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寫歷史人物志的人


太廟,本是皇家宗廟,供奉皇家先祖和皇帝批准的皇后、宗室和功臣,舉行皇家祭祀。大臣能入住太廟,稱配享太廟。配享太廟的大臣死後享受郡王級厚葬,和皇家級別供奉,接受後世帝皇祭祀,名留青史。


theJoker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如是我聞人


太廟是中國古代的皇家宗廟,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初這裡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後來出色的皇室成員、皇后、功臣去世後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廟之中,史稱配享太廟。何為“配享”呢?已經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這些人的牌位放在兩側,清朝還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和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但話說回來,配享太廟是死後哀榮,也就只有這麼點好處了。一個人配享太廟整個家族都有極高的榮譽,可也只是榮譽而已。爵位可以世襲,鐵帽子王甚至連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廟不行。它屬於“好聽不好用”的類型。

即便祖先配享太廟,這個家族的子孫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頭地。或許有人認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廟了子孫的路怎麼說走的也能順利一些。“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廟的官員一定是位極人臣的大官,無論是否配享太廟都為子孫鋪好了路。另外還有一句話叫人走茶涼,配享太廟證明這個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來,其他的官員為何還要優待他的後人。

因此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證書,太廟是皇帝自己的家廟,主要供奉的是皇帝的祖先、有豐功偉業的大臣、對國家有很多貢獻的大臣,這是對大臣能力一種肯定,對封建社會來說榮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廟是一種對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這種只是一種榮譽待遇,不是廟號。







獨孤求敗谷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那麼這種榮譽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對後代到底有什麼益處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件事,什麼是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帝的宗廟通俗一點就是皇帝供奉自己祖先牌位的地方,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只是各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中國曆代都以孝治天下,所以說非常的重視祭祀,太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故宮裡就有現成的太廟這座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的正方形建築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成祖朱棣在1420年修建的,整個太廟佔地面積200畝,非常的奢華,當然現在的這個太廟並不是原裝貨,還是嘉慶20年重新修整的。

一般人進不了太廟,必須是親近的,有大功的才能進入太廟,享受這個資格,整個清朝的時候,東配殿只有14個人接受供奉。具體有代善,多爾袞,多鐸和豪格等。

配享太廟是一種榮譽到底有什麼用呢?首先配享太廟,並不是爵位也不能世襲,說白了就是一個榮譽,而且是比較虛的榮譽。這種榮譽並沒有伴隨著實際的金錢獎勵,但是也享受著皇家的香火,足夠子孫後代吹噓幾輩子了,

其實配享太廟也沒有特權,比如說張廷玉雖然配享太廟的,但是他的兒子們一定想要做官,還是要參加科舉制度,但是無形之中沾光那是肯定的。

第三配上太廟也並不是沒有變動的。這種資格搞不好還會被剝奪的,比如說和珅的弟弟和琳,因為他的哥哥和珅倒臺,所以說他的牌位就被嘉慶皇帝給撤了出去,祠堂都給毀掉了。

大清276年,能夠獲得這種榮譽的人,不過27個人這種概率相當低,封建社會講究三綱五常。配享太廟之後,皇帝要給大臣拜祭這個這個榮譽是天大的榮譽,子孫後代會非常的高興。


歷史小新人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清朝兩百多年裡,只有27個人享受到這個崇高的榮譽,漢人裡頭只有張廷玉死後有幸進去。那些有幸進去的滿人也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候,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建立過奇功,力挽狂瀾的有頭有臉的滿人。張廷玉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榮耀呢?張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一樣的大官。張廷玉先後給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當過馬仔,從禮部尚書到吏部尚書到戶部尚書、再到軍機大臣,大清的各部門一把手幾乎當了個遍。後來雍正病危的時候也惦記著自己的馬仔,駕崩前囑咐張廷玉跟允祿和鄂爾泰當了顧命大臣,並在遺囑中寫明讓張廷玉死後到自己身邊配享太廟。由於張廷玉的才幹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臺後,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直到年邁退休。張廷玉活到83歲去世,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也像是虛名,可以帶來關注度,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傳之後世的是爵位、財富與家學,以及官位恩蔭附帶的利益。


湛可愛sun


實際好處基本沒有

其實若以現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廟沒啥實際好處,對於本人來說活著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翹翹了啥待遇都白費,提升點下葬規格無非多佔幾米土地,多浪費點建築材料,還能怎麼樣?清朝時候配享太廟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裡下葬的,不一樣埋土裡出不來?

對於兒孫更沒啥優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襲,除了大祀時能混進太廟磕頭,基本蛋用不頂。想當官你還得參加科舉,想升官你還得苦熬資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來,你還得頂著唾沫去收拾殘局。

對!你沒看錯,配享太廟也不是一勞永逸,稍不留神就會被扔出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個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見得下一個也覺得順溜。別說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間大議禮的時候,原來廟號明太宗的朱棣都差點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計很多人會問,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啥古代那麼多大臣削尖腦袋想混個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事如果細扯起來太麻煩,還好吐槽機是個擅長舉栗子的人,咱們可以用現代的角度解釋一下。

話說那驢牌(LV)挎包造型醜、顏色深,為啥那麼多敗家娘們哭天抹淚的非得買?單純是因為它貴嗎?錯了!是因為那玩意稀有,沒事就號稱全球限量多少個,背上它對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純手工名錶也是這樣,不止價格爆炸,還得審核你的人品,有沒犯罪記錄,是否對社會做出過貢獻。一套跟孫子似的申請流程後,再花幾十萬買塊機械錶。那20塊錢的電子錶它走得不準嗎?那些錢拿去擼串它不香嗎?為啥非得這麼折騰呢?答案很簡單,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所謂配享太廟就跟這個道理一樣一樣的。

其實古代帝王和現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陰險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來區別。然而總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還可以繼續立功,這時候你要咋辦?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吧?


