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為什麼反對德國領土和殖民地擴張?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俾斯麥堅決地反對德意志帝國進行領土和殖民地擴張,俾斯麥就說過:“之前一盤散沙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像被放置在歐洲中間的一塊大海綿,緩衝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其實,俾斯麥不僅反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領土和殖民地擴張,甚至當年的普魯士統一德國他都是反對的。

統一的德國,面臨著什麼樣的戰略困境?

俾斯麥原本設想普魯士完成北德的統一就足夠了,而南部的德國可以在普魯士與強大的法國之間的起到緩衝作用。然而,經過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後,不僅南德的緩衝帶沒有了,德國和法蘭西帝國還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和法國無法化解的仇恨大大縮小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外交上的活動空間。

面對歐洲大陸這樣的地緣格局,俾斯麥打了個很形象的比方說,“這就像下國際象棋,其中的16個格子不許我使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新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面臨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為什麼這麼說呢?

結合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處境,大概有這麼三個原因:

  • 地緣位置糟糕。德意志第二帝國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地緣很糟糕,在其西面和西南要面對強大的英法,東南是奧匈帝國,東北則是對歐洲虎視眈眈的沙俄。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一出生,就掉在了狼窩裡了;
  • 鄰居們對其猜疑。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全歐洲列強都不願意看到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過於強大,有可以跟任何對手一對一單挑的實力,這就引發了鄰居們結盟的強烈衝動;
  • 普法戰爭後,鄰居法國成為一個無法化解的死敵。

雖然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但是,擺在俾斯麥手上的可以說是一手爛牌。

自從1871年普魯士打贏那場普法戰爭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走向毀滅的結局就已經命中註定了

“我所見到的德國,前途一片黑暗……數以百萬計的刺刀直指歐洲中央,而我們就站在這個地方”。——俾斯麥

從一開始,俾斯麥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悲劇性結局就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他的對外方針就是三個字:不擴張。不僅德國不在歐洲大陸尋求領土擴張,在海外也不搞殖民地,以此避免與英法等國產生矛盾。雖然德國曾經在1884年,短暫地推行過海外殖民政策,但這也僅僅是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和英法等列強相比,德國的那點兒海外殖民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不管俾斯麥如何退卻,對德國在歐洲的外交也沒有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普法戰爭後德國主動的退卻,無法打消法國的仇恨,和其他鄰國的敵意。

前面我們說過,當初普魯士打贏了普法戰爭,俾斯麥對德國的統一也是持有反對的態度。那麼,為什麼普魯士後來不拒絕南德的加入,堅持只要北德的小德意志方案呢?這樣,德國就不會統一,普魯士也就不至於強大到讓鄰居們畏懼的程度,國土也不會與法國接壤。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其實,不是俾斯麥不想這樣做,而是不能。

德國和法國的樑子,其實早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就結下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都鬧到要公開決鬥了。到了後來的拿破崙,更是與德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當普魯士戰勝法國之後,德皇威廉一世與俾斯麥本人,都很難控制原神聖羅馬帝國各個公國民族主義高漲的情緒。比如,之前的南德對普魯士非常討厭,而現在卻主動要求加入普魯士。在當時的情緒下,如果不順應這個民意,無異於政治自殺。

因此,打贏普法戰爭之後,不管俾斯麥願意不願意,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德國的統一就已經無法被阻擋了。

面對德國的戰略困境,俾斯麥也曾經積極的尋求突破,他是怎麼打這手牌的呢?

爭取讓英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洲的外交保持中立

如果仔細分析英國的外交策略,再基於俾斯麥的個人立場,更要命的是,德皇威廉一世發自內心地將英國議會制的政治體制視為一種威脅。

(圖 | 威廉一世)

因此,英德結盟是不可能結盟的,要英國對德國的外交政策保持中立也是很難。下面來我們詳細分析。

首先,一個強勢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不符合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預期。大英帝國雖然是日不落帝國,但是,其稱霸世界是依靠強大的海軍,英國的陸軍與歐洲大陸的強國相比,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就是“均勢政策”,誰出頭就打誰,不許任何人挑戰自己的海上霸權。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統一後既然已經成為歐洲最強,英國肯定就不會和它結盟。所以,雖然俾斯麥曾經幾次向大英帝國示好,但是英國方面卻一直表現地很冷淡。

(圖 | 英國的均勢外交政策就像遊戲“打地鼠”,歐洲大陸國家誰出頭就打誰)

其次,英德關係搞不好,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國政治體制差距很大。雖然表面看,英國與德國都是所謂的君主立憲制。但是在英國,議會把握著實權,英國國王已經是個虛君,是個實實在在的議會民主制國家。然而,再看看德國,威廉一世全權把控著立法權、行政權、軍權,議會只財政權。也就是每年政府的財政預算要經過議會批准,才能開始對全國進行徵稅。

雖然財政權也很重要,但是德國和英國比,德國本質上還是個皇帝權力受到一定製約的君主專制國家。英國曾經多次向德國建議將實權轉交到議會。但是,俾斯麥對此非常反感和警惕。這也不難理解,俾斯麥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威廉一世,德皇對他可謂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放權。如果俾斯麥主張架空威廉的權力,那相當於直接向自己開炮。

而且,俾斯麥的家族是普魯士的貴族地主,叫“容克貴族”。因此,就算不考慮德皇的想法,就俾斯麥自己來說,他內心也很牴觸英國的議會民主制政府。因為,議會制政府代表的是城市的新興資產階級。所以,無論是完全的君主專制,還是英式君主立憲的議會政治,這兩者都將損害德國傳統貴族的利益。

