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初識關張,二人為什麼就死心塌地跟著劉備?

緣起臨界


《三國演義》中,劉備初識關張,二人為什麼就死心塌地跟著劉備?

我認為關羽和張飛“死心塌地”跟定劉備,是因為家國天下情懷中的三種力量起了作用:圍繞興復漢室“公轉”的向心力,立足手足情義“自傳”的凝聚力,彰顯以德服人“自上而下”的示範力,猶如孔子所說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立足手足情“自傳”的凝聚力,足以情義聚人

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之?”(《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住的地方,風俗仁厚才是美好的。選擇的居住地不是和有仁德者在一起,怎能說是明智呢?

在孔子看來,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的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提出了居必擇人的原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會受到德者的薰陶。

人最重要的是愛人,大愛是福,大愛是智慧。愛以無窮光照亮他人,能給別人帶來大愛的人,必會得到別人的愛心和尊重。世界上最強大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仁慈的愛心。

劉備擁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因而得到仁人志士的青睞。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劉備善於攝心。他具有天才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他從師鴻儒,深諳鬼谷子謀略、厚黑學,重視人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尋求志同道合,做到善待、真誠、熱情。為人、做官總能以誠心誠意、襟懷坦白打動他身邊的人。特別是對明事理、品行正直善良的關張二人,那就是做到真誠面對,用情、用義、用理、用智來打動他們。其胸懷寬廣,不求回報地幫助別人,體現一種政治家的大智慧、大胸襟。

關羽和張飛對劉備無比尊重。劉關張結義是事實,記載於《三國志》。關羽,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他殺人亡命,避難涿郡與劉備結識。張飛,涿郡人,二人拜劉備為大哥,三人一起同窗共眠,比親兄弟還親。劉備招兵,關張二人為左右手,從此同甘苦,共患難。從此走上一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之路。

劉關張兄弟之間忠誠無二,並經過了嚴格考驗。下邳兵敗,劉關張打散,劉備逃跑,關羽被俘。曹操惜才如命,曾經在短歌行裡感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許以關羽高官厚祿,對之恩重如山,超過手下其他武將,但他卻留不住關羽的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有自身的野心和不能以德服人的品質問題。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明臣擇主而事,深謀擇遠而慮”,但在劉關張的交情面前卻行不通,無法忤合。

、圍繞興復漢室“公轉”的向心力,足以理想聚心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在孔子看來,施行德治仁政可以得人心,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

劉關張結義體現了一種為興復漢室捨生取義的情懷。劉備出生寒微,前期威名不著,與關張結義起兵,志同道合,轉戰十年,位不過縣令。關張二人卻不離不棄,不離左右。公孫瓚部將真定人趙雲也傾心與劉備相結。正是因為劉備心存遠志,寬厚待人,能得人死力。

名正言順、旗幟鮮明就會有號召力。在劉備和他的團隊看來,對劉備是盧植關門弟子,是漢景帝玄孫的說法深信不疑。現實社會的門閥制度催生了名門大族,社會自然就形成了一個看中門第的風氣。劉備的這張王牌,就等於是一面極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旗幟。

這張王牌確實是一個硬通貨,劉關張拉起來一個500人隊伍見到劉焉,劉備一說是漢室宗親,劉焉馬上大喜過望,認劉備為侄子。後來劉關張見袁紹,袁紹聽說劉備是漢室宗親就給了劉備一個馬紮坐。還對劉備說:讓你坐下是因為你是漢室宗親,按照你的官職你不配坐下。

理想聚心還有一個“許田圍獵”典故。公元199年曹操和漢獻帝圍獵於許田,漢獻帝看見一隻大鹿,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就讓曹操射,曹操一箭射中鹿背。由於曹操是用皇帝的弓箭射的,大臣們就誤認為這隻鹿是皇帝射倒的,紛紛跑過去向漢獻帝祝賀,呼“萬歲”。而此時曹操卻“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漢獻帝畢竟還是名義上的皇帝,曹操當眾羞辱皇上,令“眾皆失色”,關羽怒不可遏,提刀拍馬欲斬曹操,劉備趕忙向關羽擺手使眼色制止。

