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為什麼會被瓦剌取代?

O馬大哈O


你好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北元(1368年—1402年)是元朝潰退蒙古高原之後的政權。明朝建立並派遣徐達大軍攻陷元朝國都大都後,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以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北元共傳二位皇帝,享國二十一年。北元雖偏安於蒙古高原,卻是蒙古族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時期。

1402年,布里牙特·烏格齊殺坤帖木兒後稱汗。1408年,蒙古太師阿魯臺又殺布里牙特·烏格齊,迎立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稱完者圖汗。1412年,瓦剌首領綽羅斯·馬哈木殺完者圖汗,嚮明朝稱臣。1412——1415年間大汗空位。1415年,瓦剌綽羅斯·馬哈木擁立孛兒只斤·答裡巴為大汗,自任太師。1415年,阿魯臺再次攻打瓦剌,大汗孛兒只斤·答裡巴、太師馬哈木先後戰死。綽羅斯·馬哈木的兒子綽羅斯·脫歡擁立布里牙特·額色庫為汗。1425年,阿魯臺擁立東蒙古科爾沁部首領哈薩爾七世孫孛兒只斤·阿岱為蒙古大汗。1438年,衛拉特首領綽羅斯·脫歡殺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阿魯臺

瓦wa刺ci,無任何意義。若指代歷史上蒙古稱謂,正確寫法應該是“瓦wa剌la”。瓦剌,東部蒙古(漢籍文獻又稱之為韃靼)由大汗直接統治各部及其屬部構成,西部蒙古由瓦刺所屬各部構成,史稱“瓦剌”

問題有誤,以上是北元和瓦刺的歷史資料,請借鑑歷史資料






笑史人


自元朝政權退回漠北後,蒙古各部出現分裂,大汗之位爭奪極其激烈,黃金家族統治地位屢受挑戰。從《明史》來看,韃靼取代了北元,後與瓦剌相互迭代。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北元、韃靼、瓦剌的各自定義。

1368年,元順帝妥懽帖睦爾退回漠北,但國號還是大元,史稱“北元”。北元的劃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從1368年元順帝到1634年林丹汗去世的266年間。

第二種是明朝人的劃分,即從1368年到1388年也速迭爾(阿里不哥後裔)弒殺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也速迭爾繼承汗位,廢除了“大元”國號,改稱蒙古。

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記載比較亂,有學者還將第二種劃分延伸到1402年,即瓦剌首領布里牙特·烏格齊(赤力鬼)弒殺坤帖木兒後稱汗,之後廢除“大元”國號。

廢除國號一事是明史中的記載,蒙古史中未見記載,這是出現不同劃分的主要原因。若從也速迭爾算,是韃靼取代北元。若從是赤力鬼算,是瓦剌取代北元。

1388年有個標誌性事件,即藍玉率軍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途中被也速迭兒(阿里不哥後裔)所縊殺,終結了蒙古黃金家族的統治。

再看韃靼和瓦剌。按照明朝的劃分,北元之後的蒙古分為韃靼和瓦剌,但以蒙古人來說並沒有這種劃分。韃靼是指成吉思汗嫡系及蒙古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

韃靼包括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等部。而瓦剌自稱是衛拉特,清朝稱為漠西蒙古。瓦剌是明朝人對蒙文稱呼的音譯,瓦剌人源自葉尼塞河上游。

瓦剌人常年在林中居住,以狩獵為主。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後,派長子朮赤率軍征服“林木中百姓”,而瓦剌就是林中百姓的一部,後投赤朮成為蒙古一部分。