如果二者取其一的話,相比於君主專制,俾斯麥更反感的是英式的議會民主制度。在當上德國首相之前,俾斯麥就曾經說過:“如果德國的統一要靠國王向代表資產階級的自由黨人卑躬屈膝才能實現的話,那還不如維持原狀”。

那麼,既然得不到英國的善意,俾斯麥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別處。

阻止法俄結盟

在歐洲大陸的國家中,西邊的法國已經與德國成為仇人了,東邊的沙俄一直對西歐虎視眈眈。一旦這兩個虎狼國家結盟,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俾斯麥早在擔任普魯士的首相之前,就出使過俄國,期間與俄國上下官員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私交。所以,從個人感情的角度,他是親俄國的。他曾經說,“在歐洲,和俄國結盟是最划算的。因為它只謀求在東方國家拓展勢力,而奧地利和法國則直接威脅到我們的利益……”

然而,俾斯麥費了半天勁也還是沒能實現阻止法俄結盟的這個目標。失敗的原因,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可以避免的,一個卻是沒法避免的。

(圖 | 拿破崙開啟了法國的民族主義)


自從拿破崙開啟了席捲歐洲的法式民族主義浪潮,民族主義對國家的組織動員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這也好理解,國家是人民的嘛。但是,剛實現統一的德國皇帝來說就是噩夢,人民當了家,皇帝、貴族們還往哪放?因此,德國這也的帝國就對民族主義浪潮懷有深深的恐懼,俾斯麥著手先後建立了“普奧同盟”、“三皇同盟,最後德意志、奧匈帝國和俄國三個傳統君主制國家聯手,約定互相幫助打壓民族主義,防止法國式的革命在本國發生,以維護君主統治的“三國同盟”。

然而,這個三國聯盟的體系,從必要性和可行性上來說,一開始就是存在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它不具備存在的必要性

三國同盟的建立基礎是聯手打壓國內的民族主義浪潮,然而,在德國內部,代表工人階級的社民黨對俾斯麥的威脅很大,俾斯麥要藉助與民族主義聯手才能在議會中佔據多數。

在18世紀末,原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在覆亡前夕,境內有大大小小足足300多個獨立邦國即使在普魯士完成統一後,也需要借民族主義這杆大旗進行動員,以推行普遍兵役制來保持強大的軍力。

因此,俾斯麥搞這個三國聯盟,實在是邏輯不通。

第二個問題,俄國和奧地利有非常深的矛盾,三國聯盟的可行性也有問題。第十次土俄戰爭中,奧地利背叛了俄國、普魯士的神聖聯盟,在俄國背後狠狠插了一刀。德國也沒討到好處,本來,他們可以利用這兩國的矛盾,左右逢源而坐收漁利。然而俾斯麥為了維持三國聯盟關係,硬是撮合兩邊和解,最終引火燒身,白白得罪了俄國。

1877年,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發生了第十次戰爭,俄國勝出,將奧斯曼趕出了巴爾幹。俄國處心積慮地想要拿下巴爾幹半島,就是為了獲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國大張旗鼓地在巴爾幹部署自己的戰略計劃,弄出個《聖斯特法諾條約》,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獨立,保加利亞則成為俄國管轄下的自治國家,這就讓緊鄰巴爾幹半島的盟友奧匈帝國很難受。

而且,搞均勢大陸政策的英國人,可不想讓俄國染指地中海而威脅自己的海上霸權。因此,英國就慫恿奧地利聯合對俄施加壓力,要求它吐出已經吞下肚的果實。

按說這時候,對於德國來說最好是別出頭。然而俾斯麥硬要刷刷存在感,說德國要做一個公平的中間人,來盡到維持歐洲均勢的責任。後來,俾斯麥就把俄國和奧地利皇帝都請到柏林,由他來充當“誠實的中間人”。

然而,俾斯麥因為想跟英國搞好關係,只能遷就英國,逼俄國把一部分成果白白送給奧地利。俾斯麥不但沒有讓兩個盟友重歸於好,反而引火燒身,引發了俄國對德國深深的怨恨。

其實,這還不算什麼,有句老話講,外交不過就是內政的延續,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德國對俄國無法調和的關稅政策,更是將俄國推向了法國的懷抱:

前面我們說過,德意志帝國的議會掌握著財政大權,因此,俾斯麥必須贏得議會的投票,才能通過政府預算。而他在議會里的基本盤,就是農村裡的地主和農民。

在當時,德國人口的大多數還是農村人,因此,他不敢得罪農村。

但是,俄國正在如火如荼地搞工業化,正是著急用錢買機器設備的時候。當時,俄國是個農業出口大國,其90%的外匯均來源於糧食出口,主要的市場就是德國。

這就給俾斯麥出了個大難題,大力進口俄國的便宜糧食,就會導致德國的農產品滯銷,農民過不好日子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議會中的票;而為了討好本國農民,就不得不對俄國來的農產品徵收高關稅,這樣一來,俄國糧食出口的利潤都被德國政府掙了,自然會引發其不滿。

俄國對此多次提出抗議,俾斯麥權衡利弊後知道,本國的農民他是得罪不起的,只能嘆息一聲,委屈下盟友吧。這就極大地傷害了俄國與德國的關係。

俾斯麥為了能拉攏住俄國,也想了修復關係的補救措施。他提議向俄國提供貸款,幫助俄國搞工業化。這讓財大氣粗的法國也看到了機會,法國銀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更優惠的條件向俄國提供貸款。這樣一來,俾斯麥手上就沒有牌可打了。