回營後,關羽就問劉備“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週迴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關羽這一刀倒是痛快,但接下的勢態將難以想象,只恐興復漢室大業難以完成。

三、彰顯以德服人“自上而下”的示範力,足以律己服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意思是說,自己所不想幹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看來,為政就要實踐仁,要忠誠和勤謹,說出了中國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劉備以仁德換來下屬對他的敬仰和信賴。他心懷天下,仁義德厚,自強不息,要求自己盡力做到言行一致,從一而終,身先士卒,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身邊的人,特別是讓關羽和張飛感覺到強有力的信賴感。

在關羽和張飛的心中,論武,他善於騎馬和射箭,經驗老道;論真性情,他是高情商人,善良、真誠、忠厚,人緣非常好,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人格的魅力。善於使用人才、發現人才,選拔人才,能指出手下人的缺點,令其改過;論意志,他屢戰屢敗,但都不被失敗打倒,屢仆屢起,越來越堅強,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堅定不移向前走;論氣度,他帶著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從此共唱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在諸葛亮的老師即把諸葛亮引薦給劉備的司馬徽看來,劉備看似貧庸,無什麼才學,乃織蓆販履之人,但劉備天生就有一種作為領袖的氣質,善於用人,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氣度。能讓有本事的人心悅誠服,甘心情願服從他的調遣,受他的驅使,為他去拼命。特別是身邊關羽和張飛,皆有萬夫不當之勇,可謂蓋世英雄,對他都忠心耿耿,言聽計從。諸葛亮可以託付於他,能夠為他出奇謀劃良策,施展調度和使用將領之才,可以共創千秋偉業。

在諸葛亮的眼裡,如《出師表》所表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在普通人看來,他身高七尺五寸,合今公制1.73米,個頭只是中上,但他手臂很長,垂下來可以摸到自己的膝蓋,耳朵很大,自己可以看見自己的耳朵。這副相貌,被當時的人認為是貴人之像,前途非凡。他平時少言寡語,待人和善,喜怒不形於色,很有城府。他以“剷除奸佞,恢復漢室”為己任,以“仁義”安身立命,即使面對荊州和西川這樣的戰略要地也不為所動,“仁義”成了這位劉皇叔招攬四海人才的名片。

曹操說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袁紹說他,“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關羽的“漢壽亭侯,不要壽亭侯”足可以說明關羽“人在曹營心在漢”。關羽雖然是蜀將,但是“漢壽亭侯”這個爵位卻是曹操給的。建安五年關羽被曹操俘獲,這年曹操與袁紹發生白馬之圍戰役,次戰中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過後曹操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漢獻帝也答應了,所以關羽有了漢壽亭侯的稱號。

“漢壽亭侯”,也是亭侯的一種,這本沒什麼說的。但是關二爺這個爵位的爭議點在於,明明是“漢壽~亭侯”,卻被強行解釋出了“漢~壽亭侯”的含義。亭侯是級別、漢壽是食邑之地,與漢王朝的“漢”無關。正是因為這個漢壽亭侯來自於漢獻帝,屬於正統王朝的封爵,相較於後來劉備給張飛、馬超等人封的列侯要“尊貴”得多。因此,關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

劉備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仁德”的故事,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他折服刺客的故事。劉備做平原相,平原豪強劉平派刺客去刺殺劉備,劉備不知,以誠摯的待客之禮款待刺客。刺客不忍心殺這麼仁厚的人,臨別坦然向劉備說明真相,請他嚴加提防。劉備就是這樣的受人敬愛。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相信,施恩於人、德義相交的,是我們的知己;肝膽相照、心心相印的,是我們的知心。


風過無痕攝有痕


在真正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就是情同手足。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把三人的關係進行了藝術再造,桃園三結義感天動地,流傳後世。

《三國演義》第一回就是桃園三結義,三個人剛見面,關羽、張飛這兩個萬人敵為何就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呢?在我看來,首先是劉備胸懷匡扶漢室之志,兄弟三人在匡扶漢室這面大旗下戮力同心;除了有志向,劉備本人也很有能力,文武雙全;最後就是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也給劉備加了不少分。

