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孩子“矮小”還是“晚長”?

我的心只能容下你一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高高的,因為無論是對於將來的就業還是找對象都比較容易,尤其是對有男孩子的家庭來說。

或許大家都有這種感覺,有的人小時候個子不高,但是到了青春期就竄了上來,但有的人小時候個子高,可是到了青春期就不長了,所以有時候家長很難判斷孩子是矮小還是晚長。

矮小是指孩子在進入成長期後,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有長高,但是漲幅很少,身高低於同性別,同年齡的孩子。

晚長是指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本應該是快速長高,結果就長得比較慢。

單看定義,這兩點好像沒什麼差別,那麼就從以下三方面來判斷:

1.是否有遺傳因素如果家族史中有矮小史的話,孩子出現矮小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青春期存在晚長現象,那麼很有可能也會遺傳給孩子,如果父母兩人的個子都很高,但是孩子在青春期成長卻比較緩慢,很有可能是因為晚長,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鍛鍊,保證孩子的飲食均衡,營養全面。

2.骨齡大小可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骨齡,通過骨齡的檢測,可以推斷孩子因為什麼而不能長高。用骨齡減去孩子實際年齡得出的數值來判斷是晚熟還是早熟,如果數值小於-1就是晚熟,說明以後還有長高的空間,如果數值大於2,可能孩子是早熟,基本可以確定是矮小。

3.身高發育速度家長在每個階段對孩子的身高進行檢測,這個觀察需要貫穿整個青春期,如果家長髮現在某個階段孩子的身高沒有超過平均值,就需要引起警惕。


麥子媽咪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很矮,在初三畢業的時候我的身高只有一米四幾,那時候是全班最矮的那幾個,而我爸媽也不高,我媽160左右,我爸165左右,那時候我媽因為我身高的問題很著急,也找不出什麼好的方法,就聽別人說喝牛奶,我記得高一的時候我媽給我買了奶粉喝,整整喝了一年,在我們農村裡這應該是比較奢侈的東西了,因為對於這方面的成長很多家長其實並沒有那麼在意。

到高三畢業的時候我的身高已經達到了172公分,這身高可能放在現在的孩子裡面不算高,但當時我對這個身高已經很滿意了,記得高三畢業的時候,班上身高比我高的人不會超過3個,當時我的位置也從最前面慢慢的跳到了中間靠後的位置。

而我有個初中同學那時候初中的時候是比我高的,初中畢業的時候他的身高達到了160以上,但是後來高中的時候幾乎沒長了,所以後來我的身高就超過了他,在高中的三年裡,我幾乎每年身高漲幅都達到了七八公分,累計上漲幅度達到了20多公分。

我就屬於那種身高發育比較晚的,小學初中的時候身高很矮,但是到了高中的時候身高就長起來了,我這就叫做“晚長”!而有些就是屬於“矮小”,我一高中同學就是這樣的,高中畢業的時候身高可能160都不到,反正從高一到高三的三年裡我基本上沒有看到他長過身高。

其實這個區分的標準很簡單,初中身高不高的人,可能在高中的時候猛漲,而如果在初中和高中都長的不明顯,或者最終的身高不高,比方說在150左右,這就屬於“矮小”了!


樓盤網


一般來講,孩子三歲以前的生長規律,大概如下:

0~3 個月:3.5 cm/月

4~6 個月:2 cm/月

7~9 個月:1.5 cm/月

10~12 個月:1 cm/月

1~ 2 歲:10~11 cm/年

> 2 歲:4~7 cm/年

事實上,臨床上判斷孩子是否“矮小”,需要藉助用“2005 年我國兒童身高百分位數標準值(釐米)”進行判斷:

表中“矮小”的參考值,來源於我國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身高統計數據。低於此參考值,意味著孩子在同年齡、同性別最矮的 3%(P3)的人群中。

有些家長會覺得,利用年增長速度來判斷孩子的身高,會不會不夠及時?