1891年8月27日,俄國駐法大使與法國外交部長達成初步的政治協定,1892年8月17日,法、俄兩國在彼得堡簽訂軍事協定,法俄同盟正式締結。

結語

俾斯麥曾經說過,“爭奪世界霸權,不是一件德國能負擔得起的事情。”,俾斯麥致力於追求一個小德意志,也就是普魯士能控制的德國,因此,他堅決反對擴張。然而,國家的命運,歷史的走向並不是某人的個人意志能夠改變的。

拿破崙戰敗後,列強在奧地利召開了著名的維也納會議,重新安排了歐洲的政治秩序。會議中,關於恢復神聖羅馬帝國的建議被否決,原來神聖羅馬帝國的38個邦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聯邦。德意志聯邦中,最強的要數南部的奧地利帝國與北部的普魯士。

這樣的背景下,俾斯麥想守著普魯士這樣的“小德意志方案”過日子,可是,作為大哥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同意,他們想要一個統一的德意志。這樣的背景下,雙發乾了一架——“普奧戰爭”。

普魯士戰勝後,俾斯麥本著堅持自己小德意志的方案,沒有要求奧地利割地賠款,給足了面子。因為,俾斯麥認為普魯士最大的敵人是民族主義盛行的法國,和議會民主制的英國,他們都盯著普魯士想改變其君主制。所以,他費盡心機促成了德、奧、俄三個君主制國家的三國同盟。

然而,就在俾斯麥殫精竭慮的時候,法國的拿破崙三世卻沒事找事地挑起了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一敗塗地。由於當時民意洶湧,普魯士不但要求法國賠償45億金馬克,還割讓了洛林和阿爾薩斯,從此,法國與德國結為世仇。

這些事情,都是俾斯麥是攔不住的。更要命的是,他們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惹毛了所有的法國人。

俾斯麥眼看著德國一步步逼近深淵,他試圖用與英國搞好關係、組織法俄結盟等方式努力地挽回戰略敗局,但都“不出意外”地失敗了。

英國靠不住,法國又是德國的死敵,後來又得罪了俄國。放眼歐洲大陸,剩下的也就只有奧地利、意大利,以及病入膏肓的奧斯曼帝國,這幾個“豬隊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的大致格局,也就這樣被確定下來。


達文有話說


德國—我也想要幾塊殖民地!

法國—不,你不想。

德國—為什麼?

英國—因為殖民地都被我和法國佔了,你就別白日做夢了。

俾斯麥1862年出任普魯士首相時,當時的普魯士在歐洲排老五,是歐洲五大帝國中的老末。(當時還沒有德國)

帝國主義的老末是什麼概念?比下有餘,但比上不足。就好比現在的意大利,雖然G7國家開會時,有它的一把椅子,但它的地位最低,話語權最小。

既然實力最弱,那擺在俾斯麥面前的問題就很簡單了。殖民地什麼的就別指望了,先把德意志統一,增強實力了再說。

1864年——普丹戰爭

1866年——普奧戰爭

1870年——普法戰爭

普魯士在俾斯麥的帶領下,悶聲發財,用了八年時間擠走了奧地利,成為德意志眾諸侯的老大,建立德意志帝國,併成功擠掉排在它前面的法國、沙俄、奧匈帝國,一躍為歐洲老二。




當上老二後,德國有資格海外擴張了。當時確實有很多德國人是這麼想的。但是俾斯麥不同意,他有三個理由:

第一、德國雖然統一了,但是德國的整體工業化程度還不夠高,德意志還有諸多地區都以農業為主。如果搞海外擴張,這無疑會導致資金外流,影響國內的工業化。

第二、海外殖民地已經不多了,優質殖民地更是所剩無幾。此時搞海外擴張,可能會得不償失,並且還可能會得罪殖民地最多的英國,而目前德國還不宜得罪英國。

第三、普法戰爭後,法國立志要報仇,德國如要應付法國,就不宜分散實力。與其去海外擴張,不如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悶聲發大財,在歐洲把法國壓制住。

俾斯麥的觀點在現在看來,顯然是對的。因為當時德國的實力確實還不足以在得罪了法國的同時,還能跟英國交惡。

由於俾斯麥的觀點確實在理,所以當時包括德皇威廉一世在內的德國高層,都贊同了俾斯麥的主張。即暫緩軍事擴張,搞好與鄰國的外交關係,與奧匈帝國結成了最重要的聯盟;內部專心於發展經濟,把著眼點放在歐洲大陸,待實力強大後,再到海外進行殖民擴張。

1872—1882年,德國在閉關修煉十年後,經濟突飛猛進,一躍為歐洲老大。並且還在歐洲大陸建立了自己的聯盟體系。(就是一戰期間的同盟國)



當了老大後,德國人的心態就飄了,產生了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的經濟歐洲第一,自己的陸軍世界第一!法國算什麼?英國算什麼?我就是要切英國的殖民地蛋糕,英國人不服想怎樣?不服開幹啊!(是不是很像現在的國內網民?)

