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中最為恢弘、大氣的朝代之一,這一階段孕育出無數豐富的文學創作,其中以恢弘壯麗的邊塞文化為典型。以《全唐詩》為例,其中收錄唐詩48900多首,邊塞詩就佔據了2000多首。而在眾多邊塞文學作品中,酒泉又為大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它位於今天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據說其“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得名酒泉。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唐朝邊塞要地,酒泉天然就具備一種壯闊、自由的邊塞情懷,人們可在酒泉讚頌邊關將士、可在酒泉追憶親朋,這裡有最艱苦、最真實的生活體驗,也有最熱血、最真實的情感共鳴。探討唐代酒泉邊塞文化興盛的原因,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邊塞文化。

一、 唐代酒泉邊塞文化興盛的地理原因

酒泉作為軍事要塞,無數將領兵卒都會途徑此地。它廣闊又神秘,新鮮又有趣,將領們在此保家衛國,胡人們在此貿易往來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地理景觀與不同的風土人情,詩人們用筆來描繪酒泉乃至更遠的邊塞生活圖景,或寫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記錄,酒泉的邊塞文化也因此得到豐富與宣揚。

1、 地理位置

在邊塞文化作品中,大漠、戈壁、黃河、雲海、駱駝、胡楊等意向經久不衰,而在酒泉,更有獨特的敦煌文化作襯、有壯闊的祁連山脈為依託、有悍然護衛千年的玉門關為守,它作為邊塞沿線重要關卡,具備與長安、江南截然不同的地理風貌。

這裡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逶迤,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亦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開闊自在。酒泉也因此成為無數文人墨客的鐘愛之地。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邊塞之地易滋生不拘一格的豪情,他們往往借壯闊的塞外景抒胸臆的豪放情,託堅韌的胡楊、滄桑的城牆言自己的報國志。在邊塞文化的創作者中,有很多是親歷戰爭,切實在軍中磨鍊的,如岑參曾兩度出塞,寫下《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膾炙人口的出塞詩。

2、 風土人情

以酒泉為代表的邊塞之地,更為吸引人的則是於中原內陸迥異的風土人情。貌美熱情的胡姬,婉轉動聽的羌笛胡笳,鮮美多汁的水果美酒,這些見之難忘的風土人情為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

如王翰在《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岑參在《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中“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

《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鋌歌》“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如高適在《營州歌》“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這些邊塞文化的異域感為廣大人民描述了一幅生機勃勃、新鮮有趣的生活圖景,讀者愛看,詩人愛寫,不約而同的為邊塞文化的興盛奠定了群眾基礎。

二、 唐代酒泉邊塞文化興盛的客觀原因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朝具有不同於中國任何一代歷史的豪情與灑脫,人們渴求去邊塞建功立業,去揮灑熱血,這不是單一個人的願景,而是整個朝代的特色。正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才共同鑄就了獨一無二的盛唐氣象,推進了邊塞文化的蓬勃發展。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1、 政治與軍事原因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巍巍明珠,它結束了隋末農民起義、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的局面,重建封建大一統王朝,使封建王朝發展至一個新的高峰。唐朝從太宗至玄宗,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氣象萬千,在開元、天寶年間更是到達了唐朝國力的巔峰。

在這一時期,唐朝不斷向外擴張,依次征服了焉耆、龜茲、疏勒、高昌等地,開通了深入西域的要道。同時通過實行羈糜與和親策略,對西部的邊疆環境維持穩定、促進發展。

但是羈縻與和親維繫和平的效用是有限的,對西域各國給予的充分自治權利一定程度上勢必會造成割據政權,以吐蕃為例,隨著吐蕃政權的問題和慾望的擴張,他們不斷的對唐朝邊塞進行騷擾與挑釁,造成大小戰役不斷。

戰爭的頻發為邊塞文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而酒泉獨特的地理位置,既是唐朝打通西域經濟的入口,也是隔絕隔絕南部吐蕃與北方回紇聯合的

關鍵結點。

作為軍事重鎮的酒泉,沿邊設有陽關與玉門關,這也成為詩人們筆下的精妙素材,如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裡將內地與西域區分開,將親朋好友與前路未卜區分開,人們在這裡抒發思鄉與不捨,在這裡宣揚報國的躊躇滿志。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2、 經濟原因

