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這話對嗎?

常充電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此言妙哉!記得一位詩人說過:"每個人都有一位永不變心的朋友,一筆永不消逝的財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一支永不熄滅的火炬――那就是書"。又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無疑是在說,書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一切:思想素質,社會本能,待人接物,人脈關係,精神氣質……這就回到了題主的問題:"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是這樣的,所謂氣質,就是指人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外在行動上的體現。而這些"高級神經活動",恰恰就與人讀書多少,讀什麼樣的書,人生多少坎坷歷練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因為人的氣質是一種能看到,察到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覺,它是文化,是修養,是品性,是氣度,是謙恭……是無法表達的內心空間的對外展示,讓人賞心悅目,敬服之心油然而生。


hushouchang


這話對極了。

有人說,20歲以前,美靠遺傳。20歲以後,美靠自己。我以為,真正的美,一定氣質不俗,它不僅是身材長相的那麼簡單,它一定包涵著一個關於氣質的問題。且不說長相普通的女子,就是長相漂亮的女子,若沒有詩書的涵養,沒有見過世界的豐富,她的氣質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古人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所以 多讀書才能提升氣質。

而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讀書放在了前面,是非常有道理的。開卷有益,讀書就是和古今中外的大師賢哲對話交流,聽他們講解世界,分析感悟人生,解讀日月星河,與探索浩渺的宇宙。

日積月累的閱讀學習,讓我們明理懂規,達觀開闊,自信朗然。在瞭解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上,再去遊覽世間名勝古蹟,從而欣賞美理解美懂得美善,提升人生修養,開闊胸懷眼界。

所以,一個氣質儒雅自信豁達的人,一定是飽讀詩書,且行走過世界,因為,讀書是心靈的旅遊參觀,行走是身體的豐富世面,兩者缺一不可,兩者都經歷的人,才是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也一定是氣質不俗的人。

願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行走在讀書與遊覽世界的路上。


簡愛居古城


這話很對!近海知魚訊,近山識鳥音。

常爬山的人,腳健如飛,所謂靠山識鳥音。

河中捕魚人,手巧看魚訊,自然近海知水性。

做那一行都會有他的特長,久而久之成自然,這是規律。

.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是經歷了也同樣留下印記!刻骨銘心!

書讀的越多刻下的印痕越深,路走的越多鍛鍊了肌腱越明顯;

為什麼相生會看相,他們不就是沿著這條軌跡走的嗎?

.

腹內詩書多與少,所經歷的雨路與風霜都會刻在臉上、言談舉止中,也就是每個人的獨特氣質。

桃花長不出蓮藕,海中找不到青松。

長相長相,長在心上 ……

人的一生,都要經過風雨的洗禮,知書的學習,在人生的路上一直前行,未曾停歇。

每個人的學歷不一樣,專業不一樣,工作事業、經歷也不一樣,都會從氣度、氣質中顯露出來。

就是換件外衣,也是窟中藏霞,光茫外射,掩蓋不住;多者露多、少者露少。

裝不出來的,就是因為己經深藏 ……

.





鴻豔媛


很有幸回答你的問題,我很認同你的觀點。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一種修行。

我一直堅信閱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修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和所有有趣的靈魂對話。

翻開一本書,就等於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長河落日和孤煙荒漠;這個世界的飲食男女、花鳥蟲魚、浮世喧囂和紙醉金迷。那些瑰麗的風光,動人的故事;那些相聚離別,相愛背棄,那些不為人知的心情,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都會毫無保留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可以和書中的每個人物對話,我們可以置身於每個場景,這些故事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自己。

書中的故事有大有小,小到一段心事,大到整個人生。書中的人也在前行,像是前行中的自己;書中的人也在掙扎,掙扎在當下與過去。我們和書中的人相識,好像和另一個自己相識,我們也會為他的幸福而開懷同樣也會同情他的遭遇。書中的人會吶喊,書中的人會竭盡全力。翻開書,好像聽見有人在問我們,你是在看他還是更多的在思考自己。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人物,這些人物在講述他們的現在和過去。薄薄的一本書可能就是一生也可能只是一件往事。我們看過的所有書,有意或無意總會在我們的生命中深深鐫刻,我們和他一起經歷這些人生和故事。

閱讀是一種修行,這修行的意義就是我們可以在每一本書裡感受他們也追問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而閱讀能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體味更多的人生哲理。就好像我們在不同的人生裡掙扎,這是生命的延伸和拓寬,是我們接近真相的方式。

路有多長,只有腳知道。行走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因為閱讀,我們會對這個世界有更清晰的認知。而證明這些認知的方式,就是我們一步一步走過的路。

我們一直在行走,在我們短暫的生命裡。有多少次我們踏上旅程,而這旅程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目的地。我們乘車穿越夜色,窗外的風或溫柔或犀利。我們飛在高空,雲下有雨而云上卻碧空如洗。

我們有多少次踏足從未到過的城市。這城市不認識我們,我們也對它一無所知。就像我們只知道北方多雪南方時常有雨。有的城市很安靜,陽光也懶懶散散;有的城市很熱鬧,熱鬧的讓人忘了四季。

行走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我們在紅塵中歷練,我們或許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可是隻要活著,我們必須熱愛這個世界和腳下的土地。

我們在晨光中前行,我們在烈日下前行,我們在黃昏時前行,我們從未駐足。我們也會很累,也會疲倦,也會厭惡這旅程。但旅途的風景一直都在,花依然會紅,柳也年年綠。

累的時候也可以停下來,就像我們總有一天會蒼老。可世界世界總是很年輕,會有年輕的人繼續前行。

有一天我們走不動了,也許會栽下一棵樹。就在我們的院子外面載一棵樹。看著它發芽張葉直到結出果實。我們劈柴燒水,溫酒放歌。我們會靠著這棵樹想著自己年輕時走過的路和那些屬於我們的故事……

過好這一生吧,不要辜負塵世的故事,和書中的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生命打開的正確方式。

有田半畝,有書半卷。


田半


相由心生,我一直相信這四個字。記得我爸說過,你看衣食無憂和為生計發愁的人,他們眼神中透露出的光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各種狀態會很容易顯而易見。中老年大媽那種焦灼的神情,那種眉頭緊鎖的感覺,路上隨意可見。

那種飽讀詩書,那種從容的氣質,是任何奢侈加身都無法達到的,比如常年撿垃圾捐希望小學孩子的退休教師爺爺(忘了名字失敬失敬),他那張照片:廢品袋放在身邊,坐在圖書館看書的專注神態,歷歷在目。還有木心先生,哪怕在監獄,也會梳頭戴帽洗臉潔面。讀書人的品性,也許就在目光中,舉止中,行為中體現吧


月瞳文案and壁紙頭像


有句話說的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就是如此。

一個人是否有氣質,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環境,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父輩及朋友的影響等。這些都是影響一個人氣質的原因,如果一切從正能量方面發展,這個人做人處事都不會差,而且會感染著周圍的人,具有很好的號召力。

當然,氣質是長久的持續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蔥各方面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我。

只有做好自我約束,不斷學習和進步,才會讓自我氣質越來越好。


奔跑的麥芒


書籍確實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氣質。

因為書籍讀的多,也就意味著瞭解的道理多,記住的知識多,那麼他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就能表達的更流暢和準確。這樣對方也就會更自然的通過這個人的知識談吐來認識他。

這中作為人在生活中在別人眼裡的氣質也就建立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