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神話、寓言是現在仙俠小說創作的主要源頭,近年來熱播的《三生三世》更是大量體現了中國古代流傳的神話故事,以及寓言等,這裡充分闡釋了中國悠久而又美麗的文化傳統。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狐,多媚態,常常幻化成人性魅惑人,像歷史上的妲己、褒姒等都被認為是九尾狐幻化而成的。在《三生三世》當中,白淺、鳳九被設定於九尾狐家族,擁有四海八荒的美貌。

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九尾狐也多是正面的形象,而且隨著影視劇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興趣要求也隨之提高,對於神話傳說當中狐妖的認知,也逐漸被熒幕上的小說所固化。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由於神話傳說與時下的距離比較遠,人們對於古代小說當中狐仙瞭解比較少。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狐仙描述最為豐富的年代是唐朝,在唐朝,志怪小說非常流行,而且九尾狐也頻繁出現在當時的小說當中。後來人們對九尾狐不斷完善,逐漸豐富了關於九尾狐的神話傳說。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神話傳說當中的九尾狐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關於妖狐記載最多的是九尾狐,它因為有九條尾巴,非常漂亮,而且哭聲像個嬰兒,但是非常兇猛。人們關於它的形象多取自於《山海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山海經》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初年,後來漢朝人又不斷增加章節。在最初的記載當中,九尾狐多為吉祥的象徵,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對生物崇拜的思想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九尾狐的描繪越來越複雜,而且九尾狐還能夠幻化成為人形,這是由善到惡,再由惡到善多重演變的一個過程。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山海經》當中對狐妖居住地最早記載為青丘,這些青丘狐狸和其他地方狐狸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的特點就是它們擁有九條尾巴,而人們也形象地描述他們為青丘九狐,它們整體數量非常稀少。

秦朝時期《呂氏春秋》當中記載,禹30歲沒有結婚,他擔心自己年齡大了娶不到妻子,希望上天能夠給他指示。後來上天給他指示,塗山有狐,也被稱為塗山女,並且與這狐妖成家,這時候的九尾狐更加貼近於人,九條尾巴被賦予繁殖力的象徵。

可是到了漢朝,郭璞在《南山首經》中的九尾狐,已經能夠幻化為多種形態,而且還吃人,逐漸開始妖化。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由於《山海經》當中對九尾狐的描述並不多,而且它們由於沒有人類的打擾,生活得很舒服,沒有殺戮,而且還能幻化成為人形,其中狐妖女溫婉美麗,非常善良。當它們與人類發生戀情的時候,還願意替人類解決問題。當她們放手的時候,也能夠灑脫地離去,不會悲傷,更不會嫉妒。

由於九尾狐生活的地方和人類有差異,同時她們還具有超前的思維,因此在做事方面與當時人類女性相比,擁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她們擁有九條尾巴,繁衍能力非常強,在中國古代,對子嗣十分看重,因此幾乎把所有的美好願望都賦予在九尾狐身上。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在《聊齋志異》當中,對九尾狐有著更高的尊敬之意,並且還有極高的象徵,文學作品當中對九尾狐的描寫,其實很大一部分是作者在當下背景下,所受到的啟發,並將其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而且會把九尾狐形象與當下的女性相互比較。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九尾狐形象演變

唐朝小說當中,九尾狐無疑是天狐當中獨特的一種。《酉陽雜俎·諾皋記下》記載:“道術中有天狐別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於日月宮,有符有醮日,可洞達陰陽。”此時的九尾狐不但服役於神秘的日月神宮,而且還通曉陰陽變化,非一般的神靈可比。

唐朝之後,關於天狐的記載越來越少,北宋天況《儒林公議》捲上雲:“陳彭年被章聖深遇,每聖文述作,或俾彭年潤色飾之。彭年竭精盡思,以固恩寵……時人目為九尾狐,言其非國祥而媚惑多歧也。乃參毗宰政,未幾而亡。”此時人們對於九尾狐的記載,也僅限於前朝的想象,沒有進行過多的重新解讀。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晚清小說《九尾狐》曾說:“蓋狐性最淫,名之九尾,則不獨更淫,而且善幻人形,工於獻媚,有采陰補陽之術,比尋常之狐尤為厲害。”九尾狐直接與娼妓等同,地位的低下,使得“九尾狐狸”成為女人之間最惡毒的一種咒罵。

