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興揭祕實戰傳武真傳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抻筋拔骨


馬國興揭秘實戰傳武真傳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在討論“抻筋拔骨”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諺雲: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拳經》雲:“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易筋經》雲:“內清虛,外脫換”。其中,“外脫換”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說的。因為,普通人的筋骨,並不適合拳術攻防較技。只有用“易筋、易骨”的方法,才能使自身筋骨從根本上轉變,才能達到“脫胎換骨、脫殼換相”的不同功夫藝境。而能使自身筋骨能夠適用於攻防較技之用。而“抻筋拔骨”就是《拳經》中“補短截長”之說的“截長”。所謂“截長”就是“截”去筋骨的僵拙之力,而使筋骨通靈。這就是《越女論劍》中說的“開門閉戶,陰衰陽興”裡的“陰衰”。即“衰”其筋骨的僵拙,使筋骨通靈,才有攻防較技之用。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人體“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無骨”。只有自身外形的“柔若無骨”才能適應拳術攻防較技時“隨其變化而用招法”的法則。柔者道之用,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於外形體的要求,必須達到“至柔”。老子曰:“骨弱筋柔則握固”,又因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乃中華拳道的法則。只有自身形體達到“柔弱無骨”的至柔藝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達到攻擊時率直的內氣之至剛之用。才能有“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功夫之虛靈妙境。傳統拳術的精髓亦在此。唐順之說:“百折連腰竟無骨”。

  孫祿堂說:“形體應當似水流”。皆肯定了傳統拳術外形的“柔弱無骨”才是真功夫。為什麼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時說?前賢雲: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與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豈可容其人之筋:“弛、攣、糜、弱、縮、壯、舒、勁”者存焉。

必修拳道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

  故先聖以力挽迴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縮者易之以長,筋糜者易之以壯,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前賢雲:自身其所以堅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變化通靈者,“骨節”也。骨節者,骨之空隙也,乃人體之壑谷,轉動之通靈敏捷,為神明所流注,“柔弱無骨”之藝境即指此而說。言“節節貫穿的柔行氣”的變化時;骨節處精神填實,則形如鋼鑄,如鐵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此即言“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剛落點”的發勁之時。由此可知:骨質強度增大,骨堅如鐵石,此乃由“意斂內氣入骨”便可得之。而骨節的通靈變化,“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成最大的動變蓄勢,以使自身即時做到外形的“接骨鬥榫”,內勁的剛發之用,就需易骨功夫,包括各種“拔骨”功法之修煉才能得之。以上述之論知道筋骨修煉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勁骨力的修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故前賢將“筋骨”的修煉常結合而說,故有“抻筋拔骨”的說法,早有“展筋拔骨”之說,又有“抻筋拔力”之說。

  總之,皆是一個意思。必須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內氣、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剛”為用。內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層次之分的。修煉的層次不同,功夫藝境就不同,修煉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適應各自內外匹配的層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種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現在又同時流傳在習拳者之中。因習拳者處在各個不同的層次,習拳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採用相應的方法。然而,這對於習拳者來說對各種“抻筋拔骨”的方法認識不清,不知遵從何法為好。下面把功夫層次匹配的“抻筋拔骨”方法分析清楚,以便習拳者參考而用之。各門派、拳種,基本上皆以此為練功時的準則。故習拳者應遵“循序漸進”的法則,及時取捨,才是最簡捷的道路。外形修煉為主的抻筋拔骨:由於初始習拳,崇尚筋勁骨力的用招攻防變化,內勁功夫尚未存在,於此相適應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體的修煉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對拉拔長法等等。

