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丕娶庶母遺臭萬年,而王昭君嫁給兒子卻名垂青史?

秋踏梧桐2018


曹丕娶庶母,昭君嫁兒子,不論怎麼說都不符合當今世界的價值觀,在現在看來這絕對是有悖論理。但是在古代,或者說更遠一些,近現代的人都覺得這兩個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不能讓道德綁架了我們的認知。

那其實我們要說說兩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

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那是漢朝時期,耳熟能詳的版本就是漢元帝后宮眾多,很多妃子都見不到他,漢元帝就讓畫師毛延壽把後宮美女都畫在布帛上,根據畫像召幸女子侍寢。王昭君沒有賄賂畫師,結果畫師心存怨恨,故意給王昭君在額頭上多畫了一個痣,結果漢元帝就沒看上王昭君。王昭君就成為了一個待召女,後來呼韓邪單于來漢朝,要求成為漢朝的女婿,漢元帝就將王昭君賜給了單于。

漢元帝將王昭君賜給單于,王昭君前往匈奴去和親了。等到漢元帝看到王昭君去和親的真實容貌,就想要王昭君留下,但是已經為時已晚了。後來漢元帝殺了毛延壽,以此來洩憤。

但是這不過是小說裡的說法,其實真實的歷史是王昭君以民間女子的身份入宮,成為了一個宮女,後來呼韓邪拜見漢元帝,自請為婿,但是漢朝宮女雖然想要出嫁,但是卻不想要去遙遠的匈奴,昭君卻並不是如此。

至於為什麼王昭君自告奮勇要去和親,依據《後漢書》記載“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意思是王昭君因為入宮多年未得皇帝恩幸,心中積滿悲怨,於是在呼韓邪來朝時,主動地請求去匈奴和親,由此可見,王昭君出塞當時可能是出於自身原因,後來漢元帝還是允許了。

而王昭君可以青史留名,主要是因為她為了漢朝和匈奴的和平,犧牲了自己,換來了邊塞的祥和。單于死後,昭君又嫁給了新單于,就是王昭君自己的兒子(當然不是親生的),為了漢朝和匈奴的民族利益,這個女人不得不這樣做,這可能就是後世能夠銘記的原因。

而且,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傳統就是“父死子繼”,王昭君嫁給了單于,單于死後,新的單于可以繼承所有的一切,其實從名義上說,他後來嫁給了新單于也是名正言順的。

同時,王昭君不僅給匈奴和漢朝帶去了和平,還促進了匈奴和漢朝文化交流,商貿往來,促進了兩個民族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鑑。

說起曹丕,那就不得不說曹操,這位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也是三國鼎立的奠基人。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但是曹丕的上位之路也是艱難的。因為曹操其實最不喜歡這個很會“察言觀色”的孩子,他很中意自己的長子曹昂,不管是性格還是能力上,曹昂都是最佳人選,但是曹昂卻在戰爭中去世。之後曹操將目光放在最小的兒子曹衝上,因為曹沖天賦異稟,從小就深得曹操的疼愛,但是曹衝13歲竟意外去世。

曹操只能從曹植和曹丕兩人中選擇一個,雖然曹植很有才情,但是曹植卻一直放蕩不羈,這絕對不是一個君主該有的性格,可能正是因為曹丕穩重冷靜,所以曹操最後才會把皇位給曹丕吧。

曹丕自然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曹丕也會心寒,登位後也做了很多報復曹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曹丕把他的庶母全部收入麾下,成為自己的女人。

曹操在位的時候,曾經對曹丕說:“如果他的庶母想要改嫁,就隨他們去吧,不要橫加阻攔,如果不想,就好好對待她們,給她們一條活路”。

等待曹丕即位後,他也算是聽父親的話,好好對待了自己的庶母,只是把她們都收入囊中了,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曹丕還真是節省。

其實這不是曹丕第一次搶曹操的女人了。早在曹丕還沒有上位的時候,曹丕就搶了曹操心儀的女人,那就是甄宓。甄宓一開始是袁紹兒子袁熙的妻子,無奈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袁紹戰敗,曹操佔領鄴城。

這時聽聞袁紹的兒媳婦甄宓是個美人,曹操早就想把甄宓據為己有,於是進入鄴城後,曹操並不是關心糧食、財富、土地這些東西,而是先去尋找甄宓。奈何曹操的兒子曹丕先曹操一步進城,見到了甄宓便被深深吸引了,曹丕對曹操說想把甄宓納為自己的妃子,曹操見勢,恐怕不能奪了兒子的愛,只能作罷。

