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用戶64325649


我想我若推薦,是這樣四部:排名不分先後。

1《紅巖》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

描寫了齊曉軒、許雲峰、江姐等共產黨人在獄中的鬥爭,最後慘遭屠殺。1961年12月首版。至今已51次再版。有多部改編影視劇。

2《亮劍》作者都梁,首版時間為2000年1月。

是一部揉合了史詩風格和悲劇色彩的戰爭題材小說。

塑造了李雲龍、趙剛、孔捷、丁偉、秀琴等一系列性格不一的英雄形象,也通過楚雲飛這一近乎完美的軍人形象,表達了對國民黨抗戰將士的肯定。小說以悲劇收場結局。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獲得轟動性的收視率。

在美國用貿易戰步步緊逼的今天,我們仍需亮劍精神。

3《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1986年12月首版。

作者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以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為中心,刻畫了各階層普通人的勞動與愛情,痛苦和歡樂,寫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艱難卻又堅定的前行,寫出了普通勞動者身上的人性的光輝。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獲好評。

4《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初版時間為1993年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以關中地區白鹿村為縮影,講述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情仇,反映了從清未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歷史變化。

主要塑造了白孝文、黑娃、鹿兆海、白靈等人物形象。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反思。

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戲曲等,有較大影響。

每個人閱讀習慣不一樣,其實莫言,賈平凹,曲波、楊沫等等許多人的作品也很好。因為限制四本,所以就按我的看法推薦了四本。


旁觀者嵐


如果讓我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名單如下:

錢鍾書的《圍城》

錢鍾書是一個一等一的學問家,這是舉世公論的。但是很多人對他的小說成就不以為然,但是《圍城》一書,大概是對知識分子群體描寫最為深刻的一部書。我對《圍城》的評價是:一部偉大的、足可傳世的、無可超越的新世紀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歡這本小說,說作者刻薄,小肚雞腸,下筆傳神而毒辣,幾乎每個句子都像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描寫。那是因為書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我們身邊,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醜惡的嘴臉。書中幾乎沒有一個美好的人物,方鴻漸怯懦而無用,孫柔嘉柔弱而有心計,更別說三閭大學的那些教授們,一個個道貌岸然,以忽悠學生為本,以大話為生。《圍城》是諷刺文學的高峰,是超越時代的文學高峰,書中的每個人物,甚至一個“殺人有暇”的庸醫,都讓人難忘。這樣的力作,難怪夏志清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寫得最有趣、最細膩的小說,或許是最偉大的小說。”

陳忠實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選的這本書沒有多大意義。在茅盾文學獎的歷史上,這麼多年的作品評選,閱讀最大的影響最大的幾本書中,一定有陳忠實的《白鹿原》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說足可傳世的史詩力作,《白鹿原》一定會勝過《平凡的世界》。

按照時間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則,多年以後重讀,你會發現《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時代的痕跡過於明顯,青春的情緒過於濃烈,讀多了反而覺得矯情,它只適合青春期閱讀。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都不會覺得過時,它是真正超越了時代,用家族史寫歷史,又超越了歷史,既有對歷史的審視和觀照,又有對人性的淬鍊和洞察入微。

賈平凹的《廢都》

這本書入選可能讓很多人覺得不服:一個原因,相比路遙和陳忠實,賈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斷,也許在其後一定會創作出新的作品,所以過早論斷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個原因,都是陝西作家,同時入選,對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當代文學中的長篇力作,《廢都》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對時代的描慕上,同時期的作家都很難比肩。其實我猶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賈平凹的《浮躁》代替《廢都》,權衡再三,還是覺得《廢都》更有代表性,為何這樣說呢?