因此,除了每年的增長速度以外,生長曲線是記錄孩子身高變化的重要工具。受基因的影響,但後天“打拼”也有幫助雖然一個人的最終身高受父母遺傳的影響比較大,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身高,但後天對身高的影響仍能佔到 30% 左右。其實無論身高還是體重,最重要的都是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只要孩子的生長曲線波動在正常範圍內,就無需過分焦慮。

歡迎關注麻麻很忙的頭條號和微信公眾號,id: eduzhenxuan,關注我們的知乎、悟空問答家長很多哦!現在超過5萬+的爸媽都在裡聊教育, 這裡不僅有最in的90後潮爸潮媽分享的育兒經,也有留學海歸雙商超高的智慧酷爸酷媽分享教育啟蒙的故事,還有娃爸娃媽在教育路上遇到家庭教育、升學擇校的困惑解答。感謝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


一度甄選


身高是兒童生長髮育的重要標誌,身高增長水平反映了兒童線性生長狀況和骨骼生長良好與否,也是兒童健康狀況的重要衡量指標。面對那些身材矮小的孩子,父母總是說孩子長個分為“早長,晚長”,現在矮一點沒關係,以後還會長呢。正是不少家長的這種錯誤觀念,讓很多身患“矮小症”的孩子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以致遺憾終生。其實,孩子身材矮小,很有可能患上了矮小症,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呀。

什麼是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環境下,兒童的身高低於同性別、同年齡、同種族兒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每年生長速度低於5釐米者,或者低於正常兒童生長曲線的第3百分位。簡單地說,如果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是班級裡同性別孩子中個子最矮的,或年生長高度少於5釐米時,應考慮孩子可能存在生長障礙。

兒童矮小症的分類

1,體型正常、生長緩慢性矮小

患兒外觀均勻性矮小,表現為生長緩慢。最常見的疾病為生長激素缺乏症(GHD)。其他原因還有:環境和精神因素引起的矮小、染色體病變引起的特納綜合徵、慢性疾病(如營養不良、慢性腎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慢性哮喘等)引起的矮小症。

2,體型不勻稱性矮小

這類患兒外觀不勻稱性矮小,即患兒的軀幹與四肢長短不成比例,常見於軟骨發育不良、成骨不全和甲狀腺功能減低症。

3,體型正常、生長速度正常的矮小

這類患兒外觀為勻稱性矮小,且每年的生長速度正常,常見於家族性矮小症。

兒童身高增長的監測與矮小症判斷

不論男女,判定兒童矮小有一條黃金分界線,那就是4歲。4歲左右,人體內生長激素及甲狀腺素的分泌已基本形成,飲食、睡眠習慣也逐漸養成規律。一般從身材上,可以初步評估是否可能存在生長缺陷,而上述激素情況對今後的生長髮育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引發兒童矮小症的原因

1、

生長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

2、特發性中樞性早熟;

3、宮內發育遲緩兒有1/3成年後身材矮小;

4、甲狀腺功能低下;

5、家族性矮身材;

6、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Tumer綜合徵)、某些代謝性疾病(如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腎小管酸中毒等)和某些慢性疾病及營養不良等。

大多數矮小症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而長高,關鍵是要查出矮小症的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可用甲狀腺素治療。生長激素( growth hormone,GH) 主要生理作用是增加個體身高,促進骨骼及心腎的發育。生長激素缺乏症( GHD) 是矮小症患兒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據統計,GHD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大約為20~ 25 例 /10 萬兒童。侏儒症,應補充生長激素進行藥物治療;對特納綜合徵、慢性腎衰和宮內發育遲緩等非生長性激素缺乏等引起的矮小,也可用生長激素治療,但一定按醫囑應用。

(1)合理營養:蛋白質是骨骼與肌肉生長的能量來源,同時又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是兒童生長髮育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應注意補充。

(2)適量運動:運動不僅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同時,身體充分運動後還能增進食慾,對孩子增高有幫助。

(3)充足的睡眠。

生長激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嚴格掌握適應症

專業醫師在使用生長激素過程中,一般遵循國內《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兒科臨床規範應用的建議》及國際生長激素應用相關規範和共識,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定期隨訪監測。只要嚴格規範用藥,使用生長激素一般是較為安全的。家長不必“聞激素色變”而過於擔心,以免影響矮小患兒的正常就診。

以上由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藥學部 翟學佳提供答案!


PSM藥盾公益


矮小的孩子一般來說體型不太瘦,身材比例正常,骨齡基本正常,不會明顯偏小,可能偏大也有矮小,但身高矮一個百分比以上,內分泌系統檢查正常。一般來說是遺傳原因比較常見。也有疾病患者引起矮小。

而晚長孩子大多骨齡明顯偏小,瘦小,骨齡與身高成正比,無內分泌疾病的孩子,父母發育晚孩子也發育晚,偏食挑食孩子也會體質性晚長,如果調整不好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身高。



