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新生的美國以強大的勝利者姿態迎接著屬於自己的帝國,科技、工業、商業、藝術、教育、文化空前繁榮。

這個瘋狂咆哮、狂飆突進的十年,被菲茨傑拉德濃縮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裡,四分五裂的文明,於近百年後的今天,重現熒幕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瘋狂咆哮的爵士年代

電影極盡浮誇奢華之能事:珠寶、佈景、宴會、美人、甚至是蓋茨比鋥亮閃耀的黃色跑車……帶領觀眾走進那個瘋狂享樂、熠熠閃光的年代

序幕:跨越時空的敘事者,講述蓋茨比的故事

電影以尼克的旁白開篇。尼克,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評論者與敘述者。

片名中出現的形容詞“了不起”,實際上是尼克對蓋茨比的個人評價,運用典型的第三人稱視角,帶著主觀色彩,同時給那段傳奇驚豔的往事增添了許多真誠動人的元素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了不起的”——蓋茨比

<strong>尼克眼中的蓋茨比,究竟有什麼了不起?

①他是時代下,優雅博識的神秘富豪

尼克是蓋茨比的鄰居,也是黛茜的遠房表哥。一日,尼克受邀參加蓋茨比的派對——那裡奢靡無度、光怪陸離,派對的大廳裡滿是左擁右抱的出版界富豪,八卦寫手伺機而動,影星、百老匯導演、道德的捍衛者、叛逆的青少年……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派對上優雅迷人的蓋茨比先生

派對的主人蓋茨比置身其中,散發著慵懶迷人的獨特氣質,手拿高腳杯,轉身後那心領神會的一笑,以及足極為罕見、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給尼克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派對後,蓋茨比主動邀約尼克,並在跑車裡,滔滔不絕的向尼克介紹自己:牛津就讀,遊歷各國,收集珠寶,擊敗敵軍……“我不想讓你覺得我是個無名小卒”,蓋茨比說。緊接著,他又提到“老夥計,我有個不情之請,貝克小姐會與你細談。”此時的蓋茨比,自信卻不從容,似乎揹負著難以啟齒又迫切著想說出的巨大秘密。

②他是亂世中,高貴脫俗的純情少年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蓋茨比與黛茜

與貝克的談話中,尼克知道了蓋茨比與黛茜的往事,原來他買下房子,就是為了接近黛茜,辦那些奢侈的派對,就是希望她能來一次。尼克決定幫助蓋茨比,“舉手之勞”他說。尼克不知道他的“舉手之勞”近乎讓蓋茨比獻出了全部的勇氣,但他可以感受到蓋茨比緊張窘迫下,那份抑制不住的狂喜。

電影以尼克的視角,旁白敘述,讓觀眾從更理智的角度,看到蓋茨比許多方面的細節與情感:揮金如土、成熟迷人,卻也會在重見心愛之人之時表現出少年般的害羞心動,他是那樣真摯,願意雙手奉上一切美好,甚至他致富的目的竟也如此單純——只為他愛的黛茜。通過對比的藝術表現手法,相較那個浮躁複雜的時代、那些自私自利、汙濁不堪的人群,電影將蓋茨比的純情高貴、浪漫脫俗展現的淋漓盡致。

發展與高潮:美國夢下的自我重塑、愛於得失

蓋茨比在尼克的幫助下,見到了黛茜,五年後第一次見面的情形,在電影裡是這樣描述的:

“要不是有霧,我們可以看見海灣對面你家的房子,”蓋茨比說,“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通宵不滅的綠燈。” 黛茜驀然伸過胳臂去挽著他的胳臂,但他似乎沉浸在方才所說的話裡。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盞燈的巨大意義現在永遠消失了。

那天下午,蓋茨比顯然已經察覺到了黛茜的某些事情不是如他的想象,但蓋茨比的想象過於強大,以至於他賦予了黛茜一個夢想的化身。

<strong>摘掉面具,黛茜背後的影射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事實上黛茜並不是個純真可愛的傻姑娘,她是個具備典型階級色彩的人物,在婚姻天平上,愛情被金錢和虛榮壓倒,兩次選擇面前,她都倒向有財有勢的湯姆一邊。

電影通過畫面與矛盾衝突點的呈現,對黛茜這一人物的精準刻畫,進一步揭示黛茜形象背後的隱含意義

嬌俏勾人的黛茜,似乎與時代中那個龐大輝煌的“美國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青年對黛茜的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

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

<strong>時代下的美國夢是什麼?

美國學者普遍認為,《獨立宣言》是美國夢的根基,特別是其中那句“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來到美國實現自己的夢想。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時代下,懷揣“美國夢”的青年

自一戰勝利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

“美國夢”對當時青年男女的精神引導,就像影片中對蓋茨比所信奉的那盞燈塔的描述:從前抓不到它,不過不要緊,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那麼一個早上,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斷地被推向過去。

當然,美國夢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當金錢代表一切的時候,美國夢中原來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經不在。

黛茜的自私冷酷、淺薄無聊,以及那盞似乎失去巨大意義的綠燈,都預示著“美國夢”的無價值以及追求者的盲目性

結尾:他擁有很多,卻又一無所有

正如小說第一章原文所說:“蓋茨比本人到最後其實安然無恙善始善終,只不過是那些曾經吞噬了蓋茨比的,在夢境醒來之後發覺的渾濁灰塵,讓我們暫時對人世間壯志未酬的悲哀和轉瞬即逝的歡愉失去了興趣。”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蓋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的終結、夢想的破滅,他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不實的美,也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

蓋茨比的確很偉大,非常了不起,只是,他原本應該格外小心地想清楚,自己心心念之日夜不倦努力不停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雖然他喬裝打扮,仿照上層人生活,外表、舉止儼然上流人物模樣,但他根深蒂固的下層人出身,矇騙不了上流人“雪亮的眼睛”。不顧現實,一味地沉溺在夢想之中,註定以失敗告終

寫在最後

《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爵士年代下,那盞迷人又危險的燈塔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蓋茨比的豪華派對、貴族階級黛茜,以及那盞閃閃爍爍、縹緲卻似唾手可得的綠色燈塔,以精巧的敘事結構貫連,為觀眾再現了那段極具羅曼蒂克風格、危險又迷人的歷史,用象徵手法含蓄揭示了“美國夢”傳奇之下的嘲諷及悲悵。美國夢、自我重塑、愛與得失、再次尋回和再次失去等核心主題貫穿影片,時至今日,也為人所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