還是那句話,時間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標準。《浮躁》的缺點跟《平法的世界》一樣,時代的痕跡過於明顯,時過境遷之後,再讀這部作品就覺得作者很難用一個普世的小說家的眼光去寫作。當然,我們都是時代中人,但是並不能成為我們不能超越時代的藉口,我們不是時代的人質,我們要掙脫時代的羈絆,成為那種具有超脫意識的寫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寫出跨越時代作品的人。從這個角度說《廢都》比《浮躁》更好。賈平凹的《廢都》,他寫的知識分子的群體,影射了一個時代從理想主義到市場經濟環境下轉變下,這個群體的蛻變和消亡。理想主義最終淪為了一個假大空的虛無。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都論者很多。但是《黃金時代》還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文本。這部銷售入選的一個理由,在我看來就是,它基本脫離了中國現實主義的文學正統之外,當年這部小說在國內幾乎無人問津,因為幾乎沒人能察覺到王小波已經脫離了中國的文學正統,直接承接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的寫法。這樣說好像王小波之前沒有人嘗試現代主義似的,當然不是這樣的意思,事實上,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先鋒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借用還是很多的,但是那種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餘華的早期作品,馬原、格非等等,他們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從中國的傳統文學中尋找滋養,骨子裡還是中國文學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樣,他的寫作共骨子裡就是世界主義的,他的現代主義作品是全面的繼承,所以當時我們很難欣賞它,反而是臺灣的文學家更注意到這部作品,給王小波一個文學獎。時隔多年之後,我們再讀《黃金時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會訝異,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經有這種意識,創作這樣一部跨越我們時代的歷久彌新的作品。


說書人思鬱


說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腦海裡湧現出了眾多的作家,莫言、閻連科、賈平凹、陳忠實、劉震雲、餘華、王安憶等,認真思考一番,選擇了分量較重的四部作品,僅是個人之見,歡迎大家一同探討。

第一部路遙《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是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其《人生》相比,更具有人性的高度,路遙將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這種力量一直在激勵著我們現代人。



第二部是賈平凹《廢都》,此書一出便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該書由於大量的性描寫在國內遭禁16年。賈平凹站在傳統文化的觀照視角上來看待城市與鄉村、男人和女人、外界與內心的。借用他人的一句評價:《廢都》是傳統文化滋養的一代知識精英在現代商品社會絕望和幻滅的輓歌,是人文知識分子在20世紀末頹廢情緒的大曝光;主人公莊之蝶的心態及命運,在相當程度上已成為社會轉型時代部分知識精英的精神縮影。


第三部是莫言《生死疲勞》,莫言有眾多精彩的書,《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等等,之所以選《生死疲勞》是因為莫言因其獲得了紅樓夢獎。《生死疲勞》是一部寫農民與土地的大書,以動物之眼著成的中國鄉村史,看似是動物的狂歡,農民的悲喜,實則是對中國農村社會史的思考,通過數個狂歡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瞭解,當時物質與精神對農民的雙重壓迫,再現了中國50年的社會歷史。在現代化的大進程中,農村一步步消失,莫言一位農民作家用自己的筆擔起社會責任,喚起我們現代人對土地與鄉村的記憶,使我們從土地與民間汲取力量,傳承中國民間文化精神。


第四部陳忠實《白鹿原》,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是一部精神和心靈的尋根之作,帶著對精神中“真”的追求寫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它有著歷史的混沌性和民族的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紅雨說歷史


連三接四的邀請,要不回答都愧得慌,那就談點自家看法。

要評名著,還是建國以後的,你這個定義叫做先入為主,跑馬圈地,你事先劃了"跑道",然後在你的跑道里去按圖索驥或者自由發揮,起碼是圈閉裡的有限展示。

個人覺得:要評建國以後的名著,起碼要等百年以後。才可能更加全景式的俯瞰審視,才可能不帶有深厚的人文主觀色彩,也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自建國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光陰,期間發生了很多大事。所謂需要定義的名著,是否及時客觀地反映了這些大事,揭示和謳歌所處時代是個鮮明指標,而所思所想所述所畫是否給後人留下了具有開智的智慧和人文的溫度,也是一個指標,還有對當時的勾勒是否客觀充分,絲毫沒有山頭觀念,當然也是衡量的標準。以這些指標來看,你還覺得自傢俱有如炬的目光和濃烈的情懷麼?是不是該心生敬畏,退回原地自我審視你的分量是否足夠,時間是否足夠沉澱。

看了一些評選結果,完全忽視一個階段是一個不敢於直麵人生的懦弱者,而以偏概全一葉障目又是自我膨脹目中無人者,兩者的視野都有自己的角度,也都存在鏡頭掃描的死角,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應文學作品的真正意圖和隱晦表達。

我們總說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況且我們又是如此近距離地身處其中,個人的視角完全湮沒於宏大的社會變革中,評出自家喜愛的著作還可理解,但要評四大名著照耀古今繼往開來,那就只有時間沉澱以後的去偽存真,糟粕蕩盡,自然真純立現,所謂千淘萬漉渾不怕,吹盡黃沙始見金。