瓦剌與生活在東邊的蒙古本部(韃靼)之間一直都有隔閡,他們與阿里不哥家族有密切的聯姻關係。從蒙古史料來看,蒙古本部從未認同過瓦剌的正統地位。

對於也速迭兒取代脫古思帖木兒自立為汗的行為,瓦剌是支持的。在脫古思帖木兒之後的十年間,蒙古出現六位大汗,既有阿里不哥後裔,又有忽必烈後裔。

也可能有窩闊臺系的後裔。這種內部的混亂狀況,決定了蒙古各部間的相互爭奪,相互間的取而代之非常正常。下面我們再談一下北元、瓦剌和韃靼的關係。

先說一下黃金家族。黃金家族一直在動態變化,在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人的後代被稱為“黃金家族”,可繼承汗國汗位。

蒙哥(託雷之子)奪得汗位後,黃金家族範圍縮小,僅為拖雷的後代。韃靼可汗達延汗就出自這一系,之後的黃金家族僅限於達延汗子孫,獨享察哈爾汗位。

捕魚兒海一戰後,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結束了託雷系黃金家族的統治,也速迭兒雖然不是正宗的黃金家族,但它屬於蒙古本部,也就是明朝人所稱的韃靼。

十四年後的1400年,布里牙特·烏格齊(赤力鬼)弒殺元昭宗的兒子額勒伯克汗,立額勒伯克汗兒子坤帖木兒繼位。兩年後,赤力鬼弒殺坤帖木兒,自立為汗。

赤力鬼徹底廢除了黃金家族,《突厥系譜》中說赤力鬼是窩闊臺的後裔,但絕不是直系後裔。赤力鬼屬於西蒙古,不是黃金家族嫡系,也就是明朝說的瓦剌。

赤力鬼是明朝對布里牙特·烏格齊的稱呼,在他之後,瓦剌和韃靼進入互撕階段,也就是西蒙古與蒙古本部及東蒙古的爭奪。最初瓦剌支持的是阿里不哥後裔。

而韃靼則支持忽必烈後裔,後來瓦剌也改為支持忽必烈後裔。這時的黃金家族成員基本都是傀儡,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瓦剌一度統一蒙古,後又被韃靼取代。

後來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他死後蒙古各部再次分裂。末代林丹汗敗亡後,漠南併入了清朝。下面從時間軸再梳理一下蒙古帝國歷史。

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元朝退回漠北。

1388年,也速迭兒弒殺脫古思帖木兒自立為汗,韃靼取代北元。

1402年,鬼力赤殺死元愍宗坤帖木兒自立為汗,瓦剌取代韃靼。

1403年,黃金家族的本雅失裡(元昭宗之孫)復位,韃靼取代瓦剌。

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擊敗本雅失裡,奪取汗位。

1425年,科爾沁部首領阿臺佔領蒙古中東部,殺死本雅失裡,成為蒙古大汗。

1418年,衛拉特首領馬哈木之子脫歡殺死阿臺,瓦剌再次取代韃靼。

1439年,脫歡之子也先成為瓦剌首領,控制蒙古各部。

1449年,土木堡之戰爆發,也先俘虜明英宗。

1455年,也先被暗殺,瓦剌變成杜爾伯特部和準噶爾兩部。

1470年,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成為大汗,之後的一百年間汗位一直被達延汗後代所擁有。

1604年,林丹汗繼承汗位。1634年,林丹汗病死。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後金,整個漠南蒙古納入後金版圖,蒙古帝國就此滅亡。

北元之後到蒙古帝國滅亡的這一段歷史比較複雜,尤其是蒙古各部對汗位的爭奪,很是混亂,再加上各種史料中的不同記載,給大家的感覺是很難理順關係。

在北元之後,瓦剌與韃靼是一個相互爭蒙古奪汗位的過程,也是蒙古本部及東蒙古與西蒙古間此消彼長的過程。瓦剌和韃靼是明朝人對蒙古各部的稱呼。


野史也是史


導讀:公元1368年元順帝被大明北伐大軍圍攻逃出大都,在草原上延續政權依然採用大元的國號。歷史把這段週期內大元政權稱之為北元,北元政權一直延續到1402年韃靼去帝號重新稱可汗結束。蒙古政權從逃離大都開始,經歷了捕魚兒海戰役失去了黃金家族榮光。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去世後,被尊為烏薩哈爾汗沒有了漢式廟號、諡號。公元1402年鬼力赤殺元帝坤帖木兒後後改國號為韃靼,北元滅亡。公元1438年瓦剌首領綽羅斯·脫歡殺阿魯臺,瓦剌取得了蒙古統治權。12年之後脫歡的兒子也先在土木堡之變中橫掃明軍、俘虜明英宗朱祁鎮,瓦剌帝國達到鼎盛。

