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作者:聶彥鋒((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水墨工作室主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碩士,天津大學工筆重彩專業博士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1.

2.

3


關於中國花鳥畫發展的一些社會、歷史、經濟等因素,限於我的水平,我只從花鳥畫這個角度談談它的表面現象。

談到我國花鳥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寫生傳統就首先應從象形文字的創造談起。當然,彩陶就更早了。我們僅從殷代的甲骨和商周的青銅器上所見到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由於傳寫版刻還恐有訛誤,不去徵引。)已可以看出創造文字者是用現實主義寫實的創作方法來塑造形象,使得這一具體形象簡單概括、特徵鮮明,使人一望而知:羊是羊,馬是馬,長鼻子的是象。

我們祖先通過精確的觀察、細密的分析、仔細的比較、大膽地概括,創造成為象形文字-----單一的繪畫,就今日所見到的,起碼也有三千多年以上的歷史,這是首先值得我們驕傲的。


解讀

關於<strong>於非闇

先生所寫有關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內容非常多,涵蓋了從<strong>商代甲骨文一直到<strong>清代花鳥大家吳昌碩幾千年的花鳥發展史,因此在這裡只做<strong>部分的錄入,希望大家理解。

<strong>我們要討論藝術的源流為什麼要從古文字學入手?因為文字對於人類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思想,或者說文字符號對於人類藝術的形成造成重大影響。

西漢早年古書《淮南子》上記載:“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這段話什麼意思?自從倉頡創造了文字,天上降的雨都是穀子,鬼在晚上都要群哭群號。為什麼用如此驚人的筆調來描述人類創造文字符號?是因為文字符號的發生,對人類其後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造成重大影響。人類在文字符號發生以前,思維和意識是漫流狀態,也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意識流;文字發生以後,外在文字符號構成的系列,成為人類思想得以展現和得以推導的一個根據和一個體系,由此締造人類的明確思想結構與藝術模式。因而我們要討論不同文明思維方式和藝術方式的差別,使大家明白它們的變形和分化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我們就必須從古文字學上入手。於非闇先生於是就從中國古漢字談起,將其作為中國花鳥畫寫生傳統的發端。

大家知道我們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我們把中國古文字稱為甲金文。所謂“甲”指甲骨文,“甲”指龜甲片,“骨”指牛的肩胛骨,這是最早刻寫字符的書寫材料。那麼隨後數百年進入青銅時代,於是在青銅器上鑄造或雕刻的文字被稱為金文,也叫銘文——金字邊一個名字的名。於是我們把中國古象形文字總稱為甲金文。它大約發生在3300年前。象形文字就是生活場景中的一幅畫。今天世界上使用象形文字的僅剩中國,其他各族、各國全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這很容易給我們造成一個重大誤解。讓我們以為拼音文字才是文字的主流,別搞錯。請記住人類原始各部族但凡最初發明的文字符號全都是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比如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其實是象形文字的一個變種。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strong>中國的象形文字和<strong>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有明顯的差別。中國的象形文字半抽象化,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化的非常具象。我給大家舉例子,比如古埃及要畫一個人這個字,他就畫一個非常逼真的人,這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人。可是在甲骨文中,我們看到的人就是這樣一個符號,它實際上畫的是人側面走路的樣子。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古埃及文字中畫一個牛,也會畫得非常具象,它也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牛。古埃及人把一個牛囫圇的、完整的構形全部畫出來,可中國甲骨文中的牛,只把公牛的牛角畫出來。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這個字就是中國的<strong>牛這個字的來源,古時候發音是哞,模仿牛叫的聲音,是一個擬聲字。