  這種外練法,每一個習拳者都要練習,拳決雲:“練拳先練形。”即外練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將拳形作的正確。此種練法,處於初期的強化筋勁骨力的階段,以追求“拳勢剛猛”之運用。《少林拳正宗》中說:“初期練拳要有力”正是此意。在此階段內氣運用尚不自覺,拳勢剛猛有力,故存有“受力”被擊的不足之處。因此,在這種練法的後期,當自身有了一定的內氣周身運行的能力時,就要及時轉向“以內氣濡養筋骨”的抻筋拔骨練習方法。由外練轉向內練,向著“柔弱無骨”的方向前進,這是一次質的變化,即由外形為主轉化到以內氣為主的練法,完成這個過程,對於習拳者來說越早越好,轉化的時間越快越好。只有這次的轉化,才能踏上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正路”。以內氣運行的抻筋拔骨:崇尚的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以內勁運行修煉為主。開始時,有意導引內氣在筋膜、骨膜、骨關節間隙中運行,而外形要由輕微的“拉伸”之動作意識以配合,乃屬“有為”。此法持續一段時間後,內氣、外形配合逐漸默契。待能達到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則筋抻骨關節自然伸展拔長,自己又不覺用力,只感到是內氣運行自然使筋骨有“對拉拔長”的感覺時,則為內練的“有為法”功成,應繼續轉向“無為法”修煉。

  而在此階段可以明顯體會到“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則形的筋勁骨力亦到”的藝境。故可知“氣到力到”之說,其“力”乃指“抻筋拔骨”之藝境而說的。即外形以“力”言。專注於內氣運行的抻筋拔骨:所謂“無為法”就是隻專注於“內氣”在自身體內運行,如能“意斂內勁入骨”者,就是專注於內勁在骨中運行,而形體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無為法”的抻筋拔骨之藝境,是內氣運行於自身各個部位時,骨段本身都有節節對拉拔長之內景象,這是內勁運行時骨膜的膜起、膜張的景象。只有達到此功夫藝境時,才達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時有筋肉與骨膜脫開的內景象,術名“脫骨力”即指此而說的。功夫到此,則自身內外無牽扯、無障礙。要達到自身拳勢“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功夫藝境,這種是“無為法”修煉是必須經過的功夫階段。只有經過這個功夫階段修煉成功,外形才有柔弱無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剛”的真藝境。

  以上述內練法“抻筋拔骨”,存在有多種形式,如“樁功修煉法”,就有站樁、坐莊、臥樁等三種形式,而三種練功形勢又各有特點,站樁就有“靜態樁、動態樁”的區別。尤其是“臥式”練法,可有全身的各種自發的“抻筋拔骨”之景象,是站樁、坐樁所不能體驗到的。

站樁動式法,又名“動樁”。是修煉內氣導引的“抻筋拔骨”的方法,法式不定,以雙足虛實的倒換,雙手的開合,起落的環繞動作,內氣隨形體動作而運行;或以內氣運行支配形體運動,皆可以達到“抻筋拔骨”內練效果。而又能由此法進一步步行式動練法,效果極佳。最終要落實到攻防招法中去,才能運用。打拳修煉“抻筋拔骨”,綿掌拳的練法,就是內氣運行,配合拳勢變化而達到“抻筋拔骨”的目的;太極門的各種拳術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練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煉存在其中了。由此可以推論,任何一種拳招姿勢,反覆修煉,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煉。

  由此得出:“抻筋拔骨”可以由外練法修出,也可以由內練法修出,亦可以內外齊練而修出。但是由於不同時期的“抻筋拔骨”功夫的立項修煉內容不同,故“抻筋拔骨”的功夫本身就存在著層次的不同,亦應由初級向高級昇華。通過對“抻筋拔骨”的功夫藝境之內含、目的、內外練法都作了闡述、分析,,可以知道“抻筋拔骨”是自身外形的功夫,是為了在攻防較技中充分發揮自身外形之良知,方能“以柔用剛”而必修的功夫內容。如果只有很好的外形之“抻筋拔骨”功夫,而沒有內勁功夫;又沒有“內氣、外形”的匹配合一的運用之能力,不知道“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也不能在較技攻防中充分發揮“外形”之良能的。那“抻筋拔骨”的練、用位置也就擺正了。由此可知“抻筋拔骨”只是外形體攻防運用的“基礎功夫”內容,也就不要過分的誇大其作用。但必須正確的運用“抻筋拔骨”練出的形體“柔弱無骨”之功夫。