由此可見,曹丕可能是習慣性的看上了父親的女人,可能因為是父子倆,所以口味相同。

至於為什麼曹丕為後世所詬病,有一下幾點原因。

其一,究其根本,曹丕注重美色,而且曹操的後宮質量還是不錯的,男人都是視覺動物,曹丕也是不得不動心,於是曹丕索性都收下了這些庶母。當時曹丕的母親卞太后撞見了曹丕寵幸他的庶母,對曹丕說:“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意思就是說,老鼠和狗都不吃的東西,你卻吃不夠,看來親生母親都看不起曹丕的所作所為。

其二,曹丕不是曹操候選人的第一順位,曹丕內心還是會有一些失意和失望,於是曹丕上位後,將自己的庶母收入囊中,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曹操慪氣的原因。

其三,曹丕的做法不符合時代的主流思想。曹丕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漢朝自董仲舒開創的新儒家,三綱五常的思想被世人普遍認同,由此可見,曹丕的做法明顯不符合普世的價值觀,因此才會被人詬病。

所以說曹丕和昭君幾乎做了相同的事,但是所處的時代背景、環境、目的不同,世人對其評價也是不盡相同。


史論縱橫


曹丕和父親曹操一樣十分好色,而且曹家父子都喜歡少婦。曹操死前曾留下遺言,他的女人如果願意改嫁,就讓他們改嫁,如果不願意就留在銅雀臺,頤養天年。


雖然曹操允許妻子改嫁,她的女人也都是貌美如花,但是由於曹操身份特殊,他的女人沒人敢要。在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就去了銅雀臺,將年輕貌美的都召入宮中服侍自己。

曹丕也因此被世人唾罵,不過歷史上還有一個亂了倫理的女人,卻名垂青史。

王昭君位居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嫁給了匈奴單于,單于死後,王昭君又嫁給了單于的兒子,不過王昭君卻因此被世人頌揚。

那麼為什麼曹丕和王昭君同樣是亂了倫理,一人遺臭萬年,一人卻名垂青史呢?


曹丕娶母,天理難容。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

《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剛剛去世,曹丕就藉著慰問庶母的名義去了銅雀臺,他偷偷從銅雀臺帶出了數十位曾經服侍曹操的女人。後來由於縱慾過度,沒多久曹丕就病了,他的生母太后來看他時,看到身邊的女子大多是曹操曾經的女人,於是大罵曹丕畜生。

曹丕娶庶母,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違背倫理,竟然不自知,所以才會被後世唾罵。


王昭君嫁給庶子,漢朝皇帝竟然不聞不問,王昭君與兒子生有兩個女兒。

在西漢時,匈奴等少數民族有一種叫收繼婚的制度。收繼婚其實就是在丈夫死後,如果丈夫有兒子,那麼妻子就要嫁給兒子(非親生兒子),如果沒有兒子,就要嫁給丈夫的兄弟。

王昭君剛進宮時,正是漢元帝在位,漢元帝在選妃時讓畫師先給秀女畫像,如果覺得畫像好看,才會寵幸。當時宮裡有個叫毛延壽的畫師,由於王昭君沒有行賄,所以他把王昭君畫的不好看,漢元帝也沒有寵幸王昭君。

後來匈奴派遣使者請求和親,漢元帝在後宮找了王昭君,此時才發現王昭君是個大美人,不過一切已經遲了。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後,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為漢朝與匈奴的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單于死後,王昭君按照收繼婚制度要嫁給單于的長子,王昭君上書請求漢朝皇帝幫助。為了兩國的和平,漢朝皇帝並沒有幫助王昭君,於是王昭君嫁給了庶子,生下了兩個女兒。

王昭君天下太平,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遠嫁匈奴,又嫁給庶子,雖然有違倫理,但是那並不是她的本意,所以她才能夠被後人傳頌。


斯幽說歷史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及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為其生育一子伊屠智牙師,後來成為匈奴右日逐王。三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後,昭君就向漢廷上書請求迴歸漢朝,畢竟昭君已經算是圓滿的完成了和親任務;但是此時漢朝皇帝漢成帝下令昭君依照匈奴人風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昭君再次嫁給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一女。復株累單于在位期間,沿襲前任呼韓邪單于的遺志,繼續改善與漢朝的關係,開放邊塞貿易,首次以和平方式代替百年來匈奴人野蠻掠奪的時代。復株累單于去世後,由其弟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繼續與漢朝保持和平關係。王昭君在兩年後去世,在匈奴十六年,先後嫁給兩任父子單于,但都是遵照匈奴人的風俗,並且都是漢朝皇帝下旨再嫁的,為漢朝創造了近半世紀的和平安寧環境,能夠名垂青史那是理所當然了。