蒙古在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率領下縱橫歐亞,所以傳承蒙古大汗的家族也被稱為黃金家族。但是從拖雷一系被趕出中原後,退回蒙古草原的政權依然保持了元的國號。而且皇位傳承也是按照中原漢式的年號、廟號、諡號傳承,直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被藍玉擊敗後鬱鬱而終再也沒有廟號和諡號的傳承。天元帝病逝後,黃金家族維持的元政權更加岌岌可危。1402年鬼力赤殺是末代元帝坤帖木兒改國號韃靼,北元滅亡。在從北元被瓦剌取代過程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北元黃金家族統治時期。2、韃靼統治時期。3、瓦剌獲得土木堡的勝利,建立雄霸草原的瓦剌時代。


北元黃金家族統治時期

北元是指元順帝從大都逃回蒙元故地延續政權的名稱。經歷元惠宗(元順帝)、元昭宗、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以上有漢式廟號或者諡號)以及卓裡克圖汗、恩克汗、尼古埒蘇克齊汗三衛大汗,直到既沒有帝號也沒有汗號的坤帖木兒被處死北元國號被韃靼取代。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是黃金家族輝煌的延續。也就是說即便退回蒙古草原,黃金家族依然保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對其他蒙古部族的絕對壓制。除了軍隊威懾以外,就是黃金家族長達百餘年的正統餘威的尊在。這才讓黃金家族依然保持著帝王之尊來收取賦稅,保持著在蒙古草原的統治力。這種情況在捕魚兒海戰役之後被改變,黃金家族的統治搖搖欲墜。

大明洪武二十年,洪武萬歲朱元璋派永昌侯藍玉率大軍剿滅北元。其實在茫茫草原上尋找蒙軍主力決戰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往往會靡耗糧草。但是進軍途中藍玉聽說聞天元帝脫木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於是晝伏夜出悄悄進軍。明朝北伐大軍抵達捕魚兒海後突然發起攻擊,北元軍隊倉促迎戰大敗而逃。太尉蠻子被殺,天元帝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逃走。明軍俘虜元軍七萬、皇子公主妃子數千人。更重要的是元朝的寶璽、圖書、金銀印等被繳獲,北元的朝廷建制以及印信基本都喪失殆盡。即使天元帝和太子逃走也不能挽回對黃金家族的打擊,黃金家族已經失去了對整個草原的約束。韃靼和瓦剌兩部逐漸成為草原的主宰。


韃靼部廢殺元庭末代大汗坤帖木兒,去國號元改為韃靼。

皇子公主以及代表黃金家族正統的皇家印信被捕魚兒海戰鬥中被明軍俘虜,這讓忽必烈家族的殘餘北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本來草原上就是拳頭為大規矩讓很多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後來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尼古埒蘇克齊汗被殺,元昭宗的孫子孛兒只斤·坤帖木兒被擁立為新的可汗。也即是說此時忽必烈家族已經到了隨意被人廢立的程度,坤帖木兒被擁立像一個玩笑連個汗號都沒有。

公元1402年坤帖木兒被鬼力赤所殺,然後被韃靼部太師阿魯臺擁立為大汗改國號為韃靼。延續一百多年的元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蒙古草原被韃靼和瓦剌兩個部落統治。當然此時韃靼佔據絕對統治地位,所以韃靼也受到大明的重點“關照”被打的很慘。這客觀上為瓦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瓦剌首領綽羅斯·脫歡殺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阿魯臺,進而瓦剌一統草原建立