在經過長期觀察後,帝王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衣食無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權力追求後,要麼變得頹廢無比,要麼開始追求虛榮。這就好辦了,要面子嘛!我給就是了!

那麼什麼是最大的面子呢?華夏人最重視兩樣東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這玩意風險太高,還是在祭祀上想辦法吧!於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廟就新鮮出爐了,從此大臣們蜂擁跪舔。

太廟那恐怖的逼格

那麼太廟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這麼說吧!無論明清,太廟都是重中之重,永遠排在祭祀三個等級的最高位,稱之為大祀。大祀的禮節雖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親祀絕對沒跑,除非極特殊情況才能請假。

如果只是天子參加還不是規格高,祭祀太廟還得有專門的祀官負責喊,上什麼酒要喊,上什麼肉也要喊。天子還得親自上表燒掉,向祖宗報告自己取得了什麼成績,請祖宗保佑之類。

當然,這也不算太過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還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級不夠的還沒資格,吐槽機之前就寫過明朝一個倒黴四輔官因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這幫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著,到節骨眼兒上還得行禮,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於後世滿朝文武精英給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總結起來吧,所謂配享太廟其實並沒有實際好處,只是皇家代為供奉時享、薦新,再加上文武官員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這是一個典型的榮譽頭銜,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只是古代重視祭祀,所以顯得很牛。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當這些古代牛人們的人生走到盡頭時,皇帝們或許會給他們這樣一項特殊榮譽——“配享太廟”。

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五禮通考·功臣配享》)

帝王們通過這種方式,用以表彰有功於國的忠臣烈士。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配享太廟,是古代褒獎功臣的一種制度,歷朝歷代均沿襲下來。除了感念這些勞苦功高的功臣以外,這項活動更多的是為了達成這樣一些現實目標:比如,引導官員、民眾忠君愛國,向功臣們學習;再比如,唐代配享功臣,文臣多於武將,這也是一種價值導向,意在引導民眾多習文而不學武。畢竟,文臣本事再大,相對武將來說還是安全的。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宗廟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秦漢時期才正式命名為太廟,僅供皇帝而且供奉,一些有功勞的大臣可以配享太廟,去世之後,將他的名字刻在一個木頭上,然後放在皇帝列祖列宗的牌位旁邊,這代表著後代皇帝到太廟去祭祀,還要給順便給配享太廟的大臣們也給跪下磕頭了,這在古代社會來說是非常高的榮譽。當然這是最高門檻的一種榮譽,含金量也是最高的,能夠得到配享太廟的人物相當的少,

一般三種人能夠拿到這種榮譽,第一種是皇帝寵愛的皇后。比如說司馬炎的皇后出生玄弘農楊氏,他的皇后,所以說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殊榮,

第二種就是皇帝認可的有功之臣,他們自然擁有很大的功勞,比如說是開疆拓土,而得到這種功勞的人士一般有,常遇春 徐達 司馬光趙普等等,

第三種就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這些人雖然沒有什麼功勞,但是皇帝特別信任他與皇帝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說。皇帝也給了他們最高的榮譽,比如說張廷玉等等。

當然配強代表之後不代表這個榮譽就會一直擁有,如果家裡的後人不爭氣,還是會被撤掉這個榮譽的,比如說和珅倒臺之後 他弟弟排位就被撤出。房玄齡的兒子謀反之後,牌位也被移走了,而隨著王朝的變更,配享太廟的資格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說武則天的父親在武則天稱帝的時候,自然能夠配享太廟,而當武則天退位之後,他也被撤出了太廟。

還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的兒子。是清朝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漢臣,不過他這個過程相當的曲折,在雍正年間,張廷玉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給了他配享太廟的承諾。而等到乾隆繼位的時候,他不再受到皇帝的信任,一大把年紀了,還被乾隆多次責罰,退休之前。配享太廟的資格也被剝奪了,直到他回到桐城老家去世之後,乾隆皇帝念在他是老臣的份上,還是將他進了太廟。配享太廟對本人對其家族也是相當大的一種榮譽,雖然是虛名,但也能帶來關注度,雖然並不給後代帶來實際的權力。但也表示了皇帝對他們這個家族的信任能夠有很多的附帶價值。


歷史戰爭人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清朝兩百多年裡,只有27個人享受到這個崇高的榮譽,漢人裡頭只有張廷玉死後有幸進去。那些有幸進去的滿人也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候,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建立過奇功,力挽狂瀾的有頭有臉的滿人。張廷玉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榮耀呢?張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一樣的大官。張廷玉先後給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當過馬仔,從禮部尚書到吏部尚書到戶部尚書、再到軍機大臣,大清的各部門一把手幾乎當了個遍。後來雍正病危的時候也惦記著自己的馬仔,駕崩前囑咐張廷玉跟允祿和鄂爾泰當了顧命大臣,並在遺囑中寫明讓張廷玉死後到自己身邊配享太廟。由於張廷玉的才幹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臺後,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直到年邁退休。張廷玉活到83歲去世,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也像是虛名,可以帶來關注度,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傳之後世的是爵位、財富與家學,以及官位恩蔭附帶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