曹丕在曹操去世後,不但繼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更是將曹操的小妾照單全收,納為己有。在魏晉時期,封建門閥士族勢力佔據主導地位,儒家文化佔據文化主流。曹丕的做法無疑違背了儒家道德倫理,其吃相難看甚至連自己母親卞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出面進行指責。


當然曹丕在歷史上名聲如此不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得罪了儒家。首先,篡漢自立,在儒家文化之中就被打上了謀逆的標籤。其次,曹丕稱帝后,一生的作為與曹操相比相形見絀,就造成儒家士族的看不起。最後,將父親的妻妾納為己有,無疑更加實錘了曹丕的惡名。


安定郡小書生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相傳,曹丕當上皇帝以後,把他父親曹操的妃子們都悉數偷偷收入自己的後宮。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讓後人唾棄千年。

而西漢時期的王昭君後來嫁給庶子,卻名垂青史。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兩個歷史事件。

我們先來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時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動詳盡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

他還說,等到他死之後,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揚自己的人生主張。這樣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臨死的時候,也還惦記著這件事,他把繼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說:“你的庶母們要是改嫁,你不要攔著。如果她們不想改嫁的話,讓她們居住在銅雀臺,你不要為難她們”。

沒想到,曹操死後,曹丕就把這些庶母們悉數“笑納”了。

他偷偷把父親的這些庶妃們接到自己的宮中,並不敢對外聲張。

在當時來說,雖然民風方面,對待寡婦再嫁這種事比較寬鬆。但畢竟這件事非同小可,與普通平民百姓婦女喪夫再嫁,有著本質的不同。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曹丕偷娶庶母這件事,還是讓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為來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宮中看到了幾位自己昔日的“姐妹”,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於是她罵曹丕有悖常倫,“豬狗不如”。曹丕卻說母親大驚小怪。

其實當時曹丕作為一國之君,什麼樣的美女娶不到?卻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韙,偷娶了老爹的後宮佳麗。

連他的老媽也罵他,可見這件事在當時來說是很受道德譴責的。

有人說,曹丕這樣做,一是有些變態地滿足自己的好色之心與征服欲;二是為了報復當初曹操對自己的態度。

因為當初曹操看到曹丕對待父母及妻兒兄弟都冷酷無情,並不是很情願讓他當接班人。

而是在連失兩個兒子之後,曹丕又是嫡長子,迫於壓力才不得不傳位給他。

對於這件事,曹丕應該是懷恨在心的。他或許想用這種有悖常倫的方式,讓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們再來看一看那位嫁給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於西漢時期。她與貂嬋、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於平民之家,在當時通過選秀,成了一名宮女。

當時皇上選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畫師給各備選宮女畫一張畫像,由皇上親自過目,該宮女才有資格納入後宮。

可是王昭君並不想賄賂畫師,畫師毛延壽就把她畫得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王昭君也沒能進入漢元帝的後宮。

五年後,匈奴單于呼韓邪來到西漢,要求娶一名西漢的妻子。

當然呼韓邪也是想用聯姻的方式,來表達與西漢和平共處的願望。漢元帝當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於是有人推薦了王昭君。

單于看到傾國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撿了一個寶。當即表示一定要永遠與西漢友好共處,絕不再冒犯邊境地區。

王昭君作為一個弱女子,只好服從皇上的安排,跟單于呼韓邪遠走他鄉。

王昭君和呼韓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個兒子。不幸的是,不久單于呼韓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漢朝廷上書,要求迴歸故里。當時的漢成帝回覆說“從胡令”,也就是說讓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來。

因為依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老單于死後,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輕一代的單于繼承所有的庶母。當然,這種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譴責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給了年輕的單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復株累,兩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後二人生下了兩個女兒。復株累去世2年後,王昭君也去世了。后王昭君的長女還曾返回中原生活數年。

可見,曹丕偷取庶母的行為,與王昭君嫁給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說明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說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後宮佳麗,肯定個頂個漂亮。可是曹丕只顧醉臥花叢,卻不想想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寵幸過。

