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相關學術人物分析

2月7日,AMiner平臺分析了疫情當前最受關注十位學術人物的大數據,平臺收集融合了幾位專家近30餘年的科研行為數據,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從學術影響力、研究興趣、合作者網絡等多個維度對他們的學術水平進行了深度分析[1]。

其中,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鐘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都曾在SARS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不僅對疫情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相關學術成果也尤為突出。AMiner分析顯示鐘南山院士累計發表論文360餘篇,研究興趣包括哮喘、生物醫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傳染病學等領域,其中在傳染病學領域學術成就超越了95%的學者;李蘭娟院士共發表論文500餘篇,被引用數高達1萬餘次,在耐藥監測和抗微生物劑領域學術成就分別超越了99%和98%的學者。

在這次疫情期間,還有一些國際頂級專家學者為中國抗擊疫情助力而被大眾所認知,比如國際頂級醫學專家W. Ian Lipkin[2],在傳染病、免疫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而Anthony S. Fauci [3]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病毒複製、醫藥學、傳染病學等領域,學術影響力H指數[4]高達155;

此外,深陷搶發論文事件的高福院士,以及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也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從學術角度來看,高福院士科研成果極為豐碩,具有8個院士頭銜,H指數為32,論文被引量近5000次;而王延軼所長的學術影響力則相對較弱,發表論文40餘篇,作者排名靠後的論文居多,但是學術活躍度值高達近200。



[1] https://www.aminer.cn/2019-nCoV-pubs-timeline

[2] W. Ian Lipkin(195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有“病毒獵人”之稱

[3] Anthony S. Fauci(1940-),美國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4] H指數(H index)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用於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