畫羊,它就把一個公羊的羊角畫出來,這個字就是<strong>羊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為什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十分具象?是因為古埃及這個地方生產一種草叫紙莎草。古人把這個草撥開,就可以形成類似於紙張的書寫材料。然後他們在尼羅河邊拔下蘆葦稈,把蘆葦杆劈開,沾上草木灰的黑水,就可以在紙莎草上流暢地畫畫。因此他們的象形文字十分具象。東亞這一帶地方沒有這種草,紙張是在漢代以後才發明,因此中國古人的書寫材料只能是硬質的龜甲或者牛肩胛骨,然後用石刀或者在青銅器——青銅刀在硬甲板上刻寫著,就是古代把筆叫刀筆的原因。由於書寫材料極硬,因此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不得不半具象化。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這種具象符號或半具象符號,它們含有極大的信息量。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今天電腦中一兆的存儲量可以容納100萬個字節,也就是可以容納100萬個拉丁字母,也可以容納65萬個左右的漢字。可是他居然存不進去一張圖畫或者一幅照片,它說明什麼?說明在圖畫和圖幅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由於它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我們在具象圖幅中建立類比概念的思維方式就變得十分簡潔,用不著在邏輯系統上覆雜地推演,這就是象形文字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西方人做的是邏輯思想模型,中國人做的是具象實物模型。邏輯模型縝密,而具有延展性。什麼意思?邏輯模型極複雜,太複雜的結構破綻就很多。後人發現他的邏輯破綻。那麼就可以改變這個學說,重新建立一個思想模型。而具象模型堅固而穩定。你永遠都沒有變更他的可能。

因此中國人把蓋天說和地心說一直用到鴉片戰爭以後,那麼它表達的是什麼?就是東西方學者思維方式的差別。一個是邏輯抽象模型,或者叫邏輯抽象思維方式,一個是實物具象模型,或者叫具象比擬思維模型,這就導致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又成為整個文化內涵的容器和承載者。這就導致東西方文化、藝術在其基本內涵和構形上發生根本性的分野。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既然它是如此具象的圖畫系統,既然圖幅系統中包含的信息量極大,用不著用抽象複雜的邏輯思維,推展自己的思想概念構成。那麼他的思維方式就傾向於具象化,傾向於類比化,而不傾向於現實推導關係。因此,這個思維方式長久訓練之下,形成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狀態,我把它叫技藝文化體系,也就是中國文化產值產生技術和藝術,或者它的主體文化最有利於產生藝術。

馬致遠寫過一首詞,叫《秋思》。他講:“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很有很有名。要注意在古代的詩詞裡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請看他的這個詞語詞結構,它沒有任何虛詞副詞,或者介詞,它沒有任何語法邏輯聯繫。枯藤老樹昏鴉,他用不著講枯藤繞在老樹上如何如何,結果它是最好的詞!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於非闇《花鳥》尺寸:41×35cm×2

大家再看,王維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十個字,是我見到描繪西部宏闊景緻,最蒼涼的一句詩。它是這樣表述的,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只用一個形容字直。長河落日只用一個形容詞圓。他絕不用講大漠上住著農家,晚上做飯炊煙裊裊升起之類的廢話,結果它是最好的詩!

它說明具象思維、具象符號,就是人類2萬年前留在巖洞中巖畫的後延產物,它是非常具象的圖符,把這些具象圖幅擺在那裡,就構成一個非常美麗的畫卷,或者一個畫卷體系,因此它特別有利於藝術文化的產生。我們知道從事藝術的人最需要的是具象思維,而不是抽象理性思維。那麼中國的具象思維傾向就特別適合於締造中國的藝術文化。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於非闇《富貴公卿圖》立軸 1946年 尺寸:40×138cm

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大文豪之中,除了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個別人發展經學,而且還是三點邏輯狀態的經學。真正中國的大文豪大多都是藝術家,比如屈原,比如李白、杜甫,比如唐詩、宋詞,甚至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思想性並不複雜,並不深奧,文字美和文字意境美才是他們成為大家的原因。

他們都是美學家。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締造藝術的能力極高。比如隋唐以後,中國出現半抽象畫,這就是寫意國畫。中國在上千年前,寫意的半抽象國畫就已經達到極高水準,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代。而西方出現抽象畫,直到近代一二百年才發生。我相信隨著中國逐步崛起,中國經典繪畫才會是價值更高的畫作,將具有極高的保值價值。

解讀於非闇——中國花鳥畫是怎樣發展下來的

於非闇作品


你們的轉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