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各位“同坐月子”的書友,你們胖了幾斤?長蘑菇了嗎?在家環線旅行了幾次?今年年底有希望抱娃嗎?

……

不瞞各位:從1月20日到今天,我就出去過一次,網絡活躍時間在半夜兩三點,每天離床時間不超過5小時,臉部肉眼可見地變大。

因為時間實在太充足,我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你們應該知道的,這套書是厚得能砸死人的板磚!書的作者叫當年明月,全書有7冊(增補版有9冊),字數近百萬,06年開始連載,09年出書後大火,此後長年掛在暢銷榜上。這不算什麼:這書火了之後,似乎一夜之間,所有歷史類書籍的語言風格都變了——全在模仿它,更甚者,書名都直接用“XX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有人說,《明朝那些事兒》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也有人說,這書是他的最愛。相信我,兩種說法都不丟份兒。

至於網上流傳的反方觀點:【《明朝那些事兒》不嚴謹帶有個人觀點和偏好】在我看來,瑕不遮瑜。

我喜歡當年明月的主觀

《明朝那些事兒》,內容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參考各種正史、野史之後寫的,帶有小說手法,也帶有作者的主觀解讀。

這書讓我想起古龍的《歡樂英雄》,它們勝就勝在三觀:幽默、歡喜,落寞、悲哀……有情,滋養人。

我是那種可以接納各種故事,願意瞭解各種角色的人,但我不喜歡厚黑學、宮鬥戲,我喜歡可以滋養我的東西。《明朝那些事兒》有時讓我拍案叫絕,有時讓我仰天大笑,有時令我潸然淚下。

所以,我當然是非常喜歡的。

當年明月的“主觀”相當養人:儘管這是一部字數近百萬的悲劇,是時間跨度近300年的厚黑學血淚史,當中有太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太多“魔幻現實主義”,但作者的解讀使我體諒了一切。

明朝的“瓜”又多又大

整個明朝存在了300年左右,總共有16個皇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活得最久(71歲),重用過著名太監魏忠賢的【木工皇帝朱由校】活得最短(23歲);萬曆在位時間最長(48年),但他的兒子很慘,只掌權了1個月。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在位31年。
明惠帝(建文)-朱允炆(朱元璋長孫),在位5年。
明成祖(永樂)-朱棣(朱元璋四子),在位23年。
明仁宗(洪熙)-朱高熾(朱棣長子),在位1年。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朱高熾長子),在位11年。
明英宗(正統/天順)-朱祁鎮(朱瞻基長子),在位23年。
明代宗(景泰)-朱祁鈺(朱瞻基次子),在位9年。


明憲宗(成化)-朱見深(朱祁鎮長子),在位24年。
明孝宗(弘治)-朱佑樘(朱見深三子),在位19年。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朱佑樘長子),在位17年。
明世宗(嘉靖)-朱厚璁(朱祁鎮之孫,父興獻王),在位46年。
明穆宗(隆慶)-朱載垢(朱厚璁三子),在位7年。
明神宗(萬曆)-朱翊鈞(朱載垢三子),在位48年。
明光宗(泰昌)-朱常洛(朱翊鈞長子),在位1月。
明熹宗(天啟)-朱由校(朱常洛長子),在位8年。
明思宗(崇禎)-朱由檢(朱常洛五子),在位17年。

老實說,這16個皇帝都挺有記憶點的:比如,朱允炆是好侄子但不是好皇帝;朱瞻基喜歡教太監唸書,為後期明朝宦官當道打下深厚基礎;朱祁鎮被俘多年,他老婆為了他哭瞎眼;朱見深很軟弱,且談了一場著名的“母子戀”;嘉靖喜歡煉丹,最後吃丹藥吃死了;崇禎特別勤奮,特別節儉,但是大明在他手裡亡了……