但凡有一點人倫觀念,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來的。

再者,曹丕這樣做,也是出於對父親曹操的報復。

不管怎樣,曹操最後還是把江山給了他,他就應該心懷感恩之心。他不但對父親當初的做法耿耿於懷,甚至在父親死後,他還用這種方式對父親進行羞辱。

這更說明了曹丕這個人沒有格局、心胸狹隘。作為帝王,這種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的行為受到了人們的鄙視。

王昭君嫁給庶子,一是因為聽從了西漢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後,她曾上書給西漢皇帝,要求回到故里。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規矩去做,她毫無怨言地去照辦了。她的行為,是得到了當時朝廷認可的。

自然,她不會受到人們的非議。

再者,她是“入鄉隨俗”,按當時匈奴的婚姻風俗行事。在與兩代單于生活期間,她安分守己,盡了一個女人應該盡的職責。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個弱女子,離開生養自己的故土以及親人,遠嫁匈奴。

她克服了語言、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的障礙,在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犧牲了個人,卻為穩定西漢的邊疆與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因此,她嫁給庶子,不但沒有受到譴責,還受到後人的懷念,名垂千古。

同樣的行為,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們對曹丕偷娶庶母,與王昭君嫁庶子的評價當然也相去甚遠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曹丕娶庶母,王昭君嫁給庶子,表面看似相同,實則不然,因為後人在評價兩者行為時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套準則,而且兩者位置不同,評價當然完全不同。

曹丕娶庶母,遺臭萬年

曹丕是曹操的長子,各方面與曹操最接近,但曹操生前最喜歡的不是曹丕,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有過傳位給曹植的想法。不過,曹操畢竟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植一些不成熟的表現讓他放棄了傳位給曹植的想法,最終傳位給曹丕。

曹丕繼位後,對曹操當初的想法還是有所怨恨的,但他不能公開宣洩這種怨恨,只好轉移視線,把曹操留下的後宮全部據為己有。曹操的女人雖不是曹丕的生母(嫡母),但從輩分而言都是曹丕的庶母,公開娶了自己的庶母,而且不止一個,在歷史上絕無僅有,跟儒家傳統價值觀,以及後來三綱五常的道德觀格格不入,自然惡評如潮。

另外,曹丕親自篡漢稱帝,這在強調正統的儒家看來更是不可原諒的,而曹丕一生最大的黑點就是篡漢稱帝,娶庶母這件事不過是後世道學家在曹丕最大黑點上又疊加的小黑點。

王昭君嫁給庶子,名垂青史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麗質,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她本是漢元帝的宮女,因為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故意把她畫的很醜,因此得不到皇帝寵幸。當匈奴向漢朝求親時,漢元帝就把後宮“最醜的”王昭君當公主嫁了過去。

王昭君嫁的人是呼韓邪單于,兩人婚後一起生活了三年,王昭君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伊屠智伢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三年之後,呼韓邪單于去世,可憐的王昭君成了寡婦,她覺得丈夫死了,正是自己返回漢朝的最佳時機,便向朝廷上書求歸,但漢成帝卻不同意,還專門敕令“從胡俗”。

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一個男人死了,他的女人就要嫁給這個男人的兒子或弟弟——當然不是親生兒子,而是庶子——這也是古代遊牧民族常見的婚姻傳統。直至如今,在一些邊遠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收繼婚制。

無奈之下,王昭君只得“從胡俗”,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王昭君的庶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共育有兩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曹丕和王昭君的不同

曹丕生活在漢代,理應遵從漢制,不應娶庶母;王昭君生活在匈奴,理應遵從胡制,丈夫死後嫁給庶子,所以曹丕是違背了禮制,而王昭君是順應了禮制,二者有根本區別。

再者,曹丕是強者,是否娶庶母,可以自行選擇,主動權在自己手中;王昭君是弱者,是否嫁給庶子,她沒有選擇權,二者也有根本區別。

另外,曹丕被後世史學家定位為“篡漢賊子”,王昭君則被後世評價為“和平使者”,受這一評價的影響,兩者類似的婚姻行為也會被賦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以從根本而言,讓曹丕遺臭萬年的不是娶庶母,而是篡漢稱帝;讓王昭君名垂青史的不是嫁庶子,而是促進和平,政治正確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曹丕)

曹丕是三國魏國的建立者,就是那個魏文帝。曹丕是個有才華的人,論詩文,和曹操、曹植並稱“三曹”,作品有《魏文帝集》、《典論》;論治國,曹丕也有一套,這算是個人傑。

曹丕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娶了一眾小媽,受盡後人萬千唾罵。但,有意思的是,曹丕之前的王昭君,嫁給了自己的後兒子,卻沒人罵王昭君,也沒人罵她後兒子,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曹丕捱罵,王昭君名垂青史,和民族風俗習慣有關



古代的漢人王朝頗為講究禮儀,漢朝在漢武大帝大力推行儒學後,全國對於三綱五常,各種禮儀非常注重。三國時,社會禮儀繼承了漢朝,因此對於兒子娶後媽是嚴重鄙視的,而曹丕卻恰恰幹了這事,這能不招人罵嗎?