家長從小做好孩子身高管理工作,及時每年檢測一次骨齡,從生活方式調整孩子生長髮育問題。家長千萬別認為孩子可能是晚長、等待,許多孩子等到不長了才去檢查結果基本要閉合了,錯過了干預最佳年齡段,孩子長高是有時限的,一定要先判斷清楚了再觀察,如果是疾病引起早治療效果好費用低。


所以骨齡檢測是第一步,關鍵一步。許多家長也會問,測骨齡要去省會城市不方便,當地沒有懂骨齡與性早熟的醫生。我告訴大家一個辦法,先去任何一家醫院,不管大小拍攝一張孩子左手手掌骨齡片,去淘寶淘一下骨齡檢測服務,許多專業骨齡醫生利用互聯網開了店鋪,服務態度很好,可以讀片分析諮詢建議,很方便。

我是徐永劍所長,從事兒科工作20年,擅長骨齡檢測,性早熟,矮小防治,可以幫助大家分析諮詢孩子身高問題。歡迎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關注並評論



兒科徐永劍所長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我是高級育嬰師、母嬰KOL福林媽咪,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很多爸爸媽媽很難分清楚孩子是“矮小”,還是“晚長”。

有時候,就是他們錯誤的判斷,誤把孩子的晚長當成是矮小,給孩子補充過量的營養品,結果造成孩子營養過剩,反倒阻礙了孩子正常的長高過程。

其實,想要分辨孩子是“矮小”還是“晚長”,爸爸媽媽可以從兩方面來判斷。

1、根據爸媽身高來初步判斷

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遺傳自爸爸媽媽,通常來說,男孩的身高是爸爸媽媽身高(釐米單位)總和再加上13釐米的一半,而女孩的身高是爸媽身高(釐米單位)總和減去13釐米的一半。

當然,這只是一個可參考性的數值,畢竟孩子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很有可能突破遺傳基因,出現逆襲的。

2、以孩子的骨齡來判斷

孩子年齡在增長的同時,他們的骨骼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年齡”。

骨齡評估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孩子成長髮育的現狀以及骨骼的成熟度,是很科學的參考數據。

在評估骨齡的時候,醫生會特別關注“骨骺線”。這是因為,骨骺線的閉合狀態是孩子能否再成長的關鍵。如果孩子的骨骺線閉合情況不符合孩子現有的年齡,出現閉合或者是將要閉合的情況,那孩子就可能是矮小,如果孩子在本年齡段的骨骺線沒有閉合的趨勢,那就說明孩子以後還會有再長高的可能性,爸媽不用太擔心。

如果孩子真的就是骨骺線已經閉合,處於個子矮小的情況,那再給孩子補充任何營養品都是徒勞。

所以,在孩子骨骺線閉合前,飲食上多讓孩子食用能促進骨骼成長的食物,多做一些彈跳類運動,這些都能很好的幫助孩子長高。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福林媽咪


從孩子一出生我就準備了量尺,隔三差五的給他量一量,生怕個子矮嘍。

我想,和我有同樣擔心的父母不在少數。



那怎樣判斷孩子是屬於“矮小”,還是“晚長”呢?

從定義上判斷:

身材矮小症指:

孩子的身高低於同性別、同年齡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第三百分位以下(簡單說,就是同性別同一個月出生的100個孩子,從小到大排列,前3個孩子就是矮小)。

晚髮指:

青春期延遲,即第二性徵出現較晚。

女孩14週歲以後尚無第二性徵出現(如乳房增大等),或18週歲仍無月經初潮。

男孩15週歲以後尚無第二性徵出現(如睪丸增大等)。

從生長速率判斷:

生長速率即每年身高增長值(釐米/年)。

2歲以下,每年生長速率<7釐米;

4、5歲至青春期開始,每年生長速率<5釐米;

青春期,每年生長速率<6釐米。

一般情況,低於以上數值,可判斷為生長遲緩。

根據標準身高對照表判斷:

下面的身高對照表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若想獲得更加準確數據,可到醫院進行骨齡檢測。



根據公式判斷:

孩子當年身高=年齡×7+70 (釐米)。

若身高低於這個計算結果10釐米,可判斷為矮小。

父母們可以根據以上幾點來對孩子進行個初步判斷。

若有類似情況,請及時帶孩子就醫,以免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這個最佳治療時期,有的說是3-12歲,有的說是3-16歲,還有的說是2-14歲。我們也不需要那麼具體,總之,早發現早治療,沒壞處。



如何預防矮小症?