其實韃靼的國政掌握在態勢阿魯臺的手裡,在鬼力赤被擁立大汗後六年又被阿魯臺殺死另立本雅失裡為大汗。在鬼力赤剛剛登上汗位時剛好明成祖朱棣上臺,但是鬼力赤不理明成祖朱棣只顧和瓦剌彼此攻殺。這也讓朱棣惱怒,這也是阿魯臺殺死鬼力赤另立他人的原因。

但是被激怒的明成祖朱棣先後五次親征蒙古,其中三次針對韃靼;兩次針對瓦剌部。在這過程中瓦剌、韃靼都被征服嚮明朝稱臣。朱棣去世後,大明內部忙於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繼位沒有精力顧及草原。PS: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不足一年就駕崩,明宣宗繼位。所以在沒有大明干預的情況下,韃靼和瓦剌相互攻伐。

公元1438年瓦剌首領脫歡擊殺瓦剌部態勢阿魯臺,雖然瓦剌武力相對強大但是由於沒有黃金家族的血脈所以無法號令蒙古各部。如何取得黃金家族的影響力,瓦剌部首領也先終於想出了辦法。那就是盤踞在西域的察合臺汗國,這雖然不是拖雷一系但是也是黃金家族血脈。於是也先擊敗察合臺汗國後把妹妹嫁給察合臺大汗,這樣瓦剌藉助這個傀儡間接擁有了號令蒙古各部的能力。於是瓦剌部取得了雄霸草原的龐大版圖,這樣的版圖比剛剛退出中原的北元還要龐大。這間接催生了也先帶領瓦剌恢復蒙元故土,進佔中原的野心。客觀上為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小結:

自從也先當政時,瓦剌版圖已經西起巴爾喀什湖延東到大明奴兒干都司;北到貝加爾湖,南抵長城。至此瓦剌正式替代北元佔據了在蒙古草原,這客觀上催生了也先的野心。在妄圖入主中原恢復蒙元版圖的刺激下,土木堡戰爭爆發。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北元是中國歷史的稱呼,蒙古並沒有這種說法。

瓦剌又稱衛拉特,即清朝所謂“漠西蒙古”,長期在阿爾泰山周邊遊牧。瓦剌其實是附庸於蒙古的部落聯盟,只能算廣義的蒙古人。

蒙古黃金家族嫡系傳承一直在韃靼,得到普遍承認的蒙古大汗都出自韃靼各部,最後一個被認可的蒙古大汗是韃靼察哈爾部的林丹汗。

瓦剌雖然一度興起,在首領也先率領下控制韃靼,也要立黃金家族後裔脫脫不花為大汗才能服眾。後來也先打敗明軍,野心勃發,殺害脫脫不花,企圖自封蒙古大汗,但各部並不承認,並紛紛反叛,其統治也很快崩潰。

以瓦剌並沒有取代“北元”,而是一度迫使韃靼各部服從自己領導。


真正鱷魚不哭


北元是元順帝退回大漠的殘部,失去了全國性的統治,靠著黃金家族的餘威勉強保持中央集權體制。然後在明朝一連串的軍事打擊下分裂了,由中央集權性質變成了鬆散的部落性質。其中部落勢力最強大的就是韃靼部和瓦剌部。

在1380年到1388年間,北元先後被明朝大將沐英、徐達和藍玉擊敗,尤其在1388年藍玉率領明軍在捕魚兒海一代大破北元主力,元益宗脫古思帶著太子天保奴和數十騎脫逃,最後在土剌河一帶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死,使黃金家族忽必烈一系失去了中央汗國的地位,一大堆的蒙古部落宣佈脫離獨立。