就連曹丕生母卞太后,發現曹丕將自己一眾小姐妹納入了後宮後,大發雷霆,大罵道:“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

什麼意思呢?說你這個禽獸不如的東西,你死了,連狗和老鼠都不吃你的肉,嫌你臭!

這話夠毒的,但曹丕愣是沒退步,該佔便宜就佔便宜,對於這些小媽完全不含糊。於是,在後來,曹丕受盡萬千指責,被罵得和孫子一樣一樣的。



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于,這單于對王昭君不錯,只是好日子總是短暫,王昭君生了一個兒子後不久,單于就病逝了,滿打滿算,兩人才過了兩年多甜蜜的日子。

王昭君死了老公,因此向漢朝皇帝申請回國,而漢朝的答覆很乾脆:拒絕,理由是尊重當地風俗,於是王昭君回不去了,更關鍵的是,根據草原上的習慣,王昭君必須嫁給新的單于,於是,王昭君成為了後兒子的老婆。

王昭君在擔任兩任單于老婆的時間內,給了匈奴和單于們很大的幫助,這促進了草原文化的發展,同時很好地調節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關係,於是王昭君廣受兩國民眾的喜歡。

所以說,是風俗習慣決定了曹丕捱罵,而王昭君得享後人無數的讚揚

曹丕捱罵是貪得無厭,而王昭君嫁過去有助於政權延續



曹丕貴為皇帝,妻妾無數,如此情況,竟然還不放過自己的小媽們,這純粹就是貪慾的力量,也真有點“畜牲不如”。也許曹丕曾經惦記小媽們很久了,等老爹一病逝,馬上迫不及待地把老爹的女人們據為了己有。

曹丕的小媽們成了曹丕的女人後,也沒什麼實際“功能”,除了滿足曹丕的慾望,再無其它。

而王昭君不一樣,她是老單于的賢內助,當老單于死後,王昭君根據風俗嫁給新單于,繼續當賢內助,有時候在重大決策上還享有重要的輔助決定權,王昭君就像一筆重要的政治遺產,被新單于完全繼承。



王昭君的存在,可以讓政權交接更為順利,對於年輕的單于可以大力輔助,這哪裡是娶了一個後媽,好像就是娶了一個“安國定邦”的人才。

所以說,曹丕娶小媽,是貪得無厭的表現,王昭君嫁小單于有助於國家政權的延續。



綜合來說,曹丕娶小媽捱罵,而王昭君嫁繼子卻名留青史,原因是:兩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決定了曹丕捱罵,王昭君不捱罵;曹丕娶後媽是貪得無厭的表現,而王昭君嫁繼子有助於政權的延續。


藍風破曉


曹丕王昭君二人所處的環境和出發點不同,主動與被動不同,兩種評價非常合理。曹操臨死前留下《遺令》,對他的後事及妾侍等人有所安排,因他生前大建銅雀臺,裡邊收納一些美女,以曹操好色的程度看,姿色應該不差。在遺令中便要求後來者要照顧好她們,讓她們住在銅雀臺裡,又要求妾侍們要自力更生,製作手工品賣掉換錢,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要帳中奏樂,他在天之靈聽了才安心。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大體權柄天下,就會產生錯覺,以為天下人都敬他畏他,對他的話自必凜遵施行,而沒有想到人家聽話,是由於他在生時的權柄,不對稱的實力使人不敢言不敢不服,人死如燈滅,人亡政息比比皆是。

曹操剛死,屍骨未寒,他的遺令便被人拋棄了,向他發起挑戰的正是他的兒子曹丕,曹丕代漢稱帝后,深感後宮寂寥,就把曹操放置在銅雀臺的美女收進宮來當侍妾。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不巧,有一次曹丕病重,眼看喘不過氣來要歸西。其母卞夫人著急,心疼兒子,過來看望他。卞太后進入曹丕的臥室,見值侍都是昔日曹操所愛幸者。非常驚奇,問她們為什麼會在這裡。這些人回答說,自從老主人死了,新主人就把我們全收了,住在這裡。卞太后一聽全明白了,病也不探了,罵曹丕說,你這個德性,連狗鼠都不想吃你的肉,太髒,該死。