好吧,我承認自己非常八卦……但是,有著豐富吃瓜經驗的我還是被皇帝這條主線的故事震撼了。

相信我,這些故事的震撼程度絕不亞於最近的各種新聞。

更棒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不止寫皇帝,還夾帶後宮邊角料,大篇幅寫大臣。明朝後宮故事瓜很多,比如:朱厚照喜歡嫖娼,偏愛已婚婦女;萬曆是個雙性戀,還和太監有一腿。明朝官員之間的鬥爭更精彩,表現與HB官員有一拼,且名人也多(比如王陽明、戚繼光、嚴嵩、于謙等等)。所以整體下來,故事相當精彩。近百萬這個字數一點也不誇張。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當然,這書太厚也讓我頭禿——寫讀後感都不知道從哪裡著手。通篇回顧總結是不可能了,想來想去,我覺得我最想談的是作者在結尾提到的一個詞:悲劇。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很多年前,我參加一個講座,我在提問的時候提到了孤獨和悲哀兩個詞,事後有人來駁斥我。她說:年紀輕輕就這麼負面悲觀,總是想到孤獨和悲哀這種事,老了還得了?難道你的生活中就沒有什麼事是積極正面的嗎?

坦白說,我那時候很懷疑自己,且在此後堅持懷疑了自己很多年……然後發現:我沒錯!人就是很孤獨的,人生就是很悲哀的。只要你稍微深思,就可以撥開物質世界的浮雲,看到這種本質。你所關注的事件時間跨度越大,這種悲哀就越明晰。

但這個悲和負面消極有別。它不是指躺在床上怨天尤人,終日哀嘆。它是一種哲思。

它會讓你聯想到很多。就《明朝那些事兒》來說,也許你會由悲這個字想到慈愛的馬皇后——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會想到優柔寡斷的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會想到一身正氣的于謙——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想到自殺前的崇禎——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想到奸臣魏忠賢和《五更斷魂曲》——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想到為朱棣出謀劃策,奪取大權後選擇退隱的姚廣孝——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時間飛逝。最終,你也許會和我一樣想到一個詞:歷史——風光有時,落魄有時,最終都化為糞土。新人輩出,新人又重複這樣的歷史。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可一世,最終發現自己只是時代中的一粒塵埃。再奸詐也不外如是,再聰明也無可奈何,人世的情愛與歡欣總是稍縱即逝,就連那一點點私心和慾望都老早被人描述盡了。

用盡一生力氣掙扎,最後還是無法免俗。

細想想,是挺悲哀的。

就像最近人們會感嘆:舒H兵和他的第四任妻子的故事、雙黃連的故事、紅⑩字會的故事,李文亮的故事……怎麼可以如此魔幻?17年了,我們為什麼沒有吸取非典的慘痛教訓?幾千年了,為什麼官Y的做派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我們不是大國強國了嗎?我們不是已經沒有文盲了嗎?為什麼孔乙己、祥林嫂、阿Q和閏土還是那麼多,群體愚昧程度之高依然令人咋舌?為什麼悲劇、人禍會反覆上演?

當我也為此感到疑惑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段話——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歷史不會有實質變化,歷史還會反覆上演。想到這裡,感覺更悲哀了,甚至連生活的趣味都喪失了——原來看起來荒誕至極的一切並不新鮮。這一次,悲哀接近戲劇,像《紅樓夢》,像莎士比亞,像《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小孩子剛出生時不懂什麼叫悲,他只想要快樂,想要甜蜜。慢慢地,他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事不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於是明白了無奈。無奈之後的放手是懂得了遺憾。因為遺憾所以憐惜眼前人,這個叫珍惜。珍惜當中的情感叫溫情。哦,對,情,有情,這也是很重要的課題。萬物皆有情。有情意味著不冷漠,不麻木。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悲傷,所以推己及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憐憫,所以寬容;所以清醒,所以謙遜;所以深思,所以深刻,所以不再沉淪物慾;所以愛。

使人消沉的不是悲哀,是愚鈍。愚鈍才逃避、無法理解或者想入非非——是的,不是每個人都有碰觸這個詞的勇氣,具備剖析這個詞的經驗和智慧。

這種悲被長期擱置了,被誤解了。

也許我們都只會是歷史長河中的無名氏,但我們生活在一個還算好的時期,可以選擇怎樣度過一生。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得再次為當年明月鼓掌,因為他在最後說出了我最想說的:

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明朝那些事兒》:為什麼好故事總是很悲?

寫於庚子年 戊寅月 壬午日

——————————————

以上回答來自長期關注閱讀與寫作,愛說真話的【書痴編輯】伍小仙,如果您對書籍、閱讀、書店、新媒體運營等話題感興趣,可以搜索關鍵詞:書痴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