對此思潮,俾斯麥很迷茫,他不想冒險,但是德國此時確實有實力擴張了,可以去海外試試水了。於是,他在權衡利弊後便同意了軍隊去海外擴張。其目的就是先去試水,看看水深水淺。

這一試,德國先後在非洲和大洋洲搞了幾塊殖民地,海外的發展勢頭很好。不過,估計是憋的時間太久了,俾斯麥給軍隊開了這麼一個小口子後,德軍上下全飄了。開始要求俾斯麥給予他們更大的支持,並且還隔空叫囂英國,想從英國手裡分殖民地蛋糕。

俾斯麥一看軍隊要搞事情,便緊急叫停了海外擴張。但是此時德國社會已經狂燥了,挑戰英國的聲音此起彼伏,這已經不是俾斯麥能控制的了。

1888年,最支持俾斯麥的威廉一世去世。

三個月後,比較支持俾斯麥腓特烈三世也突然去世。隨後,威廉二世繼位。

威廉二世這個人,一輩子只穿軍裝,熱衷於向外擴張,迷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他身為皇帝,本來就是軍隊領袖。而他的主張又跟軍隊又一樣,所以他繼位的結果,自然就是俾斯麥這個礙手礙腳的人,被他無情的踢到了一邊。

威廉二世踢開俾斯麥後,決定自己親政,但他的政治智商哪裡能鬥得過英國政客?

當時,英國人忽悠威廉二世,說只要他斷絕對南非布爾人的支持,英國就把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送給德國。像這種空頭支票,如果是俾斯麥,根本不會信英國人的鬼話。但威廉二世居然就信了,並且他還真的斷絕了和布爾人的盟友關係。事後果不出其然,英國爽約了。打完了布爾人,便宣佈先前跟威二談好的分割殖民地事宜,一律作廢。

威二聽說後,自然是氣炸了,聲稱要組建世界第一的海軍跟英國撩膀子幹。

可問題是,德國已經有一支開銷龐大的世界第一陸軍了,現在再搞世界第一的海軍,德國的財力能否負擔的起?雖然說德國的經濟好,但是也沒有好到能同時負擔世界第一海軍和世界第一陸軍的開支吧?



所以,威廉二世氣炸的結果,自然是把德國的發展帶跑偏了。不僅經濟跑偏了,就連軍隊的發展也跑偏了。

1914年,德國在軍備擴張十多年後,跟英國的矛盾徹底激化了,雙方大打一場,這場戰爭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殖民地。

令人噴飯的是,威廉二世花大力氣建造的德國海軍艦隊,僅僅跟英國人在日德蘭海域打了一次就秒慫了,不敢再出海挑戰。

1918年,當威廉二世宣佈投降,並宣佈退位時,他一定很後悔,當初怎麼就沒有聽俾斯麥的呢?



回過頭來再看這段歷史,俾斯麥不主張搞海外擴張,顯然是非常理智的。他並不是一個怯懦的人,他也主張鐵血主義。但是俾斯麥知道什麼事該幹,什麼事不該幹。他的策略就是玩平衡政策,不驕不躁,穩步推進,不刺激周圍列強,先乾死宿敵法國,然後再逐一擊破。法國不滅,德國不稱霸。

但威廉二世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在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居然去挑戰已經成型了的世界體系,並且還傻乎乎的去搶殖民地,其結果必然是被打個半死。


Mer86


俾斯麥後期奉行保守的大陸政策,是因為其對德國的戰略位置和國際形勢有了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

鐵血宰相的誕生

1861年,當時的德意志還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並不是一個完整且統一的國家。在德意志地區,大大小小的有好多蕞爾小國。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國都想一舉統一德意志,從而創造歷史。

面對磨刀霍霍的奧地利,還有一直對普魯士指手畫腳的丹麥,普魯士國會陷入了打還是不打的紛爭。而俾斯麥力排眾議,提出用鐵和火的政策來實現對德意志的統一,獲得了國會的支持。

俾斯麥先後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以及普法戰爭,收回了原本屬於德意志的土地,構建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成為了德意志第一任皇帝,而俾斯麥也被封為宰相,人稱“鐵血宰相”。


那麼在歐洲其他列強對世界鯨吞蠶食的時候,德國為何願意安守歐陸,不願進行領土擴張呢?

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落人一步的德意志

德意志統一在1871年,而那時英法俄等強國,早已經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佔領了世界上大多數有價值的殖民地。

落人一步的德意志,建國時間較晚,失去了先機。又因為戰爭的緣故,國力有所削弱,尚在恢復當中。

如果德國奉行激進的殖民地政策,必然和英法等既得利益者產生新的衝突,這對新生的德國不利。因為俾斯麥認為,此時對於德國而言,最重要的是進行休養生息,增強國力,逐漸提升德意志對歐洲的影響力,進而成為歐洲的領導者。

其次,德意志的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周圍列強環伺。奧地利、俄國、丹麥、法國等等,和德國在統一過程中都產生了利益糾葛。一著不慎就可能再次被肢解,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面對這種情況,他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和歐洲強國締結盟約,以求和平共處。另外,通過攻守同盟的建立,一起孤立德國最強大的敵人法國。

最後,俾斯麥對於領土的擴張興致闌珊

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三次重大戰爭中,俾斯麥堅持的一項政策就是不過度索取領土。俾斯麥在統一的進程中,僅僅是將傳統意義上的德意志地區收歸囊中,這就大大降低了敵對國對其的仇恨。

