再廣取博臨,融會貫通,方可成功。若是好高務遠,見異思遷,打亂了各體系內部規律必然導致“走火入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