懷孕期,媽媽營養要均衡,避免出現孩子宮內發育遲緩現象,影響孩子日後身高

孩子出生後,注意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

加強孩子的身體鍛鍊,做一些有助長高的運動,如跳繩、游泳、跳高、跳遠等。少做些受壓的活動,如負重跑、舉重、投擲鉛球等。

經常觀測身高增長速度,大概3個月量一次。

多到戶外玩耍、多曬太陽。

定期做身體檢查。

保證充足的睡眠。

另外,父母不要盲目給孩子補充營養品(保健品)和過度補鈣。

營養品(保健品)裡都含激素,激素能引發性早熟。性早熟,也是孩子矮小的一大殺手。

補鈣過量會使骨骼容易早鈣化,骨骼線提前閉合,反而影響孩子生長。

最後,還想提醒下父母們,不要粗心地把“矮小”當做“晚長”,誤了孩子的終生。

孩子身高預測公式: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7.5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7.5

萌媽愛學習


矮小指身材矮小,是指寶寶的身高在同年齡同性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以下。

引起寶寶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晚長型,在醫學上稱為體制性身材矮小。


體制性身材矮小,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晚長型,一般多見於男孩子,父母雙方可能也有晚長的病史,寶寶雖然身高不夠,但是查骨齡也會落後,並且骨齡是與身高相匹配的。

另外,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有:

1.生長激素缺乏:寶寶的身高遠落後於同齡兒,查骨齡明顯落後,父母身高可以正常範圍也可以偏矮,查生長激素激發試驗提示生長激素缺乏,這類寶寶一定要用生長激素,否則,成年後身高會很差。


2.家族性身材矮小:這類寶寶的父母雙方的一方或兩分身高會偏矮,寶寶身高落後,但是骨齡在正常範圍,生長激素也不缺乏,這類寶寶註定身高不會很高,即使打生長激素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3、小於胎齡兒:這類寶寶雖然足月出生,但是寶寶出生體重往往不到2.5kg,且出生後追趕生長沒有追上來,這類寶寶如果要改善身高,就要儘早注射生長激素。


總之,晚長型的寶寶不少,但是晚長型是沒有通過一項檢查能確診,需要先排除其他疾病,所以,如果寶寶身高不夠,還是讓專科醫生檢查一下,要萬一不是晚長型,等發現到青春期長不起來,最佳的治療時間卻已經錯過了。


十月芒果育兒幫


該問題也是讓我一直糾結的問題,我家2個女兒,大寶採用身高統計標準對照表屬於”標準“範圍還稍偏高,而小寶在不同年齡段均屬於”矮小“範圍。起初我跟寶爸對這身高問題並沒有形成有效的認知,認為“我們兩口子身高雖然不算高,但生的孩子至少也不會矮,肯定是晚長”。

另外,我家小寶在1-3歲時體質較弱,我們也認為可能存在這方面的原因,後面查閱網站的資料,瞭解了有一種兒童矮小屬於體質性矮小,所以對小寶的身高問題並不重視。

後來我朋友建議我們要有效區分“矮小”和“晚長”還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其中測骨齡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便帶小寶進行了骨齡測試,通過這次測骨齡也讓我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國內外公認骨齡能夠客觀的反映出骨骼生長狀況,也能夠科學的掌握孩子的生物學年齡,瞭解孩子的成長潛力。在實踐中,有部分孩子的骨齡大於實際年齡,也有部分孩子的骨齡要小於實際年齡。

因此,要科學的判斷孩子的身高是否處於正常生長範圍,需要對孩子骨齡進行檢測後,再根據骨齡來判斷是否是“矮小”和“晚長”。

同時,通過骨齡也可以判斷孩子的生長髮育是否正常,如果骨齡與實際年齡一致,則表示孩子發育是正常的,但如果按骨齡要低於身高統計標準對照表,可讓醫生進行診斷,這種情況可能是"晚長",也可能是存在病症。

但如果孩子的骨齡小於或大於實際年齡,則處於生長髮育異常。如果孩子身高未達標,且骨齡發育已處於停止長高期,則肯定是矮小。

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瞭解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必須在固定週期內對孩子的骨齡進行檢測,並根據骨齡檢測結果,以及醫生建議及時干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正常地生長髮育,達到滿意的身高。


育兒有故事


來生長髮育門診就診的家長,最糾結的一個問題莫過於,我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晚長?應不應該現在治療,這個選擇,猶如哈姆雷特的終極發問,that is the question!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案例

