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是書壇的老資格了,老到什麼程度?從他第一次入國展的第六屆國展(上世紀90年代末),到現在已經有20年時間,從那以後,連續多次入展全國大展,可以說他對以前的國展和現在的國展都有很深的瞭解。他眼中,現在的國展如何呢?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你的書法作品曾入選第六、七屆“國展”,當時你的入選作品是什麼風格的?

師索民:至2000年,我的作品入選全國第六、七屆“國展”,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這六次展覽我均以小行楷入展,作品以鍾繇小楷為根基,作品中不經意間加入行草筆法、字法,其目的是為增強楷書的氣息和空間感。我這個時期的作品嚴格來說不應該完全被列入楷書範疇。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大概是全國第二屆楷書展評選結束,據說我的作品進入了獲獎圈,在複查階段將其定為行書,因此沒有入選。按當時評委對書體界定的原則,應該也是有道理的。其實,對於楷書,我這個時期的作品沒有被人們習慣性的楷法範式所認同,因此我的楷書作品稱為行楷較為妥當。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書法

你覺得當時的“國展”和現在的“國展”,其作品風格趨向有何異同?

師索民:就全國展而言,我參加“國展”的那個時期與當下“國展”,共同處是書家對傳統經典有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

在取法上,當下“國展”作品較之當時更趨多元化,充分說明科技的進步,印刷技術、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使當下學書的途徑更多、更廣、更便捷,這是當時書家所不及的。那時,“國展”中出現的南北書風、中原書風、遼寧的小行草書風,以至於後來的廣西現象等地域風格作品,在當下的全國展中已不復存在。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書法

其次是作品幅式上的變化。那個時期的“國展”,作品從幅式上講最大也就八尺屏,四尺以內的作品比比皆是,小字小幅作品更多地呈現了作品的藝術含量,也充分傳遞著作者的創作情感和書寫功力。

在重藝術效果的原則下,當下的“國展”,小字作品沒必要寫成八尺整紙,以奪人眼球、博取掌聲。作品從尺幅到裝裱都相當的統一,這樣的作品多了,勢必影響作品本身的藝術感染力,也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上的疲勞。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書法

當下國展作品豐富了,那麼有沒有其他弊端?

以前和現在,對待傳統的態度,同樣是學習傳統,當時的書家,基本以樸實的心從身邊僅有的書法碑帖入手,直面它,分析研究。當下的“國展”,我也時時關注,學經典,學傳統,對每一個書法人都是繞不過去的彎。

經常有書友談及現在的“國展”,普遍認為,多數作者借傳統的名義在製造流行書風。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書法

他們中的大多數作品取法身邊有成就的作者、評委,或經常獲獎的書家作品,很少有自己的主見,更有甚者就是集大成,作品中很難找出古法、傳統的影子,被書屆戲稱為“展覽體”“偽二王”現象,所看到的多是當代諸多名家的一招一式,演練的成分大於自由書寫本身。

20年前入國展的師索民:當下國展,多數人以傳統制造流行

師索民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