此時的九尾狐多是不祥之物,其實在漢朝時期,對於九尾狐就有兩種不同態度,一種是文學作品奉為神仙,另一種則跌落神壇,進入山精妖怪的行列。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認為任何動物只要時間久了都會成為妖精,而狐狸不可避免被歸類與妖精的行列。而且狐狸實在是太平凡了,不容易喚起神聖之感。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近些年隨著女性群體在影視劇觀眾群體中比例越來越高,作為女性形象的狐仙越來越被賦予,愛情為主題的形象。《三生三世》也是在“愛情”這一永恆主題的框架下,盡情書寫著執著、長情的中國式傳統愛情觀。影片從司音、素素拍到白淺,三生三世生死相依,無不體現了,不斷重構女性愛情主題的想象。

自第一世開始,狐帝之女白淺女扮男裝拜崑崙虛墨淵上神為師,成為座下十七弟子,並每日悉心照料崑崙虛水池中的金蓮花,後因機緣巧合喚醒了養在金蓮中的夜華,日夜相伴,傾訴煩憂,從而結下第一世的情緣。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這一世二人雖未真正相識,卻引起了觀眾滿心期待,順勢引出二人的二世糾纏。再度封印擎蒼時,司音(白淺)也被反噬,法力、記憶和容貌也隨之被封印,並落入凡間成為凡人素素,並與已轉世的夜華相識相知相戀,原以為會大團圓的劇情進一步衝破觀眾的愛情期待,素素(白淺)產子後,但由於種種誤會,決然跳下誅仙台。

這一世,一人是天族太子,人上人;一人是凡人素素,毫無權威,兩人地位身份的懸殊,也註定了這一世無法長久,這其實也滿足了觀眾根深的“門當戶對”婚戀價值觀的“期待”,滿足了人們期待的“才子佳人小說往往都是才子佳人一見鍾情而私訂終身,中經小人撥亂離間或家長阻撓,最後得以團圓的情節模式”。

而三百年後的再相遇的三世,夜華開啟了“受虐”追妻模式,從而更加激發觀眾對三世故事的期待,之後的擎蒼破鍾而出,夜華生寄東皇鍾,再到三年後夜華甦醒二人得以三續前緣。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神仙眷侶的感情線索貫穿始終,滿足普通觀眾對一波三折又終成圓滿的愛情想象,外衣縱有千種而內核固守不變,藉此也可見其受眾群的另一視野期待。

在中國古代社會當中,無論狐狸還是蛇,都能夠修煉成為妖精,這是否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形成的觀念呢?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小說家們把身邊的動物幻化成人形,並與他們互動相愛。在如今的日本,在佛教的影響下,不僅僅任何動物能成精,而且即使家中的所用傢俱,也能夠成精。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在南北朝時期甚至讓水獺幻化成人形,但是這種動物溼漉漉的,實在不是很好看,後來就沒有發展起來。後來測試過猴子與老虎,效果都沒有狐狸好,但是由於狐狸經常偷雞摸狗,形象逐漸由神仙逐漸演變為妖精,在明清時期,甚至一度是害人的妖精。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今天我們白淺鳳九再度受歡迎,和現在互聯網文化當中女性消費者崛起有密切的關係。信息化社會中,我們的日常生活被源源不斷的、滲透當今社會日常生活結構的符號和圖像所包圍。仙俠文學所建構的世界完全脫離了現實世界,讀者在閱讀此類小說時把自己置身於小說虛擬的世界之中。

《三生三世》中夜華的形象符合目前大多數女性對完美男性的要求:帥氣、顧家、對白淺呵護備至。因此女性往往將自己想象成白淺。因此,對白淺的不幸感到憤恨,白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


為什麼每個時代對“九尾狐”的想象都不一樣?


近些年傳統文化當中神話、寓言的再次崛起,無論是《三生三世》當中的九尾狐,還是《長城》當中的饕餮,還有《誅仙》《大聖歸來》等作品,人們都在用全新的視角重新解讀古代神話,不再侷限於先秦時期的想象,賦予了更多當下情感,把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想象寄託於神話傳說當中,讓傳統文化再度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