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這是一個本人與很多人討論過的問題,但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那些有一定歷史常識的人,對此居然還是會有疑問。今天在此再說一次,我的觀點很明確。
在絕對差距面前,什麼陣都是白給,亞歷山大泉下有知應該慶幸他走錯了路並且死的早,否則,他將面對的可不是壓力山大哪麼簡單。他一世英名必將毀於關中,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可能因此被改寫。
我們首先從可以動員的士兵數量來做一個對比,畢竟兵仙韓信說過,多多益善嘛!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軍團東征時最大軍隊數量不超過五萬人,而秦國在此前五十年一場失敗的戰役中,投入了五十萬的兵力。在那一戰之後的二十多年後,秦國經歷了舉世聞名的商鞅變法,亞歷山大東征之時,變法近三十年的秦國早已從一個隨時面臨亡國的諸侯弱國,一躍成為虎狼之秦。令山東六國膽寒。如果遇上西邊來的帶了幾萬人的亞歷山大,秦國可能根本就不會太當回事,就算馬其頓方陣有幸展示了他的戰鬥力,秦國必然能很快組織起超過五十萬人的軍隊,十比一的人數比,不光是數量上的差距,更代表著組織能力的差距
,亞歷山大,見過這麼多軍隊嗎?還打?

我們再談談戰爭經驗,秦國是在平王東遷時,因護駕有功被封到關中的,而當時的關中之地,其實已被少數民族佔領,可以說秦國從立國之初,就開始無休止的戰爭,三家分晉以後,進入戰國時代,敵人從野蠻人變成了文明人,到亞歷山大東征時又已經打了近八十年,實戰經驗絕不遜色於當時的存在的任何一個國家。

戰爭理論上,至今閃耀著光芒的《孫子兵法》已問世數百年,其先進性和實用性不用我多說。

再論單兵素質,秦銳士都是在商鞅變法改造中武裝到思想的,連超級特種兵魏武卒都難以抵擋的虎狼之輩
。這些都有明文記載:
《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荀子又說: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這樣的秦國精英士兵,就算不比馬其頓步兵強,也沒有比他弱的可能。

最後,從裝備的角度來講,中國當時的金屬冶煉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優勢意味著什麼,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何況亞歷山大如果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或者繞道蔥嶺而來,輜重和後勤必然無法保障,就算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秦軍在野戰中被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打敗,秦軍馬上

堅壁清野,進入防守狀態。用秦軍鐵騎偶爾騷擾一下亞歷山那幾乎不可能存在的漫長補給線,等待亞歷山大的,恐怕,只能是無盡的後悔。

一切都是這麼清晰,無論從人數組織能力戰爭經驗戰爭理論單兵素質,還是裝備後勤的那一個方面來比較,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都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而我甚至都懶得提的是,在當時的崤山以東,還有六個與足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亞歷山大真的來了,能像義渠王一樣在中國歷史裡留下個名號就算是幸運了。

最後說句題外話。有興趣的同志可以關注本人正在寫的資治通鑑故事會系列文章,與你共同走進歷史的深處,探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人性。


漁樵故紙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我也曾經思考過,答案挺簡單的:驕傲的亞歷山大如果能迎著東方的驕陽踏上秦國的土地,鐵定會夕陽西下、重新做人的!為什麼?

首先看雙方領袖,亞歷山大pk秦惠文王。

不可否認,亞歷山大是歐洲的驕傲,個不大,有霸氣,有好奇心,也挺好學習,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幹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裡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東征路上所向披靡,確實是馬其頓村最靚的仔。但東征路上,一直以為馬其頓以外都是荒蠻的他,結果現實中驚歎於大流士宮殿的豪華,感嘆“這才是做國王應有的環境與生活啊”。說到底,眼界太屯了。況且他的勝利完全是建立在波斯衰落的基礎上,我承認他的偉大,也知道他的僥倖。

而秦惠文王,那是奠定後來大秦帝國基業的重要人物,文治武功自不必說,手下更是人才濟濟: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是生在帝王家,穩準狠的一p。

總結一下,都是英雄人物,但亞歷山大在歷練、底蘊上差的不是一丟丟。

接下來我們看武器與裝備,這個無需多說,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知道,這個階段的歐洲乃至波斯是無法和我們比較的,秦朝的鐵器、青銅冶煉技術保證了武器的硬度、韌度等質量遠高於對手的,而且大規模戰役的武器裝備的完整性更是凌駕於馬其頓之上。