龍吟148119260


評價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四大名著,個人覺得需要按歷史分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是1949~1976年間,這一階段湧現出大量表現當時人們熱血激情,反映解放前革命、鬥爭、解放後建設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裡,包括像《紅巖》、《龍鬚溝》、《暴風驟雨》、《紅旗譜》、楊沫的“革命三部曲”、《創業史》、《林海雪原》、《保衛延安》、《暴風驟雨》等等;還有些作品,不一定是這一階段完成,但卻反映的是這一階段或解放前形勢的書,比如說《紅巖》續作《秘密世界》、《關東演義》系列等等。這些作品整體上屬於革命鬥爭類,選取一兩本作為代表,個人更傾向於《紅巖》及《關東演義》系列;

第二個階段應該是1976~2000年間,湧現出大量的知名作家,包括賈平凹、路遙、餘華、莫言、陳忠實、二月河、霍達、唐浩明、王小波、熊召政等等等等。這一階段,作家的作品明顯開始多元化,很難用統一的風格來定義他們的作品。但如果說,反映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和思想變化,個人覺得可以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作為代表;

第三個階段是2000以後,特點是網絡作家開始湧現。典型的暢銷書如《悟空傳》、《明朝那些事》等等倚靠網絡營銷的書籍大量湧現。這一階段的作品本人涉獵不多,很難說用哪本書作為代表,但我上面提到的兩本書,無疑是影響重大的。但謹慎起見,還是應該上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90後及00們自己來評價才好!


欲雲談史論今


建國後四大名著象《紅巖》,《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鋼》,《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暴風驟雨》,《紅旗譜》,《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三家巷》,《豔陽天》,《紅旗飄飄》,《撲不滅的火焰》,等都有資格成為四大名著。


飛紅影下


從文學性、影響力和知名度三個方面來講,先說一下我的答案: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這四本書的知名度、影響力和文學性,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所謂評選,那就一定要有一個尺度和標準,不能是騾子是馬都拉出來遛遛,首先得把騾子和馬分清楚。

我們從時間、地域、文學性、知名度、影響力四個方面來看:

一、從成書時間上來看,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限制,那麼呼聲最高的錢鍾書的《圍城》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儘管《圍城》家喻戶曉。《圍城》的成書時間,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的那篇文章裡說得清清楚楚,《圍城》是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同樣早期主流文學推崇的“魯、郭、茅,巴、老、曹”也很遺憾不能參選,因為他們的作品成書時間多在1949年之前。其他五四時期的作家如胡適、林語堂、郁達夫、沈從文等人一樣,因為成書時間限制排除在外。

二、從地域限制來看,四大名著值得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不是世界的四大名著,生拉硬扯外國文學作品加入排行榜很荒唐。

三、從文學性上來講,入選“新四大名著”的作品如果文學性不強,那就是徒有虛名。所以這些書肯定不能從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暢銷書作家裡面來選,他們的作品還有待時間的考證。你總不能把馮唐、安妮寶貝、韓寒、郭敬明這些人排進去吧。

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都獲得過素有“中國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茅盾文學獎,餘華的《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文學性毋庸置疑。

四、從知名度來講,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中文小說,除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之外,沒有能夠比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更響亮的了。隨著同名影視作品的改編,《活著》、《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頂一萬句》無疑更加深入人心,知名度不亞於錢鍾書的《圍城》。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其他文學作品被排出的原因,因為知名度較低。比如張煒的《你在高原》,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阿來的《塵埃落定》,柳青的《創業史》這些書,雖然文學性較高,但是沒有形成一種家喻戶曉的知名度。

莫言儘管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在獲得諾獎之前,莫言的作品其實非常小眾,幾乎不為人知,2012年雖然火了一把,現在也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之中。為什麼排出王小波也是同樣的原因,《黃金時代》很出名,但是這只是一篇中篇小說,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因為其獨特的敘述風格,晦澀難懂而導致讀者很少。

五、從影響力上來講,以上四位作家寫作風格對後來的作家影響不少,起到了一種文學傳承的作用。餘華作為探索性文學的先鋒闖將出道,《活著》一書以其冷靜殘酷的新寫實風格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可;同為陝西作家的陳忠實和路遙,寫的都是西北原野的家族故事,作品中的如實地記錄了具有宿命意味的平凡人的掙扎和奮鬥,讀來讓每一箇中國人感同身受。相對而言,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因為強烈的地域色彩,並沒有以上三部作品影響廣泛,但是本書被譽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獨特的敘述風格在文學群體中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最後多說幾句,評選“新四大名著”這個事情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既然是我心目中的“新四大名著”,儘管是一家之言,但是我會給出讓你信服的理由。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指的是《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有五大名著的說法,排名第五的古典名著是什麼?有人說《東周列國志》,有人說《金瓶梅》,沒有什麼公論。古典四大名著,也不過是文人們閒來無事的把戲。就像以前的窮酸文人搞的“美女排行榜”一樣,同意點讚的人多了,也就深入人心。