男,15歲,偏矮(158cm,P3-10),四年前發現自己陰莖較同齡人短小,一直無變聲,無出現喉結及腋毛,小學及初一學習成績中等,自初二始自覺思維變遲鈍,學習成績下降至全班倒數5名內,初三下學期輟學。身高逐年長高,無身高突增。自初二始心理自卑,性格內向,不喜歡接觸異性。參加工作4月餘,現從事車床工,平時工作表現可。

父親身高160cm,對自己何時開始發育已記憶不清,母親身高169,對於自己何時出現月經初潮已記憶不清。

經過全面的檢查討論後,診斷:體質性青春發育延遲可能性大,但特發性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減退症(IHH)未完全排除,暫不給予藥物治療,先進行觀察。

半年複查後出現少了陰毛,且患者身高發育無遲緩,繼續觀察。一年複查,陰莖進行增大,有遺精,出現喉結及腋毛,陰毛明顯增多並呈菱形分佈。

這個孩子的診斷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是正確的,最終的發育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所謂的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就是我們日常常說的“晚長”。

青春期發育開始的時間以及進展速度是評價青春期發育的兩個關鍵指標,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是指指青春期啟動時間晚於同種族人群平均年齡的2.5個標準差,一般認為女孩超過13歲,男孩超過14歲,仍無性發育跡象即為青春發育延遲,另外女孩滿15歲,仍無月經初潮,以及乳房發育後5年,仍無月經初潮等也認為是青春期發育延遲了。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需要多種疾病,如低促性腺激素性青春發育延遲、Kallmann綜合徵、特發性垂體多激素缺乏、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特納綜合徵、單純性腺發育不良、Klinefelter綜合徵等等進行鑑別診斷。如果排除後不是這些“病理性”的疾病,只是體質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療,將來會有自主發育。

晚長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造成矮小的原因,我查閱了一些矮小病因的流行病學文獻。相對樣本量較大的有:臺灣655例-2SD矮身材學生病因分析結果,體質性發育延遲佔比為37.4%。(Acta Pediatr Taiwan 2002;43:340-344)國內有篇文獻,1038例矮小症病因及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青春期發育延遲85例,佔8.2%(吳謹等,中國婦幼保健2008, 23(7):947-949 )差異還是比較大,姑且從平均值來粗估,大約20%左右,臨床中我的體會也大約這個比例。

好吧,上面的內容有些過於專業了,可能對非專業的家長來說閱讀會有些困難,我們來解讀一下。

晚長是一種現象,而且不是一種簡單的現象,即使到了十四五歲不發育,需要排查疾病原因的時候,仍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醫學上目前無法在孩子尚小,如女孩12歲以前,男孩14歲之前去準確的診斷孩子是或者不是晚長,只能懷疑,並排除其他疾病,然後觀察一下,用結果去佐證當時的判斷是否正確。臨床中見過許多自以為是晚長,但來了一看,生長潛能已經不大了,甚至骨骺閉合,驗證既往晚長的判斷是錯的,但孩子的身高已經耽誤了。

而我們目前最常遇見的問題是,孩子五六歲,八九歲不長個,已經是矮小症了,這些孩子大部分並不是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未來預測身高會很矮的,但家長會固執的認為孩子是晚長!身高的落後是經年累月的,身高的追趕生長也是需要時間的。就像跑步,大家都在跑,當你落後了一圈,你可能要比別人更快的跑上十圈才能一點點追上。而且當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骨齡快速進展,想追趕,時間夠嗎?等骨骺閉合了,想長高也沒有辦法了。用一個不確定的通俗概念來賭孩子的一生,我想問,是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剛才說了,我們無法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去診斷一個孩子是否是體質性青春發育延遲,但我們會根據一些病史問診、包括父母有沒有晚長史等,並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比如看看生長激素是否缺乏,骨齡的情況什麼樣,有沒有其他的器質性病因等,來排除其他的造成矮小的病因,然後依據經驗,結合家長的意願,決定是否治療,還是觀察。是否晚長以及如何幹預,是一種臨床決策,而不是家長的主觀願望。

另外,如果診斷下來,懷疑是晚長,也要做好和孩子的溝通,解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並且定期複診,根據孩子的情況及變化來調整策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文章開頭提到的例子,這個孩子最終確定是晚長,但看整個治療史,我們可以看到,矮身材及性不發育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出現了自卑、內向以及輟學。如果家長能夠更早發現這個問題並給予干預和心理疏導,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會避免。

所以,對於矮身材,治,還是不治?To be,or not to be?這是個問題,但答案來自於規範的檢查診斷和充分的醫患溝通。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的長高,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