其次我們看軍隊數量,亞歷山大出發時越3萬步兵、5000騎兵,幹掉波斯後加上投降、僱用的也就增加不到5萬。秦朝那時候多少,那是上百萬的概念!就亞歷山大這數量,你咋好意思玩?我不否認戰爭歷史中有很多經典的以少勝多,那得看跟誰,張儀、公孫衍是何許人也?那是玩合縱連橫的戰略戰術上的大謀略家;㮙裡子是幹嘛的?中國歷史有名的風水大師與軍事統帥。還玩以少勝多嗎?哈哈,還是拿你最拿手的方陣硬懟秦朝吧。

馬其頓方陣在平原上確實將軍隊的兵種配合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亞歷山大之所以成為帝國的大殺器。但在秦朝,你不好使!為什麼呢?中國大部隊打仗打得太多了,可以說積累下太多的經驗,地形、天氣、後勤糧草、裝備、陣法上的研究都無不精深。秦朝的連弩、河西走廊的地形、虛虛實實的陣法足夠讓亞歷山大大開眼界的

最後補充一點,亞歷山大要想和秦朝掰掰手腕,你得先過匈奴騎兵這一關。從波斯不管從西域還是崑崙東進,補給能不能跟上不說,疲憊茫然下被匈奴全殲的概率都是很大的。

所以結論其實很清晰。亞歷山大是個值得敬仰、千古傳唱的王者,但當時秦朝的國力真的不是亞歷山大的用武之地。也好,碰不到,也算是互相給了面子





易中天地寬


假設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而是長驅直入到達了中國,那麼結局會是什麼樣呢?先看這個人的生活年代對應中國的什麼時代,亞歷山大生活在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到前323年6月10日,此時正處於中國的戰國時期,中國的戰國時期是七個諸侯國爭霸的時期,亞歷山大如果這個時候抵達中國,他會遇到秦國。

因為它是從西邊來的,那麼秦國就會成為戰國七雄中首當其中的國家,他對亞洲的入侵與征服發生在公元前334年,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他先後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此時的秦國已經經歷三十多年的變法,國力已經很充實了。公元前324年,秦國張儀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陝,築上郡塞。秦國的軍隊長期征戰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銳,亞歷山大如果此時勞師遠征,那他必定難以全身而退。

先說,亞歷山大,他勞師襲遠這是兵家大忌,他雖然在入侵亞洲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勝利,但是他沒有遇到像秦軍這樣的虎狼之師,而且他的部隊遠離國土,後勤補給困難,戰鬥減員難以有效補充。那些被他打敗的亞洲歐洲國家都不是真心依附,隨時有可能起來反抗,打斷他的交通線和補給通道。這是他要解決的最大的後顧之憂。

再看秦國,但是商鞅變法以後就在秦國培養了耕戰之民,意思就是說農民放下鋤頭就能上戰場,放下武器就能種地。這是軍民合一的制度,所以秦國可以動員起來的戰鬥人員數量極為龐大。

而且這些人很多都是具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可以隨時補入軍隊,進行戰鬥。秦軍的戰鬥意志極為旺盛,秦國實行的是軍功授爵制,根據每個士兵在戰場上砍下敵人腦袋數量的多少,就可以獲得相應等級的爵位,所以秦軍把敵人的腦袋叫首級。打起仗來,秦軍眼裡的敵人腦袋都不是腦袋都是高官厚祿,所以打起仗來秦軍士兵無比勇猛。

再說秦軍的武器裝備,從兵馬俑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長達6.3米的長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幾乎有7米長。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樣強大的秦軍,一個集團衝鋒就能把亞歷山大的部隊消滅殆盡。

另外,秦軍還有弩,射程在一百五十米到八百米之間。秦軍還有很多出色的將領,再加上本土作戰,後勤補給,兵員補充很便利。再加上這是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秦軍的士氣肯定無比高漲。

當時張儀還活著,完全可以出面爭取六國的支持,建立反侵略的國際統一戰線。如果山東六國與秦國結成強大的反侵略同盟的話,那亞歷山大會輸得更慘。在這樣的戰略態勢下,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亞歷山大大帝擅長的馬其頓方陣也難有用武之地。

其實這都是假設,亞歷山大想打到中國,先得打敗大月氏、還得打敗匈奴,這些民族都有兇狠殘暴的軍隊,都被秦國修理過,亞歷山大有多少軍隊可以消耗的?根本打不到中國的邊境就被消滅了。

匈奴曾經被漢武帝打敗,殘餘勢力進入歐洲竟然如入無人之境,間接就可以看出漢家軍隊的戰鬥力之強,這些漢軍如果和秦軍比的話未必能佔上風,所以說亞歷山大大帝如果沒走錯路,即便攻打到當時的中國,也不會有多大勝算,再厲害的馬其頓方陣有也沒用。