從這些野史傳說來看,曹丕確實無德無行,納父妾犯了不遵父親遺令和好色犯上等罪行,雖是皇帝也為天下人不恥,私德敗壞嚴重,在以儒家一套指導人們的生活作息的環境下,自然不被人接受。而王昭君,本身具有悲劇色彩,因為入宮沒有行賄畫工毛延壽,而被幽囚多年,不能受到皇帝寵幸,萬般無奈之下,自請和番,充當漢公主,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對兩家邦交起到睦鄰友好的作用,漢元帝因此把這一年的年號改名“竟寧”,邊境安寧之意,昭君出塞和番,雖是個人感情所致,行為卻是為了國家民族大義,一直受到後人尊敬。

匈奴習俗與漢俗不同,他們沒有遵從儒家教化和周公之禮,他們的婚姻制度是收繼婚制,即是轉房婚。王昭君嫁給呼韓邪之後,生下三個兒子,不久,單于逝世。留下孤兒寡母,按照匈奴習俗,王昭君須轉嫁給呼韓邪與大閼氏所生的兒子、繼任單于欒提雕陶莫皋,王昭君無法接受,上書漢朝廷要求回國,漢元帝不許,命從遵從胡俗。無奈的昭君,只得再嫁給名義上的兒子,婚後繼續為漢匈和平作出貢獻。從這些事看,曹丕王昭君,都是不遵古訓,不講禮義,但曹丕是美色驅使,利慾薰心,主動作出亂倫行為。王昭君身不由己,身負家國重任,迫於無奈,二人的作為有天壤之別。


南方鵬


曹丕即沒有因為娶了庶母而遺臭萬年,王昭君也不是因為嫁給兒子而名垂青史,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隻能說明你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現象。

不能以今日的道德水準去衡量一兩千年前的古代,王昭君所在的時代是西漢末年,距離今天有2027年,曹丕所在的時代是東漢末年,距離今天有1793年。



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是遺臭萬年還是名垂青史,主要是看這個歷史人物是對歷史和時代的進步有無貢獻?

比如說遺臭萬年的歷史人物,有趙高、秦檜、賈南風、慈禧,趙高禍害秦朝,亂殺無辜,指鹿為馬,秦檜出賣並害死岳飛,賈南風亂政,引起八王之亂,慈禧禍害大清,這些人是遺臭萬年的。



再比如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有管仲、諸葛亮、文天祥、唐太宗,管仲精心治國,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諸葛亮文武全才,依法治蜀,文天祥寧死不屈,民族英雄,唐太宗一代明君,開創貞觀之治,這些人是名垂青史的。

再回過頭來看曹丕和王昭君:

曹丕是曹操的嫡長子,在曹操去世後,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作,設法讓漢獻帝禪讓皇位,代漢建魏,曹丕在曹操的陰涼下成就了一代開國之君,雖然功勞全是曹操的,但曹丕也不可小視。



曹丕雖然娶了曹操時代的一些庶母,可是這些人都是沒生育的嬪妃,現皇帝娶前朝皇帝的嬪妃這事,在歷史上非常普遍,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娶了齊王的王后作為自已的嬪妃,有人說李世民遺臭萬年嗎?沒有,因為李世民的對歷史的功勞很大,開創了大唐的盛世,這一點私德完全被忽略不計。還有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最後娶了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不也是娶了庶母嗎?這不很正常嗎?



曹丕可算是曹魏的開國皇帝,還是有一些能力的。

首先是文學才能,曹丕是建安三曹之一,與建安七子齊名,有不少文學作品流傳下來,比如說《典論》、《燕歌行》、《寡婦詩》、《登城賦》、《陌上桑》等文學作品。

其次,曹丕加強了中央集權,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廢除宦官官職中常侍和小黃門,嚴禁宦官干政。外放曹氏宗親,加強皇帝權威,消除割據勢力,曹丕任內解決了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青州和徐州一帶的勢力,收歸中央。



再次,曹丕改革了政治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與士族集團達到政治交易,加強的曹魏的統治根基,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直到隋唐前期的主要選拔人才制度。

最後,曹丕還有一系列的開疆排拓土行為,比如打通了西域。

曹丕雖然比不上他父親曹操,算不上一代名君,但總算是中規中矩的皇帝,就是活得太短了,至於說曹丕遺臭萬年那完全是亂說了,曹丕還不至於娶個庶母就遺臭萬年,況且曹丕並沒有幹什麼荒唐事,導致歷史停滯的。