到了1399年元益宗的另一個兒子額勒伯克被乞兒吉斯部首領鬼力赤殺死,此後再也沒有合法的北元皇帝繼位,元國號也被鬼力赤廢除元宣告滅亡,同時韃靼部崛起,北元其實是被韃靼部落取代的,不是被瓦剌部,瓦剌是在1403年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的帶領下擊敗韃靼部首領鬼力赤和阿魯臺,馬哈木隨後像永樂皇帝稱臣,但馬哈木想要一統蒙古,不聽從明朝的話攻殺了阿魯臺立的傀儡可汗本雅失裡汗,明朝想要分化蒙古部落,馬哈木想統一蒙古的目標觸怒明朝,在1414年前後明朝出兵對馬哈木進行軍事打擊,馬哈木大敗,實力大損,隨後又被阿魯臺所殺,部落的政權又回到韃靼部落手中。

韃靼和瓦剌兩個部落相互攻伐,大部分時間段都是韃靼部佔上風,畢竟是從黃金家族延續下來的血脈,對草原部落有天然的領導力,而瓦剌除了馬哈木和明英宗時期的也先太師雄起過之外,基本上都是不如韃靼部的。


我是隔壁小王


北元兵未被瓦剌取代,而是分解成瓦剌和韃靼兩個勢力。

這是由北元內部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如果北元上下齊心協力,可能元朝復辟的可能性都有,但元朝的倒臺讓蒙古這個由諸多分支組成的民族內部開始產生重重矛盾。特別是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勢力在蒙古各部落中的權威大為衰減,各部落於是紛紛開始脫離。

由藍玉主導的捕魚兒海之戰嚴重削弱了北元勢力的力量,天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帶著他的太子天保奴逃向沙漠深處,但其餘大量北元官員、嬪妃、牲畜、士兵和民眾悉皆被明軍俘虜。這一仗使得脫古思帖木兒失去了資本,由此在蒙古各部落中威信大減。韃靼是明朝對北方蒙古人的總稱,而瓦刺卻屬於從韃靼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部落首先要明確一點,俠義上的韃靼人是區別於蒙古人的民族,不過隨著兩個民族的融合,廣義上的韃靼發展成為對蒙古人的一種稱呼,我們可以說“韃靼是蒙古人,但蒙古人不一定是韃靼”,臂如瓦刺一支。

瓦刺早期並不被蒙古人接納,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雙方漸漸開始融合,瓦刺由此被稱為漠西蒙古。蒙古和中國都是一種廣義上的泛稱,作為一個多民族的部落,蒙古內部存在著許多分支,它是由不同的部落共同組成。因此,隨著元朝的垮臺,以忽必烈這一支建立起元朝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勢力和威信大打折扣,在血統和名義上它依然是蒙古各部的首領,但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掌控權,這點就類似於周天子和各諸侯的關係。

而伴隨著捕魚兒海之戰以後,蒙古內部發生了劇烈的矛盾,這時候以“黃金家族”為代表的蒙古人被稱之為韃靼,由於內部紛爭不斷,韃靼和瓦刺各自擁立了“黃金家族”的後代為汗,而明朝抓住蒙古人這一內部矛盾,開始進行分化,以便消耗其內部力量。

韃靼和瓦刺相互攻伐,直到女真族崛起,北方再度統一,女真族隨即改稱滿族北方蒙古人在明朝早中期都是韃靼和瓦刺這兩個政權彼此攻伐,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一共發動13次北伐戰爭,但韃靼和瓦刺兩部都沒有完全被打垮,儘管在名義上已經嚮明朝稱臣,但是卻時有發生叛亂和侵擾邊關的事情發生。





90後的最後曙光


元朝被推翻後,蒙古貴族回到蒙古高原,繼續統治長城以北的一些地區。14世紀末,蒙古分裂,它們之間經常相互仇殺。後來瓦剌強大起來,打敗了韃靼。瓦剌和韃靼先後稱雄漠北,與明有戰有和。 形象點說就是朝鮮和韓國的關係。