小小嬴政


馬其頓方陣就是一個笑話,現在還有人拿來說事嗎?馬其頓方陣依靠的是長槍和他們認為有防護力的鎧甲,其實那是因為歐洲的冶煉落後而已,當時的中國青銅合金的冶煉已經獨步太陽系,他們認為的防護,在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層紙而已。

他們當年不是到不了中國,而只是半路被人打殘了。


孫家酸辣湯


我感覺夠嗆 ,中國的投石車,戰車,還有弓兵,還有迂迴的騎兵,很快就會突破防線,這個好像有歪果仁做過模擬視頻,結果是,弓箭手先壓陣,雙馬滾木戰車衝陣,兩翼騎兵迂迴,很快就突破了,失去陣型的歪果仁,就等著挨宰,分別模擬了戰國,元,唐,結果是唐攻破速度最快,戰國其次,元墊底,可能跟元配置有關全是輕騎兵


不要Love


亞歷山大在西方國家裡就是戰神一樣的存在!可是在我看來也就是匹夫之勇,不足掛齒!







辦法多


我就說兩點,第一,人數差太多,馬其頓軍隊人數不夠,第二,中國有弩,馬其頓軍隊就兩個厲害,一個是步兵方陣,一個是騎兵作戰,以前,騎兵是不能打仗的,只能刺探軍情,馬其頓學會了騎兵作戰,對西方各族有優勢,不過中國軍隊也會騎兵作戰,還有對付騎兵的方法,西方沒有遠距離攻擊手段,中國有秦弩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秦以來中原的主要威脅就是北方,真還沒有從塔克拉瑪干沙漠以西來的威脅!稱霸中亞的葛爾丹到是有東進的野心,他首先考慮的也是先征服蒙古高原,再南下。直接十幾萬大軍越過沙漠,再穿過河西走廊來征服中原?從沒有過!不過,三四千年前或更早以前西方遊牧部落拖家帶口一路遷移來到甘肅一帶遊牧到是有過。但這些部落早就被漢族祖先和匈奴人又趕回到了中亞。


pooqqq


20

Jdhdhdhsjj

3分鐘前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33歲翹辮子,算他能多活5年來到中國,會見到秦惠文王,19即位那年車裂了商鞅,改公為王,是秦國第一個王,惠文王七年(前318年),樂池擔任秦國丞相,韓、趙、魏、燕、齊與匈奴的聯軍共同攻秦。秦使庶長嬴疾與聯軍在修魚苦戰,虜其將申差,敗趙將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人,為修魚之戰。亞歷山大方陣是不錯,在歐洲~5萬士兵對陣波斯10萬大軍也贏了(波斯吹自己有百萬大軍),不過秦兵打戰國聯合國聯軍也是砍對方8萬起跳[摳鼻]兵法陣發樣樣全,感覺如果亞歷山大打東方六國,估計是沒啥大問題,打秦國應該不行,但是如果可以聯合六國,左右夾擊,就像蒙古當年聯合大宋滅金國一樣,等站穩陣腳再一鍋揣,也未必不行[摳鼻][摳鼻]當然,如果可以看到亞歷山大對陣戰國時期的秦國戰神白起[大笑]那肯定很有意思,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白起一戰成名,這年如果亞歷山大沒死,多活30年也就是63歲[靈光一閃]感覺會很酸爽,他可以搞個20萬馬其頓波斯混血大軍去打打看。


Jdhdhdhsjj


大家好,我是[歷史不識君]

假如,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率領馬其頓大軍殺向當時的中國(戰國),會怎麼樣?

亞歷山大,馬其頓國國王(卓越的軍事家),在他鼎盛時期, 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橫掃中東地區,滅掉波斯帝國、埃及,一路打到印度河領域。

而當時的中國正是戰國七雄時代,假如,亞歷山大向東繼續前進,必定與戰國七雄一戰。誰勝誰負?

亞歷山大完敗無疑!征戰多年,他的軍隊必定多於疲憊不堪,一路征戰,糧草肯定跟不上。即使,有能力與戰國七雄一戰,也打不過。

亞歷山大的軍隊依舊使用著歐洲馬其頓方陣,而當時的中國己經在孫武研究下,有著《孫子兵法》,有著完善、靈活、多變的陣容。

加上戰國各國,都有著近幾十萬部隊,在各國名將帶領下,迎戰亞歷山大的幾萬馬其頓大軍,騎兵、弓弩手、步兵、戰車,輪流上場,把馬其頓方陣瞬間壓制。

可惜亞歷山大沒有繼續向東前進,與戰國名將白起等人相遇,兩大卓越的軍事天才之間的對抗,才是最好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