把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納入“新四大名著”,你會同意點贊嗎?不同意的可以說一下為什麼。



我是一刀,關注博書,博覽群書。重拾閱讀習慣,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書


要稱得上名著,得符合以下五個特點:

1.必須是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如果達不到五六十萬字以上,就不好說是名著了。

2.應該是史詩級別的作品。如果是寫小情小愛的作品,就夠不上這個格了。

3.必須能夠反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如果格局不夠開闊,也難稱之為名著。

4.必須有經典的人物群體呈現。如果人物單一的話,也夠不上名著這個稱呼。

5.必須膾炙人口,可讀性強,流傳甚廣。如果,太過於小眾,普通人欣賞不了,那也沒辦法稱之為名著。

那麼,用這5個條件來衡量,就篩選掉了一大批,剩下的有哪些呢?應該就是這麼幾部吧:

1.姚雪垠的《李自成》

2.陳忠實的《白鹿原》

3.劉斯奮 的《白門柳》

4.閻真的《滄浪之水》

5.賈平凹的《廢都》



溪谷青樺


四大名著,我們先來看看最重點的,在當代都是閒野小說,非主流,

封建社會一般視四書五經為上流,為國策,其次之,就是史官文律編著的歷史書籍,

野史根本不入流,但,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呢,一直流傳下來,成就了今天的四大名著。

因為大眾化,流傳的最久,最經典,刻骨銘心,雖有所虛構,但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暗喻了很多腐敗,敢於箴言。

現在雖是文明社會,但是也應該按照流傳長久和大眾化來看待,

《平凡的世界》和莫言先生等等諸如此類,都是文學中的瑰寶,殿堂級別的,不論實事,不議政治,屬於可以上教科書一直流傳的文化,但是,層次高了,不入大眾化。

個人到覺得,新的四大名著,不是現在能自己創造出來的,是看後面,還有多少人流傳,慢慢的,自然就會歸納總結出來的,但是還是草草的列個大致。

《雪中悍刀行》——烽火戲諸侯

《小時代》——郭敬明

《三重門》——韓寒

《三體》——劉慈欣

個人並不是都喜歡,都看完過,只是覺得四大名著應該都是野史。

或者盜墓系列的也可能,但一定是要帶評判歷史的。


辛克傑克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見仁見智,下面談一點個人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1949年後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出現了大批傑出的作家,同時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不少也達到或接近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水平。假如要評選新中國成立後四大名著的話,可供選擇的作品很多,我覺得以下幾部作品比較合適:

一、《黃河東流去》

《黃河東流去》是作家李凖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史詩般的筆觸記錄了1938年國民政府為阻擋日本軍隊的進攻,炸開河南花園口黃河岸堤,造成黃泛區百姓十年浩劫的悲慘遭遇,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河南災民背井離鄉、在死亡線掙扎的流民圖。

李凖在小說後記中說:“在這部書裡,我沒有寫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式的大家庭,我寫了七戶普通的農民家庭。我解的生活的剖了這七個普通家庭的細胞。它代表了八億中國農民的多數。這七個家庭,不是在安靜的農村,過著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園生活,而是描寫了他們變成流浪漢以後的生活。他們的家被淹沒了,他們被拋在死亡線上,但是他們對生活的信念,對活的慾望,艱苦卓絕的吃苦精神,團結互助的團聚力量,特別是在愛情、鄉情、友情方面,都更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些光芒四射的品質和精神,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也使我們看到我們這個偉大古老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支柱。”

這部小說還是十幾歲時讀的,但李凖筆下的這七個主要人物至今還記憶猶新,他們是李麥、海長松、徐秋齋、藍五、王跑、老清和春義,其中藍五的愛情、王跑的遭遇更是讓人悲喜交加。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部血淚史,但他們都頑強地活了下去——這種精神正是中國農民像黃河那樣奔騰不息生命力的體現,也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