那麼接下來就說說這所謂的北元

公元1368年,北伐的明朝大軍最終攻破元朝都城大都,元順帝在城坡之前攜后妃皇子及親信大臣倉皇北逃。大都城破、順帝北逃既標誌著元朝的滅亡,也標誌著元朝作為中央政權統治的結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元朝已經徹底滅亡,因為北逃的元順帝帶走了元帝國的整套行政人員以及傳國玉璽,並且在塞北仍然使用著元朝的國號和年號。史稱“北元”

元順帝在明軍攻破大都之前率眾北逃到了上都,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這裡就成了元朝殘餘勢力的政治中心,元順帝在此仍然使用昔日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因為此處地處塞北,所以,元順帝在這裡建立的所謂“元朝”也被稱為北元。北元的實質是元朝殘餘勢力建立的地方政權。雖然元朝作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已經結束,但是此時的北元仍然牢牢地控制著廣大塞北地區以及東北和雲南地區,就連昔日被元朝滅亡的高麗王國,也仍然奉北元正朔,敵視明朝。

北元建立後,並沒有偏安於塞北,而是對明朝發動了多起戰爭,針對於此,明朝也進行了多次北伐。此時的蒙古騎兵已經失去了昔日成吉思汗時期的風采,對明的戰爭,北元始終是敗多勝少,長期的戰爭,也削弱了北元的實力,拖垮了本就不發達的北元經濟。最終,在明朝的多路進攻之下,北元先後失去了雲南以及東北的廣大地區,忠於“元廷”的高麗王國也被其親明的將軍李成桂篡權。最終,堅持了二十一年的北元朝廷被權臣篡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統治從此斷絕。而從北元分裂出去的韃靼和瓦剌,則長期遊走於漠北,對明朝形成了強大的壓力,瓦剌甚至一度打敗明軍主力並且俘獲明朝英宗皇帝、兵臨北京城下。而韃靼則一直堅持到了明末清初,最終與滿洲人建立的後金政權合作,共同對付明朝,並且最終看到了明朝的滅亡。


新史報


這絲毫也不奇怪,對於任何一個大勢已去的王朝來說,或早或晚都會退出歷史舞臺!北元也同樣如此,當其喪失了對中原的統治能力後,便決定了北元必將走向敗亡之路!

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統治期間,曾經有過多次因貴族內部的權力爭鬥,而爆發的內亂。這種狀況即便是到了元末天下大亂時,也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才會出現了即使朱元璋的討伐大軍,重兵壓境而元朝貴族仍然在內訌爭鬥,自相殘殺的不可思議的局面。

當元朝被各派勢力內鬥耗盡了精、氣、神之後,在面對著徐達大軍的討伐時,除了做鳥獸散以外,便再也沒有其他道路可走了。於是元順帝星夜逃回草原,蒙元餘部雖在西北和東北、雲南頑抗一時,但不久後都被相繼消滅了。

元朝退回草原後變成了北元,而這個北元卻是內部派系林立,各方勢力積不相能的。因此即便元順帝能夠繼續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但卻註定無法持久。爾後在明軍持續不斷掃北的壓力下,北元內部分崩離析了。元順帝之後的北元皇帝,己經失去了控制各派勢力的實力和能力。最終北元皇帝被權臣鬼力赤纂權,北元朝廷覆滅了!