1、胸懷大志,意氣相投

劉備自幼胸懷壯志,書中記載,劉備小時候,在家門口的大桑樹下面玩耍。這顆桑樹有五丈高,枝繁葉茂,遠遠看起,好像一個大車蓋,劉備告訴鄉中的小孩子們:“等我長大做了皇帝,就乘坐這樣的車蓋。”

所以劉備從小就和別人不一樣,但是他一直沒有機會。等到黃巾起義時,劉備終於盼來了機會,準備拉起人馬,破賊安民,一展壯志。

正好張飛好結交豪傑,也想為國出力,關羽流落江湖,也準備進城投軍,三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正是五百年前定下來的緣分。

2、文武雙全,腹有良謀

劉備不光有志向,也很有能力。

論武藝,劉備雖然不算頂尖,但也說得過去。他破黃巾軍時屢次施展箭法,後來也參與了三英戰呂布,和夏侯惇單挑過,久經戰陣,一手雙股劍也算是奇特。

除了武藝,關羽、張飛更看重的應該是劉備的謀略、領導能力。畢竟關羽、張飛都是萬夫莫敵的猛將,他們需要一個領路人,很多人都認為劉備無能,其實不然,劉備比起曹操確實略遜一籌,但是對付其他人還是小菜一碟的。

3、漢室宗親,仁德賢明

最後就是劉備的出身,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身為漢室宗親,這算是一個加分項。儘管東漢末年,漢室宗親已經氾濫了,估計全國能找出好幾萬個來,並且劉備的家世已經衰落了,但是這終究是一塊招牌,後來劉備靠這個名頭屢次刷臉,劉焉、劉表、劉璋都何他論關係。


另外,劉備以仁德待人,注重感情,講兄弟義氣,一副明主做派,所以一下子就能籠絡住關羽、張飛。

由於劉備有這麼多優秀的品質,所以三人一見如故,結為兄弟,共同開啟了三國亂世的篇章。


歷史都付笑談中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鄒灣與古隆中路徑有40一50裡遠,而且方向也是錯的。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水畔漢襄陽舊城址發現的習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這還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有前後兩個古城,鄒灣襄水河畔舊古城可稱為漢襄陽古城在宋代以後移址到漢江岸邊的宋襄陽古城了,只是仍用舊名而已。

就算按習鑿齒漢晉春秋野史所說:亮家在城西20裡(今16.6裡)這是指在襄水畔的舊古城區而言,說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這是兩個概念,把亮家與躬耕地混為一談是“襄陽說”的發明創造,與諸葛亮無關。

現古隆中是在遷移後的宋襄陽古城西十幾裡。這種拿新城址去對照舊書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會大錯特錯的。

難怪岳飛不上山去祭拜諸葛亮,因為至到宋代襄陽假隆中還沒有出現,叫岳飛咋去上山祭拜?

2002年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今漢江邊襄陽古城東街中段南側發掘出8座墓葬,其中有大型墓葬1座,據考證是東漢三國時期的劉表墓及其家族墓區。

可哪有把死人埋城裡的道理?!這說明在劉表及族人死後許多年內,三國以後至宋(至少有幾百年時間內),今襄陽古城並不存在,那個地方明明是劉表家族的風水墓地!劉表也決不會下令把舊襄陽城遷到自已的祖墳地裡吧!即使三國時新舊城同時存在,新城也不會是現在這個地方。宋以後襄陽說卻以此地址尋找出來的古隆中更是假貨無疑了。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躬耕者本人的話你若不相信,還相信什麼呢?





隱居黃山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給我們講述了些一段千古佳話: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初識,就結為異性兄弟。之後,關張二人一生都追隨劉備,為啥?

1、劉,關,張雖不是曠世奇才,但他們也都有些志向。又適逢東漢末年,天下動亂,群雄逐鹿,他們都比較敏銳,比較一致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都在伺機而動,志趣相投。所以,很容易就聚到了一起。

2、這一個頭磕到地下,又是焚香又是發毒誓。古人尤重誠信,一旦立誓則必定盡力踐諾。劉備為大哥,他倆當然至死相隨。

3、劉備是漢室宗親,討逆捉賊,匡扶漢室,人家師出有名,大旗一舉,自然歸附者甚眾。關張想成就自己,那自然不會不明白這一點。

4、劉備雖然文不出眾,武不超群,但工於心計,很會籠絡人心,以心換心,得以有大批有識之士歸到旗下。買賣越做越大,倆兄弟還能去哪兒呢?