這同時也是為何即使經歷了普奧戰爭,奧地利對普魯士並沒有太多仇恨,甚至在後期還能結成聯盟,一致對外的緣由所在。這也是俾斯麥的高明之處。

而如果不是威廉一世和手下的軍官們堅持割佔法國領土,那麼法國在一戰中也未必會站到德意志的對立面。

綜上所述,雖然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俾斯麥保守的大陸政策損害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生的德國四處樹敵的局面。為德國打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從這一點而言,俾斯麥絕對為德國今後的政策走向指明瞭方向。只是可惜,德國並沒有將這一政策貫徹下去,從而為一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Crazy歷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俾斯麥並不是反對德國的領土擴張以及殖民地的擴張,實際上俾斯麥是一位對國際關係以及德國本身情況有著非常清醒認識的人,他知道在什麼時候採取什麼樣的手段能夠讓德國獲得最大的利益。

要說明俾斯麥的情況,我們還要先從其幫助德國從1871年走上巔峰的過程說起。

幫助德國走上巔峰

1861年,俾斯麥開始擔任普魯士首相,而他剛擔任德國首相的時候,德國還是處於分裂之中,他明白要讓德國實現統一,就必須要通過戰爭實現,所以他也有“鐵血宰相”的外號,而這個外號使他有一種“好戰狂人”的感覺,但實際上俾斯麥並不是好戰,而是在不得不作戰的情況下達到目的才會發動戰爭,他發動戰爭也不是見誰都打,而是選擇在對德國有利的情況下去打。

上圖是當時德國的基本情況,紫顏色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德國,深綠色為當時的普魯士,建綠色為當時德國的一些城邦。從圖中可以看出,德國有相當一部分再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手上,同時在德國的北邊給德國造成了一定威脅的是丹麥,同時還有德國的宿敵——法國。所以德國要完成統一,這三國國家都必有一戰。

從作戰難度來說,最容易對付的自然是丹麥,其次是奧地利帝國,再次是法國。

為了打敗丹麥,俾斯麥先是聯合了奧地利帝國在1864年組織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聯軍擊敗了丹麥,佔領了日德蘭半島。

為了統一整個德國,接下來就要對付奧地利,我們可以看一下俾斯麥在對戰奧地利之前的外交:先是會晤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和萊茵河地區劃給法國,由此換來了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英國奉行一貫的“光榮孤立”,所以普魯士對奧地利作戰的時候英國不會插手;應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取得了俄國在普奧戰爭中的中立;利用意大利與奧地利之間就奧地利佔領威尼斯的矛盾,與意大利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答應幫助意大利奪回威尼斯。所以在1866年與奧地利交戰之前,俾斯麥通過種種外交手段搞定了所有的大國,使普魯士對奧地利作戰的時候,各大國都不會插手,而且還有意大利在南部形成對普魯士的支援。由此俾斯麥贏得了對奧地利作戰的勝利。

在對奧地利的戰爭勝利之後,普魯士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給與了奧地利極為寬厚的講和條件,由此又拉攏了奧地利,使得後來普魯士與法國作戰的時候,奧地利沒有在普魯士背後插刀。

德國統一的最後障礙由此就只剩下了法國,俾斯麥故意激怒了法國,導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宣戰,當然,由於拿破崙三世不是拿破崙,其實是個草包,結果法國很輕易的就被普魯士擊敗。經過三次戰爭,普魯士完成了整個德國的統一,俾斯麥也成為了新的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俾斯麥是外交大師

從俾斯麥幫助普魯士統一德國,建立新的德意志帝國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俾斯麥實際上是一位外交大師,他能夠在每一次決定性的戰爭之前,儘量地減少敵人,增加朋友,在形勢完全有利於自己的情況下作戰,這就是俾斯麥成功的秘訣。

從完成統一之後的德意志帝國來看,北邊的丹麥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軍事價值了,畢竟丹麥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南邊的奧匈帝國成為了德國的堅定盟友;意大利也是德國的同盟國;法國雖然被德國擊敗,但仍然有著相當的實力;英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東邊的俄國實力強勁,不斷地進行領土擴張,與土耳其矛盾尖銳。

從俾斯麥發動的歷次戰爭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俾斯麥從來沒有同時和兩個大國交戰,一旦與一個大國交戰,他總是能夠讓其他大國保持中立或者幫助德國的立場。這是他成功的最大法寶。

德國統一後俾斯麥的外交考慮

在統一德國之後,俾斯麥之所以沒有進行領土和殖民地的擴張,更多的是從當時德國的實際情況考慮的。但是在1888年新任國王威廉二世登基之後,他與新國王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促成了1890年他的辭職。

當時來說,首先在歐洲德國已經沒有了領土擴張的空間,周邊要麼是大國,要麼就是沒必要動武的國家。殖民地來說,當時世界殖民地已經基本被瓜分,實際上德國再怎麼搶也搶不到多少利益。

如圖所示,德國當時實際上只搶到了喀麥隆、東非和西南非等少量的一些殖民地,而為了搶奪這些殖民地,德國與法國、英國這些老牌帝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尤其是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如果說因為普法戰爭德國逼迫法國割讓土地使得德國和法國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與英國和俄國的矛盾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這點來說威廉二世就做的非常差了。

在外交上,俾斯麥在德國完成統一後,致力於搞好周邊國家的關係,如俄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匈帝國,在俾斯麥時期和德國關係都非常不錯。因為俾斯麥清醒地認識到,德國處在歐洲的十字路口,一旦與周邊大國開戰,容易陷入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困境,因此一旦開戰,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要避免兩線作戰的可能。而與周邊大國都搞好關係,本身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可能性。