北元覆滅後,草原各部出現了分裂局面。又經過一系列的鬥爭與搏奕,瓦刺崛起而成為了草原大漠之上,最有力量的霸主——直到後來韃靼隨後崛起,才對瓦刺形成了挑戰與一定的制約。


北疆同心


北元是一個歷史概念。
如果從廣義上來講,北元的歷史很長,從元順帝逃出元大都開始,直到明末林丹汗在蒙古草原上被清王朝擊敗,將整個漠南蒙古都納入到版圖內算起。
如果從狹義上來講,北元的歷史,從元順帝北逃,到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兒子(也有叫弟弟的)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殺了以後為止(也有說從鬼力赤弒殺)尼古埒蘇克齊汗為止。
北元逃到草原上以後,曾廢掉了大元的國號,但在查找諸多史書中,並不見記載。他們雖然屢次廢殺大汗,但仍然以蒙元帝國自居。
而韃靼的稱呼,是明朝送給他們的稱號,換句話說他們將北元以及其下屬的蒙古各部都稱為是韃靼。
韃靼這個稱呼出現很早,也不是明朝獨創的,早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隨著蒙古逐漸的強大以後,韃靼後來也成為蒙古的一支。
明朝稱呼蒙古為韃靼,而不是北元等其他稱呼,也有貶低的意思,他們認為元朝既然已經被趕出中原,自然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政權,而是屬於草原遊牧部落,雖然他們仍然有完整的政治體系,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被明朝大軍趕到草原上以後,韃靼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身為黃金家族的責任,屢次興兵南下,使得大明王朝不得不重視北疆防禦。
明太祖、成祖兩代皇帝,都曾大規模的掀起對韃靼的打擊,使得其疆域不住的收縮。
而與此同時,瓦剌卻不住的壯大起來。
瓦剌和韃靼同屬於蒙古族,但是韃靼是故元王族勢力,因此在延續上仍然承襲了部分中原的文化傳統,並且始終以黃金家族的子嗣為傳承關係。
瓦剌是蒙元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征服的蒙古各個部族,主要生活在漠西,和中原王朝幾乎不沾邊,只是也叫作衛拉特,14世紀隨著元朝的衰落,瓦剌人趁機做大,成為大明王朝最大的邊患。
一開始明朝對這些蒙古部族都是大刀加棍棒的策略,尤其是瓦剌做大以後,明成祖曾數次討伐,打了幾次以後,瓦剌向大明臣服,而韃靼由於其血統關係,對大明一直是敵對狀態,因此遭到了大明王朝格外針對。
大明與瓦剌的配合下,滅掉了韃靼,瓦剌兼併了原來韃靼的領土,然而大明王朝也就此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就是瓦剌部族乾的。
只是也先兼併了韃靼以後,由於他出身並非是黃金家族,因而很快因為內部攻伐而死,韃靼繼續崛起,壯大以後,成為大明王朝北疆的邊患,直到明末,這個問題始終都沒有解決。
事實上從大明王朝建立以後,北元的發展情況來看,瓦剌確實強大了一段時間,甚至一度兼併了韃靼,然而並沒有維持很長久,韃靼很快有興起,直到1635年清王朝降服了蒙古草原上的韃靼以後。
瓦剌才有再度興起,而這時候他也已經換了一個新的名字,而這個新的名字在清代叫做衛拉特,而衛拉特是蒙古多個部落的結合體,其下屬的準噶爾部興起以後,很快成為清朝的邊患,這就是後來的故事了。

漫步史書


“北元”是史家對元亡後,元皇室北徙大漠所維繫的殘存政權的稱謂。

1368年閏七月,明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領北伐軍攻克通州,進逼元大都(今北京城西南)。元順帝棄離京師北走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在塞外仍稱元朝,史稱北元。

1369年六月,常遇春克開平府,元順帝率領皇室北走至應昌府(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賚諾爾西南)一帶。時元在遼東仍有二十萬蒙古軍,由太尉納哈出率領;陝甘有十萬蒙古軍,由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統領,實力仍是不弱(元在雲南尚有梁王勢力)。元順帝企圖依靠這些軍隊恢復統治中原,然連遭明軍重創,已然迴天無力。1370年四月,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北奔和林(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格林)。旋即元順帝病逝,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明太祖諡其“順帝”。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號“必力克圖汗”,改元宣光,是為元昭宗。有學者以元昭宗即位作為“北元”起始。五月,明軍攻克應昌府,元昭宗北走,退居格林。1372年正月,徐達等率軍深入漠北攻打擴廓。擴廓於嶺北大敗明軍,斬殺數萬(1375年病逝)。1378年四月,四十一歲的元昭宗辭世,廟號“昭宗”。

