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傳入第一寺廟的由來,名字竟然是這麼來的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中國佛教傳入第一寺廟的由來,名字竟然是這麼來的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據說這裡原來有一個蛤蟆精危害四鄰,讓百姓不得安寧,後來一個僧人把這個蛤蟆精制服了。佛家慈悲,僧人沒有傷害蛤蟆精的性命,而是讓它馱塔贖罪,於是就有了齊雲塔。

齊雲塔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你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力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裡蛤蟆的叫聲,百試不爽。當地人傳說,這聲音就是那個馱塔的蛤蟆精發出的。

但其實這只是一種迴音現象。在當時修塔時,能工巧匠根據聲學原理,把塔修成了“回聲塔”。齊雲塔比著名的迴音建築——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建於1530年)要早350多年。

中國佛教傳入第一寺廟的由來,名字竟然是這麼來的

齊雲塔遠看近看不一樣,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看也不一樣。遠看,中間大,上下小;近看,從下往上縮小。從南看,塔往北倒;從北看,塔往南倒;從東看,塔往西倒;從西看,塔往東倒。齊雲塔蘊藏的是佛教的一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白馬寺歷來香火旺盛,這與它的另一個動人傳說有關。明弘治年間的《桐城縣誌》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無雨,縣令張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誠,感動上蒼。當他騎白馬去雲霧峰拜見雨神後,頓降甘霖,回衙路經龍眠河,不幸被暴發的山洪捲走,其妻為救夫也葬身河中。

雨過天晴,人們將張孚卿夫婦合葬龍眠山口,建廟祭祀,即昔日“境主廟”。而其坐騎白馬,卻被衝到龍眠河下游十餘里的地方,人們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馬廟”祀之,撰聯於廟門兩側:“惜民勝惜身,萬戶張侯忠莫比;載德亦載力,千秋良驥義能齊。”白馬鄉也因此而得名。

中國佛教傳入第一寺廟的由來,名字竟然是這麼來的

不過據歷史記載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飄蕩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御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中國佛教傳入第一寺廟的由來,名字竟然是這麼來的

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據說是因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