只可惜這些深意,血氣方剛的威廉二世不懂。

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一戰爆發的情況,如圖所示,剛開始的時候實際上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意大利為同盟,後來意大利見風使舵加入了協約國。而一戰時期,德國遭遇了同時與英法、俄國開戰的兩線作戰的困局,這種困局最終使得德國耗盡了所有的戰爭能力,最終戰敗。

如果威廉二世能領會到俾斯麥的意思,搞好周邊各大國之間的關係,至少一戰時期德國是可以避免兩線作戰的,至少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失敗了。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並不是俾斯麥不熱衷於擴張領土和殖民地,而是俾斯麥更多的是從德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德國營造最好的外交環境,避免德國在不利的情況下與大國開戰的最優選擇,就是儘量搞好與各大國之間的關係,而要搞好這些關係就必然要做出讓步,但是威廉二世不懂這些,不願意讓步,處處與人爭利,也就造成了一戰時期對德國最為不利的局面的出現。


老威觀史


卑斯麥的確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何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與政治家,其實卑斯麥內心還是個老殖民主義者,但他很聰明他意識到以德國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可能同時對付兩個以上的歐洲大國。

所以他選擇的方針是敵近交遠一面對敵借力打力的戰略方針,他認為以德國的國家實力不可能在歐洲大陸作為一個最強大的中歐帝國的同時,在建立一支強全球性海軍去支持殖民擴張。他清醒的認識到了英國的奸詐與狡猾,英國人的方針就是必須在歐洲大陸挑動兩個嚴重對立的戰爭集團而英國藉以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來控制世界上的所有大洋並保證他們的殖民霸權。所以卑斯麥的方針是不借代價與俄羅斯帝國交好,繼續壓榨法國的國家實力穩住奧匈帝國然後借奧斯噁心俄羅斯,等把他們都拖跨了後最後收拾英國人最後再大規模的奪取海外殖民地。

卑斯麥的戰略長遠規劃起要保證在他死後30年之內德國的政策在他所制定的軌道上不能有大的波動,等威廉二世上臺以後卻等不及了,他雖然感恩卑斯麥為帝國做出的空前功勳但是更討厭這個老頭子去束縛他的手腳,於是藉機逼迫卑斯麥下了臺然後把他轟回老家的容克莊園把他養了起來。放手的擴大德意志帝國的海軍,這當然會引起老奸巨滑英國人的警惕。

英國人拆散了德俄準戰略聯盟施計讓德國拖上了奧斯曼帝國這條爛油瓶子,同時又挑起了法國人的恥辱怒火。所以說即便是沒有1914年薩拉熱窩的槍聲,英國最終還是會首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德國人拖垮拖死。


用戶夏天的風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德國的統一,是建立在普奧戰爭擊敗奧地利和普法戰爭擊敗法國的基礎之上的。

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後,轉而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開始向巴爾幹半島擴張,而這便觸碰到了俄國人的利益,因為巴爾幹半島是斯拉夫人。


19世紀的歐洲,主要由英、法、俄、德、奧五大國組成,其中

法國在被德國擊敗後割讓了阿爾薩斯與洛林,與德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英國奉行“光榮獨立”,不結盟,它要做歐洲的仲裁者

德國,在統一之後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在五國中德國最好的局面便是站在多數的三國一邊,法國不可能,英國不結盟,於是為了取得多數,那麼只能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結盟。


而這也正是俾斯麥所要做的,德國位於歐洲的心臟位置,四戰之地,地緣惡劣,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手組成“反德聯盟”群毆,這不是俾斯麥所想要看到的局面。

德國不能東西兩線開戰,法國不可能結盟,於是德國的外交便沒有了彈性。

1873年,縱橫捭闔的俾斯麥組成了“三皇同盟”,即德皇、奧皇、俄皇的同盟,三國結盟保證了德國不被群毆,但也限制了德國的擴張,這也是俾斯麥反對德國短期內領土和殖民地擴張的原因所在。

然而,年輕的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不以為然,他罷黜了俾斯麥,終止了與俄國人的同盟,以同宗的奧匈帝國為最重要的盟友,支持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俄國人懼怕德國和奧匈帝國聯手對付自己,於是和法國結盟。

後來,德皇威廉二世又擴建海軍,擴張殖民地,挑戰英國,英國遂與法俄結盟。


至此,英法俄完成了對德奧的包圍,德國的局面變成了俾斯麥最不想看到的東西兩線作戰,其實一戰和二戰的結局由於威廉二世的魯莽早已註定。


心向青山


現在看來,俾斯麥當年的主張是正確的。德國成功的統一之後,貝斯曼反對領土和殖民地擴張,這樣的話就不會觸怒老牌強國,自然就可以潛下心來進行更好的發展。




在當年進行的德國統一戰爭的時候,俾斯麥就表現出了相當的剋制。首先普魯士和奧地利進行戰爭,很快就擊敗了奧地利。這個時候普魯士國王和普魯士軍方就要求再接再厲,一舉打進維也納。但是在俾斯麥的努力下,最終雙方締結了和約,並沒有把戰爭再繼續進行下去。所以這兩個國家的關係還非常的好,在一戰的時候兩個國家還是同盟國。



事實上在德國統一的最後一戰,在和法國進行的戰普法戰爭中,俾斯曼也是表現得相當的理智。如果按他的意思來,德國也應該和法國簽訂如同當年同奧地利簽訂的和約一樣,這樣就不會讓德國和法國結成世仇。可惜德國軍方不願意,施加強大的壓力,最終迫使俾斯麥作出妥協,最終割讓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有50億法郎的鉅額賠款。而德法因為這個領土割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一直到二戰結束。