子(一作弟)脫古思帖木兒汗嗣,號“烏薩哈爾汗”,改元“天元”,是為元益宗。益宗居漠北,數拒明朝招降,派兵屢擾明邊。1381年四月,徐達等出塞擊元,進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俘獲甚眾。明將傅友德伐雲南,元梁王自殺,中慶路降明,明改名雲南府;轉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置雲南布政使司;元在南方殘存勢力告滅。

1887年正月,明太祖發兵大舉攻打屯駐於金山(今內蒙古通遼市東境西遼河南岸)的元殘軍。五月,大軍越金山至女真苦屯,北元大將納哈出率數萬部眾降。明於其地築大寧城,置大寧都指揮使司。至此,賴以支撐北元的兩大主力軍,東部納哈出所部告沒,僅有西部的原擴廓餘部支撐,北元勢力益衰。

明太祖因元帝屢擾邊,遣將擊之。轉年四月,明將藍玉等破北元帝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公主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男女七萬,雜畜十五萬,北元帝與數十騎突圍北遁。1389年,北元帝至土拉河,被別部領主也速迭兒殺害,廟號“益宗”;子恩克卓裡克圖嗣立。此後,北元諡號不傳於世。

恩克卓裡克圖簡稱“卓裡克圖汗”。1390年正月,因北元殘兵擾邊,明太祖命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率軍攻擊之。燕王擊破北元餘部,北元丞相咬住、大將乃兒不花等降。1392年,北元恩克卓裡克圖汗被部下殺害,無子,弟額勒伯克汗繼位。

額勒伯克全稱“額勒伯克尼古埓蘇克齊汗”,在位八年,1399年為瓦剌領主烏格齊哈什哈所殺。長子坤帖木兒繼位。

1402年,北元鬼力赤(一說即蒙文史籍中的瓦剌部首領烏格齊哈什哈,或說即蒙文史籍中的額勒錐特穆爾)殺坤帖木兒,廢元朝國號,恢復原部落名號而稱韃靼,結束北元統治。北元歷六主、三十五年,至此被韃靼取代。

鬼力赤稱汗,因其非元室後裔,史稱篡立。鬼力赤因出身不正,德望不重,難以服眾,部眾不附。1407年,鬼力赤被廢;翌年,韃靼知院阿魯臺殺鬼力赤,立元裔本雅失裡為可汗。

瓦剌是明代對西部蒙古諸部之總稱,蒙元時稱斡亦剌。瓦剌遊牧於扎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元亡明初,瓦剌貴族、元朝大臣猛哥帖木兒據瓦剌稱王,明稱之瓦剌王,號稱四萬戶。後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領其地,明廷分別冊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1418年,順寧王馬哈木子脫歡襲父爵,兼併太平、把禿孛羅之眾,統一瓦剌諸部。1434年,脫歡襲殺東部蒙古太師阿魯臺,一時合併東、西蒙古。脫歡立元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太師,居漠北主政,成為東、西蒙古的實際領袖。

綜括之,北元棄離中原北歸大漠,初時尚有擴廓帖木兒、納哈出數十萬軍隊支撐,還可勉強維持。其後北元軍屢遭明軍重創,西部的擴廓帖木兒軍被打殘,東部的納哈出兵敗降明,北元勢力益衰。後期內部矛盾又日益加劇,部屬紛爭,後四位可汗皆為部下所殺。鬼力赤篡立,廢大元國號,恢復原部落名號稱韃靼,其勢益加不振。元室正宗北元、韃靼內訌自弱,實難持久,終被強盛的西部蒙古瓦剌所吞併,實乃弱肉強食法則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