唐朝的經濟發展空前繁榮。均田制的實行,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技術的提高,從而促進了農業與手工業的長足發展。手工業行業中以紡織業、制瓷業、礦冶業聞名於世,在經濟的發展繁榮下,互市監應運而生。而所謂互市即指在官府監督下,在邊境設置官員、地點,讓中外商人在該地以物易物,相互交換。

與此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闢也使大量西域商人帶著貨物、技藝湧入中原,開放的政策使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以酒泉為代表的邊塞城市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越來越多的詩人開始在作品中描述邊塞的自然風景、風土人情,邊塞文化也順勢而起,開始蓬勃發展。

3、 文化原因

唐朝的盛唐氣象還在於它文化的開明自由與包羅萬象。從宏觀而言,唐朝的奉行

“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開放政策,同時加強對外交流促進了外來宗教、文化與本地的融合。

佛、道、儒思想蓬勃發展,韓愈推崇“古文運動”以弘揚儒學,李白恣意空靈的詩歌創作飽含道家奧義,玄奘取經汲取佛教經典;從微觀而言,朝野政治交流氛圍較為自由,文化管制較少,詩人們擁有相對大的文化創作權力,由此才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灑脫自在。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可見,文化的交融與創新,也為邊塞文學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三、 唐代酒泉邊塞文化興盛的主觀原因

1、 戰爭頻發,人民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一方面,唐代頻發的戰事與昂揚的時代精神,激發起人民的報國熱情。另一方面,朝堂之上實行羈縻制度,興起入幕之風,這使得很多文人選擇進入邊幕,人才的大量湧入更使得邊塞文化進一步繁榮。

他們渴求在邊塞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如岑參的《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如王昌齡《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李賀在《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種種慷慨激昂、建功立業的渴望躍然紙上,這種抒發了愛國豪情的詩歌文章也不勝枚舉。他們共同營造了積極的社會氛圍,帶動了全社會投身報國的積極性,也因此推動了邊塞文化的興盛。

2、 久戰苦戰,人民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遙見胡地獵,鞴馬宿嚴霜。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王昌齡在《塞下曲》中描述了戰場上荒涼、悽慘的景象,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依靠無數士兵的生命、無數家庭的哀慼堆砌而成。久戰不止,苦戰不休,邊關將卒們思念親朋,渴求早日功成、恢復和平。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這種情緒投射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豐富了邊塞文化的內容,從邊關將卒的視角來看待戰爭,表現出對和平的嚮往,對家人的思念。

3、君王偏好,上行下效推進邊塞文學進一步發展

在唐朝以前,詩歌以宮廷風為盛,追求繁縟綺錯,常用以描寫宮廷奢華頹靡的生活,這種詩風在唐朝受到“初唐四傑”的反對,他們批判宮廷詩風,提倡壯闊與豪情,展現自身理想與抱負。邊塞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內容,也漸漸開始嶄露頭角。

至唐太宗時期,他帶頭邊塞文化的創作,提出“用鹹英之曲,變爛漫之音”,引起文壇對邊塞詩的重視。至唐玄宗時期,他更是主動寫下如《平胡》、《送張說巡邊》等邊塞作品。其中,《平胡》中“鼓角雄山野,龍蛇入戰場。流膏潤沙漠,濺血染鋒鋩”更是揭露出邊塞戰爭的激烈。而對玄宗《送張說巡邊》的應制詩高達70餘首,可見皇帝的個人偏好可以極大的影響詩壇的創作風氣。

邊塞之美,美在景觀迥異、風俗有趣,邊塞之苦,苦在民生多艱,將卒殞命。人們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看大漠駝鈴,賞胡姬歌舞,望明月寄思,嘆萬骨枯榮。

時代的客觀要求,人民的主觀願景:唐朝酒泉邊塞文化為何興盛

嚴羽曾將盛唐詩的特徵評價為“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而這種盛唐氣象在邊塞詩中又更為顯著。酒泉作為橫劃西域與內陸的標誌,更引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創作。可以說,唐代酒泉邊塞文化的興盛,是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人民的主觀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