再說王昭君,說王昭君名垂青史只不過因為她作為和親的犧牲品被嫁給匈奴的呼韓邪單于,王昭君的命運完全就不是自已能把握的,她不是順應了當時的潮流。

王昭君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什麼是她被派去和親,並不是王昭君自已能把握的,是東漢朝廷的決定,在當時,應該沒有女子會主動嫁給匈奴人,當時人的觀念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匈奴人,躲開都來不及,怎麼會主動嫁,只不過是當時的政府要求的,無力拒絕。



但是王昭君作為漢朝的和親對象,在漢匈關係上表現出來的大度令人動容,完全就是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漢匈關係,有王昭君在一天,匈奴人始終沒有再侵犯漢朝,這多少有她的功勞。

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與單于共同生活了四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然後這事傳到漢朝,當時的漢元帝對於王昭君的處理是:遵守匈奴人的習俗,繼婚制,下令讓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



王昭君之所以嫁給了名義上的兒子,這只不過是繼承了匈奴人的風俗而已,至於這風俗是否合乎倫理道德,那又是一回事。至少這風俗非常合乎當時的社會,在當時人口是第一生產力,在匈奴為了不浪費育齡婦女,所有的寡婦都要再嫁,父親的老婆可以讓兒子繼承,兄長的老婆也可以讓弟弟繼承,這樣就能生育更多的人口。

王昭君是漢人,她能接受這種風俗嗎?其實王昭君能否接收並不重要,只要這麼順從就行了,如果王昭君不這麼做,很可能就不會青史留名了,從這一個方面說,王昭君也是很有犧牲精神的。



王昭君能留名青史並不是因為嫁給了名義上的兒子,王昭君和復株累單于沒有血緣關係,而是王昭君作為和親對象,所表現出來的對國家、民族大義的重視,犧牲了個人利益,處處維護國家利益而得來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丕娶庶母鮮為人知,也談不上遺臭萬年,因為曹丕娶庶母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並沒有像李治娶庶母武則天那樣大張旗鼓甚至封為皇后。

曹丕像曹操一樣奸詐好色,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曹操更加兇殘狡猾而且無所顧忌,曹操雖然殺害漢獻帝的皇后皇妃皇子及很多忠於漢朝的大臣,但曹操一生不敢篡奪東漢政權而稱帝,而曹操一死,曹丕立即篡漢稱帝。

連漢朝的天下曹丕都毫不猶豫地拿下,何況是已經死去的曹操的小妾。曹操一生花天酒地,美女如雲,光有名有姓的小妾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秦宜祿的妻子杜秀娘,杜秀孃的絕世美貌讓呂布關羽曹操三大豪傑都很迷戀,何況非常好色的曹丕。

曹丕對喜歡的美女一直是快刀斬亂麻,比如袁紹的兒媳甄宓,曹丕先下手為強霸佔甄宓,連權傾天下的曹操都只能甘拜下風忍痛割愛。曹丕後來甚至還娶了漢獻帝的兩個女兒即自己的外甥女。

而王昭君嫁給匈奴的幾個單于完全是身不由己,王昭君原來是一個西漢皇宮的宮女,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 ,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遠嫁匈奴之前,漢元帝才發現王昭君美若天仙,她的絕世美貌遠遠超過漢宮所有美女,漢元帝后悔不已,但是皇帝金口玉言無法反悔,據說漢元帝在王昭君走之前,把她召進宮睡了兩夜,但在王昭君遠嫁匈奴以後,41歲的漢元帝與絕代佳人王昭君失之交臂得了相思病很快鬱鬱而終。

19歲的王昭君風華絕代,而呼韓邪單于已經60多歲,他被年輕美麗的王昭君迷的神魂顛倒,王昭君很快為他生下兒子伊屠智牙師,但好景不長,僅僅與王昭君過了兩年的快樂時光,在位28年的呼韓邪單于就撒手人寰。

按照匈奴的祖制,寡居的王后要嫁給繼位的新單于,因此21歲的王昭君又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新單于年富力強,與王昭君如膠似漆,先後生了兩個女兒。

復株累單于與王昭君結婚11年之後就去世了,32歲的王昭君又嫁給復株累單于的弟弟剛剛繼位的搜諧若提單于。

八年以後,王昭君的第三任丈夫搜諧若提單于在去西漢朝貢途中突然病死。按照匈奴祖制,40歲的王昭君嫁給搜諧若提的弟弟車牙若提單于,而車牙若提單于還有三四個弟弟排隊等著繼位以娶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絕代佳人王昭君。