德國統一之後,發展的越來越好,實力越來越強大。此時此刻的俾斯曼非常的清醒,他要求德國一直要做到韜光養晦,而不要去過多的干預國際的事物,更不要去執行領土擴張和殖民地擴張這樣的蠢事。如果德國真的按他的戰略去執行的話,德國應該不會和周邊的國家產生過多的矛盾,這樣可能就不會有兩次世界大戰,或者德國不會輕易的捲入進去,這樣對德國的發展自然會更加有利。



可惜那些目光短淺的鷹派,根本就不理解俾斯麥的長遠戰略目光。在他們眼中,德國是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這應該是開疆拓土的好時機,怎麼應該像俾斯麥所說的當縮頭烏龜呢。德國現在有這麼好的機遇,卻始終不去爭取,完全是因為俾斯麥這個頑固的老頭在那從中作梗。所以威廉二世上臺之後,很快就將他看不順眼的俾斯麥趕走,換上了他喜歡的鷹派,結果德國就在戰爭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而新上臺的鷹派們,完全改變了俾斯麥韜光養晦的戰略,而是在世界上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進行針鋒相對,爭奪權益。之前的普法戰爭,德國和法國已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後來德皇威廉二世又愚蠢的執行海軍競賽,結果和英國之間矛盾越來越大。在一次大戰中德國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是被周邊的國強國聯合起來對付,所以最終還是失敗了,而二次大戰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大戰的延續。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沒有得到什麼,卻失去了很多的領土,俾斯麥當年費盡心機,完成德國統一,結果讓子孫們敗掉了不少。




兩次大戰打下來,德國可謂是傷痕累累,再也沒有實力去挑戰世界。所以德國不得不靜下心來,一門心思圖發展。今天德國的經濟發展強勁,人民也過上了非常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這不正是俾斯麥當年所指出的韜光養晦的發展戰略嗎。


天龍論史


自從德國於1871年完成統一之後,德國國內便興起了主張進行海外擴張、奪取殖民地的浪潮。在背後推波助瀾的主要是國內的資產階級,他們與部分知識分子一起造勢,改變了普通德國人對國際事務的看法。他們時不時地就拿當時的頭號強國——英國做例子,來說明海外殖民的重要性。因為英國正是依靠海外殖民才成就了自己全球霸主的地位。

而俾斯麥作為一個政治家,保持了冷靜的頭腦。他反對拓展殖民地,而且認為殖民地不僅沒用,反而是個累贅。首先,世界已經被那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點殘羹冷炙會使德國在獲取和管理殖民地方面都要付出高額的成本,而能得到的收益卻很有限,即得不償失。其次,德國剛完成統一,統一的民族意識尚未樹立起來,而獲取殖民地、建立殖民地與宗主國關係則要求宗主國的民族認同感足以蓋過民族分離主義。第三,殖民地及圍繞其產生的海外貿易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來保護,而此時德國的海軍還很弱,且德國的地理位置也不適合發展成一個一流的海軍強國。

所以在1879-1882年之間,俾斯麥對於那些主張海外擴張的呼聲都是採取抵制的措施。但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俾斯麥也開始進行適當的海外擴張。從1883年-1885年,德國在納米比亞、多哥、喀麥隆、坦桑尼亞、新幾內亞等地建立起殖民地,總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佔一戰前德國殖民地的90%。

俾斯麥殖民政策的特點是:

1. 俾斯麥的殖民政策只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它要服從於國家整體的對外政策。在俾斯麥看來,德國對外政策的核心是防止出現一個反德的同盟。萬一出現了反德同盟,德國也要確保有強大的盟友支持自己。比如,德法已是世仇,俾斯麥就通過英法在殖民擴張中的矛盾來緩和德法關係,避免法俄結盟。德法關係緩和的最好方式是在殖民擴張中共同對抗英國。當熱衷於殖民擴張的茹爾·費裡組閣後,俾斯麥就立即停止了殖民擴張,以防與法國發生衝突。他曾對一個主張海外殖民的狂熱分子說:“你的非洲地圖的確很好,但我的非洲地圖卻是放在歐洲的。這兒是俄國,這兒是法國,我們在中間。這就是我的非洲地圖。”

2. 殖民擴張要有底線,即不能危害德國的安全。1883-1885年是德國外部環境相對安全的時期,其它列強因他們之間的矛盾而互相牽制,所以能進行適當的殖民擴張。他希望通過適度的殖民擴張與英國保持一種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關係。他在西南非洲的爭奪上可以與英國進行爭吵,甚至在剛果問題上支持法國對抗英國。但在涉及英國核心利益的埃及問題上,德國始終躲在二線,看法國與英國死磕。英國希望德國在埃及問題上支持自己,於是就在西南非洲的問題上有所讓步。俾斯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英法矛盾激化,並都有求於德國,使德國更加安全。

3. 俾斯麥對殖民擴張的整個發展過程始終保持著控制與主動。他進行殖民擴張是想緩解國內壓力,爭取資產階級的支持。當他認為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繼續拓展殖民地會有損德國利益時,就會果斷中止這一政策。

上述特點既能使緩解部分國內輿論的壓力,又保持了對外政策的穩定,使德國在國際上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德國進行的殖民擴張,並沒有增加外部的安全壓力,足見俾斯麥政治藝術水平之高。


Siegfried


“鐵血宰相”卑斯麥,向來以剛硬著稱。他在位期間,接連發動了普丹、普奧、普法三次戰爭,對於德國來說,他是統一的大功臣。但這麼強勢的一個人物,為何卻不向俄羅斯一樣,積極擴大自己的領土,吞噬他國殖民地,反而卻反對海外殖民了?

