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當前,電商優勢應充分發揮出來

目前,該專區已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包括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商品囊括臍橙、蘋果、草莓等各類水果和主要生鮮食材。據悉,針對此次特殊活動,除充足的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農產品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以幫助解決疫情期間的農產品產銷對接問題,讓農戶的收入得到保障。

拼多多數據顯示,自1月以來,平臺的食品生鮮需求持續旺盛。以蘋果、臍橙、草莓、櫻桃、獼猴桃為代表的水果,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20%,米麵糧油、肉禽蛋類和新鮮蔬菜的訂單量,則均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140%。

尤其是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大爆發以來,對於消費者來說,各種線下購物的方式越來越侷限,更甚的是,買菜難和買菜貴等問題,也在全國多地頻頻上演。對於農戶來說,大量的農產品上行通道受限,這就會影響農戶的收入,甚至會影響未來一年的農業生產。總之,農產品的供需匹配,呈現出短期嚴重失衡的現象。

在這種尷尬的現實狀態下,農產品的供需失衡,本質上便屬於社會民生之困,亟待疏解。而目前來看,互聯網新電商模式的存在,或許為疏解現在的問題提供了一條實際捷徑。

一方面,電商模式,本身就是基於網絡環境和大數據環境而形成的,不需要供需雙方線下接觸,可以在線上進行一站式購齊食材、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在疫情背景之下,這樣的模式,對消費者而言,是當下最安全的購買農產品方式。

另一方面,“社交+電子商務”的新電商模式,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不僅能聚集起龐大且具有黏性的用戶,更能聚合和暢通農產品供給渠道。也就是說,在這裡能相對實現農產品的供需平衡,促進消費市場良性運轉。這樣一來,消費者和農戶的困擾,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疏解。就以拼多多為例,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將1200萬農戶的海量供給和5億消費者的海量需求進行了精準對接,從而突破農產品成熟週期短暫的時間限制和地理銷售半徑有限的空間限制,讓互聯網的信息流通和規模優勢,真正覆蓋中國農產品上行。

而拼多多“抗疫農貨”專區的設立,實際上就是在進一步強化這兩方面的優勢。讓消費者的消費更盡興無憂,所需農產品應有盡有,也讓農戶五後顧之憂,安心種植和生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平臺還自掏腰包,補貼5億元力保農戶收入。

還有,對於消費者來說,在“抗疫農貨”專區也不必擔憂買菜貴的問題。因為拼多多啟動了“三保行動”,要求平臺業務線人員不遺餘力確保“價格穩定、質量可靠、供應有序”。

這些舉措不僅是在保障農戶利益,維護消費者正當權益,也是在保障市場交易的正常運行。不僅凸顯出了相關電商平臺的優勢,更凸顯出了相關電商平臺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這也是企業一種難得的本分。

要認識到,“抗疫農貨”專區的出現,就是在用互聯網電商思維疏解民生之困,對於社會而言,如同“久旱逢甘霖”。在疫情的當下,如果這樣的新電商模式可以成為購物主導,電商優勢可以在現實充分發揮出來,那便可以儘可能實現零接觸,既避免聚集,又能復甦消費,如此,有助於疏解疫情之困,也有助於點燃經濟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