5、從後來的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他們哥仨是真有感情,彼此信任,誰也沒有辦法把他們分開。這一點確實值得後人學習!

所謂:

桃園三結義,

輾轉豎義旗。

一生永相隨,

得以三足立。


登攀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好,因為結拜兄弟,不是小事情,不能看你順眼就和你結拜吧,況且張飛和關羽不是“凡人”,劉備要是沒有一點真本事,人家憑啥“投靠”你。

所以說,真實的事情,肯定不是《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簡單。

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原著中,這三兄弟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在開篇第一章——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這三兄弟就“匆忙”結義了。

當然,結義之前總要有個“契機”吧,總不能這三人命中註定,“喝醉酒了”,稀裡糊塗走一起,然後你“誇”我帥,我誇你“彪悍”,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結義了。

原著寫到,當然這也是史實,東漢末年,一個叫“張角”的道士,利用民間道教組織,組建起了一支“黃巾軍”,反抗朝廷的暴政。

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久張角病死,起義軍也很快被漢朝所鎮壓。

但是接下來的就不是史實了,而是羅貫中自己“演義”的東西,至於羅貫中是誰,說實話,歷史上也沒有他的記載。

原著寫到,張角起義,有人招兵,劉備看到招兵榜,開始長嘆,突然後面走來了張飛。

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 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 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 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 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 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看見了嗎?就是這麼的巧合,然後劉備說出了自己的“背景”和“志向”,張飛覺得,唉吆,這個是個豪傑,想要一起“成就大業”。

可見,張飛是看重劉備的“背景”,才決定“投靠”的,要是當時劉備說我是個買草鞋的,估計“翼德公”,扭頭就走了。

而遇見關羽就更加神奇了。

劉備和張飛在喝酒,突然看見“走”過來的關羽,看關羽長的不凡(美髯公麼),就“約”進來一起聊聊。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 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 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三人聊的十分開心,於是就結拜了。

真實的情況其實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情況是,劉備本身就是一個“武力超高”的人。

當年“黃金起義”,劉備自己組織“民兵”,靠著勇猛和幾個地主的相助,弄的聲勢不小,這個時候,張飛和關羽前來投軍。

話說張飛和關羽在劉備的軍營裡面,都是猛將,誰都不服誰,經常“打架鬥毆”,結果劉備告訴他們,你們兩個要是不服,可以“單挑我”,要是輸了,可要老老實實的遵守軍紀。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大哥出馬,把這兩個小弟收拾的“妥妥帖帖”,這才是張飛和關羽“死心塌地”的原因。

劉備勇猛,估計也很講義氣吧,跟著這樣的大哥,肯定不會吃虧。

上一個證據吧,畢竟三國那個時代,距離我們很遙遠,有些事情也很難去考證。

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把關二爺寫成“戰神”,所以“搶了”劉備的“人頭”,把車胄和蔡陽的死都安在了關羽頭上,其實,在陳壽的《三國志》裡,車胄和蔡陽都是劉備斬殺的,而不是關羽,因此,劉備的武功肯定是“大哥”級別的。

總結:

《三國演義》本質上是一本小說,裡面有很多情節其實都是“杜撰”出來的,很真實的歷史相差很大,但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解釋”的空間,破解“三國之謎”也是咱們大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文化”。

這也是為啥講解《三國演義》的一些書籍和節目非得火的原因,正是因為這裡面有很多“漏洞”,可以讓咱們去“發掘”!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太行山下小小強


本來看到題主的問題,我是進來看回答學習的。

但是看到大家這麼多回答以後,我想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1,既然說的是演義,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二人死心塌地跟著劉備的七成緣故是因為三人結義?!

2,在美國,一個餐廳服務員的朋友裡,會有老闆或者是大學的教授或者是運動員。他們在一聚會時,並不會因為你和我的層次不同,我不跟你玩兒,不跟你說話。但是我看到的回答卻都是,我們都很厲害,但是劉備更厲害,我們都跟著劉備。

沒有人會說他們是異姓兄弟!難道說我很厲害,我的兄弟不厲害,我就不認我這個兄弟了?為什麼我們不把桃園結義當成重點來講?中華傳統美德就給我們傳承了這個?