這其中的緣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地理位置不允許

德國是一個地緣位置很差的國家。一面領海,三面與陸地接壤。西邊的法國,世代與德國為仇,“百年普法戰爭”讓這兩個鄰國恩恩怨怨糾纏不清,法國一直以來都對德國有虎狼之心; 東邊的俄羅斯帝國,正好缺乏出海口,一旦德國對外進行殖民擴張,俄羅斯肯定會伺機而動、乘虛而入,畢竟俄羅斯是一個再多領土也“喂不飽”的國家,當德國與殖民地火拼時,俄羅斯卻可得“漁翁之利”; 而南邊奧匈帝國,也是德國南部的一大威脅!

如果德國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必然會抽出一部分海軍、陸軍出海作戰,進而導致德國國內中央軍隊戰鬥力減弱,俄、奧、法三國對德形成一個包圍圈,三國之中誰先動手,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德國構成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卑斯麥考慮到這一點,對海外殖民都不怎麼感冒。相反卑斯麥實行“大陸政策”,通過互相牽制彼此的辦法,從而來維持德國“歐洲東部大陸第一強國”的地位。

此外,卑斯麥也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在主政政期間,力主和傳統盟友——英國搞好關係,以防止被“四年夾擊”的窘境。卑斯麥心裡很清楚,英國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老牌殖民大國,如果德國在莽撞之下向外擴張,必然引起英國的不滿,觸動兩國之間的默契,到時候英國幹出的事兒,可能就是德國最擔心、也最不願看到的。

所以,德國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德國擴張的意圖!

二、對外擴張會損害德國容克貴族的利益

德國是一個典型的“容克莊園”經濟國家,卑斯麥本人呢也是容克貴族出身。他能當上德國宰相,與其背後的容克貴族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德國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貴族莊園手裡,莊園內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如果德國進行海外殖民擴張,進而就會打開海外廣闊的殖民市場。殖民地區農作物價因為格低廉,肯定會導致大量的農產品湧入歐洲,從而引發歐洲農產品價格大跌,大大的損害到這些容克貴族的利益。卑斯麥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他反對海外殖民,也不敢輕易的發動海外殖民。

三、卑斯麥個人的原因

卑斯麥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對德國自身的實力和國民心態是很瞭解的。此時的德國已經是歐洲大陸強國,如果在進行海外殖民,擴大海外根據地,德國人可能會產生一種狂傲的心裡認知,進而“模糊”自己。盲目膨脹勢必會導致軍隊人數大增,而這也是卑斯麥所擔心的,因為他不想由軍隊來主導國家,如果是這樣,那麼國內政治上那一套就很有可能玩不轉了,到時候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指揮國家。

而卑斯麥是一個厲害的外交家,做的很多事情都以“利益最大化”為主,會盡量減輕自己的損失,如果讓軍隊來處理國家大事兒,那多半是“能動手的肯定就不動嘴”,這樣對國內來說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所以卑斯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他是反對殖民擴張的!後來德國在一戰中大敗、慘敗,就是軍隊指導國家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對於卑斯麥這個人物,可以說他一個很有政治遠見的帝國宰相兼精明外交家!

綜上小結

卑斯麥之所以反對德國海外殖民擴張,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也和卑斯麥的個人卓越見識有關!


文史議春秋


我來回答。

俾斯麥是統一德國的最大功臣。他憑藉一往無前的“鐵血政策”在先後取得普丹、普奧、普法戰爭的勝利後,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生於1815年4月1日,卒於1898年7月30日。享年八十三年。人稱“鐵血宰相”(鐵”指武器,“血”指戰爭)是德國的領航員。

那麼為什麼在統一德意志後,俾斯麥為什麼會“性情大變”,從“莽夫”變為“怯懦”?這一切要從當時歐洲格局講起.......



從上圖可以看出,當時藉助於文藝復興和航海大發現後的歐洲不斷殖民。在工業革命爆發後歐洲對各大洲的優勢更凸顯出來。列強們加緊了瓜分世界的步伐。

而當時的德國,仍然在邦國內亂。德國從中世紀以來就沒有統一。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沒有足夠的能力實際統一邦國,自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殖民了。因此,當德國統一後。它面臨了一個重大的選擇,是殖民海外,還是先發展自己?

俾斯麥選擇了先發展自己。這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列強將地球上的土地幾乎瓜分殆盡,如果新生的德國要搶,新生的德國必然遭到威脅。德國沒有實力擊敗它們。其二就是英國的干涉。由於英國這根攪屎棍的存在,德國一旦威脅到英國,德國與英國必然會發生衝突。而讓英國穩定下來的關鍵就是不多發展海軍、不威脅英國海外殖民地。所以,俾斯麥不可能冒著大戰的風險去擴張。


(世界最大攪屎棍英國)

但俾斯麥沒有完全放棄擴張海外殖民地的念頭。比如下圖中的俾斯麥群島。

俾斯麥的政策在尋常人看來是“莽”“衝動”的象徵。但其實俾斯麥熱血強硬的鐵血政策的精髓是賣萌裝孫子。俾斯麥通過穩定英國來統一德國,並且儘可能不惹怒英國。因此德國得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趕上甚至超過英國。但威廉二世顯然沒有繼承俾斯麥的外交能力,最終將德國推向戰爭的深淵......

如有不足還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