何況王昭君的親生兒子伊屠牙智師也已經20歲了,已經嫁了三個單于的王昭君終於忍受不了沒完沒了的再嫁,王昭君徹底崩潰了,據說她選擇了服毒自殺。

其實王昭君的人生也是悲劇的,談不上名垂青史,她身不由己嫁了匈奴三個單于,不像曹丕偷娶了十幾個庶母那樣無恥。


厚德載物49847


父妻子繼,有悖人倫,但是也要分環境而論!

<strong>

眾所周知,古代一起多妾,兒子除了親孃以外,往往可能還會有庶母。娶生母自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娶庶母在特定情況下,也不是不行。

因為庶母作為妾室,往往年紀較小,有的甚至還沒有“兒子”年長。夫君死後,往往就只能守寡。至於改嫁,這並不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因為改嫁就意味著分家,不利於家族的繁衍團結。


對於娶庶母的兒子來說,這種方法不僅僅在給自己找老婆,更是在維繫家族財產,同時也是為庶母們給與依靠。這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當然,隨著禮制的發展,這種情況在中原社會中還是比較少見,大都出現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比如說匈奴,“父妻子繼,兄嫂弟及”基本上就是他們的風俗文化。沒辦法,在生產能力低下,物資匱乏的草原上,只能用這種辦法來保證部落的繁衍生息。

所以王昭君嫁個兒子,乃是匈奴的風俗,而且她是一庶母的身份下嫁,兩者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至於曹丕娶庶母這事兒,之所以遺臭萬年,更多的是在於一個“偷”字!

即他娶庶母即沒有父親曹操首肯,也未經過母親卞夫人知曉,完全悄悄的進行。要知道按照曹操的遺願,這些女人可都是可以再改嫁的!

“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述志令》

結果改嫁是改嫁是改嫁了,但是全部被曹丕給笑納,他不被罵誰被罵。

所以具體來講,可以有一下三點原因:

其一,兩者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不同

曹丕所在的魏國時期,還是比較注重民風民俗的,雖然當時民間對於寡婦再嫁人這種事情是比較松的,但是這畢竟和普通白平民不同,帝王有更多的約束。

所以這件事情傳開以後,曹丕的母親卞太后罵他連豬狗都不如,可以說,這樣的事兒在當時是會收到譴責的;王昭君所在的漢代,她嫁到匈奴,那裡的社會制度就是如此,如果老單于去世以後,由新單于繼承除了母親之外的妻子。

其二,兩者的目的不同

按道理來講,曹丕身為帝王,根本不缺女人,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娶庶母。他之所以這麼幹無非就是為了滿足他那可恥的慾望。

老話說得好:曹魏好人妻、東吳愛蘿莉、蜀漢全是基!

曹丕將他老爹的人妻癖徹底的發揚光大。

當然了也有人說曹丕當時娶自己的庶母是因為要報復自己的父親曹操,而並非其他,當時曹操在位時,本來不想讓他作為接班人。

他因為這件事情記恨自己的父親,曹操去世之前囑咐到,善待後宮自己的妾室們,但是後來他一去世,曹丕就將他的妾們接到了自己的寢宮。

總而言之,曹丕沒有一個正當合理的理由,去娶庶母!而當時王昭君是為了漢代邊境安定去聯姻的,是出於政治原因,而並非個人私恨,這在當時新單于繼位,她嫁於自己的兒子,是符合當地風俗,是被允許的。而且她以一個漢人的身份,接受了這種風俗,於漢匈和平有利,甚至是被推崇的。

其三,兩者的方式不同

還是回到那一個“偷”字,曹丕當時娶自己庶母的時候並沒有讓其他人知道,沒有告知天下,而是秘密進行,所以被發現之後才會被譴責;王昭君嫁到匈奴,是當時皇帝允許的,並且在她的第一個丈夫去世以後,王昭君還向當時的皇帝請示是否能嫁於新單于,這也是獲得當時皇帝允許的,所以並未被後世譴責。

當然了,王昭君其實挺慘的,當時呼韓邪單于身死,按照風俗王昭君要下嫁其子。王昭君自然是無法接受,她想回到漢朝,於是上書漢成帝,請求回家。可成帝不許,要她遵循當地的風俗,這才有了其嫁個兒子一事。

說來也是身不由己,可憐的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