據李凖回憶,《黃河東流去》這部小說受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小說《大地》影響頗深。賽珍珠長期在中國生活,熟悉中國的風土人情,她的作品抓住了農民和土地這個根本問題,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水、旱、匪、蝗災害下農民的悲慘遭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但賽珍珠畢竟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不是那麼深刻,我覺得,李凖的《黃河東流去》在許多方面已超過了《大地》。

《黃河東流去》是一部中國災民的史詩。

二、《雪城》

梁曉聲是一位知青作家,他的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長篇小說《雪城》可以說是中國知青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梁曉聲有過7年的北大荒知青經歷,這段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筆下的人物不是兵團戰士,就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嚴酷的環境面前,這些人物的理想受到嚴重挫折,有的甚至已經破滅,但他們不願沉淪,要繼續奉獻,繼續探索,梁曉聲的文字正是他們那一代人對青春歲月的反思和回顧。

小說的主人公姚玉慧生在一個高級幹部家庭,從小到大一帆風順,就是到北大荒兵團後,她也是入黨、提幹,走在同齡人的前面。但這一切都是表面的,真實的姚玉慧並不是那個“教導員”姚玉慧,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渴望友情、戀情甚至懷春的姑娘,一個希望公平、正義的青年,這一切在她回到回到哈爾濱後表現得更為強烈,小說正是從等待載著幾十萬回城知青的列車入手的。

小說第一句只有兩個字“忍耐”,簡潔明瞭又耐人尋味。人們常說梁曉聲的語言是具有巴爾扎克風格,此言不虛。小說用倒敘的方式,將故事徐徐展開,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關於那個年代青春和歲月的窗戶。

我的一位老師有過知青經歷,恢復高考後考入師範大學中文系就讀,他對《雪城》推崇至極,曾多次向我們推薦。正是這個時期,我讀了這部小說,後來又看了據此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劉歡演唱的那首“天上有個太陽, 水中有個月亮,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那個更圓,那個更亮”成為我們那代人的最愛。

《雪城》是一部中國知青的史詩。

三、《長恨歌》

女作家王安憶的《長恨歌》以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一個上海女人王琦瑤幾十年的情和愛,同時將上海從1940年代至1990年代的風雨變遷緩緩鋪陳開來。

王琦瑤身上其實有許多上海女人的影子和痕跡,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被一位大員包養,從少女變成了一個女人。上海解放後,大員死去,王琦瑤又過上了老弄堂普通人的生活。至此,王琦瑤表面上雖然平平靜靜,但內心的情感之潮卻從未平息,後來與一位小她很多歲的男子發生不倫之戀,最後命喪黃泉。

王安憶以女性作家的視角去描述上海,去描述這個城市的人和事,文筆細膩、絢麗、哀婉,她筆下的王琦瑤、李主任等人物栩栩如生,他們的理想、躁動、追求和怨望也隨著王安憶的敘述一一鋪陳在我們面前。

王安憶雖然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但出身文學世家,深受母親茹誌鵑影響,是新時代不可多得的最好的作家之一,她的《長恨歌》堪稱是一個逝去的時代的輓歌,更是一部關於上海這個摩登都市的史詩。

四、《白鹿原》

從某種角度講,滿臉滄桑、有關中農民氣質的陳忠實一生其實只寫了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就是長篇小說《白鹿原》。我曾在許多文章中都說過這個話題,陳忠實為了創作《白鹿原》,把自己一生的生活都寫完了。

《白鹿原》人物眾多,情節複雜,陳忠實以原上白、鹿兩家半個多世紀興衰為線索,記錄了關中大地的變遷,時間跨越了辛亥革命、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國共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為讀者展開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關中平原畫卷,作者在小說題記中引用巴爾扎克的話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記錄的就是渭河平原乃至整個西北大地的秘史。

自1980年代以來,文學陝軍在中國文壇易峰突起,相繼湧現出了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等文學大家。幾年前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我與幾位朋友談起中國作家還有誰具有獲諾獎的實力時,不約而同都認為是陳忠實。

《白鹿原》最大的亮點是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反思,並且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白鹿原》是一部關中大地的史詩,一部中國西北農民的史詩。

有個問題令人遺憾,包括《白鹿原》在內的這幾部史詩性作品,無一例外都被拍成了影視作品,並且都以影視作品而為人熟知。當然,這對於普及文學經典來說是個好事,但我認為,要想領略經典作品的魅力,最好還是閱讀原著。

經典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得之見,獻醜獻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