  “抻筋拔骨”和“柔弱無骨”是存在“方法”與“功夫”的區別的。習拳者能如此區別對待,便見功夫,就這樣簡單!外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為了強化筋勁骨力的“尚力之拳法”。自然追求“拳剛勢猛”的運用為法則。拳論雲:“剛勢者,以千鈞之力破百鈞。”典型的大力打小力的拳法。雖其拳勢亦講究勢正招圓,剛柔相濟,圓機活法,亦有尚巧之運用。而其“伏機”只是“外形”的單控機制,故存有“受力”易被擊潰的不足之處。故外家拳法講究練而得養之方法。(可觀拙著《論伏機》一文)內家拳法的抻筋拔骨是為了形體的“柔弱無骨”而達到以柔用剛、順隨為法的善變無形又無窮的尚巧之拳法。自然追求“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拳勢剛柔相濟,柔行氣,剛落點”的運用為法則。曲中求直、以柔用剛為技術方法。


馬國興揭秘實戰傳武真傳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抻筋拔骨


  拳論雲:“柔勢者,以百鈞之力破千鈞”。典型的小力打大力的拳法。故其拳勢之勢正招圓,剛柔相濟,圓機活法,而“伏機”是“內氣、外形,陰陽逆從”的“雙控機制”。故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不受力而能借人力”的特點。此乃中華傳統拳術的獨特功夫。“拳道”藝境,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最高藝境,亦名“無上藝境”、“虛靈妙境”、“拳道合一”。“抻筋拔骨”功夫,已經在“內家拳法”的“內練法”中完成了。故“拳道藝境”也就沒有“抻筋拔骨”方面的修煉內容了。這從拳道藝境的“形體應當似水流”、“無形如大氣”的論述中,就知道“拳道藝境”乃功臻化境之極,神明藝境!又從太極的“全體透空”,無極的“無形無象”的說法中,就知道“外形”在拳道藝境中的位置了。故“虛靈妙境”就無需抻筋拔骨了。故此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煉,只能存在初期的外家拳法和中期的內家拳法的修煉之中,而不存在於“拳道藝境”的功法修煉中,乃是事實。外家拳法,基本上是“以練達到養的目的”;內家拳法,基本上是“以養而達到練的目的”;拳道藝境,從簡從易,故“養”是其宗旨,當然練在其中了。

  拳諺雲:“十年練功,十年養氣”正是此意也。由此論可知:“抻筋拔骨”的修煉和應用之內容,皆不神秘,人人皆可按法修煉而得之,循序漸進,功必有成。而對已修成的“抻筋拔骨”的各層次功夫藝境,確實存在運用上的區別。而又決定其攻防較技功夫之藝境。有人“抻筋拔骨”功夫練的相當不錯,但是運用於較技中,卻又不能體現出“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來。這說明“抻筋拔骨”功夫和拳術攻防時之運用,存在“練用有別”的特點。這只是有人不知“抻筋拔骨”的功夫在較技中如何運用而已。而有人沒有“抻筋拔骨”的功夫,卻想在拳術攻防較技中達到“柔弱無骨”之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運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由此可知“抻筋拔骨”練法而達“柔弱無骨”功夫藝境之重要性了。習拳者,必須精熟“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煉!形體柔弱無骨功夫,舍此而別無良法。只有明白“抻筋拔骨”之功法,練出柔弱無骨之藝境,才能有較技攻防的“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之運用,才能具備“隨其變化用招法的神拳藝境”;才能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大成功夫,而功成藝就。當然,這需要“內勁”的修煉,並以內勁為主,形體為賓才能達到以柔用剛的真功夫藝境。。內勁的修煉方法在此不論。此文只以“抻筋拔骨”的練、用而立論,毫無神秘之處,希望習拳者細心觀看文中精法,以得“抻筋拔骨”功夫以為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