3,很多書中都有很多細節,常常被人忽略。例如說《西遊記》。師徒四人中唐僧代表慈善。孫悟空代表武功高,沙和尚任勞任怨。咱們的豬八戒怎麼樣?好色又懶惰,沒事兒還要嚷嚷著散夥。看看人家唐僧是怎麼做的?把團隊裡扯後腿的人開除嗎?可能你要說,欽命的人不能開除,但是欽命的隊伍你說解散就能解散嗎?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師徒關係起到了關鍵作用?

現實中,我也有盟兄弟。我的兄弟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之間就好像兩隻小刺蝟一樣,都會刺到對方。但我們的心裡不會產生隔閡。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我們都有契約精神。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書海拾金


題主好,“潁州女史”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演義》中,關羽、張飛死心塌地跟著劉備的原因主要有3點:

時勢造英雄

《三國演義》中記載,劉關張“桃園結義”的背景是漢末,黃巾起義後,招兵買馬,劉備作為中山靖王之後,自然不甘寂寞,想要開創一番事業,看下原著中是怎麼描述張飛和劉備相識的:

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 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 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 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 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 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也就是說,劉備看到招兵榜單時,望洋興嘆,剛好張飛看到,劉備介紹一番“志向”和“背景”,張飛才和劉備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如果劉備直接回復“我是賣草鞋的”,估摸著沒下文了。關羽和張飛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自然和志投相合的劉備惺惺相惜。

劉備的背景是二人實現抱負的媒介

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值此亂世,顯然一個殺豬的和看家護院的想要打著旗號做出一番事業比登天還難,大家憑什麼跟著你。而漢室宗親就不同了,打起“匡扶漢室”的旗號,從者如雲,更容易實現關羽張飛二人建功立業的抱負。



劉備的人格魅力

首先,關羽張飛二人都是粗人一個,沒有太多的文化。而劉備不同,作為漢室宗親,教育必然少不了,論見識和文學素養比二人好了不知多少,自然更容易讓二人心生敬佩。

其次,劉備是一個很會“裝腔作勢”之人,從後來的劉備“怒摔阿斗”給趙雲看就可以略窺一二。這些顯然都是加分項!


潁州女史


話說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共同打拼天下,無論順境逆境,都一氣同心,至死不渝。千百年來,傳為佳話。

原來,這三人相識相交,是有一段淵源的。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朝庭張榜招軍,驚起了一位英雄。此人姓關名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深紅面龐,相貌堂堂。他原是山西人氏,因在家鄉仗義殺了人,出逃在外,一直以做買賣維生。此日聽得官府招軍,便扔下買賣,趕去投軍。這日路過涿州一村莊,見一大莊院外的空場上圍了一些人,便走上前去觀看,卻見空場當中,正有一條黑大漢赤膊在練武藝。卻見那黑大漢身高八尺開外,圓面虎鬚,勢如黑塔,正在耍一支長槍。只見那槍上下翻飛,如蛟龍出水,舞爪張牙,鱗光閃閃。關羽競看得呆了,失聲讚道:“好啊!"

聽得這喊聲,那大漢停住槍,看過來,問道:"是誰在喝喊?”聲如洪鐘,震人耳鼓。

關羽連忙抱拳說道:"是我,打擾了。"

那大漢看了看關羽,不高興地說道:"你是何人?竟敢在此大呼小叫?”

關羽說:“在下關羽,有事從此路過,驚擾了好漢,這裡報歉了。"

那大漢道:"你即喝喊,必是行里人,張某想討教一二。"

關羽說:"在下不敢。"

那大漢面露不快之色,環眼圓睜,鋼髯豎起,道:"張某誠邀,難道你不賞臉嗎?”

周圍的人群一片聲喊:"張爺的話,誰敢不聽!”,

關羽見狀,忙說:“即然英雄相邀,那我就獻醜了。"撩衣進入場子中央。

那大漢哈哈大笑起來:"這還差不多!”

二人拉開架式,一來一往,拳腳相加,鬥在一處。那大漢出拳剛猛,一似猛虎下山,雄獅出洞;關羽出拳輕柔,有如游龍戲水,雄鷹展翅。相鬥二十餘合,未分勝負。那大漢忽變招式,使出摔跤的本領來,一手抓住關羽肩衣,用力一拉。關羽會意,競也抓住大漢臂膊,雙方都暗暗較起力來,一時竟僵持住了。那大漢原以為自己力大,想以力取勝,卻不料關羽也是天生神力,二人旗鼓相當,競都憋得面紅耳赤,猶不忍解。周圍人都看得呆了。

恰在這時,只見旁邊閃過一人,如燕子掠水,飛至二人身邊,只輕輕一撩,便將二人分離開來。二人都感一股大力襲身,分離完全不由自主,都吃了一驚。看那人約摸三十餘歲,龍眉鳳目,三絡輕須,大耳垂肩,自有一股英雄之氣。二人正要發作,只見那人抱拳說道:"二位英雄見諒。二人有如此之才,為何不報效國家,卻在此處糾纏呢?”

關羽聽得此言,正中心意。那黑大漢也轉怒為喜。二人急忙向那人抱拳行禮。三人敘話,才知來人姓劉名備,也是本州人,而黑大漢,原是本村莊主,名叫張飛。

張飛哈哈大笑道:"原來都是朋友,快請莊裡敘話。

來到莊上一片桃園裡,張飛叫家人擺上酒席,三人邊喝邊聊,越聊越投機。原來張飛練武,也正是要去投軍。真是志同道合,於是劉備提議,關張同意,三人便於那桃園裡擺設香案,結為異姓兄弟,誓同生死。劉備年最長為大哥,關羽其次,張飛最小。因為要招兵買馬,打造兵器,需要時日,便在張飛莊上暫住下來。

關羽、張飛二人那日在場院上被劉備輕易分開,原有幾分不服,又見劉備儼然以大哥自居,並不謙虛,哥兒倆便核計,想要戲耍劉備一番。於是,便在一口水井上支一塊木板,木坂上鋪上席,擺上桌子酒菜,關羽張飛各坐井邊,卻將劉備坐凳置於井上,請劉備喝酒。劉備坦然而坐,率意飲酒談話。酒至半酣,劉備顯露出醉意,關張二人站起來為劉備敬酒,卻一齊佯醉,向劉備雙肩上按下。本來那木板很薄,將可支撐一人,關張這一按,木板必折,劉備必落井中。然而劉備竟紋絲不動,穩如泰山。關張彎腰從邊縫看井中,卻原來有條黃龍在那裡託著。二人立刻將按勢改為扶勢,齊聲說:"大哥海量,兄弟敬大哥酒!"

劉備微微一笑,說:"二位賢弟真好淘氣啊!”

關、張相視,不覺臉紅。

過些時日,人馬兵器都已備齊,兄弟三人揚鞭催馬,踏上了火熱的征途……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士為知己者死,在古代,男人大丈夫最注重聲譽和出身,名節大於一切。

三人關係中,劉備無疑年紀最大是大哥,而且是漢室宗親,是貴族。

在古代受儒家文化影響,其中學而優則仕,賣身帝王家是絕大多數人的畢生追求。

關張二人本身也是有大抱負,大理想的人,跟著漢室宗親出身人劉備可以實現他們的抱負,而且劉備自身人格魅力強大,皇叔身份,又禮賢下士,素有仁義的美名。

碰到這種大哥,怎麼會不死心塌地?


佛緣小王修禪定


劉備說自己是樓桑村人、中山靖王之後,十五歲求學四方、拜師訪友,常思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云云,一下讓關羽和張飛刮目相看,知道了劉備非一般人而是貴人,覺得跟著劉備幹師出有名,將來必有出息。

由於當時天下大亂,“黃巾起義”正在進行,三人不由自主的又談論起天下大事,劉備一翻言論令張飛,關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一下,劉備在關羽和張飛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神一樣的人物,被崇拜的對象,於是兩個人心甘情願的拜劉備為大哥,三人一起開始了他們征戰天下旅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